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余光中
浪漫主义在欧洲的发展,约在十八世纪末叶与十九世纪初期之间,大致上始于德国的狂飙运动,而终于法国的1840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若以华兹华斯与柯立基的《抒情歌谣》初版为准,当始于1798年,若以法国大革命为准,则始于1789年;而其结束则没有异议,当在1832年,因为那一年通过的改革法案,大幅调整了下议院的席位,废除了萎缩选区的选举权,并增加了新兴市镇的名次。
在英国文学史上,浪漫时期紧接新古典主义时期而来,三十多年后却被维多利亚时期所取代。英国浪漫时期的文学,主要贡献在诗,而其主要诗人之出现,可分两代。第一代的先驱是华兹华斯和柯立基;远在苏格兰的彭斯和近在伦敦市隐的布雷克,对当时的影响比较边缘。第二代的后秀,依其出生为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济慈(1795-1821),比起前一代平均要小二十多岁。巧合的是:这三人都夭亡,但晚生的却早殁,正如济慈自己弔柴德敦(Thomas Chatterton, 1752-1770)之句:「夜色忽至,紧追你的朝霞。」(Oh! how nigh was night to thy fair morning.)
这三位诗人在文学史上往往相提并论,因为不但年龄相近,而且都客死他乡。但论身世,则前两位都是贵族,济慈却属于平民,中产以下。论教育,拜伦出身剑桥,雪莱出身牛津;济慈未能入名校接受人文通才教育,所以读古典名着要靠英译。论经济,前两位都世袭家产,无须工作,若竟欠债,则要怪自己挥霍过度。论健康,拜伦虽有小儿麻痺症,致呈微跛,却以骑泳无碍来补救;雪莱敏感多病,溺海而死,拜伦早夭,则是自己糟蹋的结果;济慈却是患了肺疾,母亲和弟弟均因肺疾先他而殁。论感情,则拜伦与妻不合而艳遇过剩;雪莱再婚,法院因他不信国教而判他不得养育前妻所出,其后他一直追求「理想女性」而一再幻灭;济慈与芬妮?布朗(Fanny Brawne)订了婚,却未能终成眷属,深感挫折。论亲情,则拜伦与雪莱从不咏及父母,拜伦更与母亲不合,雪莱虽有姊妹,笔下也未提及;济慈与两位弟弟加一位妹妹的手足之情却可见于三首赠弟之诗,其中〈赠吾弟乔治〉採用了?行诗体,竟长达140行。论名气,则拜伦名满天下,销路空前,甚至深受歌德推崇,身后更与拿破崙相提并论。雪莱生前和济慈一样默默无闻,死后却享誉极隆,但在二十世纪初年却横遭逆转,毁多誉少;济慈身后则先受冷落,不久评价持续上升,迄今不衰。
三位青年诗人之中,拜伦与雪莱友情颇深,彼此评价亦高。济慈在英国病重,准备去意大利养病之际,雪莱曾邀济慈去比萨和他同住,但为济慈婉拒。济慈在罗马夭亡后,雪莱又写了一首长近500行的輓诗﹙Adonais﹚来悼念。不到一年半,雪莱自己溺于地中海见,尸体漂上沙滩,已经面目难认,仅凭袋中济慈送他的诗集可以辨识,足证他对济慈的看重。至于拜伦,应该没见过济慈,对他所知很浅。李衡在回忆录中说他劝拜伦一读〈希腊古瓮颂〉与〈夜莺颂〉。拜伦不解何以有「听不见的音乐」,而「满杯温润的南方」又应作何解。济慈倒是久仰拜伦的盛名,甚至在十九岁时用十四行体写了一首〈致拜伦勋爵〉。
**评价八:** 作为一名旅居海外多年的台湾人,阅读中文原版书籍是我与中华文化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这本译著,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以一种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约翰·济慈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译述”部分。它不仅仅是对诗歌的字面翻译,更是一种“心译”——将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时代背景、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思,都以一种极具温度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的是,译述部分在解读济慈诗歌中的“变化”和“永恒”这一核心母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济慈的诗,总是在变幻无常的世事与对永恒之美的追寻之间徘徊,而这本书的译述,则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种张力,并将其娓娓道来。例如,在解读《美丽佳人》时,译述部分不仅仅分析了诗歌中关于美的意象,更进一步探讨了济慈对于“短暂之美”与“永恒之美”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将对美的热爱,升华为对生命真谛的探求。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济慈诗歌的理解,从“形而下”提升到了“形而上”。而且,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极其考究,充满了艺术气息,让我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名在台北书店工作了十年的资深“书虫”,我见过太多版本的名家诗集,但《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无疑是其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它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绝非偶然。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子沉静内敛的雅致,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浮夸,而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美学。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温润,墨色浓郁而不晕染,字体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最关键的是,它在“译述”的处理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这不是市面上常见的、流于表面的翻译注释,而是由经验丰富的学者,以一种近乎“共情”的方式,深入到济慈的灵魂深处。每一首诗,在译述部分都被细致地解构,从意象的起源,到情感的流变,再到哲学思考的深度,都被一一剖析得鞭辟入里。它不仅仅是在“告诉”你诗歌的意思,更是在“引导”你去感受诗歌的情绪,去体会济慈那颗敏感而炽热的心。例如,在阅读《希腊古瓮颂》时,译述部分详细地讲述了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宗教信仰,以及当时欧洲的古典复兴浪潮,这使得我对古瓮上的雕刻有了更直观的想象,也更理解了济慈对静止之美的赞颂。这种“由表及里”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空泛的美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济慈,不再是一种“考试”,而是一种“朝圣”,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交流。
评分**评价六:** 作为一个从大陆地区来台湾生活多年的读书人,我一直希望能找到能够连接两岸文化,又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读物。《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译述”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它在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学评论的严谨和深度之余,又融入了现代西方文学研究的视角。译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充满启发性的方式,解读济慈的诗歌。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济慈诗歌中的“感官意象”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深刻。济慈的诗,充满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描写,而这本书的译述,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些感官体验背后的情感共鸣,并用非常优美的中文表达出来。它会告诉你,济慈如何通过对“嗅觉”的描写,来暗示生命短暂易逝,或者通过对“触觉”的描写,来表达对美的触碰和失落。这种解读,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诗歌的理解维度。而且,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资料也相当丰富,对于一些不熟悉西方文学史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东西方的文学传统,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欣赏济慈的伟大。总的来说,这本《藏诗版》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本关于文学、关于人生、关于美的百科全书。
评分**评价五:** 我本身对古典诗歌就情有独钟,尤其喜爱济慈那种浓烈的情感表达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平常阅读英文原著的同时,也会对照一些优秀的中文译本。这本《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的出现,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一本理想版济慈诗集的全部想象。首先,它的“藏诗”之名,并非浪得虚名,收录的诗歌相当完整,而且编排有序,从早期的作品到晚期的杰作,都清晰可见。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译述”部分。这个译述,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词语解释,而是像一位饱读诗书、同时又充满生活智慧的长者,在为你细细品味每一首诗。它会告诉你,济慈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诗,当时他经历了什么,诗中的某个意象,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怎样的意义。比如,在读到《秋颂》时,译述部分详细地描绘了英格兰秋天的景象,以及济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丰收的渴望和对死亡的预感。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诗歌中那种成熟、充盈,又带着一丝悲凉的氛围。更让我感动的是,译述中还会引用一些其他诗人的作品,或者当时的文学评论,来佐证济慈的独特性和影响力,这让我在阅读济慈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文学史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读诗,而是在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特别“硬核”的文学评论家,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济慈的名字,在我的求学时代就如雷贯耳,他的诗歌,总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仿佛能勾起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这次的《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之所以让我眼前一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译述”二字。以往读到的翻译,虽然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温度,少了点“讲故事”的感觉。而这本《藏诗版》的译述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解释词语,而是深入到诗歌创作的语境中,去挖掘济慈创作时的背景、情绪,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在解读《夜莺颂》时,译者不仅仅分析了“甜酒”、“消逝的香气”,还详细地阐述了当时欧洲对异域风情的迷恋,以及济慈自身身体的衰弱如何影响了他对永恒的渴望。这些细节的补充,让诗歌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我特别喜欢那种,读完诗,再读译述,然后又忍不住回头再读诗的感觉,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的理解在不断深化。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诗歌和译述平行对照,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对于我这样一个平日里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的读者来说,这种便捷性非常重要。它让我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依然能享受到高质量的阅读。
评分收到,我将以台湾读者的口吻,为您创作10段关于《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的图书评价。每段评价字数不少于300字,风格、内容和语句结构各不相同,且差异显著,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评价一:** 拿到这本《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带着一丝忐忑的。济慈的诗,那股子浪漫、忧伤、对美极致的追求,总觉得不那么容易被轻易捕捉。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诗歌翻译版本不少,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这本《藏诗版》的出现,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从纸张的触感、装帧的设计,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捧在手里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翻开第一页,印刷清晰,排版舒适,这对于一个习惯了繁体字的读者来说,是一种贴心的考量。我尤其喜欢它在诗歌的下方附带的详细译述,这部分的内容,简直就像一位温柔的导游,一步步带着你走进济慈的内心世界。它不像一般的注释那样枯燥,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很细腻的笔触,去解读诗中的意象、典故,甚至是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几次,我读到一首原本觉得有些晦涩的诗,在看了译述之后,豁然开朗,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真是太美妙了。而且,译述的文字本身也很有韵味,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和感悟。这让我觉得,这本《藏诗版》不仅仅是诗歌的集合,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对话,一次与伟大灵魂的贴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济慈的诗,不再只是那些华丽的辞藻和伤春悲秋,而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命力,看到了他对短暂生命的挣扎与热爱,看到了他对永恒之美的向往。
评分**评价十:** 作为一名在台湾文艺界小有名气的业余写作者,我一直对如何才能写出真正动人的作品而苦苦思索。《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范本。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是它在“译述”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同时又不失对原著精神的深刻把握。它不是简单地将复杂的诗歌意象进行解读,而是将诗人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与诗歌的内在逻辑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济慈诗歌中“美”与“真”的关系时,所提出的独到见解。济慈诗歌的核心,在于对美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译述,则能够将这一点,通过对具体诗篇的分析,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它会告诉你,济慈的“美”,并非是流于表面的感官享受,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例如,在解读《希腊古瓮颂》时,译述部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古瓮上精美图案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济慈借由古瓮的永恒静止,所表达出的对生命短暂易逝的哀叹,以及他对超越时间之美的向往。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解读方式,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如何才能在文字中,注入灵魂,传递情感,并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深度文学创作的“教科书”。
评分**评价七:** 我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退休人士,一直以来都对西方古典文学怀有浓厚兴趣。济慈的诗,是我早年留学时接触到的,那时的我,只觉得文字优美,情感充沛,但很多深层次的意蕴,却难以完全领会。这本《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的出现,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济慈诗歌的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译述”部分,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启发”。译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去思考,去挖掘诗歌背后的含义。它会抛出一些问题,让你去联想,去推测,然后再用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分析《寂夜》时,译述部分并没有简单地说“这是关于死亡的诗”,而是深入探讨了济慈在疾病缠身时,对生命和死亡的矛盾心态,以及他如何将这种矛盾转化为艺术的升华。这种“互动式”的解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常常是读完一首诗,再仔细阅读译述,然后又回过头来,带着新的理解再去品味诗歌,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济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诗歌的魅力。
评分**评价三:** 我是一名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平日里接触到不少年轻的学生,也经常会在课堂上引用一些经典的诗歌来启发他们的思维。济慈的诗,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次拿到《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让我对如何向学生们介绍济慈有了全新的思路。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诗歌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完整且深入的“译述”系统。这套译述,不是简单地对诗歌进行字面上的解释,而是充满了对诗歌背后文化、历史、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深刻洞察。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济慈诗歌中那些可能让初学者望而生畏的典故、意象、以及复杂的哲学思考,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的是,译述中经常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甚至是济慈写给朋友的信件节选,这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内心挣扎。这种“情境式”的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已经在考虑,在下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将这本书作为辅助教材使用。我相信,通过这本书,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济慈诗歌的精髓,更能体会到那些关于爱、美、死亡、以及永恒的深刻主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推广古典诗歌的阅读,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文学启蒙,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评价九:** 这次入手《济慈名着译述藏诗版》,纯属偶然,却意外地让我收获了巨大的惊喜。我平时比较喜欢阅读一些经典的作品,但对于济慈,一直觉得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他的诗歌过于深邃,不容易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它那个“译述”的部分。这个译述,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你讲解诗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有一位非常有学问的朋友,在旁边一边为你读诗,一边为你细细地讲解,告诉你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告诉你诗人为什么会这样写。比如,在读《在孤寂中读恋人》这首诗的时候,译述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济慈当时的生活状态,他对爱情的憧憬和现实的无奈,以及他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这些细节的补充,让诗歌瞬间变得立体而饱满,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而且,译述部分还穿插了一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历史事件,这让我感觉自己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也在学习一段生动的文学史。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经典,原来可以如此轻松而有趣。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济慈诗歌的宝库,让我看到了其中蕴藏的无限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