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街道百年

九龙街道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九龙街道
  • 地方志
  • 城市历史
  • 百年变迁
  • 社区发展
  • 香港历史
  • 九龙区
  • 历史文化
  • 民俗风情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漆咸道、弥敦道、广东道,条条大道贯通九龙,但只要略为偏离大路则别有洞天,那就是充满民俗风情的后街文化了……

  每张照片都如许的珍贵和真实,而任何细节都在诉说我们城市的过去,她的故事,她的传奇。

系列介绍:

  正值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创办八十周年之际,三联推出「香港经典系列」,从历年出版的香港主题书籍中遴选二十多本,重新编排设计为较小开本,并调低定价,务求扩大读者群,亦令绝版多年的好书重见天日。编辑灵感源自三联书店于成立五十周年时出版的「三联文库」。该系列仿傚「岩波文库」,以口袋书形式推出,至今已出版八十多种。

  为「香港经典系列」打头阵的是《港岛街道百年》、《九龙街道百年》及《新界街道百年》。此系列以珍贵的老照片阐述香港街道百年的发展脉络,引发了一股本土研究潮流。将会出版的还有《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香港照相册》、《香港巴士》、「香港民俗丛书」(包括《打醮-香港的节日和地域社会》、《香港天后崇拜》、《香港黄大仙信仰》、《神功戏在香港:粤剧》和《潮剧及福佬剧》)等,令人期待。

作者简介

郑宝鸿

  明信片、钱币、邮票、旧照片、文献票据及文物收藏者,曾长期任职金融机构。现为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钱币研究会副会长兼义务秘书、香港邮票钱币商会副会长以及香港收藏家协会名誉顾问。着有《图片香港货币》(1996)、《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 – 1970’s》(合编,1997)、《图片香港邮票》(1997)、《图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邮藏品》(1997)、《港岛街道百年》(2000)、《九龙街道百年》(合编,2000)、《新界街道百年》(2002)、《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饮食场所》(2003)、《香江风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场所》(2003)、《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电车路风光》(2005)、《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时代》(2006)、《香江半岛:香港的早期九龙风光》(2007)及《香江骋怀:香港的早期交通》(2009)。

《古城遗韵:烟火气中的历史侧影》 一部关于城市变迁、市井生活与时代记忆的立体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街道或区域的百年发展史,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多元的视角,深入探寻一座典型古城在近现代历史长河中的脉搏跳动。它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那些渗透在日常肌理、由无数普通人共同编织而成的“烟火气”中的历史侧影。 第一部:砖石的低语——城市空间的演变与重塑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一座千年古城的“骨架”——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我们不会关注某一特定地名的命名由来,而是探讨城市形态从防御性布局向开放性商业中心的过渡。 一、城墙的消融与边界的模糊: 详述清末民初,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象征着旧秩序的城墙如何被拆除,这种物理上的“破墙”对城市心理空间和商业流动的意义。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历史地图、规划草图和当时的报刊记录,重构出城墙内外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区域划分,以及这种划分如何在新兴的交通网络(如电车轨道、第一批柏油马路)的引入下被逐步打破。 二、里弄与街市的生态学: 本部分深入描绘城市最基础的居住和交易单元——里弄(或称巷子、小巷)。不同于刻板的建筑描述,我们着重于描绘这些狭窄空间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例如,如何利用屋顶平台晾晒衣物,如何将生活用水引至公共水龙头,以及在空间极度有限的情况下,邻里之间如何形成一套默契的社交规范与冲突解决机制。我们会引用一些早期的社会学田野调查记录,展现这些里弄内部的微观社会结构。 三、公共空间的争夺与共建: 城市中的广场、茶楼、戏园子和公共码头,是市民集体记忆和公共舆论形成的关键场所。本书分析了这些空间如何从传统士绅或官方主导,逐渐转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交流、议论时政、传播娱乐信息的地方。例如,茶馆里流传的民间故事、码头上不同行业工人的歇脚与集会,都是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切面。 第二部:市井万象——消费、手艺与职业的兴衰 历史不是由帝王将相书写的,而是由那些日复一日操持生计的手艺人和商贩所奠定的。本部分聚焦于古城内部的经济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传统行业的坚守与困境: 我们细致考察了那些在工业化浪潮中挣扎求存的传统手艺。比如,手工制伞匠、传统中药铺的坐堂医生、手工豆腐坊的制作工艺,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来自工厂化生产的低价冲击。书中会展示一些手艺人如何在“坚守传统”与“适应市场”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例如,引入新的营销方式或者改变产品规格以适应年轻一代的需求。 二、新兴商业的催化剂: 考察近代以来,西式百货商店、咖啡馆和电影院的出现,对传统商业格局产生的冲击和融合。这些新式商业不仅带来了新的商品(如玻璃制品、进口食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休闲消费”和“体验式购物”。我们将通过对早期商业广告和店堂陈设的分析,揭示市民消费观念的觉醒过程。 三、食物的地理学: 食物是城市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本书深入探讨了这座古城的地方风味如何随着人口流动、食材引进和烹饪技术的革新而演变。从街头巷尾的担担小吃,到士绅阶层宴席上的精致菜肴,食物的差异反映了阶层、地域和时代的变迁。我们不会罗列食谱,而是分析特定食物背后的社会意义,例如,某一种应季小吃如何成为联系特定节日和家庭记忆的载体。 第三部:时间的刻度——集体记忆与个体叙事 历史的厚度,往往体现在人们如何记录和感知时间流逝上。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市民社会中,时间观念和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 一、节日与仪式的“再生”: 古城的传统节日(如庙会、祭祖、婚丧嫁娶)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节点。本书分析了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这些传统仪式如何被政治化、简化或“民间化”。例如,一些原本严肃的宗教仪式如何在新的公共空间中被包装成“文化表演”的一部分,以维持社区的凝聚力。 二、知识的传播与阅读生态: 考察近代以来,旧式私塾、书院如何逐渐被新式学堂取代。更重要的是,关注市民阶层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化:从传统的手抄本和刻本,到报纸、小册子和公共图书馆的兴起。报纸上的社论、连载小说、以及城市角落的“说书人”,共同构建了当时市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框架。 三、口述史的碎片与重构: 本书的许多论点,是基于对高龄市民的口述历史访谈整理而成。这些访谈记录了他们对某个特定街区、某一次历史事件(如战争、瘟疫、重大建设)的切身感受。通过这些个体叙事,我们得以窥见宏大历史叙事之外的、充满情感温度的“真实生活”。我们小心翼翼地处理这些记忆的偏差与重叠,试图从中拼凑出城市集体经验的侧面。 总结: 《古城遗韵:烟火气中的历史侧影》旨在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历史书写方式。它拒绝将城市简化为一串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的、呼吸着的有机体,由无数细微的日常实践、物质痕迹和集体情感共同塑造而成。它邀请读者慢下来,去聆听那些隐藏在古老街巷深处,关于生活、劳作与坚持的低沉回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5   序言 吴昊博士
008   1.九龙早期的华人聚落
016   2.九龙最早的街道与开发
020   3.十九世纪的油麻地
024   4.十九世纪的红勘
028   5.十九世纪的尖沙咀
036   6.二十世纪的油麻地040
040   7.二十世纪的红勘
048   8.二十世纪的尖沙咀
054   9.大角咀宇何文田的开发
058   10.旺角的开发
062   11.弥敦道的扩建及其邻近街道
070   12.深水(土步)区的开发
078   13.九龙城区的开发
084   14.黄大仙区的开发
088   15.观塘区的开发
090   外篇
095   附录一:九龙街道名称的更改即消失
096   附录二:九龙分区示意图
097   附录三:九龙主要街道兴建时间与索引(1861~1940)
100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温情的作品,它以九龙街道为载体,讲述了关于人、关于时代、关于情感的无数故事。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生活气息的世界。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坚韧的生命力,也看到了历史的无情与残酷。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温情的力量,那些在艰难岁月里彼此扶持、相互温暖的人们,他们的故事,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希望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对“百年”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堆砌,更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画卷,是无数情感的沉淀。我从中读出了时代的变迁,也读出了人心的不变,那些爱与恨,那些悲与喜,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历史。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掩卷长思、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描绘的九龙街道,仿佛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呼吸、成长,又悄然变迁。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条街道上百年的光影变幻,从繁华初现的市井烟火,到时代洪流下的风雨飘摇,再到如今的日新月异。读这本书,就像穿越回了那些遥远的年代,亲眼目睹着街边老字号的兴衰,听着巷弄里传来的吴侬软语,感受着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如今或许已面目全非,但作者通过文字,将它们定格,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坚韧不拔的老一辈,还是充满闯劲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九龙街道紧密相连,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坚守、他们的梦想,共同谱写了这条街道独特的百年史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生命的光彩。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方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缩影,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萦绕的,是九龙街道那份独特的气质。它不是那种宏伟壮丽的都市,也不是那种小桥流水的古镇,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一种属于市井的、充满烟火气的生命力。作者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将这种气质具象化,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闻到街边飘来的食物香气,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到人们脸上淳朴的笑容。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活的史书,它记录了九龙街道的过去,也折射出当下的现实,更引发了对未来的想象。它让我思考,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留住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保持住城市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条街道的纪念,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集体情感的呼唤,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评分

这绝对是一部能够唤醒集体记忆、引发深刻共鸣的作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场景与自己曾经的经历进行对照,那些关于家乡、关于童年、关于亲人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充盈着我的心房。作者对于九龙街道的变迁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变迁背后的人文因素和社会动因。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被推搡,又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机,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物质上的变化,更关注了精神层面的传承与断裂。那些老一辈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被继承、被挑战、被重塑的,这些都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我也从中看到了九龙街道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它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让我更加理解了“根”的意义,理解了故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评分

我非常惊叹于作者在史料挖掘和叙事技巧上的功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故事性。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九龙街道上百年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严谨而又不失趣味,对人物的刻画真实而又饱含深情。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边缘人物的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点滴,被作者细致地捕捉,并赋予了独特的意义。通过他们的视角,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另一面,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那些不屈的斗争、那些平凡的幸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而且,作者在不同章节的处理上,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澎湃,或深沉内敛,都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主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