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鼎奖得主 书影侦探李志铭最新力作
王行恭 吴雅慧 辜振丰∕专文推荐
这不仅是一本书的故事,
台湾蓬勃的出版之路一路走来,
华丽的书封身影背后,又道尽多少宝岛人间事?
台湾时空不可被轻易忘却的流传珍本,
丰富的视觉图像演变、书籍诞生的因缘、设计名家之作等逐一罗列,
藏有爱书人无法抵挡的魅力……
一部属于你我的、阅读宝岛之出版身世的书:
台湾书市之现代设计,因为这本《装帧台湾: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诞生》的诞生,彷彿提供了宝岛出版史上一页美好书封之身世探索,这不仅是为美好的精神食粮而打造的设计史甬道,也饱含古老时光遗留人情世故的芬芳味道。
关于书封与历史相遇之身世探索:一纸书封绵延多少宝岛美术发展史?
李志铭的笔触将台湾书封设计走过的动人故事收罗其中,不仅收录台湾自1940到1990年跨越半世纪的书封作品,共三百多幅视觉美感独特、穿越历史时空甚至社会禁忌而流传下来的精心之作,更用心爬梳这些色彩、画面交织的书封乐章,让爱书人不忍释手!
这些台湾设计师早年在视觉美感与装帧上的苦心设计,穿过时空的甬道、1949的时代变迁,更推往不同时代引发的波澜,其留下的视觉图像史,让今日的台湾书市之现代设计,彷彿有一条可以回溯前身的道路供抚触,台湾书籍装帧成果终于也有了独特而迷人的来时路,供爱书人探询。
作者简介
李志铭
1976年生于台北三重埔,天秤座,师大附中、文化大学建筑系毕业,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从小即喜爱印刷册叶字纸之物随意乱翻书,平日固定收听台北爱乐电台放送古典音乐,同时也热衷蒐集黑胶唱片研究现代音乐及台语老歌。29岁那年改编硕士论文出版个人生平首部着作《半世纪旧书回味》(群学∕2005),五年后接续发表台湾战后绝版书籍封面设计美术史开山之作《装帧时代》(行人∕2010),自此便和所学建筑(城市)空间规划专业渐行渐远,乃至沦为甘愿写书终不悔的「写作浪人」。尽管目前虽已脱离上班族生涯朝九晚五,每日也还照常保持生活作息规律严整,喜欢享受清晨黎明早起的晨间气味、拒绝熬夜工作当夜猫子,不习惯泡咖啡馆而爱喝茶,不喜欢盲目追逐流行而爱逛跳蚤市场和旧书摊,迄今仍经常被认为是最不像「台北人」的台北人。
推荐序
在这片土地上,纪录历史∕王行恭
一位书影侦探的诞生∕辜振丰
未完成的风景∕吴雅慧
作者导言 重寻台湾书籍设计的时代图像
第一部:回梦乡土─历史风景之章
台湾装帧风景的创生:从写真绘画到图像拼贴
「美术工艺」概念初萌:从「帝国工艺会」到「本岛造形文化运动」
华丽岛幻梦─漂亮的书来自台北
高砂族舞踊者的凝视
新兴木刻运动的时代画卷
长于兹土─草木花苗的图腾寓意
第二部:汉字风华─仓颉形体之章
翰墨古风─承袭汉文化的书画传统
如画般的线条笔意─从「原上草」到「龙图腾」
图像从文字里溢出─汉字笔墨的视觉想像
解构与创生─从音义符号转向视觉符号
第三部:自东徂西─从传统到现代主义之章
线装书老灵魂
书衣,是一幅晕开的纸月亮
图腾.印象.古典中国风
现代派诗人与画家的共谋─「五月」、「东方」画会先锋们
「五月」旗手刘国松与「红叶文丛」
「东方」狂流秦松「火祭场」底下的炽热灵魂
当台湾遇见蒙德里安─西方抽象主义的移植与再造
第四部:身影凝像─书物身体形态学之章
纪实与再现之躯
发或者花脸—书封面的肖像神话
时代容颜之一:还魂.周梦蝶
时代容颜之二:陈达.思想起
时代容颜之三:永远的送报伕杨逵
抚触摩娑妳的书册我的手
肉身禁脔—管窥封面设计的性别意识
第五部:六色神话—隐喻与政治色彩学之章
焰烈与衰败的慾望之红
黑暗中追寻光之所在
当天空是蓝的,海也是蓝的
苍翠如碧的诗魂青春
被压抑的黄色暧昧与颓废
冷冽的白色静谧
后记─致谢
附录 近代台湾书籍装帧大事纪
推荐序
在这片土地上,记录历史∕王行恭(设计师)
在视觉设计的领域,一本本美丽的书籍,佔有绝对性的最大成份。能吸引阅众的眼神,在视觉与书封接触的瞬间,产生伸手翻阅的冲动,这刺激肾上腺素瞬间上昇的因素,绝不是单纯针对书籍所承载的文本内容,反而是外观形式与编辑方式,在阅众与书籍间产生了互动;这微妙的互动,牵动了文化向前滚动于无形的助力。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期,人类登陆月球的当下,欧美及日本的出版业界和设计师们,都不约而同的惊觉到,这一步将影响人类整体思维的大转变。1970年CBS电视公司,破例的出版了一本登月纪录图集《10:56:20 PM 7∕20∕69EDT》;这一年我艺专毕业,将踏入新鲜而未知的未来。一九七八年春,在指导教授的事务所桌上,我抚摸这本神祕书籍,凹凸有致如月球表面的书封;同年初夏,在D. C.的太空与航太博物馆内,伫立在登月小车及月球岩石的展柜前,我毅然决定回台,重返处处受限又不成熟的设计职场。那个年代,日本的出版业界生气活跃,各种大部头的重要出版品,吸引众多崛起于东京奥运与大坂世博的中生代设计师,投入各种形式的书籍设计工作,造就日本书籍设计革命性的大跃进。同时期,台湾政治环境严峻,我的论文资料,在入境国门时,为警总驻关人员没收,只因为一些30年代的书封。那个距今不远的年代,胡兰成的《山河岁月》是政府倾力要禁绝的大蛊毒;因而书籍的没入,常被解读为保护阅众,不受蛊毒的良策。因此,如果认真的看待台湾书籍装帧的演进,确实和国际脱节;所以用严肃的史观去对待这些书封,企图理出一个发展脉络,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与不切实际,这要归咎于长期戒严惹的祸。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来台,随着百万军政人员及其家眷外,还夹带一些为避秦而来的文化人,这群为数无多的小众,为图家计生存,能写会画的,只有游走在白纸黑字之间,做情感上的抒发。我们可以由现存的出版品,归类出当年几种形式的出版背景;有政治企图的、有出版使命的、有个人兴趣的、有冲撞体制的,当然有更多为得是谋求微薄稿酬来改善生活的。以傅斯年为例:堂堂贵为台大校长兼中研院院长,生前的最后一笔稿费,只为交代夫人为他添置一条过冬的棉裤而已。从这个时代背景,去看待台湾书籍装帧的发展,直到目前的当下,从事出版与设计的众多人口中,不解书籍设计出版有所谓的「BASEL学派」,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代日本装帧第一大家─恩地孝四郎,在四十多年的书装生涯中,留下了五百二十三件作品;而古董文物经营者的青山二郎,活跃于昭和年间的四十五年中,竟也留下约四百件的书装作品。青山自称他是「人情装帧家」,请他设计书籍的包括:直木三十五、中原中也、岛木健、小林秀雄、大冈昇平、中村光夫、北条民雄、芹泽光治良、白洲正子等等,活跃于昭和年代的文学大家。有趣的是战前影响台湾,一直传颂至今的西川满,于战后返日,一直沉湎于他个人所钟情的台湾风味,而泯没无闻。
青年书籍爱好者李志铭先生,倾多年的採集与编写,并以社会观察者的角度,切入台湾书封创作的背景,敢言前人之所未言。在现今实体书籍存亡的关键时刻,确实可以提供给从未亲临那段半夜鬼敲门的肃杀岁月的书籍爱好者,一些看待这些书封的不同视角。这些收录自1940至90年代的书封,后者与前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常令人有时空倒置的错觉,这正可以真实的反射出台湾书籍出版无可奈何的现实与岛屿的边缘性格;它自成一格的形式语言,与国际社会脱节,却也因缘际会保留一些个性刚烈的设计者(画家)的强烈自我意识,而遗下一些不同于主流意识的书封作品,为这海角岛屿增添了些许彩墨的妆点。
台湾书籍的面市,是没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的。书写者的灵动,感动了有相同灵魂的出版者,再加上当时社会的氛围,以及和阅众们所坚持的理念产生共鸣,因而得以让一本书可以流传于市。虽然这个原理看似简而易懂,但社会的氛围,却主宰了一切。台湾这片土地,自有文字记述以来,就不似海角一乐园般的净土;虽然田园丰美、住民淳厚,但高临于上的统治,确非清平。治权的更迭无常,带来政治运作与意识对立,如浪般的潮水,一波湮灭一波;而书籍正是这潮下受害的没顶者。
本书收录的三百二十余帧书封,曾有不少罗列于新闻局每月发行的禁书目录之中。当年无论着作者、出版人、阅读者、甚至收藏者,都会因书而致罪;今日这些漏网之鱼,却都成为书籍爱好者掘出的宝物,而受到宝爱珍藏;世事的无常,莫过于此。由这一件小事去看待这本《装帧台湾》,确实应该不吝给予着者掌声。
**评价三**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依然散发着迷人魅力的设计作品情有独钟。台湾现代书籍设计,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存在。那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虽然在技术上可能不如现在先进,但却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一种质朴而又深刻的美感。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专门探讨“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诞生”的书籍,并且是限量精装版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我总觉得,一本好的设计史,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设计师,更应该挖掘出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背景。我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变迁,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如何影响了书籍设计的走向?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着当时的创作者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创造出如此多的经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设计师们是如何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下,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学习,逐渐形成独具台湾特色的书籍设计风格。我特别关注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设计案例,它们是如何打破常规,为后来的设计发展奠定基础的。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蝴蝶限量书盒精装版”的身份。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一本精心制作、带有收藏价值的实体书,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翻开书盒,那触感细腻的封面,烫金的标题,以及书盒内壁上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图案,无不彰显着出版方的用心。这让我对书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书籍灵魂的一部分,它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更能与读者建立起一种无声的连接。尤其是在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早期,资源相对匮乏,设计师们往往需要凭借极强的创意和对材料的理解,来突破重围,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我很好奇,在那个相对纯粹的年代,设计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创造力的?这本书会不会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例如,某本经典书籍的封面设计,是如何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定稿的?有没有一些设计元素,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后来却成为了经典?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前世今生”,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设计师们的故事。
评分**评价五** 我对书籍的“颜值”一直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而台湾现代书籍设计,恰恰满足了我对美的所有想象。这本书的书名《装帧台湾: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诞生》以及它那精美的限量书盒,本身就如同一个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认为,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在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萌芽时期,那个时代的设计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将书籍打造成一件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设计故事,介绍那些默默无闻的设计师,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将台湾的书籍设计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那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设计思潮,有哪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设计发展?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字体、插画和排版方式,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理念?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所蕴含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
评分**评价一**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这本书的书脊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就抓住了我。那“装帧台湾”四个字,像是带着一股复古的风,又像是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我当下就把它从书架上抽了出来,书盒沉甸甸的质感,打开后露出的精装书,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我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书店,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混合香气。我本身就对台湾现代书籍设计颇感兴趣,总觉得那些泛黄的旧书,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封面,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美学。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人物,造就了那些令人惊叹的视觉语言?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空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我们遗忘的设计师们,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父辈手中的书籍,它们的设计理念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台湾现代书籍设计史的大门,让我一窥那个时代设计从业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对书籍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我特别期待书中所能展现的设计师们的设计稿,甚至是他们当年使用过的工具,那种真实感,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复古而又充满艺术感的排版,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台湾早期书籍设计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书籍的设计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决定读者是否愿意翻开它的一大因素。而台湾现代书籍设计,在我看来,有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和人文关怀。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设计师们是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材料和印刷条件下,创造出如此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的?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能打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书籍设计案例,不仅要展示它们精美的封面,更要深入剖析其设计思路和工艺特点。例如,为什么某些字体和色彩的组合会如此和谐?某些插画风格的运用,又代表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演变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印刷技术的介绍,因为我知道,在那个时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对书籍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