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閤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閤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太平洋戰爭
  • 中美關係
  • 軍事閤作
  • 二戰史
  • 曆史研究
  • 同盟關係
  • 戰略閤作
  • 羅斯福
  • 蔣介石
  • 中國抗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太平洋戰爭中的兩個盟友:中國和美國
  兩者之間的關係,
  既有密切閤作,又有尖銳衝突,
  為何?

  本書根據大量資料,
  為讀者提供一個與傳統史學迥然不同的視野

  太平洋戰爭爆發和中美建立軍事同盟關係徹底改變瞭中華民族的命運。
  因為它不但是中國在整個曆史上第一次和西方強國締結實質性的政治軍事閤作關係,
  而且它在抗日戰爭的最後四年中,
  使中國從一個在生死邊沿掙紮的次殖民地國傢躍升為世界四強之一。

  這個巨變如何産生?
  其過程有何特色?
  中美兩國處理同盟關係的基本態度有何不同?
  它們之間的互動行為對於同盟關係的效率産生何種影響?

  針對這些重要問題,本書的目的是在以大量中英文原始資料為依據,
  全麵性檢驗過去曆史論著的正確性,進而提齣與傳統史學迥然不同的敘述,
  分析和詮釋,促請讀者對這一段重要曆史進行嶄新的思考。

作者簡介

齊錫生

  颱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話。目前仍在做學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珍珠港事變前中國之縮影
壹、中國外交處境
貳、國內情況
參、蔣介石作為中國領袖的真相與幻象

第一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及中國的反應
壹、日本攻擊消息傳到中國時
貳、蔣介石早期對於建立同盟關係的樂觀和努力
參、同盟關係的第一株毒草:對中國的排斥
肆、中英摩擦不斷升級
伍、中國決心親美
陸、小結

第二章 派一位美國將軍到中國戰場
壹、蔣介石邀請美國派軍官擔任中國戰區聯軍參謀長
貳、美國最初的反應:莊穆將軍的遴選過程
參、中美對派華軍官職稱內涵的談判
肆、史迪威獲得新任命
伍、史迪威對中國的態度
陸、史迪威赴華履新
柒、小結

第三章 第一次緬甸戰爭:1942年3-4月--同盟國軍事閤作的睏難
壹、第一次緬甸戰爭在中美同盟關係中的重要性
貳、珍珠港事變前有關緬甸防務的計畫
參、珍珠港事變後盟軍在緬甸的閤作
肆、戰爭的初期:1942年1-2月
伍、戰爭全麵展開:1942年3月
陸、1942年4月:戰局大變

第四章 第一次緬甸戰爭:1942年5-6月--慘敗及其影響
壹、同盟國戰綫總崩潰:1942年5月
貳、中美雙方對緬甸戰爭最初評估的差異
參、中國憤怒的升級
肆、中美兩國對於緬甸戰爭不同的期望
伍、緬甸戰役對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 中美關係危機迭起:1942年6-7月
壹、中國不斷高漲的怨憤
貳、中國對美國軍火和飛機供應指望的落空
參、美國飛機的移防
肆、三項要求:一個經過加工處理的「危機」
伍、一個新危機:史迪威名目繁多的職權

第六章 居裏的和解之旅:1942年7-8月
壹、居裏訪華的背景
貳、會談初期的攻防戰
參、中美關係衝突的重點
肆、一個節外生枝的乾擾:宋子文涉嫌扣留羅斯福電報
伍、居裏改變策略
陸、居裏使史迪威職權問題變得復雜化
柒、居裏訪問的結束
捌、蔣介石對居裏的觀感

第七章 計劃第二次緬甸戰爭:1942年6月到1943年6月
壹、早期作戰計畫
貳、最初構想:英美承諾和中國立場
參、同盟國開始從承諾中退縮
肆、同盟國在緬甸利益的對比
伍、1943年初--原始作戰計畫開始縮水
陸、1943年5月--一個不尋常的月份
柒、小結

第八章 虛幻的樂觀和實質的衝突:1943年6月-1944年6月
壹、緬甸作戰計畫重現曙光
貳、宋子文的失勢
參、在開羅討價還價
肆、德黑蘭會議導緻計畫改變
伍、美國對緬甸戰爭的新態度
陸、美國開始翻臉

第九章 第二次緬甸戰爭(1943年鼕-1944年鞦)及其影響
壹、戰爭終於展開
貳、緬甸戰爭和中國的國傢利益
參、緬甸戰爭事關美國切身利益
肆、對緬甸戰爭的另外一種評估

第十章 美國爭取對全部中國軍隊的指揮權
壹、念頭的起源
貳、史迪威對中國戰區重新燃起的興緻和齣奇製勝的手法
參、蔣介石的迴應和提齣的條件
肆、美國加緊施壓要蔣介石交齣軍權
伍、蔣介石「辭職」的念頭
陸、中國轉移指揮權的步驟
柒、8月到9月中旬的談判
捌、談判遇上波摺8
玖、攤牌前夕的狀況

第十一章 蔣介石和史迪威最後的攤牌
壹、史迪威撤職在曆史上的重要性
貳、羅斯福9月19日信件的來曆 
參、羅斯福9月19日信件的內容和送達方式
肆、蔣介石的反應
伍、赫爾利逐漸撤迴對史迪威的支持
陸、史迪威的感受和對策
柒、史迪威9月29日以後的局部讓步
捌、羅斯福再度介入
玖、最後的掙紮
拾、史迪威在美國所受的冷落

第十二章 魏德邁的新途徑--並非太少,確實太遲
壹、魏德邁為人處事與史迪威不同之處
貳、魏德邁如何處理他與蔣介石和馬歇爾的關係
參、魏德邁改革的內容
肆、魏德邁的成績單

第十三章 結論
第一部 贏得戰爭
壹、同盟國的凝聚力
貳、中美同盟的特性
第二部 處理同盟關係
壹、政策目標
貳、觀感和假設
參、史迪威對於中國政府和蔣介石的認知和假設
肆、中國國內政治和軍事現實和蔣介石軍事改革的限度
第三部 中美戰時關係的總結
壹、美國政策理論上的睏難
貳、政策運作的睏難
參、個人因素的重要性
肆、中國的失敗與成就

圖書序言

自序

  本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的學生時代。我初到美國去讀研究院時,正值甘乃迪任職總統。當時在美國中西部所見到的,真可以稱得上是土地豐腴,國泰民安,民間充滿樂觀,學術界思想活潑。在經過瞭麥加錫時代的慘痛教訓後,學術界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氣和衝勁。各種具革命性的理論和學說相繼湧齣,那纔是一種貨真價實的百花齊放場麵。它既讓年青學生們有目不暇接的興奮,又有追趕得喘不過氣來的壓力。

  我當時主修的學科是國際關係理論,由於所隨從的老師正是新理論的倡導者,因此縱使我本人隻不過是一個未齣茅廬的後生晚輩,然而在老師的提攜下,居然有幸和當時世界知名學者們在一起討論問題,並提交自己的論文聆聽他們的指正,並被他們採用和予以發錶。對於一個剛剛進入研究院的嫩學生而言,這種機會對於我個人此後心智的發展,都有莫大影響。

  與此同時,我也首次有機會接觸到大量關於中國問題的英文著作。在這種情況下,在我整個研究生生涯裏,國際關係理論是我的正經課,而中國近代史則是我的課外讀物。大約在三,四年內,把當時美國官方齣版的對華外交文獻和學術界齣版的專著都看瞭許多。而在這些課外讀物中,最引發我興趣的莫過於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中美同盟關係。我當時認為這些英文書籍的內容不但史料新穎,而且分析入微。特彆對於我這麼一個對當時國民黨政權和蔣介石個人深感失望和滿懷抵觸情緒的年輕學生而言,在美國能夠讀到的作品,無論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都讓我感到茅塞頓開和激賞不已。我立即得到的印象是,有關這個課題的學術成果已經完全成熟,未來的學者大概不可能超越它們去做齣新的建樹。

  如果說在閱讀這些英文著作過程中,最初曾經有過任何一丁點讓我感到欠缺的話,那就是它們對中文資料的引用不足。比如說,許多學者在分析中美關係時都經常談到蔣介石的動機,但是又不注明史料的來源。然而由於他們那種言之鑿鑿的架勢,與當時美國學術界似乎對中美關係曆史已經形成高度「共識」的氣候,又使我自然地相信他們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隻是內心總不免被一絲疑問所睏擾,那就是「他們是怎麼知道的?」,「他們的證據是什麼?」。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這個學術成果是豐盛正確的。至於自己心中的這個疑問,其動機並非對現有的學術成果不滿,而隻是認為它是一個美中不足,是沒有提供中文資料去闡述它的論點而已。因此,即便當我最初動念要從事一點有關中美同盟關係的研究時,其目標也非常有限,隻是想在現有的學術框架下,針對某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去研讀一些中文資料,把一些在英文著作裏沒有交代清楚的事件,以中文史料作為補充或是旁證而已。齣於這種心態,所以在最初選擇研究課題時,都是比較瑣碎,著重曆史敘述,既缺乏整體觀,也不打算嚮現有的學術定論提齣評判或是予以推翻。

  意想不到的是,在逐漸深入研讀中文原始資料的過程中,開始發現中文資料所呈現的史實和英文著作所引述的史實不但時有矛盾,有時甚至絕然相反。這就讓我原來打算以中文資料做為補充英文著作的設想完全落空瞭。而且越是擴大對中文資料的研讀範圍,越是看齣中英文在對曆史事件的敘述上經常對不上號。

  麵對這一意想不到的睏境,我最後隻好採用一個雖笨拙但是應該可靠的方法,那就是藉鏡自然科學傢們早已行之有效的實驗方法。簡單的說,科學傢的發明或是發現之所以能夠成立,就是因為他們的實驗可以由彆人用重復的方式來檢驗它的可靠性。換言之,如果每次用同樣的元素在同樣的條件下運作,就應該會得到同樣的結果。誠然,曆史學的科學性遠不如自然科學,但是如果用同樣的史料,至少也應該得到相近的結果纔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介入使然,而這種現象本身也就值得加以重視瞭。

  基於這份好奇心的驅使,我開始試著重新去走一遍以前學者們已經走過的老路,也就是盡量去閱讀他們在英文學術著作中所引用過的原始資料。即使這些資料多年來已經被學術界廣泛接納,甚至重復引用,幾乎已經成為具有高度性權威的「定論」時,我也把原文再看一遍,不敢輕易放過。我之所以這樣做的動機,無非是想求得一個安心,指望能夠肯定地知道英文學術著作是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上建構完成,同時也希望藉此找齣一個理由來說明,為什麼中英文著作之間的差距會如此之大。

  這種嘗試一旦開始,纔發現英文資料的閱讀工作量遠遠超過原先的估計。其中一個原因是,學術界大量著作是根據英文史料寫成,它們引用的資料來自各方麵。另一個原因是,英文的重要史料在數量上的確比中文豐富。如果一位學者想要在這個領域內取得發言權的話,當然應該充分瞭解過去學者著書立說的根據是什麼。

  本書作者在花瞭許多年時間閱讀英文原始資料後的體會,大緻可以分為三方麵。第一,現有的英文學術著作的確引用瞭大量而又豐富的史料。許多學者治史態度的勤奮和認真,使得他們能夠把曆史學研究的成績不斷嚮前推進。這種努力值得欽佩和藉鏡。這也說明瞭為什麼西方曆史學傢能夠佔據學術界的陣地,在世界史學界贏得主導地位。第二,某些學術著作對史實的敘述並不完全正確。它們不但經常錯誤地敘述中國史,也錯誤敘述美國史。錯誤的敘述難免導緻錯誤的分析和結論,兩者都應該加以修正。第三,有價值的英文原始史料其實遠比目前學術著作所已經引用者更豐富。一部份原因是這些史料雖被廣泛引用,但是它們的重要性並未被學者們所體察。另外一部份原因是,當有些史料的內容不符閤學者們預設的立場或是結論時,它們就可能被忽視或蓄意掩蓋,乃至被扭麯。

  一旦有瞭這種體會,作者就開始相信,中文和英文對史實的敘述之所以對不上號,與其說是它們一方肯定有錯誤或是偏差,還不如說是它們沒有被學者充分地結閤運用。因此,戰時中美軍事閤作關係史絕非一門已經「蓋棺論定」的學問,它反而是一塊可以讓學者去耕耘的肥沃土壤。通過查證舊的史料和發掘新的史料,學者們可以有機會去重新思考曆史問題,檢驗學術成果,並進而開闊學術視野。

  本書所引用的資料大緻分為兩個部份:中文資料和英文資料。

  中文資料部份包括三類: 第一類是戰時中國領導人的個人文件。這包括宋子文,孔祥熙,顧維鈞,陳誠,鬍適,陳光甫,熊式輝,蔣介石,王世傑,徐永昌,翁文灝等人的日記或是迴憶錄。在其中,近年蔣介石日記的公開當然最為重要。第二類是政府原始檔案文件。其中包括大量報告,部會間的公文來往,領導人之間的書信,電報,手諭,手稿,備忘錄,駐外機構和人員(使館和武官)的情報,請示等等。另外還有中國,美國,及其他盟邦間的外交文電,軍事計畫,戰鬥報告等等。雖然這些資料在原先都是保密的,但是在過去幾十年來已逐漸解密。第三類是曆年來以中文齣版的有關中美同盟關係的學術著作,和政府重要文件匯編。

  英文資料部份同樣包括三類。第一類是美國政府製訂對華政策的主要領導人的私人文件檔案。這些人包括羅斯福,居裏,項貝剋,馬歇爾,史迪威,魏德邁,陳納德,竇恩,和波特勒等人。第二類是史迪威和馬歇爾之間大量的無綫電通訊,魏德邁和馬歇爾之間的書信來往,國務院的內部文件和指令,美國參謀總長會議的會議記錄,英美參謀總長聯席會的會議記錄,英美兩國軍方的來往文電和會談紀要,盟邦重要國際會議的記錄(開羅會議),作戰計畫草案或是決議案。第三類則包括所有的重要官方文件(國務院)和政府公報,和有關羅斯福,史汀生,馬歇爾,摩根韜,李海,霍普金斯,赫爾利,拉鐵摩爾,赫爾等領導人的雜記,日記,或訪問記錄。當然,英文中有關美國政府對華外交政策和軍事計畫的學術專著也是非看不可的資料。

  依照作者的觀點,當前不少學術著作(尤其是眾多的英文著作中)存在兩個需要改正的缺點。

  第一,它們雖然聲稱討論中美同盟關係,但其實著重點是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很少討論中國政府的對美政策。即使不得不談到後者時,最多也隻是一筆帶過,很少能夠提齣細緻的敘述或是深入的分析。更有進者,即使在它們偶而處理的過程中,它們多半隻是提齣假設,臆度,和猜測,很少能夠列舉事實來支持它們的說法。這種現象當然無法令人滿意。最淺顯不過的理由是,一個兩國同盟關係是一個雙方互動的關係。其中任何一方所持的觀感,認知,和所做齣的決定都能引起對方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又會刺激原來一方下一波的反應。這種「反應─反反應─再反應」的行為模式,是任何想要闡述同盟關係的學者們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因此,假如學者們隻以其中一方的目光去研究同盟關係的話,他們就無法讓讀者們真正瞭解同盟關係中極為豐富而又錯綜復雜的互動內容。不幸的是,現有的學術著作中很少著力去剖析同盟的「關係」。換言之,它們隻講瞭故事的一半。

  第二,正因為某些研究者選擇隻把研究重點放在一方(美國),因此他們沒有興趣去參考另一方(中國)的資料去充實他們的敘述。最糟糕的情形是有關中國的基本史實都會有錯誤的敘述。但是這也難怪,因為有的學者根本不懂中文,但是仍然寫齣大部頭的中美同盟關係著作。中文資料的完全不被引用,最後不但導緻他們的史實敘述缺乏完整性和平衡性,也必然損害到他們分析的客觀性和閤理性。

  有鑑於此,本書最基本的願望,不是在於麵嚮目前的學術成果去做翻案文章,也不是為瞭曆史上的某人某事去做專題性的更正工作,而是在中文和英文兩部份史料的基礎上,全麵性地重新去梳理戰時中美軍事閤作關係,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史實敘述,特彆強調的方法論是兩國之間的互動關係。如前所言,一方的行為不但會引動另一方的反應,即使是一方對事實的誤解或是對另一方動機的誤判,也會引動一連串後繼的誤解和誤判的結果。就像是一盤棋局或是一場拳擊一樣,隻有當學者們把雙方的行為和動機都充分描繪齣來時,讀者纔能看清楚這個活動的本質。如果關係的一方缺席或是變成隱形人,那麼讀者隻會墜入五裏霧中。由於本書作者認為「互動」是中美同盟關係的最重要的本質,而本書的目的是要想把這些關係以動態的方式顯示齣來,因此,對於某些熟知中美同盟關係史而又細心的讀者而言,在閱讀本書時應該可以發現,本書所引用的一部份曆史事件看起來相當眼熟,因為它們早已被學者們多次引用過。但是它們在本書中所描繪的故事卻和以往的著作有重大不同之處。其原因是本書作者認為有許多「眾所周知」的史料往往曾經被多次誤用,因此需要加以重新組織,在本書中做為一個新的描述的素材或是新的立論的依據。更重要的是,本書還發掘瞭許多以往著作所忽略甚至是有意規避的史料。本書作者希望通過這些新史料去填補以往學術著作的局限性。本書最低的願望是把曆史的真相呈現給讀者們,進而嚮讀者們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去分析這段曆史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在迴歸曆史原貌的工作上做齣一份努力。更進一步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本書能夠把「前事」說得明白清楚,使中美兩國政府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啓示或是吸取一些教訓,進而把兩國的關係處理得更平穩順利,那就更是本書的意外收獲瞭。

  在本書漫長的研究準備期間,作者曾經得到許多單位的協助。在研究資料方麵,中文資料部份曾多次得到地處颱灣新店的國史館同仁們的慷慨協助,不但在提供資料上服務態度專業,而且在照顧訪問學者生活的工作上也是盡心盡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贈送的齣版品也給作者很大的方便。此外還使用過國民黨黨史委員會和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的資料。其他在美國的中文和英文資料部份給予我協助的有:羅斯福總統圖書館,國會圖書館,國傢檔案庫,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密歇根大學圖書館,史丹福大學圖書館,鬍佛總統圖書館,和馬歇爾將軍圖書館。

  在研究經費方麵,我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任教時,1980年代曾得到教授研究費的補助。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時,1990年代曾多次得到慷慨的教授研究經費補助和研究假期,使我在海外的研究工作得以持續。2002-2003年度承濛颱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厚愛,聘請為該所特聘研究員一年,並提供非常優良的研究環境。2007年鞦季又承鬍佛總統圖書館邀請,專程到該館閱讀蔣介石日記。對於以上這些學術研究機構及工作人員的善意關懷,專業協助,和經費資助,都使我感激不盡。除此之外,作者沒有接受任何來源的補助,也沒有循由其他途徑取得任何不嚮一般學者開放的資料。

  多年來還有一大群傢人,朋友和同行關心我的研究進展,並且給予各種程度的指教和協助,在此隻能嚮他們緻誠摯的謝意。在本書定稿之前,承濛兩位不具名的評審員對稿件做齣細心的閱讀和坦陳的批評指正,使作者得以及時改正錯誤和充實內容。最後又承聯經齣版社方清河先生費神在文字上提齣許多寶貴建議。他們的精神支援和具體協助都是本書得以問世的重要因素。但是還是有三位人士對於本書的齣版所做的貢獻,需要特彆提齣。

  一位是鄒讜教授。我剛到芝加哥大學念書時,正值他的經典之作(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齣版。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該書所展示的深刻度超過許多其他同期乃至後期的著作。他的治學態度和成就在日後的年歲裏也給我提供瞭一個自我期許的楷模。雖然當時依照學校課程規定,我隻選修過鄒先生兩門課,但是在此後數十年中,我一直和他保持密切聯係,也接受過他和鄒夫人盧懿莊博士無盡的關懷和提攜。鄒先生更令我景仰的卻是他的為人風範。真純,無私,寬厚,謙虛,誠懇,和助人等種種君子的美德,都自然而然地在他身上流露無遺。因此,無論在道德上或是文章上,鄒先生是我一生中有幸認識的一位好老師,他的關照和鼓勵都令我懷念不已。本書寫作的原始動機可以說來自鄒先生的言教和身教。

  第二位是美國馬歇爾將軍圖書館的Martha S. Gansz女士。在我去該館研讀資料之前與她毫不相識,研究工作結束後也沒有保持聯係。但是我在該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她所顯示的專業素養,盡心盡意的協助,主動的關切和人情的溫暖,使我的閱讀效率增加數倍。如果世上資料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素養都能和Gansz女士一樣的話,學術發展的速度將會突飛猛進。她是我能夠想像的最好的資料管理員和研究協助人的楷模。因此,我對她有一股難以自抑的感激,同時體會到自己是何等的幸運。

  第三位是我的朋友陳永發教授。他多年來不但一直鼓勵和關心我的研究進度,而且在本書粗稿完成後,慷慨地答應為我審讀。在此後一段長時間裏,永發兄花費瞭大量寶貴時間和精力,提齣各種修改的建議。舉凡在史證,推理,分析和立論等各方麵,本書都得到瞭他無數的珍貴意見。作為一位同行和朋友,他對本書所提齣的坦誠批評和慷慨協助,實在是作者最大的受益。

  當然,本書內容還存在的謬誤之處,仍然是作者個人的責任。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戰略到戰術,一條復雜而深刻的軌跡**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閤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充滿瞭危機,也充滿瞭轉機。對於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提供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我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戰略層麵的概括,而是能夠深入到戰術、技術、甚至是具體的戰場層麵,去描繪中美軍事閤作的真實圖景。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美國在武器裝備、訓練方法、軍事理論等方麵對中國軍隊的援助,以及這些援助在實際戰場上産生的效果?那些曾經參與其中的美國軍事顧問,以及在中國軍隊中服役的美國士兵,他們的視角和經曆,是否會被充分呈現?我更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通過對具體戰役、具體軍事行動的梳理,來展現中美兩國軍隊在情報共享、火力協調、兵力協同等方麵的閤作細節。那些“劍拔弩張”的時刻,或許就體現在溝通不暢、指揮失靈、甚至是利益衝突之中。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填補我們對這段軍事閤作關係認知上的空白,讓我們看到,在那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中,中美兩國是如何在軍事上攜手,剋服重重睏難,最終走嚮勝利的。

评分

**理解曆史,纔能更好地麵對未來**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閤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警示意味,仿佛在提醒我們,即便在最嚴峻的戰爭時期,盟友之間的關係也並非一帆風順。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興趣,是因為我深知,對一段曆史的深入理解,是塑造我們當下認知,甚至影響未來走嚮的重要基石。太平洋戰爭期間,中美兩國從孤立到結盟,再到戰後因意識形態的差異而漸行漸遠,這段曆程充滿瞭太多的復雜性。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透過“軍事閤作”這一視角,來剖析這段關係中的深層動因和潛在矛盾的。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兩國在對日戰略上的側重點差異?中國是希望將日軍主力拖在中國戰場,而美國則更側重於跳島戰術,這種戰略上的分歧,是如何通過軍事閤作來協調和彌閤的?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更加詳實的史料,為我們呈現齣更多關於“不為人知”的細節,讓這段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概念,而是鮮活的事件和人物。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兩個國傢能夠走到一起,又為何在戰後走嚮瞭不同的道路。

评分

**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閤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單看書名就充滿瞭張力,讓人好奇這“劍拔弩張”究竟指嚮瞭什麼。我對這本書最深的期待,在於它能否挖掘齣那些被大眾視野所忽略的,中美軍事閤作中的“細枝末節”。我們都知道“大框架”,但那些具體到每一次軍事行動的溝通協調、武器裝備的來源與使用、後勤補給的暢通與阻塞,甚至是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戰略誤判與彌補,這些纔是真正構成閤作關係的血肉。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述美國對華援助的具體流程和遇到的睏難?那些“飛虎隊”的故事是否會被更深入地挖掘,不僅是他們的英勇事跡,還有他們與中國空軍之間的磨閤與衝突?我尤其關心的是,在盟友關係的大背景下,兩國之間的信息傳遞是否順暢?是否存在因為語言、文化、政治立場差異而導緻的誤解和摩擦?這些“劍拔弩張”的細節,或許正是理解這段閤作關係復雜性的關鍵。我相信,一本優秀的史書,不應隻呈現勝利的輝煌,更應揭示成功的麯摺,以及那些在重重睏難中,如何依然維係閤作的智慧與努力。

评分

**重溫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 「劍拔弩張的盟友」這個書名,光是讀起來就讓人心頭一震,仿佛能感受到二戰太平洋戰場上那種生死一綫、緊迫迫人的氛圍。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想瞭解當時中美兩國在軍事上究竟是如何閤作的,更是想深入挖掘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背後,兩個文化背景、政治體製截然不同的國傢,是如何跨越重重障礙,結成戰時同盟的。1941年到1945年,這短短的四年,卻是太平洋戰爭最為慘烈、最關鍵的時期,也是中美關係經曆驚天巨變、從閤作走嚮冷戰的起點。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兩國在戰略規劃、情報共享、物資支援、甚至戰場協同作戰等方麵的具體細節?例如,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中國作為盟友,是如何承擔起牽製日軍的重任的?而美國在提供援助的同時,又麵臨著怎樣的內部壓力和外部挑戰?書中對這些曆史細節的呈現,是否能夠觸及到那些我們一般教科書上鮮為人知的真實麵貌?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齣這段閤作關係中存在的復雜性與矛盾性。畢竟,盟友並不意味著完全的理解與信任,尤其是在戰火紛飛、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利益的博弈、戰略的分歧,或許都曾是他們之間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這本書,我希望能從中讀齣曆史的厚重感,讀齣那個時代人物的掙紮與抉擇,讀齣那段盟友情誼中復雜而真實的人性光輝。

评分

**一場跨越太平洋的命運交織** 翻開《劍拔弩張的盟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來自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士兵們,為瞭共同的目標並肩作戰的場景。這本書的副標題「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閤作關係(1941-1945)」就直指瞭核心,而「修訂版」的齣現,更讓我相信作者在史料的挖掘和考證上,一定有瞭更深的突破和更全麵的理解。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當時中美兩國最高領導層之間,那種既互相依賴又充滿試探的領導者關係的。羅斯福和蔣介石,這兩個在世界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的每一次決策,每一次會晤,究竟對太平洋戰局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兩國在戰術層麵的具體閤作,比如空軍的協同打擊、海軍的情報交換、甚至是在緬甸戰場上的並肩作戰?我希望作者能夠跳齣宏大敘事的框架,通過一些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來展現那些在幕後默默付齣的普通軍人,他們的犧牲與奉獻,他們的睏惑與堅持。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成為連接我們與那段曆史的橋梁,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場全球性的危機中,中美兩國人民是如何在命運的洪流中,緊密相連,共赴國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