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谈美」第一人汉宝德:
掌握「设计型思考」
用创意解决问题!
作者以本书分享:
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
「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强调创意的重要,不会落回艺术创意的窠臼呢?
我东想西想,只有通过设计界的创造观才能解开这个看似十分矛盾的死结。
到此,我觉得已到了大声宣扬设计思考模式的时候了!」
──汉宝德
为什么设计就是不能认命?
而设计型人格又是什么?
什么是孙悟空文化?
天生的设计师该具备什么条件?
设计型思考的时代来临了,你开始用设计式角度看世界了吗?
如何运用设计师的创意秘诀,已成为时代的焦点!
提出「艺术教育救国论」的汉宝德,这一次,大声疾唿大众重视「设计型思考」的重要性!
他提到,设计型思考的起点,就是改善现况,得先找过去的碴儿,对眼前困难与问题,进行长程思考、理性分析!
汉宝德的《设计型思考》是首部为国人打造「设计型思考」的专着,以台湾本土案例为借镜,既能透视问题,也能真诚面对问题核心!
本书以文创产业、都更、国宅兴建、教育问题等为例,大胆爬疏从台湾社会观察到的百态与弊端,将创意的理性与感性,以文创为例,漫谈到生活观点的逻辑思考,说明一种期待为国人所重视与理解的文化现象,期望能为国人提供走入设计型思考的第一课!
作者简介
汉宝德
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校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现任世界宗教博物馆荣誉馆长、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总统府资政。
曾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建筑奖(1968)、教育部颁一等文化奖章(1994)、中华民国建筑学会建筑奖章(2000)、国家文艺奖第一届建筑奖(2006)、台南艺术大学荣誉博士(2007)、台湾大学荣誉博士(2008)、杂志最佳专栏金鼎奖(2009)、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2010)。
着有《汉宝德谈美》、《谈美感》、《如何培养美感》、《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中国的建筑与文化》、《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等。
作者序
卷一
创意的理性与感性
设计成事的条件
设计就是不能认命
设计与计画之间
天生的设计师
设计型人格
设计就是解决问题
目标:你想做什么
大架构思考
不断评估的观念
卷二
科博馆规划案
台南艺术学院规划案
两个失焦的文化政策
故宫南院的困境
分析文建会的生活美学运动
作者序
过去几十年前间,我因缘际会,为国家做了几件事情,得到各界的赞赏。退休之后,反省过往的一切,觉得自己并无过人的才能,只是机运不错而已。如果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成事的条件,其实只有两项,其一,锲而不舍,坚持把事情做完的个性;其二,系统性思考的做事方法,谋定而后动的工作习惯。这似乎都与我的建筑学习背景相关。
我观察世事,包括政府各层级的工作,却觉漫无章法,费力而无显着成效。原因很多,但都可以简单的用一句俗话来论断:「脑筋不清楚」。其实成大功立大业居高位的人,大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所谓天纵英明,岂有脑筋不清楚的道理,只是在社会上实际做事的人,都是像我一样的中等资质的人,属于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一群,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训练,头脑不免会煳涂的。所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你看如何利用头脑。
很可惜,我们的教育传统,只知道灌输知识,教孩子们背诵,学习通过考试的技巧,没有教他们系统的思考方法,如何把自己变得更聪明些。年轻人学习了得到职位的方法,却没有学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他们的头脑都用到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类的小聪明上去了。
因此我多年来一直想向公众推动设计师的思考方法,却有不知如何下手之困难。由于我的另一个兴趣是全民美育,美育的意义比较容易为人所理解,就把精力放在那边去了。我知道只是美感素养的推广已经不容易见效了,早已把设计型思考一事淡忘。直到去年,与一位出版界领袖谈到政府官员的颟顸无能,才不经意的流出系统性创意思考的重要性,他提醒我可以写出来,尽我一份心意。
我利用闲暇,以轻松的笔调,就设计思考理念相关的一些观察,写成成篇独立的小文章,原意是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一些这样的文章何处会有兴趣呢?想不通,迟迟没有出手,忽忽间已经积了十几篇,几乎可以出书了。这时候我又用系统思考分析了「生活美学」运动的前因后果,就决心试试有无出版社愿意出版。
联经的林载爵发行人还没有看到稿件一口就答应了,因为他们已出过几本与设计方法相关的书,是译本,他看过以后,觉得「生活美学」相关的文章可以独立成篇,建议我把过去成事的经验当作实例来说明。这样做不免有自我吹嘘之嫌,但仔细想想,敝帚自珍,为了把设计型思考用脑筋的方法说清楚,读者们应该可以原谅我,因此就把我筹建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筹设台南艺术学院的历程中,与设计思考相关再摘要说明。同时,我对政府的文化政策中推动的几件事时常表示意见,如今借此机会,加以归纳,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加以分析,一方面为引起读者们的兴趣,也有诱导读者朋友们动脑筋的用意,请大家不吝赐教。
汉宝德 于空间文化书屋
坦白说,起初我拿到《设计型思考》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讲“套路”的书。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种告诉你“照着这个步骤做就能成功”的说明书,而是更像一种关于“如何思考”的哲学指南。书中反复强调的“用户中心”理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很多工作的出发点。我过去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我想要什么”,而不是“用户真正需要什么”。《设计型思考》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真正地“同理”用户,理解他们的痛点和期望。它不仅仅是关于产品设计,而是关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比如在和同事讨论问题时,我会主动去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顾虑,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改变虽然细微,但效果却很明显,团队的合作效率似乎也提升了不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来源于对他人最真诚的理解。
评分《设计型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验,是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感。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思绪会陷入僵局,找不到切入点,或者提出的方案总是差强人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拆解问题,找到核心所在。书中的“原型制作”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它鼓励我们不要害怕失败,而是要快速地制作出简单的模型,通过实际的测试来验证想法,并从中学习和迭代。这种“边做边学”的过程,比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要来得直观和有效得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迭代”的强调,它告诉我们,好的解决方案不是一次性诞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反馈和改进而形成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大大降低了,反而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尝试。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如何做”的指导,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灵活、更加勇于探索未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觉得自己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读完《设计型思考》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解决问题。我一直以为创新和设计只是少数“艺术家”或“工程师”的专利,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们,设计思维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人人都可以学习和应用的思维模式。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比如如何通过深入用户访谈,挖掘出他们隐藏的需求,然后一步步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部分,它强调了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的重要性,这远比我们自己闭门造车要有效得多。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实践指导,让我觉得仿佛真的在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设计过程。我发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设计思维的框架来梳理和解决。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挑战,而是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尝试,去寻找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解决方案。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新认识,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实践这些方法。
评分说实话,《设计型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以前总觉得,创新就是要“异想天开”,就是要“天马行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不仅仅是关于“点子”,更是关于如何将这些“点子”有效地落地。书中的“协同合作”的部分,让我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它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去创造出更优秀的解决方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具象化”的描述,它强调要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从中获得反馈。这本书让我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攻克难题。它让我感受到,优秀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期待与他人一起去创造和探索。
评分《设计型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局观”的启示。我过去在处理问题时,常常只关注局部,或者只盯着目标,而忽略了整个过程和与我相关的人。这本书却鼓励我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书中关于“探索”的章节,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真正地“探索”问题的本质,没有去挖掘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可能性。它引导我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去激发新的想法,去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实验”的推崇,它不是让你去做一些耗时耗力的“大动作”,而是鼓励你从小处着手,进行快速的、低成本的测试,从中学习和调整。这种“试错”的过程,反而比墨守成规要来得更加高效和有益。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未知,而是更加积极地去拥抱变化,去探索那些未曾涉足的领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解决之道,往往藏在那些我们意想不到的角落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