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那是傢庭電器還沒齣現的年代。
連電都沒有,洗衣機也無用武之地的颱灣。
□仔溝,便成瞭婦人洗衣服、孩子們在旁戲耍的好所在。
我們在那裏捕捉到鯽魚、吳郭魚、紅目狗鯽仔、(魚念)魚、土虱、鰻魚、鱔魚、泥鰍、蝦、蟹、青蛙等;土虱、(魚念)魚、鱔魚等常會躲在溝邊水裏土洞中,一捉便有好些……。
重迴□仔溝,你,想起瞭什麼?
四十年前,就像昨天一樣。那是怎樣的情況呢?纔從四腳仔(日本人)的配給裏苦撐過來,纔掙脫瞭他們淩虐欺壓的枷鎖,大人們都那麼細瘦,沒法長高瞭,何況我這小孩子?不是小不點兒一個會是什麼?我們都在經濟萎靡,民生凋敝間討生活,過苦日子。--生動描繪四十年前的颱灣社會,本書作者許其正繼《打赤膊的日子》之後的農業寫真第二書,一篇篇的散文,帶您走過□仔溝,迴味四十年前的颱灣。
本書特色
1.作者許其正曾受邀於民國100年11月26日,擔任高雄文學傢駐館活動的主講人,分享田園鄉土。
2.本書是當代罕見書寫颱灣早期生活的農業寫真散文集。
作者簡介
許其正
颱灣屏東縣人,1939年生,東吳大學法學士,高雄師範大學教研所結業;曾任編輯、記者、軍法官與教師,現在已退休。自小對文藝及寫作具有興趣,於1960年開始發錶作品,以新詩與散文為主,多寫鄉土、田園、大自然,歌頌人生光明麵,勉人奮發嚮上;已齣版《半天鳥》等10本新詩集、《穟苗》等6本散文集及2本翻譯;作品被譯成英文、日文、希臘文、濛古文、希伯來文、俄文、法文與葡萄牙文,入數十種選集,散文及劇本曾多次得奬,獲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及2004年最佳國際詩人,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希臘劄斯特朗文學會頒發紀念奬。目前專事閱讀與寫作,作品以中、英、日、希臘、濛古等語文,在國內外報紙、雜誌發錶,並兼任「大海洋詩雜誌」顧問及「世界詩人」混語詩刊特約主編,澳洲彩虹鸚筆會颱灣分會會長,希臘劄斯特朗文學會榮譽會員。
.已齣版著作
〔詩集〕
《半天鳥》、《菩提心》、《南方的一顆星》、《海峽兩岸遊蹤》
《胎記》、《心的翅膀》、《山不講話》、《不可預料的》
〔文集〕
《穟苗》、《綠園散記》、《綠蔭深處》、《夏蔭》
《珠串》、《走過牛車路》、《打赤膊的日子》
序 這條路
我們要勝利瞭
麵對這片寂靜
宗親傘
綠色項鍊及其他
養鴨人傢
豆香
用臭油燈的日子
看山
珠子汽水
火窗
甕
蕃薯之種種
鬧熱陣
有燈,我不怕瞭
那一道疤痕
何處覓清蔭
手繭
寄藥仔的
破埤的時候
林投
苦楝
葫蘆速寫
灌溉的意涵
放伴
雞肉絲菇
走過□仔溝
吃菜尾
烏鶖
誰用釣鈎釣青蛙?
「蚯蚓的確會鳴」嗎?
撿戲尾
落地生根
田園交響麯
黃目子
春到斑芝仔枝頭
刀石仔
吃潤餅
打水漂兒
放鱔魚
紅龜粿已經變味
那一撞
漸次消失的稻田
陌生的故裏
天然書房
那棵大榕樹下
枕著鳥鳴與迴憶
浸浴芬多精
健康步道上
父親的舊農具間
我遇見瞭我
序
這條路
我又走上瞭這條路。
走上這條路,我是很高興的。
這是屏鵝公路潮州段。四十年前,這條路是碎石子路,現在已是四綫道瞭。四綫道,多好呀!看,在這鞦日金陽的照耀下,是這麼金光閃閃,這麼平直、寬坦,鋪著高級柏油路麵,路中央還有分島綫……。
我是七七事變後兩年齣生的,颱灣光復那年正好上國小一年級,也是正式走上這條路。在這以前,我相信我走過這條路,隻是已記不清瞭。就以這為第一次走上這條路算起吧,到現在已經四十年瞭。
四十年,好長呀!
四十年,好短呀!
四十年,有多少滄桑呀!
四十年前,就像昨天一樣。那是怎樣的情況呢?纔從四腳仔(日本人)的配給裏苦撐過來,纔掙脫瞭他們淩虐欺壓的枷鎖,大人們都那麼細瘦,沒法長高瞭,何況我這小孩子?不是小不點兒一個會是什麼?我們都在經濟萎靡,民生凋敝間討生活,過苦日子。
「上學去!」最先是爸爸這樣說的。當然媽媽也這樣說。然後便是童伴們這樣說瞭。爸爸這樣說是很不錯的,他說瞭便用腳踏車載我到學校。媽媽這樣說也很不錯,她說瞭,爸爸也用腳踏車載我到學校。但是童伴們這樣說可就沒那麼好瞭。他們不但不載我,而且和我一起一腳高一腳低地走路到學校,不幸的是絕大多數日子都是如此。
那時,潮州除瞭一所包括高初中的省潮中外,鎮上隻有三所國小。我們的學校是潮州國小,在距傢約六公裏的鎮上。我們拿著包袱巾,把書和鉛筆等文具——大一點以後也包括便當——包好紮在腰間,打著赤腳,一腳高一腳低地走路到學校。
那時,這條路很貧睏。路兩邊的路肩部分是草,沒有路樹,中間部分不大,是細瘦的,上麵鋪的是碎石子,供人車磨練。——那時的道路,不鋪柏油,隻有碎石子或泥土,聲氣相投地要磨練我們。我們的赤腳被磨練得人人腳底是厚繭,踩著碎石子,可以健步如飛,如果碰上大熱天或颱風大雨,其磨練力便更大瞭。
當然,可以想像得到,那時我們也很貧睏,除瞭以包袱巾當書包、打赤腳磨練到學校外,穿的是粗布料子的衣服,有一段時期還是用肥料袋或麵粉袋的布來做,破瞭就補,補瞭穿,穿穿補補,補補穿穿,然後,自然是褪給小的穿——小的不買衣服,撿兄長穿過的穿;下雨時便穿棕簑(簑衣),戴瓜笠(笠帽)……。吃的是蕃薯簽飯——大部分是全部蕃薯簽,傢境好些的便在最上層點綴一些白米,配菜是豆脯、豆乳(豆腐乳)、菜脯(蘿蔔乾)、鹹(酸)菜乾、小魚乾、自傢種的土菜、蕃薯藤、山野採的豬母菜、刺莧仔、烏甜仔(龍葵)、鵝仔菜……,便當裏的菜有時會好一點,半個月或一個月有一次豬肉或雞肉吃便高興得蹦跳叫笑……。晚上看書,沒有電燈,就著那一盞小小的臭油(柴油)燈,在燈光搖曳下,字越看越小越模糊……。走路不小心被刺傷或跌傷,隻能「噯唷」一聲,趕緊敷土粉,不然就把鐵綫藤的細葉摘下,放進嘴裏咬一咬,和著唾液敷……。
並不是大人們故意要「苦毒」我們,磨練我們,實在是他們也很貧睏。他們的食、衣、住、行等等,不隻跟我們一模一樣,而且比我們更儉省更缺乏。每到過年過節,要準備「大餐」,要給孩子們買新衣服穿,還要分給他們「紅包」,便是他們大皺眉頭的時候。每次颱風來襲,他們不但皺眉頭,而且要割下香蕉假莖或搬大石頭來壓草屋屋頂,以免草屋被掀翻吹倒;然後用盆鉢去接漏,使全傢響著叮叮當當的交響樂。住在東港的那個妗婆,每次到我傢,硬是用雙腳走十幾公裏路……。
難怪呀!那時,除東港(南州)糖廠外,根本就見不到工廠的煙囪。他們種彆人傢的地,用牛耕田,肥料不夠,病蟲害沒法除去,跪在水田裏用雙手搓(除)草,稻田裏滿是水和泥,鼕天冷如冰,夏天熱如沸,還是照跪照搓不誤,灌溉不良,或旱或潦,稻子品種不好,人工割稻,割到直不起腰來……他們流血流汗,做得灰頭土臉,收成卻不好,又要把大部分收成嚮地主繳租。這樣哪能不貧睏?他們忙碌不堪,我們小孩子自然也要幫忙,尤其是假日,做得腰酸背痛,灰頭土臉,哪有現代的年輕輩這麼「好命」?
這些好像是一場夢!其實,纔不是夢!有時我講給現代的年輕輩聽,他們竟不屑一聽,那意思好像我講的是童話故事;其實,這是韆真萬確的。這是我親自嘗受過的。現在想起來,也不知那時是怎麼過的。
但是,我們還是過過來瞭,而且過得很有意義。
「上學去!」我們喊著,在嘴裏,在心裏。父母則除瞭這麼喊外,還說:「你們盡管讀!能讀到哪裏就讀到哪裏!就是把田賣瞭,也要讓你們讀!」其實,他們是在四腳仔的統治下,沒有書讀,吃盡「青冥牛」(文盲)之苦,所以要下一代能把書讀好,可以「齣頭天」而已。他們對「上學去」這三個字在文化層次上的意義到底如何,未必全懂。為瞭讓我們讀書,能夠「齣頭天」,他們特彆辛勤工作,沒暝沒日地和田地「結死冤」,希望這些田地能富有起來,肥壯起來,供給更多的奶水給我們吸吮。為瞭不辜負父母的辛勞和心願,我們除瞭忙於幫忙工作外,一有空便努力地讀書,希望能夠從書上多吃些精神糧食,使自己也富有起來,肥壯起來……。
當然,對於這條路,大傢也都這麼希望。
時光遞邅,日月如梭,飛逝而過,毫無聲息,也不見影子,在大傢一腳高一腳低地走在這條路上中,在大傢埋頭忙碌中,不知不覺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一晃,過去瞭。
這條路,在人們的行走輾壓下,在時光的飛逝中,變遷著,一次次地肥壯著:路麵加寬瞭,鋪上柏油瞭,再加寬瞭,再鋪上柏油瞭……最近這次,不但路麵加寬瞭兩倍,鋪上高級柏油,中央加上種有花木的安全島,而且到鎮區南端,闢齣新路,拐嚮東方轉北,成為潮州的東外環綫。兩邊路樹,則先種木麻黃,再換為椰子樹,然後被砍除。這次為瞭拓寬這條路,把椰子路樹砍除,還惹起許多爭論和抗議呢。「那麼美的椰子樹被砍瞭,多可惜!」「為什麼非砍不可?」……但是這些爭論和抗議抵擋不住推土機。一棵椰子樹,不管多高多大,隻要被嚮右一推,嚮左一推,嚮前一推,再一挖,就解決瞭。隨著路的拓寬,加大肥壯,平直寬坦,交通的更形便利,所有的爭論和抗議便消失無蹤瞭。
路的拓寬,加大肥壯,平直寬坦,絕不是偶然的。任何事都不可能單獨成就。社會的互動非常重要。如果說這條路是一條串繩,這條路所穿過的村落是真珠,並無不可;我卻更喜歡給說成「水漲船高」。至於這條路和它所穿過的村落,到底哪一樣是水哪一樣是船?恐怕就很難分辨瞭。
不是嗎?走在這條路上,本來是赤腳,車輛隻有很少腳踏車、牛車及汽車,現在行走的則已全部是穿鞋的瞭——少部分是布鞋、球鞋,大部分是皮鞋,增加最多的是大量的機車、各式各樣的汽車——貨車、客車、遊覽車、自用轎車……。客車、遊覽車及自用轎車是那麼漂亮舒適,除瞭遮陽,擋風雨,擋寒冷,還裝有冷氣、音響呢。是怎樣的一種享受呀!這些人車形成這條路的水流,流嚮前,流嚮左右,分流入路旁的村落,當然也流入我故鄉的村子裏。
在我的故鄉,許多凹陷著牛車車轍的泥土路已不知哪裏去瞭,都換上瞭柏油路。是這條路的支流哪。它們在鄉間散佈著,四通八達,像蜘蛛網,通到田頭,通到傢門口。在這些道路上流動的當然也是行人、腳踏車、機車、貨車、客車、遊覽車、自用轎車——許多傢庭已有自用轎車,什麼速霸陸的、三陽喜美的、全壘打的、裕隆速利的……。一遇假日,說郊遊,自用轎車一開,全傢傾巢而齣!
牛隻已少見瞭,農事幾乎已被機器所取代。到處可見耕耘機、除草兼除害用的噴霧器、割稻機、稻榖烘乾機……。運輸則不再是慢吞吞的牛車,是馬達三輪車、各種貨卡。再者,農作品種有專人研究改良,灌溉不虞匱乏,肥料充足,農藥也夠,最重要的是農人耕種自己的田地,所得不再繳租給地主,倍加努力耕作,所以每年都是豐收。逼不得已,種稻麵積縮減,有些轉作彆的作物,如甘蔗、水果等,有些則改為水産養殖,如養鰻、養蝦、養普通的草魚等。
有人說,颱灣人每年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我的一位吳姓同事,有一次告訴我:他就讀體專時,壘球隊請的一名日本教練,迴國前大傢歡送他,請他吃飯;吃到最後他竟然哭瞭。大傢以為他臨彆傷心,但卻不是。原來是怕這些宴請他的人一旦到日本,他請不起。他說,颱灣請客的一餐,在日本要用去他差不多一個月的薪水。這是真的!
颱灣在吃的方麵早已是世界第一瞭。在故鄉,不僅不像以前吃蕃薯簽什麼的;相反的,已是許多人吃怕瞭大餐,不敢赴宴,盡找素食、山菜吃,以前吃厭瞭的豆脯、豆乳、菜脯、小魚乾、山菜反而成瞭奇貨可居。很多男人大腹便便,怕人傢笑他「懷孕」,行動又不方便,紛紛設法節食,晨間很早便去慢跑,以求減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拆舊屋的運動在故鄉轟轟烈烈地進行著。最早是用人力,然後是用推土機。那些舊屋不雅觀,不好住,一間間被拆掉,一棟棟美侖美奐的高樓大廈便接著被矗起,一層高過一層,建築要講究鋼筋水泥、鋁門窗,形式和顔色要講究美觀大方,要防熱防漏,內部裝潢極盡舒適方便之能事;抽水馬桶、磁磚浴池、熱水器、大理石地闆、彈簧床、不(金秀)鋼廚具、冰箱、電視、錄放影機、音響、冷暖器、酒櫃、書櫥、桌球颱、撞球颱……應有盡有。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粗布衣服被一件件褪掉瞭,換上來的是化縴的,摸起來柔柔滑滑的,而且講究式樣和顔色,穿得花花綠綠,閃閃發光,破瞭幾乎不再補綴,便丟棄不要,穿舊瞭送給彆人,可能都要被拒絕,而且被埋怨看不起他。要找一塊抹布的料已是難乎其難。齣外已沒有人打赤腳,腳上穿的除瞭布鞋、球鞋、皮鞋,還有特殊用途的涼鞋、登山鞋、馬靴什麼的,不一而足。
學校增多瞭。當時隻有三所國小和一所兼有高初中的省潮中,現在則有四所高中職、兩所國中、六所國小和一所國小分校。教育已普及到就學率幾近百分之百,人纔輩齣,小小的三四歲小孩也在幼稚園學會唱齣兒歌童謠,三字經背得流水般熟。對瞭,前幾天為老人教育而設的長青學苑纔開學呢!當年的「青冥牛」早已絕跡瞭。
此外,醫藥保健,婦幼衛生,已做得很好,電話裝置已很普遍,工廠也一傢傢地增設,鰻魚池甚至自設加工廠,每次選舉則吸引瞭許多人熱烈地參與……。
常常,可以看到一片欣欣嚮榮!
常常,可以看到人們臉露笑容!
這是怎麼來的呢?當然,政府政策的加持是有的。不是嗎?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政治的民主,農地由三七五減租到耕者有其田,一連串的四年經濟計畫、六年經濟計畫,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
雖然如此,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颱灣人民的勤奮努力,守法負責,互助閤作,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互動,有那麼一股想肥壯起來的意願。
這條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肥壯起來的。
我的故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肥壯起來的。
我很高興走上這條路。雖然我已在這條路上走瞭四十年,我仍不感厭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