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海经》、《博物志》、《搜神记》、《聊斋志异》致敬!
V城系列四部曲之《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之后
各大文学奖、好书奖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启章,联合香港插画家梁伟恩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以文字和插图呈现21世纪博物学大全
董启章的新作《博物志》,其构思来自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如《山海经》、《博物志》、《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但它的创意和想像力之丰富巨大比起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全书以极短篇或笔记小说方式,通过人和物的关系来写香港V城,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为物)的交感并生,开展出变化无数的「人—物」关系,叙述了香港V城内77个不可思议、离奇诡谲、但又极富人性和人情的故事。
《博物志》既是董启章V城系列的完结篇,在书写上更像是一本《怪物大全》。
何谓怪物?在董启章心目中的「怪物」,永远是异质事物的混合体。人其实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异质的,所以人本身便已经是作者想像中的典型「怪物」了。在《博物志》里,77个故事中的「人物」,是人和物的结合,又或者物在人中、人在物里,人和物互为表里,把人和物的关系推到更想像性和寓言性的层次。怪物通常被认为是异常的,但怪物之怪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怪物有怪物的逻辑和美学。而怪物又往往和鬼魂灵异之事相提并论。鬼者,人之死后形态也,其实也是人之另一面。鬼怪世界和人的世界互为镜像,同样有其可解和不可解之处。
香港插画家梁伟恩特别为本书绘制77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黑白插画
小说家VS.画家,除了对中国传统志怪小说致敬
也是缅怀昔日香港的人与物,或揣想未来香港的人与物,更是小说谐仿怪物的有趣实验。
从《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到《博物志》,董启章这位V城书写者,採用了「未来的考古学」,把香港V城的未来当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把香港V城的过去变成未发生的可能,在书写上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学的奇观。
作者简介
董启章
1967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现专事写作及兼职教学。1994年以〈安卓珍尼〉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同时以〈少年神农〉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1995年以《双身》获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1997年获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2005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出版后,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诚品好读杂志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设计、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2006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荣获第一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2008年再以《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获第二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2009年获颁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2007/2008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2010年《学习年代》荣获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好书。2011年《学习年代》荣获「第四届香港书奖」、《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简体版)荣获第一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2009年秋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画。
着有《纪念册》、《小冬校园》、《安卓珍尼: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家课册》、《说书人:阅读与评论合集》、《讲话文章:访问、阅读十位香港作家》、《地图集: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双身》、《名字的玫瑰》、《讲话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访谈与评介》、《V城繁胜录》、《同代人》、《名字的玫瑰》、《The Catalog》、《贝贝的文字冒险:植物咒语的奥祕》、《衣鱼简史》、《练习簿》、《体育时期》(香港︰蚁窝)、《第一千零二夜》、《体育时期》、《东京.丰饶之海.奥多摩》、《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对角艺术》、《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致同代人》、《学习年代》(《物种源始.贝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博物志》等。
绘者简介
梁伟恩
澳门出生。5岁移居香港。童年住在新界的小村落,在大自然中成长,喜爱花草树木。中学毕业后修读设计,现从事布景道具设计及制作。另一边继续画画,在画中重返小时候的大自然。
V城系列总序/为未来而做的考古学 安维真
V城系列出版说明 董启章
前言
影树
1.异地
柏
白海豚
桃
鼠
贝
蜻蜓
海星
白鹭
鹎
地衣
竹
蝴蝶
红树
2.异人
冬青
白千层
樟树
蕨
榕树
银杏
羊与虎
南猿
兔
龙
蛇
蜘蛛
蝎子
藻
3.异物
克力架
粟米
凤梨酥
表
烟斗
磁碟
灯泡
瓶
锁
相架
笔
苹果
霓虹光管
帽子
打火机
古臣
真空管
灯
地毡
4.异事
螽斯
猴
杜鹃
绿海龟
金鱼
燕
栎树
度度鸟
蛾
瓢虫
蚕
年兽
喜鹊
树蛙
鸳鸯
含羞草
羊蹄甲
木耳
蜂
松
5.私事
草苺与蘑菇
衣鱼
兰
蝉
木棉
壁虎
太阳鸟
豆娘
枫树
合桃
后记/梦乡中的怪物
附录/董启章创作年表(一九九二─)
V城系列总序
为未来而做的考古学 安维真
把《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和《博物志》四本书放在一起,整理成「V城系列」重新出版,引出了好几个问题:一、文体的问题;二、作者的问题;三、内容的问题。我将环绕这三方面作出简单的阐述。
第一,这四本书在文体上并不一致,当中《地图集》是论说体和记叙体的结合;《繁胜录》交替使用了记录、叙事和抒情三种文体;《梦华录》和《博物志》两者比较相似,都是较纯粹的故事体。从《梦华录》和《繁胜录》的书名,我们可以上溯至中国南宋的城市笔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周密的《武林旧事》和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等。这些笔记或追怀北宋首府汴梁的风貌,或记述南宋首府杭州的胜景,风格和用意也非常接近。根据这个宽松的标准,我们可以把「V城系列」的四本书归入宋代以降的「城市笔记」这个类型。
不过,此四书的立意和写法,又非传统的「城市笔记」能完全涵盖。其中《梦华录》和《博物志》的叙事性,近似于笔记小说或微型小说,而《地图集》和《繁胜录》则有强烈的论述成分。这些都是旧式「城市笔记」所无的。后两者的考古论述,又特别强调当中的虚构性。于是,此四书除「城市笔记」之外,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小说的笔法。这里所谓的「小说」,糅合了古典义和现代义。古典者,小说作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民间及非正统的知识载体和叙述形式;现代者,小说作为想像性的、虚构的文艺创作。结合此二者观之,便得此四书的真义。
第二,这四本书所设定的作者或叙述者均具有多重和多变的特征。当中《梦华录》和《博物志》的情况看似较为简单,皆出于叙事者并不现身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但「城市笔记」的故事採集和编撰成分(录和志),又暗示了一层第二度呈现的存在,即非一般意义下的「作者与作品」的直接关系了。在《繁胜录》的序言里,便记述了《梦华录》的出处。据此《梦华录》实为「V城大回归时期」刘华生所撰之「本地城市风物纪录」,而《繁胜录》则为后起之书,即于「大回归五十年」由「V城风物志修复工作合写者」、「大回归时期新生代」维多利亚、维朗尼加、维奥娜、维慧安、维纳斯、维真尼亚及维安娜七人,「于文献堆填区发掘出刘华生的稿件,经过重组和校正」,整理出「第三代的梦华录」,也即是《V城繁胜录》了。是以《繁胜录》中的每一章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风物志修复者「维某」的个人化抒情及论述;第二部分为经过整理及摘取的刘华生城市观察及记述;第三部分则是刘华生所记之第一人称生活小故事。据称刘华生的《V城梦华录》从未出版,原稿亦已散佚,但我们有理由认为,现在这个系列中包含九十九个小故事的《梦华录》,就是刘华生的作品。
《地图集》的作者问题也比表面看来复杂。只要细心分析书中篇章的叙述语言的差异,便可以看出它是出自一群而非一位考古学者的叙述角度的作品,而他们的叙述时空位于不特定的未来。这种时间设定和《繁胜录》有相似之处。这群叙述者的叙述方式并不一致,距离之远近和涉入的程度也有差别,当中有的严肃说理,有的感物抒情,有的冷嘲热讽,有的挥洒想像。就地图这种「求真」的制作而言,《地图集》处处彰显「作假」的意图,表现的却是文学想像的极致。而从制图到读图再而到说图的过程,也突出了「作者作为读者」和「阅读作为创作」的方法,构造了多层次的发声位置。此特点也一定程度见于《繁胜录》中V城风物志修复者对前代人刘华生的文本的阅读。
第三,所谓「内容问题」,特指此四书所共写的「V城」及其涵义。V城实指香港,乃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以V代之,正是建构一层虚构的距离,由此可远可近,可显可隐,可真可假,可虚可实。更重要的问题是:这是以何种方式建构和呈现的V城?此中的建造或拆解方式,才是此四书的要旨。从根本上说,当然是以小说的方式,但小说的方式的妙处,就是可以容纳或借用非小说的文类。《地图集》是当中走得最远,想像最疯狂的。地图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运作当然与文字大为不同,但也不是没有可以互涉互用的地方。至于《繁胜录》,则最全面和直接採用古代「城市笔记」的体裁,构造出多层次的城市景观。《梦华录》和《博物志》同样通过人和物的关系来写城市,前者是人和人为物/消费品的互相界定,后者是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为物)的交感并生,并借此开展出变化无数的「人—物」关系。而「城市」作为一巨大的人为物,及其中的物的总体呈现,又必然通过人的生存其中才能确立及延续其存在及其价值意义。V城就是这样的城市演化的标记。
这个系列不但以城市为书写对象和内容,也是以城市为认知及理解世界的定位。所以,我们不应只着眼于书中如何描写城市景观,而应反过来把城市视为观看的方法。上面虽然提到此四书跟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的渊源,但以城市为观看视界这一点,却又接近西方传统。城市作为世界模式,在西方发源甚早。希腊以城邦为政治单位自不待言,罗马帝国是由罗马城所统治的帝国,而圣奥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实为天国的隐喻,与「世俗之城」(人类世界)成为对照。城市除了是建构世界的模式,也是人作为一个群体栖居于地上的模式,这在现代都市文明出现后更为显着。而V城,历来就是以「城」的方式存在。此「城」实是中西两种城市观的合体显像。这是V城的独特之处,珍贵之处。
对应「城」的空间特质,V城书写者在时间上採用了「未来的考古学」的方法,让证据与假设互为表里,事实与想像互相增益。「未来的考古学」是一种瞻前顾后的方法。它把未来当成已然的事实,把过去变成未发生的可能。在期待和怀想的双重运动中,时间去除了那单向的、无可逆转的、无法挽回的定局性,成为了潜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经验世界。「未来的考古学」并非预早宣佈结局的宿命论,它是把结局当成新的创造起点的辩证法。由是观之,V城四书是为未来而做的考古学。此「未来」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也不会有一天成为「现在」或者「过去」,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实现的过程。
让我这样总结:这四本书的题旨,原以《梦华录》中的「梦华」为首。「梦华」二字,应是世界上所有曾经光辉一时的城市的终极归结。梦之必破,华之必衰,似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可是,当时间在写作中成为永恆的运动,过去与未来即成就于当下。梦未必虚,华未必堕,一切经验,一切存在,一经集之、录之、志之,就可以脱离单一的时空,成为无限衍生和延伸的世界。
V城系列出版说明
这个系列里的四本书,写于1997年至2000年,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其一致和相通的地方。当时考虑到的问题有几方面:
一、在传统的写法之外,小说这个文类还有甚么可能性?小说如何吸纳非小说的元素,开拓它在知识内涵和情感经验的包容性?也即是说,小说如何能成为建构世界的模式?
二、如何利用上述所说的这种「小说」的体裁,来书写香港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生存状况?小说如何超越描写城市和记录城市的局限,成为想像城市的一种方法?
三、如何在香港不利于写作的环境里,发展出一种可持续和可适应的创作形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写出较具规模和连贯性的作品。
结果就是《地图集》、《繁胜录》、《梦华录》和《博物志》四部以独特的文体概念为统合原理,以众多短小的篇章为结构单元的「类小说」。
这四本书的原出版资料如下:
《地图集》(原名《地图集: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台北:联合文学,1997年6月。
《繁胜录》(原名《V城繁胜录》),香港:香港艺术中心,1998年10。
《梦华录》(原名The Catalog,作者Kai),香港:三人出版,1999年7月。
《博物志》中之篇章原刊于香港《星岛日报》副刊,1999年11月10日至2000年7月29日,隔天刊登,从未结集出版。
这次这四本书重新出版,我邀请了李智海、杨智恆、林智恆和梁伟恩四位香港年轻插画家,分别为文本创作插图。他们各自的独特风格和触觉,为这四合为一的V城繁华图增添了灵感与想像的奇笔。
《博物志》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仿佛打开的不是书页,而是通往未知的时空隧道。我第一次在书店瞥见它,就被这个名字攫住了,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奇珍异兽、山川异景的画面。拿到手里,书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感到舒服。翻开扉页,那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人心生宁静。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凭书名和初步的翻阅,就能感受到它蕴藏的博大精深。我本身就对自然科学、历史传说以及那些古老东方智慧充满兴趣,而《博物志》这个名字恰恰点中了我的“痒处”。它不像一些流水账式的科普读物,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罗列,而是透露出一种更深沉的探究精神,一种对事物本质的好奇与追寻。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在那里,平凡的草木虫鱼可能都蕴含着不凡的故事,寻常的山川大地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秘密。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在这里会找到很多产生共鸣的读者,也会激发出我们对于这片土地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午后,泡上一杯茶,安坐窗边,缓缓翻阅这本书,让思绪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遨游,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感受那些古老的东方哲学。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更深邃智慧的大门。
评分《博物志》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古老画卷,上面描绘着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世界。我总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淹没,而一本以“博物”为名的书,似乎是一种回归,一种对事物整体性、系统性理解的渴望。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带领我们回溯历史,去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认识世界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古代中国人的奇闻异事、神话传说,甚至是他们对于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现象的解释。这些内容,在现代科学框架下或许显得“不合逻辑”,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思考和想象。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相信《博物志》这本书,能够与我们内在的文化基因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古老而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拾起对未知的好奇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敬畏之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博物志》这书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听起来就有一种深邃的、探究万物本源的意味。我平时就喜欢阅读一些历史、文化、哲学类的书籍,尤其对那些能够触及人类思想根源、世界观形成的书籍情有独钟。在我看来,“博物”二字,不仅仅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世界整体的认知方式,一种将个体与宏观、微观与整体相联系的智慧。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收录了大量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对于人事、对于鬼神的观察与想象。这些记载,虽然不一定符合现代科学的严谨性,但它们却承载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情感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些庞杂的资料,是否会加入一些现代的解读,让这些古老的知识焕发新的生命力。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融合了多元的文化,也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会在这里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读者,并激发出我们对于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更深的理解与热爱。读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在开启一场古老的寻宝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都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博物志》这个名字,怎么说呢,有种古色古香的味道,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药师,在药柜里仔细地搜寻着各种珍奇草药,为人们调制出能够疗愈身心、开阔视野的良方。我本身就是个对事物起源、对文化脉络特别好奇的人,尤其喜欢那种能够连接古今、融汇中外的知识体系。读一本名为《博物志》的书,在我看来,就如同走进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堆满了历代先贤对世界的观察、记录与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不以现代科学为唯一标准,而是以一种更包容、更广阔的心态去理解自然万物的视角。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古代中国人对于星象、对于风水、对于动植物的神话传说?这些往往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而且,台湾的地理环境本身就很独特,既有高山也有海洋,物种丰富,气候多样,我很好奇《博物志》中的内容,是否会与台湾的自然环境产生某种奇妙的呼应,或者能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发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珍贵知识,去感受古人对于未知世界那份纯粹的好奇与敬畏。
评分《博物志》这名字,实在是太迷人了,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知道一切”的渴望,那种想要理解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冲动。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从小就生长在一片充满故事和自然风光的土地上,对于那些能够连接古今、讲述事物起源的书籍,总是特别有好感。我猜想,《博物志》一定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它可能不像现代的百科全书那样系统和科学,但它一定蕴含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智慧,一种将自然、人事、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宏大视野。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古代中国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或许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们往往能反映出古人对世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而且,台湾本身就是一座物种极其丰富的宝岛,我很好奇,《博物志》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与台湾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古老记述,亦或是能启发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面去理解这片土地。我相信,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人类文明早期探索精神的致敬。
评分《博物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厚重感和神秘感,让我联想到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贵宝藏。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太容易被眼前的现实所束缚,而一本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古人世界观的书籍,是多么难能可贵。我猜想,《博物志》里面一定汇集了大量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万象的观察、记录和想象。这些内容,或许在现代科学看来有些“离奇”,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和理解。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也拥有丰富自然生态的地方,我感到这本书能够与我们产生一种特别的共鸣。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构建出他们眼中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一场精神的远足,一次对人类文明早期智慧的探寻,也是一次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
评分《博物志》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气息,仿佛里面藏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我本身就是个对那些充满古早味的知识和故事特别着迷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串联起不同领域知识的书籍。我猜想,《博物志》里面可能汇集了非常多古代中国人关于动植物、地理、天文、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的记载。这些零散的碎片,经过作者的整理和编纂,一定会构成一个独特而迷人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古代文献中的内容,是否会加入一些现代的考证和解读,让这些古老的智慧能够更好地被我们理解和吸收。台湾这片土地,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文化背景,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会在这里找到很多热爱探索的读者,并引发大家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更深的思考。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开启一次跨越时空的知识探险,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都能让我们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博物志》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于古代知识和神秘事物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虽然科技发达,但有时候反而失去了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和对未知的好奇。我猜想,《博物志》这本书,一定是一部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万物观察、记录、以及想象的集大成之作。它可能不是一本单纯的科学读物,而是融合了传说、神话、经验观察,甚至是一些哲学思考的独特文本。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古代生物、地理现象的奇特描述,以及古人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这些内容,在现代科学看来或许有些“奇谈怪论”,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过程。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多元的文化,我相信《博物志》这本书,会与台湾读者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产生奇妙的共鸣,并激发大家对本土自然和文化更深的关注。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先人眼中那个既神秘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评分拿到《博物志》这本书,我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念头是“终于有人把那些古老的传说和零散的知识点给整理起来了!” 台湾人对于“古早味”的东西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可能是因为我们这片土地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多元的交融和故事。《博物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猜想里面肯定会涉及很多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那些在我们现代科学看来或许有些“离奇”的描述,但正是这些“离奇”中,往往蕴含着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是原封不动地呈现,还是会加入一些现代的解读和考证?毕竟,很多古代的“博物”知识,如果不加辨析,很容易被误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既能让我们领略古人的奇思妙想,又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观察、记录和理解世界的。台湾有很多喜欢汉学、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会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被忽视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源。读这本书,就像在寻宝,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挖出什么令人惊喜的“古董”来。
评分《博物志》这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韵味,仿佛是一本记录着天地之间无数奇珍异兽、山川异景的古籍。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他们的著作,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他们世界观和认知方式的书籍。我猜想,《博物志》这本书,很可能汇集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对于人事、对于一些神秘现象的观察、记录和传说。这些内容,虽然在现代科学体系下可能显得有些“荒诞不经”,但它们却真实地承载了古代先民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和想象。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相信《博物志》这样的作品,能够在这里找到很多对历史文化、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穿越时空的导游,带领我们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感受古人对世界那份纯粹的好奇与敬畏。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精神的冒险,一次对人类早期智慧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