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百年重机魂,翘首引领就等这一本!
飞越100年,300张动人重机写真与珍贵赛事档案照片,
横跨美国、日本、义大利、英国、德国、法国、瑞士……,
51部燃烧青春热血的人类动力工艺一字排开。
重机狂、设计师、收藏家、工程师……所有追求速度、向往力与美极致表现的读者,不容错过的经典。
一本记录「最速者生存」的重型机车经典传奇!
51部经典重机的故事,见证了从廿世纪初皮带传动的法制机车崛起,1920年代隆隆作响的美制泥地赛车接续登场,然后是称霸一时的英制单缸机车,随着1930年代新式涡轮增压引擎引进,1950年代开启义制多缸引擎的黄金时代,直到1960年代日货入侵影响往后数十年产业发展的竞速重机设计……速度与设计之间的动力关系,不断推动着竞速重机的进化,启发令人惊叹的工艺传奇。
从Manon到Norton(诺顿)、Harley(哈雷)、Peugeot(宝狮)、BMW、Velocette、Moto Guzzi、Ducati(杜卡迪)、MV Augusta、Honda(本田)与Yamaha(山叶),总计51辆、一整个世纪的经典竞技机车,依照年代顺序呈现,加上近300张精美的工厂照片与稀有的档案影像,搭配作者菲利浦.图斯详细的解说文,为您揭开这些杰出车辆演进背后的传奇与技术发展。
竞速重机的进化史上,失败绝望的故事跟成功满足一样丰富。
在短短一世纪左右期间,竞速重机从机动化脚踏车进化成240 匹英制马力的飞弹。
作者简介
菲利浦.图斯
曾编辑《Classic Bike》、《The Classic Motorcycle》两书与Motorcyclenews.com网站,并且为世界各国的机车杂志撰稿。
摄影者简介
尚皮耶.普拉德瑞
法国《Moto Legende》杂志的特约摄影师,其作品散见于许多关于自行车与机车的书报杂志中。
译者简介
李建兴
曾任漫画、电玩、情色、科普、旅游书等编辑、路透新闻编译,自由文字工作者,译有《失落的符号》等数十册。
推荐序1
速度结合力量的美 浩汉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文龙
追求自我的表现(show off),一直是来自人性的欲望、梦想、期待与企图,更会转换成为自我目标的追求与坚持的使命感。有历史以来,人们总想自己要能够超越、领先、突破,并会以不同的途径或形式与其他人竞争,求取赢的结果达成对自我的肯定;这股无名的驱动也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原动力。
「速度与力量」可以透过视觉的外显化成为最直接让人感受到胜人一等的「功能与形式」;如果我们想要达成速度的优势,就必须要有更大而持久的能量输出并加上熟练的操作(功能),当因领先而吸引目光集中过来的这个时候,具有意义的外观 (形式)就会成为让人产生形象的认知进而牢牢记住的重要依据。 最有成就感的回馈是把成功与自己的名字或与自己的团队、公司连接起来,持续产生激发能量与集中。
在本书所讲到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明显的呈现了以上的论述,「机车」对于骑士如同自古以来男人梦寐以求英雄配骏马的情境投射,在那时的欧美因具有造就机车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赛车顺势成为最引人入胜的竞技活动。为了追求在技术上的卓越, 车厂彼此的「竞争」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加速了竞争背后的最大意义──「与其强调各个系统是如何竞争的,还不如注意这些系统的之间相互所产生的影响力与复杂的相关连性」。如同本书主要记载从1902年到1993年以来的重机演化,一波波的性能不断的超越,人们前仆后继的对速度、力量与外观投入热情。赛车提升了机车相关技术的发展,聚集能量使其成于中而形于外。从产品设计专业的观点来看,机车设计的重点在强调各个零件部品自身的效能与彼此之间的搭配及组装。单就书中所介绍的每一台机车的引擎来看,构成的零件从设计到准确的加工、制造、组装都展现当时的绝顶工艺;虽然因年代的技术水准而有所差异,但可以说:都美的令人感动。
或许是因缘的安排,学工业设计的我,虽对汽车造型设计是自我感觉良好, 但1984年退伍时,台湾经济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客观机会,让我一头栽进了机车设计的领域,至今已经近30年;虽然这几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有了汽车设计的机会,但设计机车还是我一直以来的宿命。
想起当年随着三阳机车国际化的脚步,我们积极赴欧取经、学习、合作甚至还曾经计画併购,因而有机会接触到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又知名又执着的机车品牌。见到了Cagiva赛车队的工程Team、参访了Ducati的秘密设计中心、结识MV的总设计师与Moto Morini的引擎设计总监、还有与Benelli、 Laverda、 Gilera、 Moto Guzzi……的机遇与交集;不乏遇见了改变机车发展历史的大腕,他们或在引擎,或在车架或造型的发展,有着杰出的表现与打死不退的精神。
近来中国与印度的机车市场崛起了,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步便利了,又遇上了全球经济危机及环保议题,改变了全球机车发展的生态,更加速淘汰了一些执着的机车厂。但即使是艰难如此,这么多年来,每每在国际机车展中,我依然会看到他们以不变之热情延续对速度力量努力的轨迹与探索。
今天充斥在数位与虚拟环境里,电玩之所以受到欢迎,还是源自人们最基本想赢、要赢的欲望,同样靠的是要做到操作的速度与技巧。年轻人在方便、进步但忙碌、规律、拥挤的生活里,电玩已成为课业的竞争以外,能够满足超越、领先、突破的最简单出路。但要找到同样热情于机车设计开发的新生代实在不容易了!
我想这本书,对曾经年轻的一群,可以唤起那时对国外竞速重机那种遥不可及的憧憬记忆,对只玩电玩竞速的年轻一代,它可以是一种启发与实证──要追求自我的实现,是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还要用相对快的速度,展现最佳的形式──如果你想领先对手的话。
推荐序2
是一部车,更是一种文化 《Free Biker》杂志社长 陈清
台湾由于机车的数量太多,多到你我家里可能至少都有一部,因此也让许多人对机车并不存在着特殊的情感。
对于生活在台湾的多数人来说,机车所扮演的角色,或许就只是一种比走路快、比公车便利、比计程车省钱的交通工具。但是在欧美或日本等其他拥有先进机车工业与玩车文化的国家,机车除了具备代步工具的机能,事实上反倒更趋近于一种能够让你体验速度、感受刺激,并展现个人风格和生活品味的玩具!
换个角度来看,诞生在不同时期的机车,除了是当代工业技术和科技发展的象征,同时也会融入许多不同年代背景下的人文、社会以及流行元素。也因此,当你回顾过去30年、40年甚至一个世纪前的机车演进历程,你将发现在这个由时间轴所串起的发展史中,除了科技层面的进步之外,更可以看到许多人类对于追求更高速度以及想要完美掌控机械的慾望与雄心。
只可惜在大环境的诸多限制下,机车这个在工业发展上有着吃重角色的产物,直到今日仍旧无法在台湾维持或建立出一套合宜的生存系统,当然更不用说要获得车迷以及所有玩车人的肯定。
尽管政府自2002年开始重新开放大型重机进口,但是自1983年禁止以来,在这被中断了近20年的时间当中,玩家们买不到车只是小事,国内重机文化和相关产业与世界的隔阂更是莫大损失。毕竟科技也许可以在中断后,透过更高的知识力量而获得弥补,但是文化一旦出现了断层,要再衔接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更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现行法规对于高龄老车进口领牌与合法上路的限制,已完全阻挡了古董车在台湾的发展。对于经典老车或古董车感兴趣的玩家们都很清楚,在台湾要想买到一部拥有合法身份而且维持良好车况的老车,其实并不是一件有钱就能够办到的事,甚至相当困难。而在连一般老车就已经相当罕见的情况下,更别期望在市场上可以见到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董车。
也正因如此,许多经典老车和古董车的资讯在台湾并不算开放,封闭的结果也使得这个族群难以壮大。纵使玩家们从国外购入想要的车辆,但是进口之后就算缴了税却还是无法领有牌照,久而久之,也只会让玩家们渐渐转往台面下发展。说白一点,既然领不到牌,也只好玩黑车了!只是这样一来,这些上不了台面的资讯当然也难以被公开,而诸多运作于台面下的复杂情事,更别说要让一般车迷们所接受。
当然,大型重机从80年代禁止进口之后,过了近20年又突然因为台湾加入了WTO而重新开放,因此目前政府对于机车改装和进口领牌的诸多过时与不合理的法规,也许在哪天又会出现你我意想之外的改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会到来,在那之前好好充实自己的脑袋,多吸收一些相关资讯,倒也算是一件值得为自己投资的事。
而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竞速重机100年」这样一本涵盖了当今车坛上超过50部经典杰作的机车圣典,当然没有不推荐的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