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东北亚形势风云变幻,台湾面对南韩与中国建交的不利情势,亟需寻求外交出路。时任监察委员的林秋山先生多次密使朝鲜(北韩),积极促成双方政府首次会谈、协商彼此经贸往来与建立双边关系,并致力于我国对朝方针,协助促进朝鲜改革开放、缓和两韩关系,使朝鲜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
本书详尽披露作者前进朝鲜的第一手资料,从两韩历史、政经体制、外交关系等角度层递深入,剖析朝鲜半岛的情势与未来展望。作者的真实经验将带您穿过神秘朝鲜的重重帷幕,一解韩、中、日、美利益交错的复杂真相,还原台湾与朝鲜交流的曲折历史!
作者简介
林秋山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毕业
韩国庆熙大学校大学院政治学硕士
韩国庆熙大学校大学院政治学博士
经历∕
国立政治大学与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讲师
行政院新闻局编审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东语系韩文组主任
教育部文化局专门委员兼科长
代理教育部文化局第四处处长
台北市增额国民大会代表
中国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赴北韩之中华民国总统特使团成员
第二届监察委员
赴北韩之中华民国农业专家考察团团长(1996)
中韩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赴北韩之中华民国农业专家考察团团长(1997)
第三届监察委员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专任教授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韧性”——既有朝鲜人民的韧性,也有作者在与朝鲜交流过程中的韧性。在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情况下,作者依然坚持了二十年,这种毅力本身就令人敬佩。他/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搭建桥梁,去促进理解。而书中描绘的朝鲜人民,在各种条件下,依然展现出的生活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同样令人动容。这种韧性,不是抱怨,不是颓废,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从书中感受到了一种“生命力”,即使在最严峻的环境下,生命依然顽强地生长。这种力量,让我觉得非常鼓舞人心,也让我对人类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常常会思考,在极端条件下,我们内心的力量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它所揭示的关于朝鲜的“真实”信息,更在于它所展现的“交流”本身的力量。在许多人眼中,朝鲜是一个封闭的国度,与外界的隔阂如同高墙。然而,作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跨越那道无形的藩篱,与不同的人群进行真诚的交流。我被那些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对话所打动,作者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建立起信任,打开心扉,去倾听、去理解?他/她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审判者位置,而是以一个谦逊的倾听者姿态,去理解对方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是那些看似难以启齿的经历。这种开放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普通朝鲜民众的片段所吸引,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喜怒哀乐,怎样的梦想与追求?书中那些触及人性的细节,让我看到了“敌人”或“他者”身上那些与我们共通的情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反思,我们对“他者”的认知,有多少是被固有的偏见所塑造?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理解,需要跨越国界、意识形态的藩篱,去触碰那些最本质的人性。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最想强调的是其“温度”。在很多关于朝鲜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冰冷的政治分析,或者是耸人听闻的耸人听闻。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连接。作者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真诚、尊重和友善,是如此的动人。我感受到了那种超越了国界和意识形态的关怀,看到了在普遍的“政治正确”之外,个体生命的闪光点。那些关于友谊、关于理解、关于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片段,温暖了我,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交流”的真正意义。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是人性的温暖。这本书让我相信,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建立起美好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可以成为改变的种子。我常常会回想起书中那些动人的瞬间,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真挚的话语,它们仿佛是我心灵深处的一股暖流。
评分这本书的“增订二版”给我带来了一种“迭代”和“深化”的阅读体验。我知道,二十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变化。作者能够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这本身就体现了他/她对这个课题的严谨和热情。我期待着,在新增的内容中,能够看到作者对于近年朝鲜发展的更多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她与时俱进的认知变化。这种“增订”的意义,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充实,更代表着作者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这让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它将成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关于朝鲜的记录。
评分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都相当出色。作者并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片段,巧妙地编织成一个整体。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吸引力,也更能展现出作者在二十年间,思想和感悟的不断演变。我尤其喜欢他/她对于环境的描绘,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朝鲜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里独特的氛围。语言上,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将复杂的议题,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会被书中一些精准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所折服,它们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更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并不总是慷慨激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洞察力和思考深度,却让人难以忽视。他/她并没有简单地记录下所见所闻,而是对这一切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解读。我被他/她对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分析所折服,这些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她多年观察和与当地人深入交流的基础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她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激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对朝鲜这个国家以及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一些观点,然后与自己过往的认知进行对照。这种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又是极其有益的。这本书迫使我去挑战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去审视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新闻报道和二手信息,而是需要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与当地人进行直接的交流。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倾听”和“尊重”,是我从中学习到的最重要的品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判断,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找到共同点,建立起联系。这种跨越分歧的沟通,是化解误解、促进理解的关键。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朝鲜,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沟通者,一个更具同理心的人。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细节控”。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捕捉细节的能力,无论是对于朝鲜的城市风貌,还是当地人的服饰、饮食,甚至是一些微小的生活习惯,都被他/她细腻地描绘出来。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书中的朝鲜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模糊概念,而是变得鲜活、真实、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他/她在描述一次会餐场景时,对食物的颜色、香气、口感的细致描绘,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仿佛也坐在了餐桌旁。这种细节的堆砌,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他/她所经历的世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多元的朝鲜,一个与我们想象中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朝鲜。通过这些细节,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深刻的关怀和体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反直觉”的认知体验。我们从小到大,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的关于朝鲜的信息,往往是被过滤、被标签化的。而作者,却以一种近乎“零预设”的心态,深入其中,去亲身感受。我被他/她对于一些“禁忌”话题的探讨所吸引,他/她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这种敢于触碰“不舒服”地带的勇气,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她让我看到,原来我们对朝鲜的很多认知,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被误导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视角的门。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的认知,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被“集体意识”所塑造的?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让我感到既挑战又受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那种仿佛穿越时空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她并没有用宏大叙事的口吻,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贴近个人经历的视角,仿佛带你走进一个曾经神秘而遥远的国度,让你透过他/她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我尤其喜欢他/她在描述每一次会面时的细节,那些微小的表情、微妙的肢体语言,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记录,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跨越文化鸿沟的尝试。我常常在想,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对朝鲜的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道和刻板印象中,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立体化的朝鲜。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者批判,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自己观察到的、体验到的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种真实感,恰恰是最打动人的地方。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进行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