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斷頭颱

思索斷頭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lbert Camus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對父親的事情所知不多,其中一件就是: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想去看處決。他天還沒亮就起床,前往本市另一頭的刑場,此時刑場周圍已擠滿人潮。他從不曾告訴彆人,他那天早上看見瞭些什麼。我母親隻說,父親飛奔迴傢時,神色慌亂、也不答話,就在床上躺瞭下來;不一會兒,就翻過身,嘔吐瞭起來。他剛發現瞭,在漂亮的說辭底下,被掩蓋的那關於死刑的真相。這時他還能想到的,已不是那些遇害的孩童,反而隻剩那具剛被人扔上斷頭颱斬斷脖子的、仍在抽慉的屍首……」

  卡繆是記者、作傢、哲學傢、諾貝爾奬得主...他更是一名鬥士,在其過短的一生中為理念而奮戰不懈,一個名副其實的公共知識分子。他於1957年發錶的《思索斷頭颱》已經是一篇經典:除瞭闡明死刑不是有效抑製犯罪的方法,並且比傳統社會的以牙還牙還要殘酷野蠻,尤有甚者,死刑還可能是讓國傢、或者讓國傢的掌權者將因其怠惰失職而養成的罪犯「毀屍滅跡」的手段。如果國傢的暴力,託詞於一些理論與現實上都不能成立的理由,隻是為瞭保護權位而殺戮,那麼民主,就必須是要對抗這樣的國傢!

  本書並收錄日內瓦大學張寜教授的「考論死刑」。希望能幫助讀者對於死刑有更全麵、深入的瞭解;畢竟認識死刑、思索死刑之後,我們纔能真正地支持或反對死刑。

本書特色

  迴顧阿爾貝.卡繆的「思索斷頭颱」這篇文章在法國的齣版曆史,或許也就說明瞭應該在今日的颱灣齣版其中文譯本的理由。可以說,死刑之存廢在今日的颱灣尚且是一個意見極度對立的爭議。在期待這個命題真正進入理性辯論之際,卡繆的這一篇文章,可以對於尚未形成意見的讀者提供一種思索的角度,甚至對於支持或反對廢除死刑的人,也可以做為檢視自己意見是否足夠深思熟慮的參照。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收錄瞭日內瓦大學張寜教授的「考論死刑」。「考論死刑」的初版刊載於中國的《年度學術》2004年版,張教授具有深厚的史學訓練,在法國從學於哲學傢Jacques Derrida時,受到Derrida 的啓發與鼓舞,近十餘年來緻力於死刑的研究,張教授於百忙之際,為本書修訂齣瞭新版的「考論死刑」。

作者簡介

阿爾貝.卡繆 Albert Camus

  1913年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Constantine省Mondovi鎮,傢中次男。一歲喪父,隨文盲母親至阿爾及爾投靠外婆。1936年,自阿爾及爾大學哲學係畢業,加入共産黨,兩年後退黨。

  1936年,在阿爾及爾共和報擔任記者,開始報導文學寫作。1940年前往法國內地,成為巴黎晚報記者,後隨報社遷至裏昂。1942年,齣版小說《異鄉人》與隨筆《薛西佛斯神話》,加入地下抗戰組織,以筆名為組織刊物戰鬥報寫稿。1945年,於戰鬥報發錶社論譴責廣島原爆,請求免除通敵作傢Robert Brasillach的死刑,齣版劇作《卡利古拉》。1947年齣版小說《瘟疫》。1951年發錶隨筆《反抗者》,錶達反對革命暴力的理念。1954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後,因其溫和統派的立場而不見容於日趨激進的統獨雙方。1956年齣版小說《墮落》。1957年發錶《思索斷頭颱》,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張寜

  日內瓦大學漢學係係主任。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死刑史,清末以來中國法製體係之轉變及當代西方思想…等。著有Un autre sens de l'Occident : l'appropriation par la Chine du theatre occidental. (中國對西方戲劇的接受,Paris,L'Harmattan,1998)。譯著有《解構之旅.中國印記-德裏達專集》(南京,南京大學齣版社,2009)。譯有德裏達《書寫與差異》(Jacques Derrida,L'Ecriture et la difference,北京:三聯,2001;颱北:麥田修訂,2004)。以及多篇關於死刑的論文發錶於法文,英文及中文學術期刊。

譯者簡介

石武耕

  颱北人。政大廣告係、颱大新聞所畢。現就讀於巴黎第十大學傳播學博士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齣版者的一些說明 /吳坤墉
.在找到自己的答案之前,我想先看看人傢的---代譯序 /石武耕
.思索斷頭颱 /卡繆
.考論死刑 /張寜

圖書序言

在1914年的大戰 之前不久,一名罪行格外令人發指的殺手,在阿爾及爾 被判處死刑(一戶農傢被他滅門,連幾個孩子也未能倖免)。犯人原本是農場的雇工,他在殺人時就因為見血而亢奮,將被害人的財物洗劫一空則更顯齣他的惡性重大。此案引起輿論一陣譁然。大傢普遍認為,就算是判他殺頭 ,都還太便宜這等禽獸瞭。有人同我說,我父親就是這麼想的,而殺害小朋友這件事又特彆令我父親痛恨。我對父親的事情所知不多 ,其中一件就是: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想去看處決。他天還沒亮就起床,前往本市另一頭的刑場,此時刑場周圍已擠滿人潮。他從不曾告訴彆人,他那天早上看見瞭些什麼。我母親隻說,父親飛奔迴傢時,神色慌亂、也不答話,就在床上躺瞭下來;不一會兒,就翻過身,嘔吐瞭起來。他剛發現瞭,在漂亮的說辭底下,被掩蓋的那關於死刑的真相。這時他還能想到的,已不是那些遇害的孩童,反而隻剩那具剛被人扔上斷頭颱斬斷脖子的、仍在抽慉的屍首。

我們不得不相信,這個儀式性的做法是如此駭人,纔能壓過一個單純正直男子漢的義憤填膺,甚至這項他原本認為天經地義的懲罰,到頭來卻隻讓他感到惡心。司法的終極型態原本應該要保護這個老實人纔對,結果司法卻隻是讓他嘔吐,此時似乎就不好再主張,司法可以達成它的預期功能:為城邦帶來平靜與秩序。相反地,司法引人嫌惡的程度似乎不亞於犯罪本身,像這樣再殺一次人,不但不能彌補社會大眾所受到的傷害,反而會在原本的汙點上又增添新的汙點。正因為這事是如此的鮮活真切,纔沒人敢直接談論這場儀典。而那些基於職責不得不提及這事的公務員與記者,彷彿是意識到瞭這場典禮錶現得既煽情又不光彩,則為其創立瞭某種慣用的術語,但也就是些經過簡化的陳腔濫調而已。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在吃早餐時,從報紙一角讀到:某某人犯「已經償還瞭他欠這社會的債」、或是他已「付齣代價」、或是「已於五點鍾執法完畢」。公務員將犯人稱為「當事人」或是「受刑人」,或是隻用縮寫稱他為:「那個CAM 」。容我這樣說,大傢通常都隻敢用低調的筆觸來描述死刑。在我們這個如此講究教養的社會裏,如果什麼疾病是我們不敢直呼其名的,我們就知道那是個重病。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資産階級傢庭裏,因為擔心聽上去不光彩,所以就算得瞭肺結核,我們也隻說大女兒的胸腔有些虛弱;明明得瞭癌癥,卻要說爸爸犯瞭「腫塊」的毛病。至於死刑可能也是如此,因為大傢都盡可能拐彎抹角地來談這件事。死刑之於政治組織,就像癌癥之於身體組織一樣,差彆隻在於沒人會說癌癥是必要的。相反地,我們不介意在平時就把死刑說成一種無奈但必要的舉措,因為必要,所以我們殺人也是應該的,因為無奈,所以我們絕口不提。

但我卻想把這件事攤開來談。不是我喜歡引人非議,也不是因為我天生有什麼病態傾嚮。身為作傢,我始終討厭某種迎閤奉承;身為人,我相信:那些我們的處境中難以迴避的醜惡麵嚮,我們必須要默默地對抗它們。但若是這份沉默、或是文字遊戲,被用來維持某種本應節製的濫權、或某種原可寬慰的不幸,那麼我們彆無他法,隻能把話清楚明白地講齣來、並揭穿那藏在詞藻背後的下流骯髒。法國、西班牙與英國 都是鐵幕這一側最後幾個還把死刑保留起來當作鎮壓工具的國傢,這件事也夠光采瞭。正因為公共輿論漠不關心,或是由於隻知重復彆人灌輸的冠冕堂皇句型,纔造成瞭大傢的愚昧無知,纔使得這種原始儀式得以在我國殘存至今。當想像力陷入沉睡,詞匯就失去瞭意義:也隻有一群充耳不聞的民眾,纔會用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彆人的死刑判決。但是,一旦我們呈現齣機器的模樣、讓大傢碰觸到木材與鐵片的質感、聽到人頭落地的聲響,公眾的想像力就會頓時甦醒,同時也會拋棄這種遣詞和酷刑。

當納粹在波蘭公開處決人質時,為瞭不讓這些人質呼喊抗爭與自由之類的口號,納粹就把他們的嘴用綳帶包紮起來、再打上石膏。我們不是要把無辜受難者跟判刑確定罪犯的遭遇拿來相提並論,那樣太無恥瞭。然而,暫且不論那些不是罪犯卻在我們國傢被送上斷頭颱的例子,除此之外,我們採用的辦法也是一樣的 。 我們用閃爍的言辭來隱晦這種淩虐,而這種酷刑究竟具不具有正當性,在檢驗過這種酷刑的實際情形之前,是根本無法確定的。我們不但不該說:死刑就是有必要,所以不用浪費唇舌,相反地,我們應該說齣它實際的樣貌,而且還要去辨明,既然死刑的真實樣貌如此,我們是不是還應該認為死刑是必要的。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