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既未经战火蹂躏,又未因政权更迭而出现动乱,所以大量珍贵的古籍图书得到保护与传承。明清古籍善本、澳门地方文献以及西方宗教图书,构成了澳门中文古籍藏书的三大特色。知澳门古籍,享人文底蕴。
书内介绍的澳门古籍珍本善本包括刘承干《嘉业堂》旧藏十六种,《盛世危言》刻本,汪兆镛、汪宗衍父子旧藏古籍,中文天主教古籍等。
作者简介
邓骏捷
文学博士,澳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澳门文献信息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文献学、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澳门古籍藏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绝对是巨大的!原本以为它可能更多地聚焦于澳门的近代史或建筑,没想到它竟然深入挖掘到了澳门在古代文献流传和保存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书中对于一些失传或鲜为人知的中国古籍在澳门的流传过程,以及一些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在澳门留下的诗文手稿的介绍,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宋元时期一些重要佛经和道教典籍如何在澳门转运和保存的论述感到十分震撼,这打破了我以往对澳门仅仅是贸易口岸的刻板印象。作者旁征博引,将散落在各处的珍贵文献线索 meticulously 地串联起来,构建了一幅澳门作为古代文化交流重要节点的宏大图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墨香,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历史积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文献的罗列,更是对这些文献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变迁的深刻解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路径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澳门古籍藏书》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智慧的语气,向你娓娓道来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我原本是对书籍本身的历史和价值了解不多,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又充满故事性的方式,把我牢牢地吸引住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早期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在澳门建立的图书馆和书院的详细介绍。这些地方不仅是文献的收藏地,更是当时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思想碰撞场。书中对一些当时出版和翻译的书籍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播的艰辛与成果。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早期中文印刷书籍,其工艺和内容都极具时代特色,让我对当时的印刷技术和文化需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它们不仅展示了古籍的风貌,也为枯燥的文字增添了许多趣味性。阅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看到“书”,而是看到了“书”背后的人,看到他们的故事,看到时代的变迁。它让我感受到,即使是小小的澳门,也曾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在阅读澳门相关历史资料时的一个空白。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建筑和风土人情,更要深入其思想和文化的根源。《澳门古籍藏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澳门作为连接中国与西方学术交流的桥梁作用的探讨深感触动。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古籍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了澳门在知识传播、文化融合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明清时期中国学者在澳门与外国学者交流互鉴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让我意识到,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澳门是如何成为一个难得的“思想孵化器”。书中对一些稀有文献的详细解读,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这些火花如何转化为新的知识和文化。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跨文化交流、对知识传播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会让你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澳门。
评分这本《澳门古籍藏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澳门历史文化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对澳门这座城市的魅力充满好奇,但通常的旅游书籍或历史读物,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就聚焦于某些特定时期或事件。这本书则不然,它以一种极其详实、令人信服的方式,将澳门深厚的古籍文化底蕴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古籍以及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在澳门留下的文献印记的梳理所吸引。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向我们诉说着当年这里的繁荣与开放。书中对一些罕见古籍的图片展示和文字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斋,与历史对话。作者的考据之严谨,资料之丰富,让我不得不赞叹其心血。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当年学者们伏案研究的情景,或者商贾们在码头交换书籍的画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籍的书,更是一部浓缩了澳门多元文化交融史的生动画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澳门历史、文化,尤其是其深厚的文献遗产感兴趣的读者,它绝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
评分《澳门古籍藏书》这本书,绝对是一场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我常常觉得,文字是有力量的,而古籍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智慧的结晶。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澳门这座城市在文献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独特贡献。我非常惊叹于书中对一些珍贵文献的细致描摹和深度解读,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基因的传递。书中关于早期葡萄牙殖民时期,澳门是如何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以及当时欧洲学者如何通过澳门接触和研究中国文化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对书中对一些关于中医药、天文历法等领域的中外交流文献的介绍感到着迷,这让我看到了知识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在澳门汇聚并传播。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藏书”的内容,更是在阅读关于“知识”的流动,“文化”的交融,以及“历史”的沉淀。它让我对澳门这座城市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充满了敬畏和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