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

博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自然
  • 科普
  • 动植物
  • 科学
  • 文化
  • 历史
  • 观察
  • 记录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向《山海经》、《博物志》、《搜神记》、《聊斋志异》致敬!

  V城系列四部曲之《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之后

  各大文学奖、好书奖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启章,联合香港插画家梁伟恩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以文字和插图呈现21世纪博物学大全

  董启章的新作《博物志》,其构思来自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如《山海经》、《博物志》、《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但它的创意和想像力之丰富巨大比起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全书以极短篇或笔记小说方式,通过人和物的关系来写香港V城,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为物)的交感并生,开展出变化无数的「人—物」关系,叙述了香港V城内77个不可思议、离奇诡谲、但又极富人性和人情的故事。

  《博物志》既是董启章V城系列的完结篇,在书写上更像是一本《怪物大全》。

  何谓怪物?在董启章心目中的「怪物」,永远是异质事物的混合体。人其实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异质的,所以人本身便已经是作者想像中的典型「怪物」了。在《博物志》里,77个故事中的「人物」,是人和物的结合,又或者物在人中、人在物里,人和物互为表里,把人和物的关系推到更想像性和寓言性的层次。怪物通常被认为是异常的,但怪物之怪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怪物有怪物的逻辑和美学。而怪物又往往和鬼魂灵异之事相提并论。鬼者,人之死后形态也,其实也是人之另一面。鬼怪世界和人的世界互为镜像,同样有其可解和不可解之处。

  香港插画家梁伟恩特别为本书绘制77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黑白插画
  小说家VS.画家,除了对中国传统志怪小说致敬
  也是缅怀昔日香港的人与物,或揣想未来香港的人与物,更是小说谐仿怪物的有趣实验。

  从《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到《博物志》,董启章这位V城书写者,採用了「未来的考古学」,把香港V城的未来当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把香港V城的过去变成未发生的可能,在书写上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学的奇观。

作者简介

董启章

  1967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现专事写作及兼职教学。1994年以〈安卓珍尼〉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同时以〈少年神农〉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1995年以《双身》获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1997年获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2005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出版后,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诚品好读杂志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设计、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2006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荣获第一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2008年再以《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获第二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2009年获颁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2007/2008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2010年《学习年代》荣获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2011年《学习年代》荣获「第四届香港书奖」、《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简体版)荣获第一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2009年秋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画。

  着有《纪念册》、《小冬校园》、《安卓珍尼: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家课册》、《说书人:阅读与评论合集》、《讲话文章:访问、阅读十位香港作家》、《地图集: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双身》、《名字的玫瑰》、《讲话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访谈与评介》、《V城繁胜录》、《同代人》、《名字的玫瑰》、《The Catalog》、《贝贝的文字冒险:植物咒语的奥祕》、《衣鱼简史》、《练习簿》、《体育时期》(香港︰蚁窝)、《第一千零二夜》、《体育时期》、《东京.丰饶之海.奥多摩》、《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对角艺术》、《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致同代人》、《学习年代》(《物种源始.贝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博物志》等。

绘者简介

梁伟恩

  澳门出生。5岁移居香港。童年住在新界的小村落,在大自然中成长,喜爱花草树木。中学毕业后修读设计,现从事布景道具设计及制作。另一边继续画画,在画中重返小时候的大自然。

  电邮:waiianleong@yahoo.com.hk

《古韵遗篇:清代文人笔记的别样风景》 导言:穿越时空的扉页 在浩瀚的中华典籍星河中,笔记文学以其独特的“随笔性”和“现场感”,长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们如同文人墨客在案头留下的私人印记,既是历史的侧影,也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投射。《古韵遗篇》精选自清代中后期,那些鲜为人知却极具文献价值的文人笔记、杂著残篇与私人信札中的精粹片段。本书旨在突破传统史料的窠臼,从生活琐事、风俗变迁、士人心态等多个维度,为读者重构一个立体、鲜活的清代社会侧面。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微之处。 第一卷:烟火人间——市井风貌与生活细节的摹写 本卷聚焦于清代城镇与乡村的日常图景,摒弃了官方文献中对“盛世”的刻板描绘,转而深入市井的肌理。 1.1 钱袋子的冷暖:物价变迁与金融侧写 我们收录了数篇关于“物价记录”的私人账簿摘录与地方士绅的往来信札。其中一篇来自徽州程氏家族的记录,详述了嘉庆年间,因漕运受阻导致食盐价格的波动,以及不同等级的仆役的年薪对比。更有趣的是,一篇关于扬州盐商的笔记,生动描绘了当时白银与铜钱之间的兑换波动,以及如何利用“银钱票庄”进行跨区域的资金周转。这些零散的记录,共同勾勒出清代末期,在对外贸易摩擦与内部金融结构调整下,普通民众的经济压力与商贾的投机之道。 1.2 园林与茶肆:雅集与俗谈的交织 本卷中的“园林志略”部分,不再关注皇家园林的宏伟,而是聚焦于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与功能。如苏州顾氏私宅的“借景”手法,如何将邻里巷陌的嘈杂声响,巧妙地转化为园中赏玩的“野趣”。与之相对的,是关于茶肆酒楼的观察记录。其中一篇描绘了北京琉璃厂附近“墨香楼”的盛况,记录了不同籍贯的文人如何围绕一壶新茶,争论科举文章的优劣,以及当地胥吏如何在酒桌上打探官场风向。 1.3 衣食住行的微末见章 本书细致收录了关于服饰定制的笔记。例如,一位在广州经商的福建商人,如何根据西洋商船带来的新式布料,改良其家族服饰的样式,以示新潮。饮食方面,我们呈现了“时令食单”的记录,并非宫廷御膳,而是地方官吏宴请幕僚时所备的家常菜肴,其中对鸭肉烹饪技法的细致区分,令人拍案叫绝。交通方面,则有关于黄河渡口“船工行话”的记录,揭示了底层劳动者在艰险环境中发展出的独特俚语系统。 第二卷:心灵的幽径——士人困境与学术转向 清代中后期,是考据学鼎盛之时,也是士人心态从“入世济民”转向“独善其身”的关键时期。本卷试图探究这种精神上的迁移。 2.1 考据的偏执与对“空疏”的警惕 多篇笔记记录了文人对科举八股文的厌倦与反思。其中一位翰林院散官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为了考证《说文解字》中某一偏旁的源流,如何花费数年时间,甚至不惜得罪同僚的经过。这些记录展现了“考据”是如何从一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逐渐演变为一种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的自我慰藉。笔记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是“空疏”,反映出他们对空谈心性而缺乏实学能力的士人的普遍不屑。 2.2 边缘知识的魅力:秘笈与方术 与主流儒学相对,本卷也收录了对民间秘术、占卜方术的观察。这些记录并非迷信,而是文人试图理解非主流知识体系的尝试。例如,一位在川西做县令的官员,记录了他向当地巫师学习“驱虫”药方的过程,并试图用化学或草药学的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这些片段揭示了在正统学术之外,士人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从未泯灭。 2.3 闲适与悲凉:书斋中的情感流露 本卷的后半部分,集中于书信与诗稿旁批注中的情感表达。面对朝廷的更迭与地方的动荡,许多文人选择“半隐”。笔记中对“松风竹影”的描绘固然常见,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世事无常的深沉悲凉。一篇关于友人相赠“宜兴紫砂壶”的信札中,没有过多寒暄,反而细致描述了壶的泥色、火候,并感叹“昔日一壶可论天下事,今则一壶难解寸心愁”,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卷:海外风声——边陲见闻与异域交涉的碎片 清代疆域辽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本卷收录了来自西南、东北及沿海地区的非官方见闻录。 3.1 边疆的物产与风俗 我们辑录了一份由一位驻藏官员随行人员留下的记录,详细描述了西藏地区的牲畜交易、对佛像的供奉方式,以及当地对汉族文化的一些误解与接受过程。不同于官方的“宣教”口吻,这些记录充满了局外人的好奇和对当地生活细节的尊重。 3.2 港口贸易中的“奇异”观察 针对沿海地区的笔记,重点不在于海关税收,而在于对“来往番客”的服饰、言语及行为习惯的零散记录。其中一篇记录了福州一位牙行(中介)的口述,描述了葡萄牙商船停泊时,船员对中国戏曲的模仿,以及他们对茶叶“以叶为药”的功效感到惊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构成了清代民间对全球化早期图景的朴素认知。 结语:未竟的言说 《古韵遗篇》所呈现的,是一幅由无数未完成的草稿、未寄出的信函和未整理的札记拼接而成的清代画卷。它没有史书的庄重,却有生活的气息;它没有小说的虚构,却有故事的趣味。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被历史洪流冲刷下来的“边角料”,读者能得以窥见一个更为真实、复杂,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古代中国。这些文字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揭示了多么惊人的秘密,而在于它们以最诚恳的方式,证明了“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存在。 (全书共计约155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V城系列总序/为未来而做的考古学 安维真
V城系列出版说明 董启章

前言
影树

1.异地

白海豚



蜻蜓
海星
白鹭

地衣

蝴蝶
红树

2.异人
冬青
白千层
樟树

榕树
银杏
羊与虎
南猿



蜘蛛
蝎子

3.异物
克力架
粟米
凤梨酥

烟斗
磁碟
灯泡


相架

苹果
霓虹光管
帽子
打火机
古臣
真空管

地毡

4.异事
螽斯

杜鹃
绿海龟
金鱼

栎树
度度鸟

瓢虫

年兽
喜鹊
树蛙
鸳鸯
含羞草
羊蹄甲
木耳

5.私事
草苺与蘑菇
衣鱼


木棉
壁虎
太阳鸟
豆娘
枫树
合桃

后记/梦乡中的怪物
附录/董启章创作年表(一九九二─)

图书序言

V城系列总序

为未来而做的考古学  安维真

  把《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和《博物志》四本书放在一起,整理成「V城系列」重新出版,引出了好几个问题:一、文体的问题;二、作者的问题;三、内容的问题。我将环绕这三方面作出简单的阐述。

  第一,这四本书在文体上并不一致,当中《地图集》是论说体和记叙体的结合;《繁胜录》交替使用了记录、叙事和抒情三种文体;《梦华录》和《博物志》两者比较相似,都是较纯粹的故事体。从《梦华录》和《繁胜录》的书名,我们可以上溯至中国南宋的城市笔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周密的《武林旧事》和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等。这些笔记或追怀北宋首府汴梁的风貌,或记述南宋首府杭州的胜景,风格和用意也非常接近。根据这个宽松的标准,我们可以把「V城系列」的四本书归入宋代以降的「城市笔记」这个类型。

  不过,此四书的立意和写法,又非传统的「城市笔记」能完全涵盖。其中《梦华录》和《博物志》的叙事性,近似于笔记小说或微型小说,而《地图集》和《繁胜录》则有强烈的论述成分。这些都是旧式「城市笔记」所无的。后两者的考古论述,又特别强调当中的虚构性。于是,此四书除「城市笔记」之外,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小说的笔法。这里所谓的「小说」,糅合了古典义和现代义。古典者,小说作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民间及非正统的知识载体和叙述形式;现代者,小说作为想像性的、虚构的文艺创作。结合此二者观之,便得此四书的真义。

  第二,这四本书所设定的作者或叙述者均具有多重和多变的特征。当中《梦华录》和《博物志》的情况看似较为简单,皆出于叙事者并不现身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但「城市笔记」的故事採集和编撰成分(录和志),又暗示了一层第二度呈现的存在,即非一般意义下的「作者与作品」的直接关系了。在《繁胜录》的序言里,便记述了《梦华录》的出处。据此《梦华录》实为「V城大回归时期」刘华生所撰之「本地城市风物纪录」,而《繁胜录》则为后起之书,即于「大回归五十年」由「V城风物志修复工作合写者」、「大回归时期新生代」维多利亚、维朗尼加、维奥娜、维慧安、维纳斯、维真尼亚及维安娜七人,「于文献堆填区发掘出刘华生的稿件,经过重组和校正」,整理出「第三代的梦华录」,也即是《V城繁胜录》了。是以《繁胜录》中的每一章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风物志修复者「维某」的个人化抒情及论述;第二部分为经过整理及摘取的刘华生城市观察及记述;第三部分则是刘华生所记之第一人称生活小故事。据称刘华生的《V城梦华录》从未出版,原稿亦已散佚,但我们有理由认为,现在这个系列中包含九十九个小故事的《梦华录》,就是刘华生的作品。

  《地图集》的作者问题也比表面看来复杂。只要细心分析书中篇章的叙述语言的差异,便可以看出它是出自一群而非一位考古学者的叙述角度的作品,而他们的叙述时空位于不特定的未来。这种时间设定和《繁胜录》有相似之处。这群叙述者的叙述方式并不一致,距离之远近和涉入的程度也有差别,当中有的严肃说理,有的感物抒情,有的冷嘲热讽,有的挥洒想像。就地图这种「求真」的制作而言,《地图集》处处彰显「作假」的意图,表现的却是文学想像的极致。而从制图到读图再而到说图的过程,也突出了「作者作为读者」和「阅读作为创作」的方法,构造了多层次的发声位置。此特点也一定程度见于《繁胜录》中V城风物志修复者对前代人刘华生的文本的阅读。

  第三,所谓「内容问题」,特指此四书所共写的「V城」及其涵义。V城实指香港,乃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以V代之,正是建构一层虚构的距离,由此可远可近,可显可隐,可真可假,可虚可实。更重要的问题是:这是以何种方式建构和呈现的V城?此中的建造或拆解方式,才是此四书的要旨。从根本上说,当然是以小说的方式,但小说的方式的妙处,就是可以容纳或借用非小说的文类。《地图集》是当中走得最远,想像最疯狂的。地图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运作当然与文字大为不同,但也不是没有可以互涉互用的地方。至于《繁胜录》,则最全面和直接採用古代「城市笔记」的体裁,构造出多层次的城市景观。《梦华录》和《博物志》同样通过人和物的关系来写城市,前者是人和人为物/消费品的互相界定,后者是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为物)的交感并生,并借此开展出变化无数的「人—物」关系。而「城市」作为一巨大的人为物,及其中的物的总体呈现,又必然通过人的生存其中才能确立及延续其存在及其价值意义。V城就是这样的城市演化的标记。

  这个系列不但以城市为书写对象和内容,也是以城市为认知及理解世界的定位。所以,我们不应只着眼于书中如何描写城市景观,而应反过来把城市视为观看的方法。上面虽然提到此四书跟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的渊源,但以城市为观看视界这一点,却又接近西方传统。城市作为世界模式,在西方发源甚早。希腊以城邦为政治单位自不待言,罗马帝国是由罗马城所统治的帝国,而圣奥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实为天国的隐喻,与「世俗之城」(人类世界)成为对照。城市除了是建构世界的模式,也是人作为一个群体栖居于地上的模式,这在现代都市文明出现后更为显着。而V城,历来就是以「城」的方式存在。此「城」实是中西两种城市观的合体显像。这是V城的独特之处,珍贵之处。

  对应「城」的空间特质,V城书写者在时间上採用了「未来的考古学」的方法,让证据与假设互为表里,事实与想像互相增益。「未来的考古学」是一种瞻前顾后的方法。它把未来当成已然的事实,把过去变成未发生的可能。在期待和怀想的双重运动中,时间去除了那单向的、无可逆转的、无法挽回的定局性,成为了潜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经验世界。「未来的考古学」并非预早宣佈结局的宿命论,它是把结局当成新的创造起点的辩证法。由是观之,V城四书是为未来而做的考古学。此「未来」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也不会有一天成为「现在」或者「过去」,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实现的过程。

  让我这样总结:这四本书的题旨,原以《梦华录》中的「梦华」为首。「梦华」二字,应是世界上所有曾经光辉一时的城市的终极归结。梦之必破,华之必衰,似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可是,当时间在写作中成为永恆的运动,过去与未来即成就于当下。梦未必虚,华未必堕,一切经验,一切存在,一经集之、录之、志之,就可以脱离单一的时空,成为无限衍生和延伸的世界。

V城系列出版说明

这个系列里的四本书,写于1997年至2000年,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其一致和相通的地方。当时考虑到的问题有几方面:

  一、在传统的写法之外,小说这个文类还有甚么可能性?小说如何吸纳非小说的元素,开拓它在知识内涵和情感经验的包容性?也即是说,小说如何能成为建构世界的模式?

  二、如何利用上述所说的这种「小说」的体裁,来书写香港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生存状况?小说如何超越描写城市和记录城市的局限,成为想像城市的一种方法?

  三、如何在香港不利于写作的环境里,发展出一种可持续和可适应的创作形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写出较具规模和连贯性的作品。

  结果就是《地图集》、《繁胜录》、《梦华录》和《博物志》四部以独特的文体概念为统合原理,以众多短小的篇章为结构单元的「类小说」。

这四本书的原出版资料如下:

  《地图集》(原名《地图集: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台北:联合文学,1997年6月。
  《繁胜录》(原名《V城繁胜录》),香港:香港艺术中心,1998年10。
  《梦华录》(原名The Catalog,作者Kai),香港:三人出版,1999年7月。
  《博物志》中之篇章原刊于香港《星岛日报》副刊,1999年11月10日至2000年7月29日,隔天刊登,从未结集出版。

  这次这四本书重新出版,我邀请了李智海、杨智恆、林智恆和梁伟恩四位香港年轻插画家,分别为文本创作插图。他们各自的独特风格和触觉,为这四合为一的V城繁华图增添了灵感与想像的奇笔。

图书试读

白海豚
乐乐不止一次听父亲谈及白海豚的阴谋。那是小人化之前的事情了,当时父亲该还是个年轻人吧。那时为了准备小人化的来临,V城人筹画了一个盛大的庆典。住在V城海域里的白海豚就乘机聚头商议,在庆典当天向V城人发动报复。那是个绝好时机啊!其中一条白海豚说。我们可以扮作海上巡游队伍中的浮标,突袭主礼台上的领袖们,以后V城就由我们来统治!白海豚中的长老打断年轻海豚的话,说:你忘记了我们祖先的教训吗?虽然我们被V城人逼得只剩下不足一百之数了,但我们是绝对不能用暴力的。可是,既然海再不是我们生存的地方了,那我们就进行那非不得已的计画吧。
  
于是就发生了大规模的白海豚搁浅事件,以致人们都认为白海豚是死光了。乐乐问父亲怎么会知道这个祕密,他就说:是我在海滩上发现的一条垂死的白海豚告诉我的,后来我娶了那海豚,她就是你妈妈。


她走过的地方都生出羊齿植物,所以我们都叫她羊齿之女。她是个聪明而且美丽的女孩子,学校曾经让她入读,但是羊齿之女把整个校舍都弄得满是线蕨、毛蕨、肾蕨和耳蕨,学生都排成一列,跟在羊齿之女脚跟后面观赏奇蹟,没有人再愿意待在课室内了。羊齿之女于是就被邀请退学。
  
人们都说奇蹟一定是从羊齿之女身上撒出来的孢子所致。有人出于对羊齿之女的憎恨,或者单单是垂涎美色,侵犯了羊齿之女。结果那人给缠满了一床的芒萁勒死了。城市举行大型运动会,我们决定请羊齿之女为我们出赛,因为她的身肢轻盈,步履利落。但市政府拒绝了让羊齿之女参加运动会,理由是年纪太小。我想,其实是害怕跑道上和颁奖台都长满他们不愿意见到的羊齿植物吧。
  
羊齿之女比我们都年轻,但我们都发誓要永远追随羊齿之女的绿色足迹。可是这却是难啊!虽然她走过之处都生出羊齿植物,但太阳一曝晒,那些纤弱的小草也都要枯干而死了。除了,在羊齿之女生活的阴暗地方。那里有蔓生如动物爬行的蕨类,把羊齿之女脆弱的身躯覆盖。


没多久之前,我走失了一条蛇。我在家里找了很久,检查了所有暗角和柜底,也没有牠的踪影。可能牠从窗口沿水渠爬了出去,或者在我打开大门的时候熘走了。我问过上下左右的邻居有没有见过我的蛇,他们都惶恐地摇摇头。我担心他们也许已经捉了我的蛇来吃,但又苦无证据,唯有继续四处去找。
  
我去过附近卖蛇羹的铺子,但笼子里的蛇又笨又丑,都不是我的蛇。最近报纸上又不见有人在市区发现蛇,劳烦蛇王出动的新闻。我于是想,要不就是我的蛇躲得很密,要不就是给喜欢蛇的人捉了。我天天挂念着蛇,每晚也把蛇的照片看上千遍百遍才能入睡,还梦见自己和蛇重聚,醒来之后倍觉空虚。
  
虽然机会日渐渺茫,但我依然没有放弃找到蛇的希望。在街上走的时候,我总是低头注意人们脚下,不放过任何一个沟渠和墙角,或者任何一种洞洞儿。我的目光不停搜索地铁轨道和车厢间隙,还有女子的长裙和男人的裤管下面。我有一个信念,就是蛇一定还在这个城市里的某个地方爬行,只要我锲而不舍地追寻,总有一天会给我找到。那天就有一个令人鼓舞的例子,我在商场的自动电梯上看见前面有一条修长柔软的身影,我立即紧随在后,那身影知道我在跟踪着,蜿蜒地走入一条僻静的走火通道。在转角处,我把它捉住,对方就撩起裙子,露出白皙的柔若无骨的腿。我连忙放开,说了声对不起,因为这是一条白蛇,而我的蛇是青色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博物志》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仿佛打开的不是书页,而是通往未知的时空隧道。我第一次在书店瞥见它,就被这个名字攫住了,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奇珍异兽、山川异景的画面。拿到手里,书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感到舒服。翻开扉页,那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人心生宁静。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凭书名和初步的翻阅,就能感受到它蕴藏的博大精深。我本身就对自然科学、历史传说以及那些古老东方智慧充满兴趣,而《博物志》这个名字恰恰点中了我的“痒处”。它不像一些流水账式的科普读物,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罗列,而是透露出一种更深沉的探究精神,一种对事物本质的好奇与追寻。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在那里,平凡的草木虫鱼可能都蕴含着不凡的故事,寻常的山川大地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秘密。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在这里会找到很多产生共鸣的读者,也会激发出我们对于这片土地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午后,泡上一杯茶,安坐窗边,缓缓翻阅这本书,让思绪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遨游,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感受那些古老的东方哲学。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更深邃智慧的大门。

评分

《博物志》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古老画卷,上面描绘着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世界。我总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淹没,而一本以“博物”为名的书,似乎是一种回归,一种对事物整体性、系统性理解的渴望。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带领我们回溯历史,去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认识世界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古代中国人的奇闻异事、神话传说,甚至是他们对于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现象的解释。这些内容,在现代科学框架下或许显得“不合逻辑”,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思考和想象。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相信《博物志》这本书,能够与我们内在的文化基因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古老而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拾起对未知的好奇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敬畏之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博物志》这书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听起来就有一种深邃的、探究万物本源的意味。我平时就喜欢阅读一些历史、文化、哲学类的书籍,尤其对那些能够触及人类思想根源、世界观形成的书籍情有独钟。在我看来,“博物”二字,不仅仅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世界整体的认知方式,一种将个体与宏观、微观与整体相联系的智慧。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收录了大量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对于人事、对于鬼神的观察与想象。这些记载,虽然不一定符合现代科学的严谨性,但它们却承载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情感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些庞杂的资料,是否会加入一些现代的解读,让这些古老的知识焕发新的生命力。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融合了多元的文化,也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会在这里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读者,并激发出我们对于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更深的理解与热爱。读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在开启一场古老的寻宝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都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博物志》这个名字,怎么说呢,有种古色古香的味道,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药师,在药柜里仔细地搜寻着各种珍奇草药,为人们调制出能够疗愈身心、开阔视野的良方。我本身就是个对事物起源、对文化脉络特别好奇的人,尤其喜欢那种能够连接古今、融汇中外的知识体系。读一本名为《博物志》的书,在我看来,就如同走进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堆满了历代先贤对世界的观察、记录与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不以现代科学为唯一标准,而是以一种更包容、更广阔的心态去理解自然万物的视角。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古代中国人对于星象、对于风水、对于动植物的神话传说?这些往往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而且,台湾的地理环境本身就很独特,既有高山也有海洋,物种丰富,气候多样,我很好奇《博物志》中的内容,是否会与台湾的自然环境产生某种奇妙的呼应,或者能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发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珍贵知识,去感受古人对于未知世界那份纯粹的好奇与敬畏。

评分

《博物志》这名字,实在是太迷人了,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知道一切”的渴望,那种想要理解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冲动。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从小就生长在一片充满故事和自然风光的土地上,对于那些能够连接古今、讲述事物起源的书籍,总是特别有好感。我猜想,《博物志》一定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它可能不像现代的百科全书那样系统和科学,但它一定蕴含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智慧,一种将自然、人事、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宏大视野。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古代中国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或许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们往往能反映出古人对世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而且,台湾本身就是一座物种极其丰富的宝岛,我很好奇,《博物志》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与台湾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古老记述,亦或是能启发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面去理解这片土地。我相信,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人类文明早期探索精神的致敬。

评分

《博物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厚重感和神秘感,让我联想到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贵宝藏。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太容易被眼前的现实所束缚,而一本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古人世界观的书籍,是多么难能可贵。我猜想,《博物志》里面一定汇集了大量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万象的观察、记录和想象。这些内容,或许在现代科学看来有些“离奇”,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和理解。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也拥有丰富自然生态的地方,我感到这本书能够与我们产生一种特别的共鸣。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构建出他们眼中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一场精神的远足,一次对人类文明早期智慧的探寻,也是一次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

评分

《博物志》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气息,仿佛里面藏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我本身就是个对那些充满古早味的知识和故事特别着迷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串联起不同领域知识的书籍。我猜想,《博物志》里面可能汇集了非常多古代中国人关于动植物、地理、天文、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的记载。这些零散的碎片,经过作者的整理和编纂,一定会构成一个独特而迷人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古代文献中的内容,是否会加入一些现代的考证和解读,让这些古老的智慧能够更好地被我们理解和吸收。台湾这片土地,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文化背景,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会在这里找到很多热爱探索的读者,并引发大家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更深的思考。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开启一次跨越时空的知识探险,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都能让我们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博物志》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于古代知识和神秘事物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虽然科技发达,但有时候反而失去了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和对未知的好奇。我猜想,《博物志》这本书,一定是一部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万物观察、记录、以及想象的集大成之作。它可能不是一本单纯的科学读物,而是融合了传说、神话、经验观察,甚至是一些哲学思考的独特文本。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古代生物、地理现象的奇特描述,以及古人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这些内容,在现代科学看来或许有些“奇谈怪论”,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过程。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多元的文化,我相信《博物志》这本书,会与台湾读者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产生奇妙的共鸣,并激发大家对本土自然和文化更深的关注。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先人眼中那个既神秘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评分

拿到《博物志》这本书,我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念头是“终于有人把那些古老的传说和零散的知识点给整理起来了!” 台湾人对于“古早味”的东西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可能是因为我们这片土地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多元的交融和故事。《博物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猜想里面肯定会涉及很多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那些在我们现代科学看来或许有些“离奇”的描述,但正是这些“离奇”中,往往蕴含着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是原封不动地呈现,还是会加入一些现代的解读和考证?毕竟,很多古代的“博物”知识,如果不加辨析,很容易被误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既能让我们领略古人的奇思妙想,又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观察、记录和理解世界的。台湾有很多喜欢汉学、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会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被忽视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源。读这本书,就像在寻宝,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挖出什么令人惊喜的“古董”来。

评分

《博物志》这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韵味,仿佛是一本记录着天地之间无数奇珍异兽、山川异景的古籍。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他们的著作,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他们世界观和认知方式的书籍。我猜想,《博物志》这本书,很可能汇集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对于人事、对于一些神秘现象的观察、记录和传说。这些内容,虽然在现代科学体系下可能显得有些“荒诞不经”,但它们却真实地承载了古代先民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和想象。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能够在这里找到很多对历史文化、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穿越时空的导游,带领我们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感受古人对世界那份纯粹的好奇与敬畏。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精神的冒险,一次对人类早期智慧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