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他曾經是一個鄉村少年,也曾有恨,也曾有愛,敢愛敢恨,敢作敢為,一舉登上中華民國大總統!他曾經歌唱「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的壯美詩篇,曾經攪動時代風雲,大刀闊斧,割除曆史的沉寂頑屙,曆練新軍,創製中國警察製度,大力興辦新學與實業,震驚世界。人稱可比華盛頓;而其稱帝洪憲,誤國誤己,成為絕大曆史大遺憾。他是日本人的敵人,憤然抗爭《二十一條》,怒筆寫下「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華再造共和!」
作者簡介
高有鵬
中國河南項城人。中國著名民俗學傢、著名作傢、中國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人。曆史學博士。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二○○六年,其提齣「保衛春節宣言」,形成守護民族傳統的文化運動。著有長篇小說《袁世凱》。
自序
曆史上的袁世凱-香港陽光衛視係列訪談
小時候是一個傳說-袁世凱與他的青少年時代
傳說都是童年的藝術
袁世凱與地方傳說
豈止是風花雪月-詩人袁世凱
一片風景:圭塘與洹上
《洹村逸興》中的詩興
《圭塘倡和詩》中的歌唱
傳說中的袁世凱詩作
莫愁前路無知己-袁世凱與他身邊的那些女人們
袁世凱與他的母親
袁世凱與他的二姐
袁世凱與他的妻妾
渡盡劫波兄弟在-袁世凱、孫中山與日本
袁世凱與孫中山
關於孫中山與日本問題
袁世凱與日本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袁世凱與他的親戚朋友
袁世凱傢的親戚朋友
袁世凱的「走親戚」
後記
自序
我們有一句俗語,叫「說不完的莎士比亞」。套用來,叫「說不完的袁世凱」。為何如此說不完?有話要說即見仁見智,東說東有理,西說西有理。袁世凱被言說,總是一個特殊的話題。
袁世凱是一個傳說。用現在的話題講,他能夠從一個鄉村少年,逐步成為顯赫一時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後來一躍而為內閣總理大臣,到中華民國大總統,這是奮鬥者成功的典範。再想一想,人傢沒有高學曆,也沒有留洋,尤其是傢境也並非多麼繁盛,卻能夠改變社會曆史,應該說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確實,曆史評價給瞭他許多惡名,諸如竊國大盜、賣國賊、齣賣革命黨、鎮壓義和團、稱帝等,似乎沒有一處值得人正眼看的地方。人常說,歲月無情,曆史是最公正的。但是,曆史如何錶現公正呢?如果曆史失卻瞭公正,那麼又意味著什麼呢?
二○一一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中華民族被列強所欺淩,人民大眾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終於激發瞭以「排滿」為重要內容的辛亥起義。此時,充滿罪惡的封建專製政治被畫上一個句號,民主事業拉開新的帷幕。當時的社會政治力量最強大的仍然是朝廷,其次是具有新思想的南北新軍,再次纔是革命黨等社會革命力量。這三種力量不斷較量,終於清帝被逼退位,中華民國建立,袁世凱趁勢而起,成為政壇上執牛耳者。這是改天換地的大事件。用當世的流行語說,就是非袁莫屬。槍桿子裏齣政權,如果沒有以袁世凱為代錶的新軍勢力對共和事業的支持,清朝根本不會輕易退場。從這種意義上講,袁世凱未必徹頭徹尾地反動,若我們堅持說袁世凱就是壞,就是反動透頂,那就不是對曆史的尊重瞭。
這些年來,曆史文化研究形成多元化趨勢,用事實說話的原則並沒有改變。尤其是中國啓動瞭清史工程項目,大量原始史料被發掘、整理。如《袁世凱全集》,洋洋灑灑三韆多萬字,保存瞭袁世凱親手書寫的奏議、政論等原始文獻,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曆史真相、重新評說曆史,提供瞭有力的證據。白紙黑字,固然是鐵證如山的證明錶現,但曆史絕非隻有一個麵孔。認識曆史的本來麵目,需要多種材料,任重而道遠。
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是時代的選擇,是人民大眾的嚮往。共和、民主、文明,這些新的理念成為時代的選擇。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科學和民主的旗幟被高高舉起。理念是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但是,其付諸實踐的過程卻是漫長而麯摺、極其復雜而艱難的。許多事業是幾代人努力纔得以實現的,共和事業、民主事業也是如此。迴首曆史,從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中間充滿多少悲壯!其間,共産黨是瞭不起的,孫中山與他的三民主義也是可歌可泣的,尤其是抗日戰爭中各族人民團結奮戰,都值得我們頌揚。同樣,袁世凱對日本人的抗爭,其強烈的態度,並不是完全妥協退讓而無原則地齣賣國傢和民族利益,倒是在許多事情上不乏悲壯之舉。更不用說因練新舉,興辦鐵路、電話、電報和郵政等實業,廢科舉而舉新學,包括員警製度等,他對社會發展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如果我們尊重曆史的事實,應該說,袁世凱若不稱帝,他確實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甚至可以與華盛頓比肩。當然,這都是見仁見智的。
一九九八年,戊戌變法一百周年時,我的長篇曆史小說《袁世凱》(一、二、三)得以齣版。我沒有像前人那樣一味詛咒、辱罵這樣一個復雜的曆史人物,也沒有神化他,而是在長期研究曆史文化的基礎上,力爭還原曆史。的確,人們常重視文獻的價值,講究蓋棺論定,而常常難以論定。在我的傢鄉,父老鄉親們述說袁世凱總是用能力、本事這樣的字眼來評價。這真的是陳伯達之流就那麼瞭不起嗎?真的是我的鄉親們如此沒有覺悟嗎?幾十年過去瞭,一切都發生瞭巨大變化,曆史評價方式和研究方法也發生瞭重要變化。袁世凱又被人們不斷提起。我無意於為其正名或翻案,或危言聳聽,而隻是追求堅持曆史的真實,給人以啓發,思索更廣泛的內容。
在這本書的寫作中,我非常感激北京、天津、南京、武漢、廣州、項城等地的朋友對我的幫助。尤其是駱寶善先生,我多次與其交談,得益甚多。評說曆史文化,需要尊重史料,但史料不是唯一的,諸如民眾的情感等內容,都應該尊重。走進曆史文化,走進韆百萬民眾,纔能更清晰地看到曆史的蹤影吧。
牡丹的芬芳與絢麗還未褪去,榴花如火,已在古色古香的樓前閃放。曆史文化研究,應和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熱切呼喚,所以,不斷呈現齣盎然生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