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野鸟图鑑:陆鸟篇

台湾野鸟图鑑:陆鸟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野鸟
  • 陆鸟
  • 鸟类
  • 动物
  • 自然
  • 科普
  • 图鉴
  • 观鸟
  • 台湾
  • 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内第一本兼具赏鸟及聆听鸟音的自然图鑑
  蒐罗整理了130种台湾常见鸟类鸣声随陆鸟篇附赠,让您学会在野外听声辨鸟。

◎收录台湾370种陆鸟,搭配1000幅以上清晰生态照
  完整收录台、澎、金、马记录过的370种生活于平地至高海拔的鸟类,内容除了详细描述各类鸟种的形态特征、生态、生息状况、出现纪录等资料外,并收录了各鸟种的雌、雄、成、幼等羽色,让您清楚掌握各种鸟类的辨识重点。

◎针对中文名不同之鸟种提供中文名前后对照
  本图鑑依循Clements世界鸟类名录Version 6.5(2010)分类系统,并针对中文名不同之鸟种,特别採中文名前后分列方式,方便读者对照使用。

◎提供「辨识比较一览表」,让您清楚掌握辨识重点
  针对辨识不易、容易混淆的相似鸟种,做了详细的比较一览表,让读者可以轻易辨别相似鸟种的特征与差异。

本书特色

  台湾最完整的《野鸟图鑑》。

  以栖地区分【水鸟篇】与【陆鸟篇】,收录593种鸟类,1800幅生态照,130种鸟音(陆鸟篇)。

  堪称史上种数最多、生态图最齐备、辨识重点最详尽,是赏鸟绝不能错过的野鸟图鑑。

作者简介

廖本兴

  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毕业,曾任中学地理老师,现任台北市议会教育委员会专门委员。喜爱自然生态,特别钟情于台湾野鸟,着有《台湾特有鸟类之美》、《台湾野鸟图鑑:水鸟篇》。自2003年利用公余闲暇投入野鸟生态摄影,至今已拍摄510余种台湾野鸟,希望借由台湾野鸟图鑑的出版,推广赏鸟活动,经由鸟儿的引介,让大家认识台湾拥有无比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而更加珍惜我们的土地。

台湾野鸟图鉴:海鸟篇 作者: 资深鸟类学家 联合撰写团队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附赠可拆卸拉页对照表 --- 内容概述:深邃蔚蓝中的生命交响 《台湾野鸟图鉴:海鸟篇》并非对陆地生态的简单延伸,而是深入探索了环绕台湾岛的广阔海域中,那些与风、浪、洋流为伴的生命奇迹。本书旨在为自然爱好者、海洋生物研究者、以及所有对海鸟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人,提供一部全面、权威且兼具视觉震撼力的参考指南。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详尽的物种记录和对海鸟生态习性的深刻剖析,这些内容与陆鸟图鉴所关注的林缘、山坡、平原生态截然不同。我们关注的是浮游生物的分布、黑潮暖流的影响、海岛的繁殖策略,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这些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的物种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 第一部分:海鸟分类与演化:适应海洋的生命蓝图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构建了系统的海鸟分类学框架,强调海鸟(包括鸥科、燕鸥科、鸻形目中的部分海鸟、鹱形目、信天翁目等)在演化上为适应海洋生活所进行的独特生理和形态调整。 1. 鸟类学基础回顾与海洋特化: 盐腺的功能与结构: 详细图解海鸟如何通过特化的鼻部盐腺排出多余盐分,这是它们长期在咸水环境中生存的关键生理机制,与陆鸟的排泄系统有显著差异。 羽毛的防水与保温机制: 探讨海鸟致密、油脂丰富的羽毛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在高湿度和低温的海洋环境中维持体温和浮力。 骨骼与飞行模式: 对比信天翁和管鼻目(如鹱、海燕)标志性的“动态翱翔”(Dynamic Soaring)技术与鸥类的滑翔,分析其骨骼密度和翼展对远距离迁徙的适应性。 2. 台湾海域的海鸟生态区位: 我们将台湾周边海域划分为数个关键生态区域: 东北季风迎风面(冬季密集区): 分析在冬季季风影响下,何种海鸟会集群于此觅食。 黑潮主轴及其分支: 探讨黑潮带来的温暖洋流如何影响远洋性(Pelagic)海鸟的饵料来源和迁徙路径。 离岛及珊瑚礁生态系统: 重点介绍以石珊瑚礁或火山岩岛屿为繁殖基地的海鸟,如鲣鸟、部分燕鸥的繁殖习性。 --- 第二部分:物种详录:从近岸到远洋的图鉴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共收录了在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记录到的约 60余种 具有稳定或偶发性记录的海鸟,所有记录均配有高解析度的野外形态照片、手绘结构图和飞行姿态图。 1. 鸥科与燕鸥科(Laridae & Sternidae):近岸的常客 识别要点深化: 区分常见的黑尾鸥、小黑背鸥(幼鸟与成鸟的羽色差异)、凤头燕鸥与白眉燕鸥的细微鉴别特征,特别是翼斑和喙色的季节性变化。 栖息地特异性: 记录它们在港口、渔船、沙滩上的行为模式,包括取食(如“俯冲捕鱼” vs. “水面拾取”)。 2. 管鼻目(Procellariiformes):海洋的真正征服者 本节篇幅详尽,因为管鼻目是海鸟中的“硬核”代表,它们往往是远洋的、很少上岸的物种。 鲱科(Shearwaters)的迁徙史诗: 重点介绍楔尾鲱(Sooty Shearwater)等物种,其跨越太平洋的惊人迁徙路线,并结合GPS追踪数据,展示它们在台湾海域的“经停站”行为。 海燕(Storm-Petrels): 描述这些体型最小的海鸟,如何跟随气旋和低气压区,以及它们独特的“踏水”觅食行为。 信天翁(Albatrosses): 尽管在台湾本岛记录稀少,但本书记录了在特定季节经过台湾东部深海海域的黑背信天翁、道黄信天翁等大型漂泊者,并特别标注了渔业兼捕(Bycatch)的风险。 3. 其他特有海鸟与稀有访客 鲣鸟(Boobies): 详细描绘红脚鲣鸟和棕鲣鸟在绿岛、兰屿等地的繁殖聚落结构,并分析其标志性的“垂直潜水”捕鱼技术。 鸬鹚与鸬鹚科: 区分亚洲黑腹蛇鹈、冠鸼(Cormorants)在台湾岛屿间的分布差异,特别是它们的晒翅行为在维持防水羽毛中的作用。 --- 第三部分:繁殖生态与保护挑战:岛屿的脆弱性 本部分超越纯粹的识别,聚焦于海鸟在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面临的生存压力和保育行动。 1. 繁殖地点的特异性分析: 时间轴的精确性: 记录了不同物种的产卵高峰期(如燕鸥的五月至七月),以及雏鸟的羽化时长。 巢穴构建的材料学: 记录了海鸟如何利用海漂垃圾(如塑料碎片)作为筑巢材料,这是当前环境污染下的一个关键现象。 2. 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 饵料生物的迁移: 通过对比近二十年的渔业报告和鸟类取食记录,分析因海水升温导致的沙丁鱼、鲭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向北或向深水迁移,如何迫使海鸟增加觅食距离,进而影响繁殖成功率。 极端天气对巢群的影响: 记录了近年来几次强台风对特定岛屿(如彭佳屿)海鸟繁殖地的毁灭性冲击。 3. 关键保育议题: 渔业兼捕的统计与缓解措施: 本书提供了台湾渔业观察员在特定海域记录到的海鸟误捕数据,并介绍了如何修改延绳钓线组和夜间作业模式以减少伤亡。 外来种的威胁: 针对特定岛屿上入侵的鼠类或野猫对海鸟蛋和雏鸟的捕食压力进行案例分析。 --- 特色增补内容 1. 台湾海鸟声音档案索引(附二维码): 提供了书中所有主要物种的典型叫声(如警报声、联络声)的在线资源链接,方便读者进行听觉学习。 2. 海鸟足环与追踪计划数据库: 提供了台湾正在进行的或已完成的重点海鸟(如信天翁、鲱科)的再捕获记录的简要总结,展示了鸟类学家对物种迁徙的长期追踪努力。 《台湾野鸟图鉴:海鸟篇》 是一部面向未来海洋生态研究的工具书,它以最扎实的物种数据,描绘出台湾周遭海域中,那些乘风破浪、与人类活动紧密交织的生命群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如何使用本书

雉科
鹌鹑、小鹌鹑 / 蓝胸鹑、台湾山鹧鸪、竹鸡、黑长尾雉、蓝腹鷴、环颈雉

鹗科
鱼鹰

鹰科
黑冠鹃隼、东方蜂鹰、黑翅鸢、黑鸢、栗鸢、白腹海鵰、白尾海鵰、秃鹫、大冠鹫 / 蛇鵰、灰泽鵟 / 灰鹞、东方泽鵟 / 东方泽鹞、花泽鵟 / 鹊鹞、凤头苍鹰、赤腹鹰、日本松雀鹰、北雀鹰、苍鹰、松雀鹰、灰面鵟鹰、鵟、大鵟、毛足鵟、林鵰、花鵰、白肩鵰、熊鹰

隼科
红隼、红脚隼、灰背隼、游隼、燕隼

三趾鹑科
黄脚三趾鹑、棕三趾鹑

鸠鸽科
野鸽、灰林鸽、黑林鸽、金背鸠、灰斑鸠、红鸠、珠颈斑鸠、长尾鸠 / 菲律宾鹃鸠、翠翼鸠、绿鸠、橙胸绿鸠、红头绿鸠、小绿鸠 / 黑颏果鸠

杜鹃科
冠郭公 / 栗翅凤鹃、鹰鹃、北方鹰鹃、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八声杜鹃、乌鹃、噪鹃、番鹃 / 小鸦鹃、褐翅鸦鹃

草鸮科
草鸮

鸱鸮科
领角鸮、黄嘴角鸮、兰屿角鸮 / 优雅角鸮、东方角鸮、黄鱼鸮、鸺鹠 / 领鸺鹠、褐林鸮、灰林鸮、长耳鸮、短耳鸮、褐鹰鸮、雕鸮

夜鹰科
普通夜鹰、台湾夜鹰 / 南亚夜鹰

雨燕科
白喉针尾雨燕、灰喉针尾雨燕、叉尾雨燕、小雨燕 / 家雨燕

翠鸟科
翠鸟、三趾翠鸟、赤翡翠、苍翡翠 / 白胸翡翠、黑头翡翠、白领翡翠、斑翡翠

蜂虎科
栗喉蜂虎、彩虹蜂虎

佛法僧科
佛法僧 / 三宝鸟

戴胜科
戴胜

须䴕科
五色鸟

啄木鸟科
地啄木 / 蚁䴕

小啄木
大赤啄木
绿啄木

八色鸟科
八色鸟 / 仙八色鸫
绿胸八色鸟
蓝翅八色鸟

山椒鸟科
花翅山椒鸟、黑翅山椒鸟、黑原鹃鵙、琉球山椒鸟、小灰山椒鸟、灰山椒鸟、灰喉山椒鸟

伯劳科
红头伯劳、虎纹伯劳、红背伯劳、棕背伯劳、红尾伯劳、楔尾伯劳

黄鹂科
朱鹂、黄鹂

卷尾科
大卷尾、小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

王鹟科
黑枕蓝鹟 / 黑枕王鹟、紫绶带 / 紫寿带、亚洲绶带 / 亚洲寿带

鸦科
松鸦、台湾蓝鹊、树鹊 / 灰树鹊、喜鹊、灰喜鹊、星鸦、东方寒鸦、家乌鸦、秃鼻鸦、小嘴乌鸦、巨嘴鸦、玉颈鸦

百灵科
大短趾百灵、亚洲短趾百灵、欧亚云雀、小云雀

燕科
棕沙燕、灰沙燕、洋燕、家燕、金腰燕、赤腰燕、东方毛脚燕

细嘴鹟科
方尾鹟

山雀科
煤山雀、白颊山雀 / 大山雀、青背山雀 / 绿背山雀、黄山雀、赤腹山雀

攀雀科
攀雀

树莺科
短尾莺、远东树莺、日本树莺、小莺 / 强脚树莺、深山莺 / 黄腹树莺、棕面莺 / 棕面鹟莺

长尾山雀科
红头山雀 / 红头长尾山雀

□科
茶腹□

鹪鹩科
鹪鹩

河乌科
河乌

鹎科
白环鹦嘴鹎、乌头翁、白头翁、红耳鹎、棕耳鹎、红嘴黑鹎、栗背短脚鹎

戴菊科
戴菊鸟、火冠戴菊鸟 / 台湾戴菊

柳莺科
欧亚柳莺、林柳莺、巨嘴柳莺、褐色柳莺、黄腰柳莺、黄眉柳莺、极北柳莺、双斑绿柳莺、淡脚柳莺、库页岛柳莺、冠羽柳莺、饭岛柳莺、冠纹柳莺、华南冠纹柳莺、黑眉柳莺、比氏鹟莺

苇莺科
靴篱莺、细纹苇莺、双眉苇莺 / 黑眉苇莺、稻田苇莺、布氏苇莺、远东苇莺、东方大苇莺

大尾莺科
台湾丛树莺 / 台湾短翅莺、茅斑蝗莺、小蝗莺、北蝗莺、史氏蝗莺、苍眉蝗莺、库页岛蝗莺

扇尾莺科
棕扇尾莺、黄头扇尾莺、褐头鹪莺、斑纹鹪莺、灰头鹪莺

莺科
漠地林莺、白喉林莺、粉红鹦嘴 / 棕头鸦雀、黄羽鹦嘴 / 黄羽鸦雀

鹟科
白喉林鹟、斑鹟、乌鹟、灰斑鹟 / 斑鹟、宽嘴鹟 / 灰鹟、褐胸鹟、红尾鹟、白眉鹟 / 白眉姬鹟、黄眉黄鹟 / 黄眉姬鹟、白眉黄鹟 / 斑眉姬鹟、锈胸蓝姬鹟、红喉鹟、红胸鹟 / 红喉姬鹟、黄胸青鹟 / 黄胸姬鹟、白腹琉璃 / 白腹蓝鹟、铜蓝鹟、棕腹仙鹟、黄腹琉璃 / 黄腹仙鹟、日本歌鸲、琉球歌鸲、红尾歌鸲、蓝喉鸲 / 蓝喉歌鸲、野鸲 / 红喉歌鸲、蓝歌鸲、蓝尾鸲 / 蓝尾歌鸲、白眉林鸲、栗背林鸲、鹊鸲、黄尾鸲、赭红尾鸲、白顶溪鸲、铅色水鸫 / 铅色水鸲、白尾鸲、小剪尾 / 小燕尾、穗即、漠即、沙即、黑喉鸲、灰丛鸲

鸫科
白喉矶鸫
蓝矶鸫
白斑紫啸鸫
台湾紫啸鸫、白眉地鸫、白氏地鸫、虎斑地鸫、橙头地鸫、黑鸫、乌灰鸫、灰背鸫、白头鸫、白腹鸫、白眉鸫、赤腹鸫 / 赤胸鸫、赤颈鸫、斑点鸫、红尾鸫、宝兴歌鸫、小翼鸫

画眉科
台湾白喉噪眉 / 白喉噪(眉鸟)、棕噪眉 / 棕噪(眉鸟)、大陆画眉、台湾画眉、台湾噪眉 / 台湾噪(眉鸟)、黑喉噪眉、黄胸薮眉 / 黄痣薮(眉鸟)、大弯嘴 / 大弯嘴(眉鸟)、小弯嘴 / 小弯嘴(眉鸟)、台湾鹪眉 / 鳞胸鹪(眉鸟)、山红头 / 红头穗(眉鸟)、纹翼画眉 / 台湾斑翅(眉鸟)、灰头花翼 / 纹喉雀(眉鸟)、头乌线 / 乌线雀(眉鸟)、绣眼画眉 / 绣眼雀(眉鸟)、白耳画眉 / 白耳奇(眉鸟)、冠羽画眉 / 冠羽凤(眉鸟)、绿画眉 / 绿凤(眉鸟)

绣眼科
绿绣眼、低地绣眼、红(月劦)绣眼

八哥科
辉(木京)鸟 / 亚洲辉(木京)鸟、八哥、白尾八哥 / 爪哇八哥 、林八哥、家八哥、黑领(木京)鸟、斑(木京)鸟、灰头(木京)鸟、北(木京)鸟、小(木京)鸟 / 紫背(木京)鸟、灰背(木京)鸟、粉红(木京)鸟、欧洲(木京)鸟、丝光(木京)鸟、灰(木京)鸟

啄花科
绿啄花、红胸啄花

吸蜜鸟科
叉尾太阳鸟

岩鹨科
岩鹨、棕眉山岩鹨

鹡鸰科
西方黄鹡鸰、东方黄鹡鸰、黄头鹡鸰、灰鹡鸰、日本鹡鸰、白鹡鸰、大花鹨、布莱氏鹨、树鹨、白背鹨、赤喉鹨、水鹨、黄腹鹨、山鹡鸰

连雀科
黄连雀、朱连雀

铁爪(巫鸟)科
铁爪(巫鸟)
雪(巫鸟)

(巫鸟)科
冠(巫鸟)、白头(巫鸟)、草(巫鸟)、白眉(巫鸟)、赤胸(巫鸟) / 栗耳(巫鸟)、黄眉(巫鸟)、小(巫鸟)、田(巫鸟)、黄喉(巫鸟)、(金秀)(巫鸟)、金(巫鸟)、黑头(巫鸟)、褐头(巫鸟)、灰(巫鸟)、野(巫鸟) / 绣眼(巫鸟)、黑脸(巫鸟)、苇(巫鸟)、芦(巫鸟)

雀科
花雀
普通朱雀、酒红朱雀、金翅雀、黄雀、褐鷽 / 褐灰雀、灰鷽 / 灰头灰雀、腊嘴雀 / 钖嘴雀、小桑鸤 / 小黄嘴雀、桑鸤 / 黄嘴雀

麻雀科
麻雀、山麻雀

梅花雀科
橙颊梅花雀、白喉文鸟、白腰文鸟、斑文鸟、黑头文鸟、白头文鸟

中名索引
英名索引
学名索引
难字读音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对野鸟的狂热,成就了这本野鸟图鑑!

  台湾的赏鸟环境与鸟类资源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拜网路发达之赐,透过网路的交流,现代人更容易掌握野鸟的资讯,加上数位摄影器材日新月异,越来越多鸟友投入赏鸟与野鸟摄影的行列,有了影像记录,许多新鸟种得以确认,因此过境或至台湾渡冬的鸟种纪录显着增加,台湾野鸟的纪录从1995年的458种,快速增加至2011年的589种;许多以往视为迷鸟级的鸟种,也因为观察记录增多而变成普级鸟种。相对的,一本与时俱进、完整而优质的台湾野鸟图鑑,对于鸟类爱好者而言愈是不可或缺而相形重要。

  本图鑑依循Clements世界鸟类名录Version 6.5(2010)分类系统,中华鸟会自2010年起审定之台湾鸟类名录亦採用该分类系统。关于鸟类分类系统,Clements Version 6.5与往年台湾惯用之Howard and Moore 世界鸟类名录第三版(Dickinson 2003)有一些分科上的差异,例如以往的莺科,在Clements Version 6.5分解为:树莺科、柳莺科、苇莺科、大尾莺科、莺科等;又如冠羽画眉、绿画眉列入绣眼科等等。另外,Clements Version 6.5认定台湾有22种特有种,将台湾画眉、五色鸟、台湾白喉噪眉、大弯嘴、小弯嘴、台湾鹪眉、灰头花翼等提升为台湾特有种,最新发表的Clements Version 6.6,又将棕噪眉提升为特有种,加上李寿先老师等发表的文章,将酒红朱雀改列为特有种,因此台湾特有种达24种,特有亚种则有59种。

  对于鸟友较为关心的鸟种中文名,本书採用国人惯用且行之有年之中文名,也就是中华鸟会「2011年版台湾鸟类名录」之中文名;至于其中与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出版之「台湾鸟类志」(刘小如老师等 2010)中文名相异之鸟种,本书特别採中文名前后分列方式,方便读者对照使用。

  本书收录包括台、澎、金、马在内的591种台湾野鸟,为求完整,对于许多鸟种的雌、雄、成、幼、冬、夏等羽色尽可能的收集齐全。值得一提的,个人所摄得的五百余种台湾野鸟,除了少数几种于国外拍摄外,几乎都是在台湾拍摄,所以可以说是本土化十足的台湾野鸟图鑑。特别的是,本图鑑对于许多辨识不易、容易混淆的相似鸟种,做了详细的「辨识比较一览表」,让读者可以轻易辨别相似鸟种的特征与差异,我想对初学者或进阶使用者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鸟类是非常理想的环境品质指标,透过对鸟类的观察,可以察觉并体会自然环境的变迁其实跟我们的生活、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进而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台湾自平地至高海拔山区,包含平原、盆地、丘陵与高山等各种地形,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形成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形态。多样化的栖地环境,加上地理区隔、长期演化等因素交互作用,造就了丰富多样的鸟类生态。此外,台湾位处东亚候鸟南迁北返主要路径的中心位置,是候鸟迁徙旅途中最理想的休息站,候鸟们年复一年春去秋来,跟我们一样恋眷着这块土地,居住在这块土地的我们,何不以更谦卑、更感性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娇客!经由鸟儿的媒介,爱屋及乌,更加珍惜我的们土地。

  在网路与数位尚未发达时期,要独力完成一本完整的野鸟图鑑,不啻是天方夜谭。生平未曾写书,第一次就挑战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此要特别感谢所有好友们的鼓励、不吝支援照片,许多前辈们长久以来对于野鸟的钻研与奉献,以及编辑们的辛劳,没有你们,这本野鸟图鑑不可能完整。同时也要谢谢晨星出版社持续出版一系列的生态图鑑,对于这块土地生态保育所做的努力。

  朋友们,加入我们,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满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都市隐士”,我对身边那些不为人知的自然景象总是充满了好奇。购买《台湾野鸟图鉴:陆鸟篇》是我尝试将这份好奇心转化为实际探索的开端,而这本书,无疑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那些栩栩如生的鸟类插画。每一只鸟的羽毛纹理、眼睛的神采、甚至是最微小的爪子,都绘制得极其精细,仿佛作者是一位虔诚的“鸟类雕塑家”。这种高水准的视觉呈现,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辨认鸟类的门槛。我曾经在公园里看到一只羽毛颜色非常特别的鸟,当时我只能凭模糊的印象在脑海里搜索,回家后,我翻阅了这本书,通过颜色和形态的对比,竟然准确地找到了它!那种“啊,原来是它!”的恍然大悟,让我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不仅仅是插画,这本书的文字内容也同样扎实。它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且充满趣味的方式,介绍了每一种鸟的分布、栖息地、食性、繁殖习性,甚至是一些关于它们独特行为的小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些鸟类时,会提及它们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一些联系,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鸟类,更是在讲述台湾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故事。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非常合理,我喜欢它将相似的鸟类放在一起对比,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台湾野鸟世界的大门,它让我开始注意到身边的那些“小小生灵”,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生态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喜爱。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图鉴,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应该传递一种热情,一种对所介绍对象的深深热爱。《台湾野鸟图鉴:陆鸟篇》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怀揣着一颗无比真挚的心,将他多年来对台湾野鸟的观察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读者。首先,它在视觉呈现上就极具冲击力。每一页的插画都充满了艺术感,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它对鸟类神态的捕捉,有的炯炯有神,有的略带狡黠,仿佛都能从画中读出它们的故事。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对细节要求比较高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曾经在一次徒步旅行中,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鸟,当时拍了照片,但总觉得辨认起来有些困难。回家后,我翻阅了这本书,书中对这种鸟的羽毛细节、体型特征的描绘,以及它与其他相似鸟类的区别,都介绍得非常清楚,最终我成功地辨认出了它,那一刻的喜悦,难以言表。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并没有因为插画的精美而逊色。它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每一种鸟类的生活哲学,包括它们的迁徙足迹、筑巢智慧、育雏的辛劳,甚至是一些关于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角色的有趣观点。这些内容,让我不仅仅是在“认识”这些鸟,更是在“理解”它们。我记得书中提到某种鸟类如何巧妙地利用环境来躲避天敌,这让我对大自然的智慧肃然起敬。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它不会让你感觉信息过载,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野鸟的世界。我喜欢它在介绍完一种鸟之后,会简单地提及与之相关的其他鸟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联想和延伸。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分享秘密的朋友,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台湾野鸟世界,并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是一个对自然摄影充满热情的人,常常会带着相机去户外寻找灵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台湾野鸟图鉴:陆鸟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就像是在我摄影的道路上,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首先,这本书在图片上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出照片,而是采用了精美的插画,每一只鸟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姿态各异,色彩鲜艳,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羽毛的质感和光泽上,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对于我这样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这些插画不仅能帮助我识别我所拍摄到的鸟类,更能激发我对鸟类形态美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为我的摄影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更让我赞赏的是,本书的内容详实而富有深度。它不仅仅提供了基本的鸟类信息,更深入地探讨了每一种鸟类的生态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生存方式。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户外拍摄一只我不太熟悉的鸟,它表现出一些我从未见过的行为,我当时感到很困惑。回家后,我翻阅了这本书,通过它详细的习性描述,我才豁然开朗,原来那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求偶行为,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也让我对摄影素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分类清晰,索引明确,即使我记忆力不是特别好,也能快速找到我想要查找的鸟类。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充满故事的自然读物,让我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我所拍摄到的每一个生灵。

评分

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发现,而《台湾野鸟图鉴:陆鸟篇》让我发现了一个我曾经忽略的,却又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类的图鉴,它更像是我探索台湾自然之美的“地图”和“指南”。首先,它在视觉呈现上就极具吸引力。那些精美的插画,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能够准确地展现出每一种鸟类的独特风姿。我尤其喜欢它在描绘鸟类羽毛时的细节,那种层次感和光泽感,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着如此绚丽的生命篇章。我曾经在一次登山过程中,遇到一只我从未见过的鸟,当时我就凭借着这本书中的插画,进行了一番比对,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最终还是成功地辨认出了它,那一刻的喜悦,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探险”。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鸟类的名称和外形,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繁殖策略、以及它们在台湾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喜欢它在描述鸟类行为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仿佛作者亲身经历了一切。它让我了解到,原来有些鸟类为了求偶,会进行如此复杂的“舞蹈”,有些鸟类为了养育后代,会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这些内容,让我对这些小小的生命充满了敬意。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它将不同栖息地的鸟类进行分类,并附有清晰的地图标记,这对于我这样的户外爱好者来说,极大地增加了实践的可能性。我可以通过这本书,有针对性地去到不同的地方,寻找我想要观察的鸟类,让我的户外探索变得更加有趣和有目标。

评分

我一直是个喜欢记录生活点滴的人,而《台湾野鸟图鉴:陆鸟篇》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记录方向——观察身边的野鸟。收到这本书的第一刻,我就被它的外观设计所打动,朴实而不失大气,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预示着内容的扎实。翻开内页,我被那些精美的插画深深吸引。每一只鸟都绘制得极其传神,色彩饱满,细节到位,仿佛能感受到它们羽毛的触感,甚至能听到它们清脆的鸣叫。我曾在一处小山坡上,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当时只能凭着脑海中模糊的印象。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这本书,书中对该鸟的体型、羽色、以及栖息地描述都与我的观察吻合,让我成功辨认出了它。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小小的探险家,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它对每一种鸟类的介绍都非常详细,不仅包括了基本的外形特征,更深入地阐述了它们的食性、繁殖习性、迁徙规律,以及在台湾岛内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鸟类行为时,那种生动形象的笔触,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地观察到它们的日常生活。它让我了解到,原来有些鸟类为了求偶,会做出如此奇特的表演;有些鸟类为了躲避天敌,会采取如此巧妙的策略。这些细节,都让我对这些小生命产生了更深的敬畏。而且,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人性化,它将相似的鸟类进行对比,并清晰地标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大大降低了辨认的难度。此外,它还提供了一个详尽的索引,我可以通过任何已知的信息来查找,极大地提高了查找的效率。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所生活的环境,让我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生命。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我通往台湾野鸟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能够以更专业、更深入的视角去感受和记录这份美好。

评分

我一直对鸟类有着朦胧的好奇,尤其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总感觉隐藏着许多未被我发现的精彩。购买《台湾野鸟图鉴:陆鸟篇》纯粹是源于一份对家乡自然的好奇心,也想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增添一些有意义的色彩。这本书的到来,无疑是我探索野鸟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坚实的一步。它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原以为一本图鉴最多就是简单地列出图片和名称,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每一张鸟类插图都绘制得极其精美,细节之处可见功力,比如羽毛的层次感、嘴喙的形状、眼睛的神采,都处理得非常逼真。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文字描述,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多年的野外观察和研究积累。他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为我揭示了每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求偶行为,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生态小故事。我记得有一次,在住家附近公园里,我注意到一只鸟在树枝上不停地跳跃,发出清脆的叫声,当时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回家后,我翻阅了这本书,通过声音描述和行为特点的比对,竟然找到了答案!那一刻的成就感,让我觉得之前花费的每一分钱都值了。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它按照鸟类的大小、颜色、以及它们常出现的栖息环境进行了分类,使得查找过程变得非常便捷。我还特别喜欢它在一些重要鸟类旁边标注的“重点观察”提示,这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来说,能够快速抓住重点,避免遗漏。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野鸟的初步认知需求,更点燃了我深入了解和保护这些美丽生灵的热情,它是我进行野外观察最可靠的伙伴。

评分

我对台湾的自然环境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我家附近经常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掠过,这让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拿到《台湾野鸟图鉴:陆鸟篇》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所吸引,厚实的书页,清晰的图文,给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翻开来,最让我惊喜的是里面的插画。我一直觉得,要画出鸟类的神韵是很难的,但这本书里的每一只鸟,都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它们的眼神、姿态、羽毛的纹理,都描绘得极其生动逼真,让我一看就觉得“就是它了!”。我曾经在阳台看到一只小巧玲珑的鸟,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回家后,我翻阅了这本书,通过它极其细致的形态描述和颜色对比,竟然找到了它,那一刻的满足感,比我吃到好吃的点心还要开心。而且,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看图”。它的文字介绍部分,简直是一部关于台湾野鸟的“生活百科”。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每一种鸟的分布范围、栖息环境、食性、繁殖方式,甚至是一些它们独特的鸣叫声特点。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某些鸟类时,会穿插一些作者在野外观察到的有趣故事,这让阅读过程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我曾经因为晚上听到奇怪的鸟叫声而感到好奇,翻阅了这本书,对照着声音的描述,竟然能大致猜出是哪种鸟在活动,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它会根据鸟类的大小、颜色、以及它们常出现的栖息地进行分类,并且附有非常完善的索引,即使我不记得鸟的名字,也可以通过外形特征来查找,这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野鸟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充满魅力的自然读物,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户外探索的福音!当初买的时候,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着总不能每次都对着模糊的照片或网上的零散信息来辨认。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鲜活的鸟类插画,每一只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能从纸上跃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种鸟的细节描绘,比如翅膀上细微的条纹、羽毛的质感,甚至连眼神都捕捉得十分到位。这一点对于一个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因为很多时候鸟类辨认最难的就是那些细微之处。而且,它不仅仅是图画,每种鸟下面都有非常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它们的学名、俗名、分布区域、栖息环境、繁殖习性、食性等等,信息量非常大,而且表述方式一点也不枯燥,很多地方都带着作者对野鸟的热情和观察到的有趣故事,读起来像是和一位资深的鸟友在闲聊,分享他的私藏知识。我曾经在阳明山上遇到一只很小的、全身灰扑扑的鸟,当时就蒙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回家后翻了翻这本书,几经对照,终于找到了它!那种找到答案的喜悦感,真的是难以言喻。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合理,分类清晰,索引做得非常用心,即使不记得鸟的名字,也可以通过外形特征或者颜色来查找,极大地提高了辨认效率。而且,它的尺寸也很适合携带,我有时候会把它放在背包里,去公园散步或者爬山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对照,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真正的野鸟观察家一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扇通往台湾丰富野鸟世界的窗口,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留意过的生命,也激发了我对大自然更深的敬畏和喜爱。

评分

要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那就是“惊喜不断”。我当初是因为朋友的推荐而购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完全没想到它会超出我预期的太多。首先,这本书的“颜值”就足以让人惊艳。插画的质量之高,让我一度以为是真人照片经过艺术加工,但细看之下,才发现那是画家用画笔赋予生命力的杰作。每一只鸟的羽毛细节、体型比例,乃至眼神中的神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曾经在一次郊游时,遇到一只非常独特的鸟,当时只记住了大概的颜色和体型,回家后,凭借着模糊的记忆,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它,而且插画比我拍的照片还要生动形象,瞬间就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看图识鸟”。它在文字介绍部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野外经验。我喜欢它对每一种鸟的生活习性的详细描述,比如它们如何觅食、如何繁殖、如何迁徙,甚至是一些关于它们叫声的模仿和辨别方法,都写得非常有趣且实用。我曾经因为夜晚听到奇怪的鸟叫声而感到好奇,翻阅了这本书,对照着它的声音描述,竟然能大致猜出是哪种鸟在活动,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用心,它会将相似的鸟类进行并列对比,并清晰地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对于辨认那些“傻傻分不清”的鸟类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它还包含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索引,即使你完全不知道鸟的名字,也可以通过外形特征或者颜色来查找,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野鸟的“百科全书”,它用最生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自然世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想着可能也就是一本普通的图鉴,满足一下我对野鸟的好奇心。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我才意识到,我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这本书的质量绝对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可以说是“惊喜连连”。首先,它的内容编排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喜欢它将鸟类按照生活习性进行分类,比如“森林精灵”、“草地漫步者”、“水边访客”等等,这样的分类方式比单纯按照科属来区分,更能让我这种对鸟类知识不深的读者,快速地理解和记忆。而且,在介绍每一种鸟的时候,它不仅提供了高清逼真的插图,还详细描述了它们的体型特征、羽色变化(不同季节、雄雌、幼鸟的差异),甚至连它们独特的鸣叫声都尽可能地用文字描述出来,这让我感到非常实用。我曾经在一次露营的时候,听到一种从未听过的鸟叫,当时就觉得很神奇,回家后,我通过这本书的鸣叫声描述,对照着当时的环境,竟然锁定了好几种可能性,虽然没能百分百确定,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的插画质量也堪称一流,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而且作者在描绘时,对于鸟类身体各部分的比例、肌肉纹理、甚至是最细微的绒毛,都一丝不苟,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件艺术品。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在我们身边,隐藏着这么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生命。这本书的纸质也非常好,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很高,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让人爱不释手。我经常会把它放在我的案头,有空的时候就翻阅一下,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