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发掘后,伴随着惊世的新史料出土,关于秦史的记载,才逐渐有了更明确的资料。
秦是个古老的民族,在这以前的历史,全靠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直至商朝有了甲骨文,他们的活动才零星见诸当时的文字记录。而今将「口耳相传」的传说与文字记录,结合整理保存文献。
作者简介
何清谷
何清谷教授,一九三一年一月生,陜西长安人。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周秦史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顾问、陕西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序 1
第一编 秦人东来说 1
一 秦人传说时代的探讨 1
二 嬴秦族西迁考 13
三 西周□方鼎铭笺释 30
四 秦人的图腾崇拜 35
第二编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史管见
一 秦国雍都附近的苑囿 45
二 伯乐相马考 51
三 论战国商业的发展 58
四 论战国手工业的发展 72
五 略论战国时期的雇佣劳动 87
六 战国铁兵器管窥 96
七 战国兴起的几项军事体育运动 106
八 田忌事叙述评 119
九 赵武灵王与胡服骑射 127
十 试谈赵灭中山的几个问题 137
一一 高阙地望考 148
一二 关于高阙位置的反思──兼答鲍桐先生 155
一三 赵国名将赵奢 169
一四 秦国名将白起 177
一五 屈原与楚秦关系 184
一六 郭店楚简的书写时间与秦楚战争 198
一七 《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201
一八 战国游说初让 205
一九 公孙衍事叙考 207
二○ 惠施行年考 221
二一 战国晚期秦国的封君铸钱 231
第三编 秦王朝杂论
一 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243
二 秦始皇长城北段的考察 257
三 秦统一中国的名将王翦 271
四 和氏壁与秦皇玺 276
五 《史籀篇》与秦文字 284
六 秦币春秋 300
七 秦始皇时代私营工商业 326
八 关中秦宫位置考察 336
九 《秦建筑文化》序 377
十 「闾左」新解 379
一一 试论《黄石公三略》及其真伪 392
一二 《三辅黄图》的成书及其版本 400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里面琳琅满目,每一件物品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生动、鲜活的秦朝。 我尤其被书中对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阐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朝代的更迭和权力的斗争,而是深入探讨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以及这种制度在秦朝统一和巩固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了解到,秦朝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中国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深远。 书中对秦朝文化艺术的描述也同样精彩。我读到了关于秦朝乐舞、绘画、雕塑的介绍,并从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虽然很多作品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曾经的辉煌。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秦朝对外交流的探讨。我了解到,秦朝并非一个闭关锁国的王朝,而是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促进了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也使得秦朝能够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身。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大气,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去理解复杂的历史问题。我仿佛能够看到作者在浩瀚的史海中,一丝不苟地打捞珍贵的史料,然后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带你穿越时空,去感受秦朝辉煌与沧桑的书。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我曾经以为,秦朝的历史就是一本书,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无需再费笔墨。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永远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发现的过程。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眼光,挖掘出了许多被忽视的角落,让秦朝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书中对秦朝赋役制度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负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了解到,修建长城、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负面因素,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 我也很欣赏书中对秦朝女性地位的探讨。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女性往往是被忽略的群体,但这本书却通过一些零散的史料,勾勒出了秦朝女性的生活图景,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也更加关注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声音。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灵活多变,有时严谨考究,有时又充满了文学色彩。他能够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我常常被他段落中的某个精妙的比喻所打动,或者被他某个独到的见解所启发。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历史背后的人性、社会和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秦朝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与无奈。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惊喜和启发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朝,也让我对历史研究的深度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毕竟“秦史”这个主题实在太常见了,我担心它会落入俗套。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完全超出预期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审慎和独到的视角,对秦朝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挖掘出了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历史细节。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秦朝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秦朝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是详细描绘了贵族、士人、农民、工匠、商人等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我了解到,即使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不同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流动。这种细致的描绘,让我对秦朝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书中对秦朝科技发展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过去一直认为秦朝在科技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就,但这本书却详细介绍了秦朝在冶金、建筑、水利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并且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证据来佐证。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在那个时代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作者的文笔也非常精炼,字里行间透露着深厚的学养。他善于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并且在叙述中保持了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但又不失人文关怀。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以及他对秦朝人民的尊重。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信息,更能够启发思考。它让我跳出了对秦朝固有的刻板印象,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这段历史。这是一本能够让我重新审视历史,并且从中获得启迪的优秀读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事件和人物,而是从一个更加微观的视角切入,去探究秦朝之所以成为秦朝的深层原因。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秦朝军事制度的描写。从士兵的选拔、训练,到武器的制造,再到战术的运用,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我了解到,秦朝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仅是因为强大的武力,更是因为一套高效、严谨的军事管理体系。这种体系,贯穿于军队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了秦军的战斗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书中对秦朝文字、度量衡统一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革,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统一政策是如何一步步推行的,以及它们在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开始理解,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仅需要有强大的军队和经济,还需要有统一的思想和文化作为支撑。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将不同主题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秦朝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作者的见解所折服,他总能从看似不起眼的史料中挖掘出惊人的信息,并将其娓娓道来。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叙事风格,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的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通过这本书,我对秦朝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智慧和文明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秦朝的历史是很单一的,就是暴君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然后二世而亡。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到秦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和多元的王朝。 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普通秦人的生活图景。从他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到他们劳作的场景,再到他们的娱乐方式,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够听到铁匠铺的叮当作响,闻到市集上食物的香气,甚至能感受到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汗水。这种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秦朝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秦朝法律体系的解读。我一直觉得秦朝的法律严苛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细致梳理,揭示了这些法律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必然性,以及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然,书中也批判了法律的僵化和滥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秦朝的法律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也极具感染力,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讲解得通俗易懂。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情节的引人入胜而忍不住读下去,甚至在睡前还在回味书中描绘的画面。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经历一段历史。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秦朝的深度挖掘,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情感。它让我看到了秦朝的辉煌,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更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和坚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不同感悟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