2012两岸最「给力」的潮语辞典!
在台湾,同样的语言在南北即有腔调与语法上的差异;在大陆,语言间的丰富变化更是精彩多元。两岸使用语词的差异所引发的趣事,也因为往来频仍而时有所闻,譬如在路边招揽计程车,大陆上习惯称为「打的(音:ㄉㄧ)」,此「的」为广东方言「的士」的简化,而「的士」又是从英文「Taxi」音译而来。又如台湾形容一个人的打扮或气质为「风格」,北京则将此个人特性称为「范儿」。不同的词语形容的却是同一件事,若是沟通出现问题,往往会闹出笑话来。
词语的差异造成沟通不良,说清楚了就是一笑置之,偏偏也有词语一样,涵义却大不相同的时候。例如在台湾,会因为人们的帮忙与协助而感到温暖,便说这种情况很「窝心」,而在大陆上对「窝心」的解释正好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时机误用了语词,便容易造成不知所措的误会。也因此,部分专家学者以两岸语词的差异作为研究主题。现在台湾已经开放大陆的游客来台自由行,彼此的语言沟通上并没有太大的困扰,但是有些情况下脱口而出自己习以为常的语汇,从人名、饮食、消费、衣着、电脑资讯、生活保健……几乎每一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差别存在,虽然有些词两岸不同,还是能够猜出约略的意思,但有些却是风马牛不相及,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而随着时代演进,新词的出现,外来语的引用,方言的衍生,都是语词产生差别的因素,尽管如此,两岸语词仍相互影响并有逐渐融合之势。
编者简介
中华语文知识库 chinese-linguipedia.org
起源来自一个承诺,转折来自一个构想,结果却是一树繁花。这便是《中华语文知识库》的写照。故事起源于总统马英九先生在二○○八年提出的文化政策白皮书。一贯重视两岸事务与文化的他,认识到正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别,两岸文字与语意的差异,是造成两岸认知差距的原因之一;当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不同带来的差距更大,但要弭平两岸差距,至少让文字先流畅的沟通起来,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同时,在两岸和平的太平盛世,为未来的孩子编一本具有当代性的大辞典,也是一件世纪的盛事。
此时,刘兆玄先生从行政院长转任文化总会会长,他依据自己的科技专长,参考教育部线上辞典的运作效用,也考虑到书面的辞典有字数、辞条等限制,难以整合大量的常用语与学术用语,而融于一炉,同时,字典一旦出版,即无法增删,反而不利于当代日新月异的语词现象,但如果使用云端技术将辞典整个搬上云端,原本编纂的限制即澈底改观,内容也可以有无限的容量,因此他指示,两岸合编大辞典朝云端发展,再由云端的庞大内容中,依据不同需要,编纂成适合各种用途的辞书。
说实话,《两岸每日一词》这本书的包装一开始吸引了我,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觉得,语言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窗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很多速成类的语言学习书籍,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有温度的方式,让我们去感知两岸的语言差异。每个“每日一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者总能巧妙地将其与某个生活场景、社会事件、或者历史瞬间联系起来,让你在理解词语本身的同时,也能够触碰到两岸社会文化的那种细微之处。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词语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仿佛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一种真实的情感。通过这些词语,我看到了两岸人民的相似之处,也看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坚持和表达方式。它没有预设任何立场,只是纯粹地呈现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海峡两岸的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有了更真实、更鲜活的感受,就像是亲身走过那片土地,感受过那里的空气和阳光。
评分这本《两岸每日一词》绝对是市面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尝试过很多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它每天只讲一个词,但这个词背后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词语时的独到眼光,很多词语都是我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但一旦被作者拎出来,就会发现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两岸语境下的不同应用。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海峡的智力探险,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开启一个新的宝藏。它不只停留在词语本身,还会深入挖掘词语的文化根源、历史背景,甚至是一些社会现象。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词语的解释,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去查阅更多的资料。这种由点及面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且,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就像是在听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让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评分这本《两岸每日一词》真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对两岸的文化交流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感觉信息比较碎片化,也很难找到一个系统性的了解途径。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但没想到越看越入迷。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风格,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生活化的方式,每天讲解一个词语。而且,这些词语的选择都很有代表性,能让我瞬间感受到两岸在语言使用上的细微差别,又或者是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的联系。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词语的时候,会引用一些实际的语境,比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这样一来,那些词语就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仿佛真的能听到来自对岸的声音。通过这些词语,我不仅学习了语言,更像是窥见了另一种生活,一种相似又不同的文化肌理。它让我觉得,原来了解一个地方,可以从这么小的切入点开始,并且能收获如此丰富的感受。这本书的编排也很人性化,每天一点,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但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感觉自己的知识库在悄悄地扩充,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比一口气读完一本大部头来得更轻松,也更有效。
评分拿到《两岸每日一词》这本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两岸的语言文化一直很好奇,总觉得隔着一层窗户纸,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递过来了一把钥匙。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字典或者百科全书,而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每天解锁一个词语。我最喜欢它对词语的解释方式,往往会从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开始,比如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或者一个大家熟悉的俗语,然后层层递进,引出当天的主题词。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词语本身的含义,更能体会到这个词在两岸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异。有时候,一个词语的背后,就隐藏着两岸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读起来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它就像是一本打开通往另一片大陆的地图,让我能以一种更亲近、更直观的方式去感受那里的脉搏。
评分老实说,我买《两岸每日一词》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想着大概就是那种拼凑出来的、没什么深度的语言小品集吧。但事实狠狠地打了我的脸!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惊喜不断”。它不像很多语言类书籍那样,只罗列词汇和解释,而是非常有心机地把每一个词语都赋予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词,它不光解释了字面意思,还追溯了词语的起源,甚至联系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潮,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词背后承载了这么多信息。还有一些词,是两岸在特定历史时期各自发展出来的,读起来就感觉像在看两部平行时空下的语言变迁史,既有共鸣,又有各自独特的魅力。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语言是如何与文化、历史、社会紧密相连的。它不是简单地教我怎么说,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么说。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两岸的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刻板印象,而是有了更细腻、更立体的认识。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卖弄学问的感觉,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和一位博学的朋友在聊天,一点点地向你展示他眼中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