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街道百年

港岛街道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港岛
  • 街道
  • 城市发展
  • 百年变迁
  • 文化遗产
  • 地方志
  • 历史地理
  • 社会变迁
  • 老香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今天的香港人有多少个知道中环德辅道原来是海滨?湾仔的海堤,原来在庄士敦道?

  本书根据第一手资料,扼要地阐述港岛街道百年的发展脉络,对读者了解整个地区的发展,甚有裨益!

系列介绍:

  正值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创办八十周年之际,三联推出「香港经典系列」,从历年出版的香港主题书籍中遴选二十多本,重新编排设计为较小开本,并调低定价,务求扩大读者群,亦令绝版多年的好书重见天日。编辑灵感源自三联书店于成立五十周年时出版的「三联文库」。该系列仿傚「岩波文库」,以口袋书形式推出,至今已出版八十多种。

  为「香港经典系列」打头阵的是《港岛街道百年》、《九龙街道百年》及《新界街道百年》。此系列以珍贵的老照片阐述香港街道百年的发展脉络,引发了一股本土研究潮流。将会出版的还有《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香港照相册》、《香港巴士》、「香港民俗丛书」(包括《打醮-香港的节日和地域社会》、《香港天后崇拜》、《香港黄大仙信仰》、《神功戏在香港:粤剧》和《潮剧及福佬剧》)等,令人期待。

作者简介

郑宝鸿

  明信片、钱币、邮票、旧照片、文献票据及文物收藏者,曾长期任职金融机构。现为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钱币研究会副会长兼义务秘书、香港邮票钱币商会副会长以及香港收藏家协会名誉顾问。着有《图片香港货币》(1996)、《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 – 1970’s》(合编,1997)、《图片香港邮票》(1997)、《图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邮藏品》(1997)、《港岛街道百年》(2000)、《九龙街道百年》(合编,2000)、《新界街道百年》(2002)、《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饮食场所》(2003)、《香江风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场所》(2003)、《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电车路风光》(2005)、《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时代》(2006)、《香江半岛:香港的早期九龙风光》(2007)及《香江骋怀:香港的早期交通》(2009)。

维多利亚城的石板与灯火:探寻旧日香港的城市肌理 一本关于香港城市发展、历史变迁与社会风貌的深度考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香港岛上的特定街道,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维多利亚港两岸——九龙半岛的崛起、新界区域的拓殖,以及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独特地理形态。我们试图描绘一幅跨越百年、充满张力的城市发展画卷,从殖民初期的规划蓝图到战后快速都市化的冲击,剖析香港如何从一个渔港和贸易口岸,蜕变为今日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一部分:海港的拓殖与早期规划(1841-1900) 香港的诞生,始于对一个优良天然海港的渴求。本书开篇,将详细梳理英国人接管香港岛之初的土地测绘与初步城市规划。我们考察的是“殖民地行政机器”如何介入这片蛮荒之地,确立其作为“自由港”的基石。 1. 中环的基石:殖民政府的权力中心 我们深入分析了早期中环区域的布局,这不仅仅是行政机构的集中地,更是东西方商业力量碰撞的物理空间。从最初的简易木结构建筑群,到维多利亚城墙(如果存在)的规划边界,再到海旁填海工程的第一次大规模实施,这些决策如何预设了香港未来几十年商业活动的格局。重点探讨了早期洋行(如怡和、太古)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些早期投资如何固化了某些特定行业的优势地位。 2. 基础设施的先声:水利、道路与煤气灯 本章详述了早期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如何解决水源供给问题(如早期的水塘修建),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建立起连接山顶与海湾的交通网络。我们考察了早期街道的命名规则——是纪念殖民地官员,还是沿用原有的村落地名?煤气灯的引入,象征着现代化的开端,其光亮所投射的范围,也大致界定了早期“文明”区域的边界。 3. 华洋杂处:早期社区的形成与冲突 香港早期社会结构是极度二元化的。本书将通过历史档案,重构早期华人社区(如上环的棚户区或更内陆的聚居地)的生活图景。对比华人与外籍人士在居住空间、商业活动和法律地位上的差异。探讨在殖民法律体系下,本地士绅(Compradors)如何崛起,成为连接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桥梁,并在城市空间中,初步确立了华人商业势力的话语权。 第二部分:半岛的延伸与工业的萌芽(1900-1941) 进入二十世纪,香港的城市重心开始向北岸迁移,九龙半岛成为新的增长极。随着尖沙咀码头和九广铁路的建成,香港的城市地理概念开始横跨海峡。 1. 尖沙咀的“海峡两岸”效应 本书重点剖析了九龙半岛的开发策略。与香港岛的政府主导不同,九龙的早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交通枢纽和码头设施的辐射效应。我们考察了尖沙咀地区如何从一个相对偏远的半岛末端,迅速演变为重要的客运和货物中转站,以及其早期旅馆业(如半岛酒店的设想与初期建设)如何服务于国际航运网络。 2. 官富场的演变与新界的前夜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边缘,新界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逻辑。本书简要介绍了官富场(后来的九龙城寨周边)的特殊地位,以及殖民政府在管理新界传统乡村聚落时所采取的“不干预”或“间接控制”政策。这为理解战后新界郊区的复杂土地权益埋下了伏笔。 3. 第一次都市扩张:电车与山顶的社会区隔 电车的引入是香港城市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更固化了阶级在空间上的分离。本章细致分析了电车沿线地段的商业价值变化,以及山顶缆车系统如何被设计为一个“高处的避暑胜地”,从而在物理上实现了社会精英阶层与海湾区商贾的隔离。 第三部分:战火洗礼与战后重建的“垂直城市”(1945-1970s) 战争对香港的城市结构造成了毁灭性破坏,但随之而来的移民潮,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了新的城市形态。 1. 大规模人口涌入与“非正式定居” 二战后,大量难民的涌入,使得香港的土地压力空前巨大。本书详细描述了战后初期,数以万计的居民如何在公共空间、山坡地带以及未被充分利用的闲置土地上,自发建立起临时性聚居点。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研究这些“非正式城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其对早期城市治理的挑战。 2. 公共房屋的诞生与垂直化趋势 随着政府开始正视居住危机,最早期的公共屋邨项目(如石硖尾重建区)的选址、设计理念及其对未来公共住房政策的影响被深入探讨。住房的短缺,直接促成了香港城市景观的“垂直化”——从低矮的唐楼向密集的高层住宅楼宇转变,这标志着香港城市空间利用强度的质变。 3. 跨海隧道与城市一体化的初步构想 尽管跨海隧道(红磡海底隧道)的建成是在七十年代,但其规划与论证在六十年代已成为焦点。本书认为,该隧道的规划,标志着决策者首次正式将港岛与九龙视为一个单一的、需要物理连接的都市经济体,而非两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这为后续的城市交通规划奠定了基础。 结论:肌理的重塑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探讨在经历殖民遗产、战争创伤和快速工业化(及后来的金融化)之后,香港的城市空间如何形成其独特的“肌理”——一种混合了中西、新旧、规划与自发形成的复杂体。我们讨论的不是某一条具体的街道的今昔对比,而是整个城市骨架在百年间的重塑过程,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影响了当代香港人的生活体验与城市认同。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理解今日香港的城市结构是如何由这些宏大叙事与微小决策共同雕刻而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5   献词
007   序言  丁新豹博士
010   1.佔领角, 荷李活道与政府山
014   2.皇后大道与半山街景
026   3.早期中环以外的开发
034   4.因火灾及供水而建的道路
040   5.宝灵及罗便臣的填海与筑路
046   6.华人居住区的扩张
050   7.西环的开发
056   8.德辅的填海工程与新码头
066   9.疫症蔓延的后遗症
070   10.湾仔的开发
080   11.铜锣湾至筲箕湾的开发
088   外篇
099   附录:港导主要街道兴建时间及索引(1841~1940)
103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城市变迁的优秀作品。而《港岛街道百年》无疑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本。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论调,而是以一种近乎朴实的语言,将这座岛屿百年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我被书中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立体而鲜活的城市发展图景。我看到了曾经的港岛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书中对不同时期街道名称的变迁、功能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对“百年”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无数故事、无数变革的沉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座我生活、工作的城市,让我看到了它光鲜亮丽外表下,那深藏不露的坚韧与生命力。我强力推荐给所有对城市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让我惊艳的作品。从它的标题开始,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港岛街道百年”,仅仅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座城市已经足够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对它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书中对每一条街道的溯源都极其考究,不仅仅是简单的命名由来,更深入地挖掘了这条街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被那些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所震撼,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蜕变。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件,都通过书中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细微之处的描绘,比如某个街角的老字号店铺,某条小巷里的市井生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肌理。它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摩天大楼和繁华商圈,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的生活气息。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港岛深层历史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就必须从它的根源开始。《港岛街道百年》这本书,正是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它以街道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这座岛屿百年的发展变迁。我被书中那些详实考究的史料、精炼准确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从最初的殖民时期,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将港岛的过去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易被忽视的细节的关注,比如某个街角的风貌变化,某个地名的由来,这些看似琐碎的元素,却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底色。它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融合、发展、壮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史诗,它让我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充满了敬畏,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港岛历史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像一本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初翻开时,我被那泛黄的纸页和朴素的封面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翻阅书页,那些熟悉的街道名称跃然纸上,却又带着陌生的历史厚重感。我努力想象着,在那些百年前的巷陌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又留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痕迹。书中的笔触细腻而写实,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娓娓道来他的亲身经历。每一个街角,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岁月的变迁,也诉说着时代的更迭。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气息,去触摸那斑驳的墙壁,去聆听那消失的喧嚣。书中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情感上的连接,让我与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共鸣。我看到了那些曾经的繁华,也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这一切都让我对这座岛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像一本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浮世绘,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融入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动不已,也让我对那些早已逝去的时光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街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当我捧起《港岛街道百年》,我感觉自己仿佛握住了一把能够开启过去时光的钥匙。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每一条街道都诉说着一段历史。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与普通人的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我看到了昔日繁华的商贸街,也看到了那些曾经见证了历史变迁的古老街巷。书中对不同年代的社会风貌、生活习惯的描绘,让我对这座岛屿的过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仿佛能听到旧时人力车的叮当声,闻到街边小贩的叫卖声,看到人们在那个时代忙碌的身影。书中的文字具有一种奇妙的穿透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亲身感受那个年代的气息。它让我明白,城市的肌理并非一成不变,每一条街道的变迁,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它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眷恋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