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觞曲水的感怀》收录作者郑培凯最新65篇散文。新书主题来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透过书中散文,读者可体会一趟独特的文化之旅,分享作者对现今消失的文化、戏剧艺术,以及他对历史和文学的种种见解。作者认为,缅怀先人贤德,像朝圣一样,在自己心底走一遭,让自己的虔敬之意,外化成一次心灵的旅程。青山绿水,碑碣荒草,都是净化崇敬之心的外景,而人人心底的王羲之,则是万世流芳。
作者简介
郑培凯
山东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副修历史。一九七○年负笈美国,主修中国与欧洲思想史,及后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卫斯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及纽约佩斯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兼教授。牛津出版有︰《吹笛到天明》、《游于艺:跨文化美食》、《树倒猢狲散之后》,另着《高尚的快乐》、《出土的愉悦》、《真理愈辩愈昏》及《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等。另以笔名程步奎着有诗集︰《程步奎诗抄》、《也许要落雨》、《从何说起》,及译诗集三种、翻译小说两种;于《明报》、《苹果日报》发表专栏文字。
I 文明的省思
3 天灾与人祸的文明省思
9 从草昧到文明
13 国宝的流失和收复
18 戏曲的存亡
21 戏曲的现代困境
25 崑曲传承与学术研究
32 瓷器与历史的弔诡
36 艺术是甚么?
40 如何教书
43 如何开学店
46 专业中文
49 外语专业
52 谁的通识教育?
55 通识教育的理念
58 教育是否洗脑
61 大师的标
II 行脚的感怀
67 西溪湿地
70 上海世博
73 大坂行
76 京都行
79 岚山秋色
82 冬暖黄檗
85 在故宫吃晚饭
88 首都首堵
91 杭州立春
94 夏威夷重游
97 夏威夷叉烧
100 夏威夷海鲜
103 夏威夷土菜
106 普林斯顿的暮春
109 青花瓷的联想
113 北湾青花瓷片展
116 景德镇的风景
119 景德镇御瓷
III 往昔的追寻
127 参拜王羲之
130 张岱的冶游与檄文
135 寻找孙中山
138 老虎尾巴
143 纪念俞振飞
147 (土反)东的牡丹亭
150 卡谬还活着
154 想像山海经
157 寻访桃花庵
160 历史方法
163 研究出版史
166 三国人物歇后语
171 弱不禁风子龙桥
174 茶道东传日本
177 美丽的错误
180 名人八卦
IV 和谐的弔诡
185 和谐社会
188 塞车也有中国特色
191 不亦说乎
194 如何读经
198 金庸是禁书
201 马屁精
204 翻筋斗
207 带瓶酱油去上海
210 自然的容颜
213 猎食大自然
216 文艺青年
219 非遗战争
222 茉莉与素馨
225 茉莉花的来历
229 德与色
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开书页,我被引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又如涓涓细流,缓缓地浸润着我的心田。我仿佛能听到那水声潺潺,看到那绿意盎然,感受到那岁月流转。书中所描绘的场景,虽然是文学的想象,却有着一种无比真实的质感。它让我怀念起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纯粹的情感,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美好回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感怀”二字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对过往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的一种体悟,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这种“感怀”,是深沉的,是厚重的,它饱含着岁月的沉淀,也闪烁着生命的智慧。作者用她独特的笔触,将这份“感怀”具象化,让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一个场景而湿润了眼眶,也会因为某一个哲思而若有所思。它让我明白,人生并非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那些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回味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初初看到的时候,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感,好像它就藏在记忆深处某个角落,等待被唤醒。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一场与文字的灵魂对话,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或是被全新的视角所触动。书页翻动间,那些精心雕琢的词句,如同悠扬的乐章,缓缓流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有着魔力,能轻易地穿透表象,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每一个角色都立体而鲜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都如此真实,让人忍不住代入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书籍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我常常在想,文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它能穿越时空,连接不同的灵魂,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能引发我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具有力量的作品,它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醉在作者构建的那个独特世界里,体验着文字带来的纯粹的感动。我喜欢它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淡淡的忧伤,也欣赏它在绝望中闪烁的希望之光。这一切都让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修行,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让我觉得它背后一定蕴含着许多故事。翻开书页,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她对人性的刻画,极其生动而真实,那些人物的挣扎、无奈、爱与恨,都仿佛发生在昨天。我能够从那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她试图通过这些故事,来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来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情感。书中的情节,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些细节的描绘,那些人物的对话,都显得那么自然而贴切。它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的戏剧性,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她不会刻意煽情,也不会刻意制造冲突,而是让故事自然而然地展开,让人物在情境中展现真实的自我。它让我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我们曾经忽略的情感,有多少我们曾经错过的美好。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读心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纠结与彷徨,都让我们感同身受。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心中默默地回应,仿佛在和书中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情节,虽然不一定惊心动魄,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它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最深刻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作者的叙事,也很有技巧,她不会一次性地将所有信息都抛给读者,而是循序渐进,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被带入故事的情境。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更增添了故事的张力,也让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它让我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我们曾经忽略的情感,有多少我们曾经错过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心灵的深度探索。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生活哲理;时而又如同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犀利地剖析社会现象。我喜欢它那种不露痕迹的引导,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描绘,通过启发,让你自己去思考,去领悟。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眷恋,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她笔下的世界,既有现实的残酷,也有理想的光辉。这种理想的光辉,不是遥不可及的幻影,而是深植于内心的力量,它支撑着人们在艰难时刻依然保持希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融入的那些东方哲学思想,它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书本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知心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倾听,然后给予你温暖的回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情感的细腻描绘,作者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最微妙的变化,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通过文字一一呈现出来。那种纠结,那种犹豫,那种爱与痛的交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动容。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一个角色的经历而黯然神伤,也会因为他们最终的释怀而感到欣慰。这种与书中人物的情感连接,让我觉得,我并不孤单,我的困惑和挣扎,也曾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答案。作者的叙事方式也十分独特,她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记忆,通过细枝末节的描绘,一点点地拼凑出完整的故事轮廓。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去解读那些未曾言明的含义。我喜欢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会回味无穷,依旧会在脑海中反复推敲。它让我思考,人生究竟是什么,情感的羁绊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这本书,给予了我太多的思考,也带来了太多的慰藉。
评分初读这本书,便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作者似乎总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她提出的问题,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喜欢她那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她敢于触碰那些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并且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方式去探讨。这种探讨,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为了引发思考,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书中,我看到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也看到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声批判。然而,这种批判并非尖锐的指责,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触及人心。它让我反思,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丢失了什么?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内心的富足又从何而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平台,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去寻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书本的知识,而是来自对生活经验的提炼,来自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我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另一扇窗。
评分读到这本书,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间玩耍的日子,那种无忧无虑,那种对世界的好奇与探寻。书里描绘的场景,有着一种古朴的美感,就像老照片一样,泛着温暖的光晕。我能够想象出那潺潺的流水,那岸边的青草,那偶尔掠过的飞鸟,以及在这些景致中,那些或欢笑或沉思的身影。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自有其打动人心的力量,它就像一杯清茶,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份甘醇与悠长。我喜欢它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温情,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与体悟。它让我想起,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也可以如此美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失去了感受微小幸福的能力。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着我疲惫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我欣赏作者的真诚,她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只是用最朴实的方式,讲述着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不平凡的意义,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作者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了力量。它就像一把钝刀子,看似不锋利,却能一点点地切割开我们内心的坚冰。我喜欢它那种直击人心的叙事方式,它不回避生活中的残酷,也不粉饰人性的弱点,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然而,在那些看似黑暗的角落里,作者却总能捕捉到那一丝微弱的光芒。这种光芒,不是戏剧性的转折,也不是奇迹般的救赎,而是源于生命本身的那种韧性,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些人物的坚韧而感到震撼,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渺小,但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勇敢地面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到了许多与水相关的意象,比如流动、清澈、深邃。当我真正翻开它,我发现作者的文字,也恰恰有着这样的特质。它的语言流畅自然,仿佛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它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喜欢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她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情感,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轻易地理解和体会。书中的人物,虽然各有各的命运,但都散发着一种坚韧的光芒。她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并没有将她们打垮,反而让她们更加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方向。我欣赏作者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我们在逆境中能够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是一份关于生命的礼物,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珍惜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