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陵兵馬俑發掘後,伴隨著驚世的新史料齣土,關於秦史的記載,纔逐漸有瞭更明確的資料。
秦是個古老的民族,在這以前的曆史,全靠口耳相傳的方法流傳下來,直至商朝有瞭甲骨文,他們的活動纔零星見諸當時的文字記錄。而今將「口耳相傳」的傳說與文字記錄,結閤整理保存文獻。
作者簡介
何清榖
何清榖教授,一九三一年一月生,陜西長安人。西安師範學院曆史係畢業,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周秦史研究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顧問、陝西省錢幣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序 1
第一編 秦人東來說 1
一 秦人傳說時代的探討 1
二 嬴秦族西遷考 13
三 西周□方鼎銘箋釋 30
四 秦人的圖騰崇拜 35
第二編 春鞦戰國時期秦國史管見
一 秦國雍都附近的苑囿 45
二 伯樂相馬考 51
三 論戰國商業的發展 58
四 論戰國手工業的發展 72
五 略論戰國時期的雇傭勞動 87
六 戰國鐵兵器管窺 96
七 戰國興起的幾項軍事體育運動 106
八 田忌事敘述評 119
九 趙武靈王與鬍服騎射 127
十 試談趙滅中山的幾個問題 137
一一 高闕地望考 148
一二 關於高闕位置的反思──兼答鮑桐先生 155
一三 趙國名將趙奢 169
一四 秦國名將白起 177
一五 屈原與楚秦關係 184
一六 郭店楚簡的書寫時間與秦楚戰爭 198
一七 《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傢書》 201
一八 戰國遊說初讓 205
一九 公孫衍事敘考 207
二○ 惠施行年考 221
二一 戰國晚期秦國的封君鑄錢 231
第三編 秦王朝雜論
一 試論秦對嶺南的統一與開發 243
二 秦始皇長城北段的考察 257
三 秦統一中國的名將王翦 271
四 和氏壁與秦皇璽 276
五 《史籀篇》與秦文字 284
六 秦幣春鞦 300
七 秦始皇時代私營工商業 326
八 關中秦宮位置考察 336
九 《秦建築文化》序 377
十 「閭左」新解 379
一一 試論《黃石公三略》及其真僞 392
一二 《三輔黃圖》的成書及其版本 400
我曾經以為,秦朝的曆史就是一本書,裏麵寫的清清楚楚,無需再費筆墨。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永遠不是靜止的,它是一個不斷被重新解讀和發現的過程。作者以一種極其敏銳的眼光,挖掘齣瞭許多被忽視的角落,讓秦朝的故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 書中對秦朝賦役製度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負擔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瞭解到,修建長城、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給普通百姓帶來瞭怎樣的壓力,以及這種壓力是如何影響社會穩定的。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負麵因素,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呈現,讓我們看到曆史的復雜性。 我也很欣賞書中對秦朝女性地位的探討。在傳統的曆史敘述中,女性往往是被忽略的群體,但這本書卻通過一些零散的史料,勾勒齣瞭秦朝女性的生活圖景,以及她們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新視角,也更加關注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聲音。 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靈活多變,有時嚴謹考究,有時又充滿瞭文學色彩。他能夠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我常常被他段落中的某個精妙的比喻所打動,或者被他某個獨到的見解所啓發。 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局限於對曆史事件的敘述,更是對曆史背後的人性、社會和文明進行瞭深刻的解讀。它讓我看到瞭秦朝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看到瞭他們的掙紮與無奈。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驚喜和啓發的書。它讓我看到瞭一個不一樣的秦朝,也讓我對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價值的一本。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魅力在於細節,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事件和人物,而是從一個更加微觀的視角切入,去探究秦朝之所以成為秦朝的深層原因。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秦朝軍事製度的描寫。從士兵的選拔、訓練,到武器的製造,再到戰術的運用,作者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分析。我瞭解到,秦朝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僅僅是因為強大的武力,更是因為一套高效、嚴謹的軍事管理體係。這種體係,貫穿於軍隊的每一個環節,確保瞭秦軍的戰鬥力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書中對秦朝文字、度量衡統一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這些看似微小的改革,卻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作者詳細闡述瞭這些統一政策是如何一步步推行的,以及它們在促進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和社會融閤方麵的巨大作用。我開始理解,一個強大的國傢,不僅僅需要有強大的軍隊和經濟,還需要有統一的思想和文化作為支撐。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它將不同主題的內容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秦朝圖景。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被作者的見解所摺服,他總能從看似不起眼的史料中挖掘齣驚人的信息,並將其娓娓道來。這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敘事風格,讓我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的書。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和發現。通過這本書,我對秦朝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體會到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智慧和文明的探索之旅。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藏,裏麵琳琅滿目,每一件物品都閃耀著曆史的光輝。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生動、鮮活的秦朝。 我尤其被書中對秦朝政治製度演變的闡述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僅僅關注朝代的更迭和權力的鬥爭,而是深入探討瞭秦朝中央集權製度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以及這種製度在秦朝統一和鞏固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我瞭解到,秦朝的政治製度,為後來的中國封建王朝奠定瞭基礎,其影響深遠。 書中對秦朝文化藝術的描述也同樣精彩。我讀到瞭關於秦朝樂舞、繪畫、雕塑的介紹,並從中感受到瞭那個時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雖然很多作品已經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但通過作者的文字,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它們曾經的輝煌。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秦朝對外交流的探討。我瞭解到,秦朝並非一個閉關鎖國的王朝,而是與周邊地區有著廣泛的聯係。這種開放的態度,不僅促進瞭物質和文化的交流,也使得秦朝能夠吸收外來文化,豐富自身。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大氣,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讓讀者能夠輕鬆地跟隨他的思路去理解復雜的曆史問題。我仿佛能夠看到作者在浩瀚的史海中,一絲不苟地打撈珍貴的史料,然後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帶你穿越時空,去感受秦朝輝煌與滄桑的書。它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這段曆史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秦朝的曆史是很單一的,就是暴君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然後二世而亡。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深入到秦朝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看到瞭一個遠比我想象中要復雜和多元的王朝。 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花瞭大量筆墨去描繪普通秦人的生活圖景。從他們日常的飲食起居,到他們勞作的場景,再到他們的娛樂方式,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夠聽到鐵匠鋪的叮當作響,聞到市集上食物的香氣,甚至能感受到農夫在田間辛勤勞作的汗水。這種貼近生活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秦朝不再是曆史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秦朝法律體係的解讀。我一直覺得秦朝的法律嚴苛到瞭不近人情的地步,但作者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細緻梳理,揭示瞭這些法律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必然性,以及它們在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國傢統一方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當然,書中也批判瞭法律的僵化和濫用,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秦朝的法律有瞭更深刻和全麵的認識。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也極具感染力,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製度講解得通俗易懂。有時候,我會因為某個情節的引人入勝而忍不住讀下去,甚至在睡前還在迴味書中描繪的畫麵。這種閱讀體驗,讓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更像是在經曆一段曆史。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秦朝的深度挖掘,它拓展瞭我的視野,也豐富瞭我的情感。它讓我看到瞭秦朝的輝煌,也看到瞭它的局限,更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民的智慧和堅韌。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能夠從中獲得不同感悟的好書。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並不高,畢竟“秦史”這個主題實在太常見瞭,我擔心它會落入俗套。然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完全超齣預期的。作者以一種極其審慎和獨到的視角,對秦朝的方方麵麵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挖掘齣瞭許多我從未接觸過的曆史細節。 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秦朝社會階層結構的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秦朝劃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而是詳細描繪瞭貴族、士人、農民、工匠、商人等各個階層的生存狀態和相互關係。我瞭解到,即使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不同階層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互動和流動。這種細緻的描繪,讓我對秦朝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書中對秦朝科技發展的探討也讓我大開眼界。我過去一直認為秦朝在科技方麵並沒有什麼特彆突齣的成就,但這本書卻詳細介紹瞭秦朝在冶金、建築、水利等方麵的先進技術,並且通過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證據來佐證。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他們能夠在那個時代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作者的文筆也非常精煉,字裏行間透露著深厚的學養。他善於用精準的語言來錶達復雜的概念,並且在敘述中保持瞭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但又不失人文關懷。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熱愛,以及他對秦朝人民的尊重。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信息,更能夠啓發思考。它讓我跳齣瞭對秦朝固有的刻闆印象,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審視這段曆史。這是一本能夠讓我重新審視曆史,並且從中獲得啓迪的優秀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