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那是家庭电器还没出现的年代。
连电都没有,洗衣机也无用武之地的台湾。
□仔沟,便成了妇人洗衣服、孩子们在旁戏耍的好所在。
我们在那里捕捉到鲫鱼、吴郭鱼、红目狗鲫仔、(鱼念)鱼、土虱、鳗鱼、鳝鱼、泥鳅、虾、蟹、青蛙等;土虱、(鱼念)鱼、鳝鱼等常会躲在沟边水里土洞中,一捉便有好些……。
重回□仔沟,你,想起了什么?
四十年前,就像昨天一样。那是怎样的情况呢?才从四脚仔(日本人)的配给里苦撑过来,才挣脱了他们凌虐欺压的枷锁,大人们都那么细瘦,没法长高了,何况我这小孩子?不是小不点儿一个会是什么?我们都在经济萎靡,民生凋敝间讨生活,过苦日子。--生动描绘四十年前的台湾社会,本书作者许其正继《打赤膊的日子》之后的农业写真第二书,一篇篇的散文,带您走过□仔沟,回味四十年前的台湾。
本书特色
1.作者许其正曾受邀于民国100年11月26日,担任高雄文学家驻馆活动的主讲人,分享田园乡土。
2.本书是当代罕见书写台湾早期生活的农业写真散文集。
作者简介
许其正
台湾屏东县人,1939年生,东吴大学法学士,高雄师范大学教研所结业;曾任编辑、记者、军法官与教师,现在已退休。自小对文艺及写作具有兴趣,于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新诗与散文为主,多写乡土、田园、大自然,歌颂人生光明面,勉人奋发向上;已出版《半天鸟》等10本新诗集、《穟苗》等6本散文集及2本翻译;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希腊文、蒙古文、希伯来文、俄文、法文与葡萄牙文,入数十种选集,散文及剧本曾多次得奖,获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及2004年最佳国际诗人,美国世界艺术文化学院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希腊札斯特朗文学会颁发纪念奖。目前专事阅读与写作,作品以中、英、日、希腊、蒙古等语文,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并兼任「大海洋诗杂志」顾问及「世界诗人」混语诗刊特约主编,澳洲彩虹鹦笔会台湾分会会长,希腊札斯特朗文学会荣誉会员。
.已出版着作
〔诗集〕
《半天鸟》、《菩提心》、《南方的一颗星》、《海崃两岸游踪》
《胎记》、《心的翅膀》、《山不讲话》、《不可预料的》
〔文集〕
《穟苗》、《绿园散记》、《绿荫深处》、《夏荫》
《珠串》、《走过牛车路》、《打赤膊的日子》
序 这条路
我们要胜利了
面对这片寂静
宗亲伞
绿色项鍊及其他
养鸭人家
豆香
用臭油灯的日子
看山
珠子汽水
火窗
瓮
蕃薯之种种
闹热阵
有灯,我不怕了
那一道疤痕
何处觅清荫
手茧
寄药仔的
破埤的时候
林投
苦楝
葫芦速写
灌溉的意涵
放伴
鸡肉丝菇
走过□仔沟
吃菜尾
乌鹙
谁用钓钩钓青蛙?
「蚯蚓的确会鸣」吗?
捡戏尾
落地生根
田园交响曲
黄目子
春到斑芝仔枝头
刀石仔
吃润饼
打水漂儿
放鳝鱼
红龟粿已经变味
那一撞
渐次消失的稻田
陌生的故里
天然书房
那棵大榕树下
枕着鸟鸣与回忆
浸浴芬多精
健康步道上
父亲的旧农具间
我遇见了我
序
这条路
我又走上了这条路。
走上这条路,我是很高兴的。
这是屏鹅公路潮州段。四十年前,这条路是碎石子路,现在已是四线道了。四线道,多好呀!看,在这秋日金阳的照耀下,是这么金光闪闪,这么平直、宽坦,铺着高级柏油路面,路中央还有分岛线……。
我是七七事变后两年出生的,台湾光复那年正好上国小一年级,也是正式走上这条路。在这以前,我相信我走过这条路,只是已记不清了。就以这为第一次走上这条路算起吧,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
四十年,好长呀!
四十年,好短呀!
四十年,有多少沧桑呀!
四十年前,就像昨天一样。那是怎样的情况呢?才从四脚仔(日本人)的配给里苦撑过来,才挣脱了他们凌虐欺压的枷锁,大人们都那么细瘦,没法长高了,何况我这小孩子?不是小不点儿一个会是什么?我们都在经济萎靡,民生凋敝间讨生活,过苦日子。
「上学去!」最先是爸爸这样说的。当然妈妈也这样说。然后便是童伴们这样说了。爸爸这样说是很不错的,他说了便用脚踏车载我到学校。妈妈这样说也很不错,她说了,爸爸也用脚踏车载我到学校。但是童伴们这样说可就没那么好了。他们不但不载我,而且和我一起一脚高一脚低地走路到学校,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日子都是如此。
那时,潮州除了一所包括高初中的省潮中外,镇上只有三所国小。我们的学校是潮州国小,在距家约六公里的镇上。我们拿着包袱巾,把书和铅笔等文具——大一点以后也包括便当——包好扎在腰间,打着赤脚,一脚高一脚低地走路到学校。
那时,这条路很贫困。路两边的路肩部分是草,没有路树,中间部分不大,是细瘦的,上面铺的是碎石子,供人车磨练。——那时的道路,不铺柏油,只有碎石子或泥土,声气相投地要磨练我们。我们的赤脚被磨练得人人脚底是厚茧,踩着碎石子,可以健步如飞,如果碰上大热天或台风大雨,其磨练力便更大了。
当然,可以想像得到,那时我们也很贫困,除了以包袱巾当书包、打赤脚磨练到学校外,穿的是粗布料子的衣服,有一段时期还是用肥料袋或面粉袋的布来做,破了就补,补了穿,穿穿补补,补补穿穿,然后,自然是褪给小的穿——小的不买衣服,捡兄长穿过的穿;下雨时便穿棕簑(簑衣),戴瓜笠(笠帽)……。吃的是蕃薯签饭——大部分是全部蕃薯签,家境好些的便在最上层点缀一些白米,配菜是豆脯、豆乳(豆腐乳)、菜脯(萝卜干)、咸(酸)菜干、小鱼干、自家种的土菜、蕃薯藤、山野採的猪母菜、刺苋仔、乌甜仔(龙葵)、鹅仔菜……,便当里的菜有时会好一点,半个月或一个月有一次猪肉或鸡肉吃便高兴得蹦跳叫笑……。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着那一盏小小的臭油(柴油)灯,在灯光摇曳下,字越看越小越模煳……。走路不小心被刺伤或跌伤,只能「嗳唷」一声,赶紧敷土粉,不然就把铁线藤的细叶摘下,放进嘴里咬一咬,和着唾液敷……。
并不是大人们故意要「苦毒」我们,磨练我们,实在是他们也很贫困。他们的食、衣、住、行等等,不只跟我们一模一样,而且比我们更俭省更缺乏。每到过年过节,要准备「大餐」,要给孩子们买新衣服穿,还要分给他们「红包」,便是他们大皱眉头的时候。每次台风来袭,他们不但皱眉头,而且要割下香蕉假茎或搬大石头来压草屋屋顶,以免草屋被掀翻吹倒;然后用盆钵去接漏,使全家响着叮叮当当的交响乐。住在东港的那个妗婆,每次到我家,硬是用双脚走十几公里路……。
难怪呀!那时,除东港(南州)糖厂外,根本就见不到工厂的烟囱。他们种别人家的地,用牛耕田,肥料不够,病虫害没法除去,跪在水田里用双手搓(除)草,稻田里满是水和泥,冬天冷如冰,夏天热如沸,还是照跪照搓不误,灌溉不良,或旱或潦,稻子品种不好,人工割稻,割到直不起腰来……他们流血流汗,做得灰头土脸,收成却不好,又要把大部分收成向地主缴租。这样哪能不贫困?他们忙碌不堪,我们小孩子自然也要帮忙,尤其是假日,做得腰酸背痛,灰头土脸,哪有现代的年轻辈这么「好命」?
这些好像是一场梦!其实,才不是梦!有时我讲给现代的年轻辈听,他们竟不屑一听,那意思好像我讲的是童话故事;其实,这是千真万确的。这是我亲自尝受过的。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那时是怎么过的。
但是,我们还是过过来了,而且过得很有意义。
「上学去!」我们喊着,在嘴里,在心里。父母则除了这么喊外,还说:「你们尽管读!能读到哪里就读到哪里!就是把田卖了,也要让你们读!」其实,他们是在四脚仔的统治下,没有书读,吃尽「青冥牛」(文盲)之苦,所以要下一代能把书读好,可以「出头天」而已。他们对「上学去」这三个字在文化层次上的意义到底如何,未必全懂。为了让我们读书,能够「出头天」,他们特别辛勤工作,没暝没日地和田地「结死冤」,希望这些田地能富有起来,肥壮起来,供给更多的奶水给我们吸吮。为了不辜负父母的辛劳和心愿,我们除了忙于帮忙工作外,一有空便努力地读书,希望能够从书上多吃些精神粮食,使自己也富有起来,肥壮起来……。
当然,对于这条路,大家也都这么希望。
时光递邅,日月如梭,飞逝而过,毫无声息,也不见影子,在大家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在这条路上中,在大家埋头忙碌中,不知不觉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一晃,过去了。
这条路,在人们的行走辗压下,在时光的飞逝中,变迁着,一次次地肥壮着:路面加宽了,铺上柏油了,再加宽了,再铺上柏油了……最近这次,不但路面加宽了两倍,铺上高级柏油,中央加上种有花木的安全岛,而且到镇区南端,辟出新路,拐向东方转北,成为潮州的东外环线。两边路树,则先种木麻黄,再换为椰子树,然后被砍除。这次为了拓宽这条路,把椰子路树砍除,还惹起许多争论和抗议呢。「那么美的椰子树被砍了,多可惜!」「为什么非砍不可?」……但是这些争论和抗议抵挡不住推土机。一棵椰子树,不管多高多大,只要被向右一推,向左一推,向前一推,再一挖,就解决了。随着路的拓宽,加大肥壮,平直宽坦,交通的更形便利,所有的争论和抗议便消失无踪了。
路的拓宽,加大肥壮,平直宽坦,绝不是偶然的。任何事都不可能单独成就。社会的互动非常重要。如果说这条路是一条串绳,这条路所穿过的村落是真珠,并无不可;我却更喜欢给说成「水涨船高」。至于这条路和它所穿过的村落,到底哪一样是水哪一样是船?恐怕就很难分辨了。
不是吗?走在这条路上,本来是赤脚,车辆只有很少脚踏车、牛车及汽车,现在行走的则已全部是穿鞋的了——少部分是布鞋、球鞋,大部分是皮鞋,增加最多的是大量的机车、各式各样的汽车——货车、客车、游览车、自用轿车……。客车、游览车及自用轿车是那么漂亮舒适,除了遮阳,挡风雨,挡寒冷,还装有冷气、音响呢。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呀!这些人车形成这条路的水流,流向前,流向左右,分流入路旁的村落,当然也流入我故乡的村子里。
在我的故乡,许多凹陷着牛车车辙的泥土路已不知哪里去了,都换上了柏油路。是这条路的支流哪。它们在乡间散佈着,四通八达,像蜘蛛网,通到田头,通到家门口。在这些道路上流动的当然也是行人、脚踏车、机车、货车、客车、游览车、自用轿车——许多家庭已有自用轿车,什么速霸陆的、三阳喜美的、全垒打的、裕隆速利的……。一遇假日,说郊游,自用轿车一开,全家倾巢而出!
牛只已少见了,农事几乎已被机器所取代。到处可见耕耘机、除草兼除害用的喷雾器、割稻机、稻谷烘干机……。运输则不再是慢吞吞的牛车,是马达三轮车、各种货卡。再者,农作品种有专人研究改良,灌溉不虞匮乏,肥料充足,农药也够,最重要的是农人耕种自己的田地,所得不再缴租给地主,倍加努力耕作,所以每年都是丰收。逼不得已,种稻面积缩减,有些转作别的作物,如甘蔗、水果等,有些则改为水产养殖,如养鳗、养虾、养普通的草鱼等。
有人说,台湾人每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我的一位吴姓同事,有一次告诉我:他就读体专时,垒球队请的一名日本教练,回国前大家欢送他,请他吃饭;吃到最后他竟然哭了。大家以为他临别伤心,但却不是。原来是怕这些宴请他的人一旦到日本,他请不起。他说,台湾请客的一餐,在日本要用去他差不多一个月的薪水。这是真的!
台湾在吃的方面早已是世界第一了。在故乡,不仅不像以前吃蕃薯签什么的;相反的,已是许多人吃怕了大餐,不敢赴宴,尽找素食、山菜吃,以前吃厌了的豆脯、豆乳、菜脯、小鱼干、山菜反而成了奇货可居。很多男人大腹便便,怕人家笑他「怀孕」,行动又不方便,纷纷设法节食,晨间很早便去慢跑,以求减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拆旧屋的运动在故乡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最早是用人力,然后是用推土机。那些旧屋不雅观,不好住,一间间被拆掉,一栋栋美仑美奂的高楼大厦便接着被矗起,一层高过一层,建筑要讲究钢筋水泥、铝门窗,形式和颜色要讲究美观大方,要防热防漏,内部装潢极尽舒适方便之能事;抽水马桶、磁砖浴池、热水器、大理石地板、弹簧床、不(金秀)钢厨具、冰箱、电视、录放影机、音响、冷暖器、酒柜、书橱、桌球台、撞球台……应有尽有。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粗布衣服被一件件褪掉了,换上来的是化纤的,摸起来柔柔滑滑的,而且讲究式样和颜色,穿得花花绿绿,闪闪发光,破了几乎不再补缀,便丢弃不要,穿旧了送给别人,可能都要被拒绝,而且被埋怨看不起他。要找一块抹布的料已是难乎其难。出外已没有人打赤脚,脚上穿的除了布鞋、球鞋、皮鞋,还有特殊用途的凉鞋、登山鞋、马靴什么的,不一而足。
学校增多了。当时只有三所国小和一所兼有高初中的省潮中,现在则有四所高中职、两所国中、六所国小和一所国小分校。教育已普及到就学率几近百分之百,人才辈出,小小的三四岁小孩也在幼稚园学会唱出儿歌童谣,三字经背得流水般熟。对了,前几天为老人教育而设的长青学苑才开学呢!当年的「青冥牛」早已绝迹了。
此外,医药保健,妇幼卫生,已做得很好,电话装置已很普遍,工厂也一家家地增设,鳗鱼池甚至自设加工厂,每次选举则吸引了许多人热烈地参与……。
常常,可以看到一片欣欣向荣!
常常,可以看到人们脸露笑容!
这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政府政策的加持是有的。不是吗?九年国民教育的实施,政治的民主,农地由三七五减租到耕者有其田,一连串的四年经济计画、六年经济计画,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
虽然如此,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台湾人民的勤奋努力,守法负责,互助合作,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互动,有那么一股想肥壮起来的意愿。
这条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肥壮起来的。
我的故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肥壮起来的。
我很高兴走上这条路。虽然我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四十年,我仍不感厌倦。
“廍仔沟”,这个名字,对我而言,仿佛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符号。它不像“台北”或“高雄”那样直观,却带着一种更加私密、更加地域化的情感联结。我脑海中浮现的廍仔沟,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意象,但它一定是与“根”有关。 《走过廍仔沟》这本书,一定是在细细打磨着关于“根”的故事。它可能描绘的是一个家族,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在这条廍仔沟畔,经历风雨,传承血脉。这里的“走过”,并非简单的经过,而是深深地扎根,是与土地的互动,是与生命的搏斗,是与情感的纠缠。它可能涉及到一个家族的兴衰,一段历史的变迁,一种文化的传承,甚至是一种生存哲学的体现。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那份“根”的共鸣,感受到那份来自土地的温情与力量,也理解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着一份安稳与归属。
评分我对于《走过廍仔沟》这个书名,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它唤起我脑海中许多模糊的意象,像是童年夏日午后,在田埂边听奶奶讲故事的场景,又像是祭拜祖先时,那焚烧的香烛散发出的独特气味。 我想象中的廍仔沟,并非仅仅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河道,它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载体。或许,它曾是附近村庄的生命之源,或许,它曾见证过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又或许,它只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可能就是作者以廍仔沟为线索,串联起了一段段发生在沟渠两侧的,关于人、关于事、关于情感的动人故事。它可能描绘的是一代人的奋斗史,也可能探讨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抑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我期待着,在《走过廍仔沟》中,能够找到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情感,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光辉的人性。
评分“走过廍仔沟”,这个书名,瞬间就把我拉回到了台湾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它不是那种响亮耀眼的书名,却带着一种扎根泥土的亲切感,让我好奇作者究竟会在廍仔沟这个地方,为我们讲述怎样一个故事。 我猜想,廍仔沟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故事的意味。它可能是一个曾经的制糖聚落,也可能是一条流经许多乡村的普通水沟。但无论如何,它一定承载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寄托。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作者以廍仔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它可能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艰辛创业,一段时代的变迁,或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的文字,或许细腻而温情,又或许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着,在《走过廍仔沟》中,能够感受到那份属于台湾土地的独特魅力,品味到那些在平淡生活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我猜想,《走过廍仔沟》中的“廍仔”二字,必定与过往的制糖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台湾的许多地方,曾经都有着糖厂的踪迹,它们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也是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来源。我记得我小时候,糖厂的烟囱是小镇上最醒目的标志,空气中总是飘散着甜腻的蔗糖香气。那些在糖厂工作的叔伯们,脸上总是带着一种淳朴的笑容,他们的生活围绕着甘蔗的种植、收割和制糖的流程而展开。 《走过廍仔沟》,或许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可能讲述了一个家族,世代与甘蔗为伴,在廍仔沟畔辛勤劳作的故事。从最初的艰辛开垦,到糖厂的兴盛,再到后来糖业的没落,这一切的起伏,都发生在廍仔沟这片土地上。作者笔下的廍仔沟,或许不再仅仅是一条沟渠,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荣光与失落,也承载着一群人的坚韧与守望。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那种土地的温度,那种属于台湾特有的、挥之不去的甘蔗香,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挣扎与不屈。
评分“廍仔沟”,这三个字,像是一道台湾特有的风景线,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我总觉得,这样的名字,往往隐藏着最深沉的乡愁,以及最朴实的生命力。 《走过廍仔沟》这本书,或许就是在细致地描绘着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廍仔沟”。它不一定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可能是一种对土地、对人情、对过去的温情回望。作者的笔下,廍仔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是一个承载着记忆、情感和生命的空间。它可能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迁徙与定居,一段历史的变迁与沉淀,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与演变。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份属于台湾土地的独特韵味,品味到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的故事,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份对生命的热情和对过往的珍视。
评分“廍仔沟”,这个名字,带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让我瞬间联想到了那些隐藏在台湾各个角落的,充满故事的小地方。它们或许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高楼大厦的壮丽,但却有着最真实的生活痕迹,以及最淳朴的人情味。 《走过廍仔沟》这本书,在我看来,一定是对这些“小地方”的一次深情回望。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点,而是通过描绘廍仔沟畔的生活,来折射出整个台湾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变迁与发展。作者的笔触,或许细腻而充满温情,又或许带着一丝历史的沧桑感。它可能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群人的奋斗,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或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那些属于台湾土地的真实声音,感受到那份来自乡间的宁静与力量,也重新认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落,同样蕴藏着无比动人的故事。
评分“廍仔沟”,这三个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台湾特色的画面,它可能不是城市里繁华的街景,也不是旅游景点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但它一定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人情。 《走过廍仔沟》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在通过描绘廍仔沟畔的生活,来讲述一个关于台湾人,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这里的“走过”,不仅仅是简单的经过,更是深深的体验,是与土地的搏斗,是与生活的磨合,是与情感的交织。作者的笔触,或许细腻入微,又或许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它可能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一段时代的变迁,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或者是一种生命力的顽强。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份属于台湾土地的独特韵味,品味到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的故事,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份对生命的热情和对过往的珍视。
评分光是听到“走过廍仔沟”这个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又好像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段往事。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书名,反而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我想象中的廍仔沟,可能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河流,它穿梭在台湾的某个小镇,或者某个乡村。它不一定很宽阔,但一定承载了很多故事。或许,它曾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或许,它曾是农人们灌溉的源泉,又或许,它曾见证了某个家族的兴衰。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作者以这条廍仔沟为起点,串联起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关于人、关于事、关于情感的种种回忆和故事。它可能充满了怀旧的情感,也可能蕴含着对当下生活的反思。我期待着,在《走过廍仔沟》中,能够找到那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时间冲淡的情感,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动人光芒的人物。
评分阅读《走过廍仔沟》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时空旅行。每翻开一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窗,窗外是台湾某个角落,某个被岁月温柔拂过的时空。我并不认识书中的人物,也从未亲身经历过书中所描绘的情节,但那份熟悉的台湾味道,却能轻易地将我卷入其中。 我想象中的廍仔沟,可能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也不是一个旅游景点,它更像是一个隐藏在乡野之间,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地方。那里有古老的厝边,有热情的邻里,有三合院的院落,有晒谷的埕,有孩童嬉戏的声响,还有那一条默默流淌的廍仔沟,它映照着蓝天白云,也映照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种最真挚、最朴素的方式,与我分享着那些关于土地、关于人情、关于记忆的故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意义,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比珍贵的过往。
评分这本书名《走过廍仔沟》,光听名字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又夹杂着一丝疏离。廍仔沟,这三个字在台湾的土地上,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去过,但绝对会在某个角落、某个家族的记忆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它像是一条隐匿在寻常生活中的河流,静静地流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读《走过廍仔沟》,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琳琅满目的游乐园的年代。那时候的夏天,巷口会有卖冰棒的阿伯,田埂边会有追逐蜻蜓的孩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穗的芬芳。廍仔沟,它不一定是地图上的大河,但它可能是我小时候偷偷摸摸去捉泥鳅、抓螃蟹的小溪,是我和玩伴们一起放水灯、许愿的河边,是我爷爷奶奶曾经辛勤耕耘的田地旁流淌的沟渠。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让我重新感受到了那份纯粹的、质朴的快乐,也让我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遗失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