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许多方式定义了我们。除了家庭之外,能对我们的社会地位、外在形象和自我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的,就只有工作了。世界各民族都有大量姓氏由职业衍生而来,如华人的陶、贾、甄、巫、屠、卜,英语系国家的史密斯(金属工匠)、卡本特(木匠)、费雪(渔夫)等,这个现象存在于人类历史上的每个时代、每个文化,因此绝非偶然。工作也是全人类共通的经验,唯有极端幸运的人能免于工作加诸的义务,也唯有极端不幸的人,才会连最卑微的工作所赋予的尊严与骄傲都无缘享受。
本书收录190幅风格迥异的精采影像,张张令人回味再三,拍摄年代从19世纪摄影发明之初直到21世纪,囊括了一百多年的时空。这些影像记录了人类各式各样的劳动实况──有一个世纪前新英格兰一间纺织厂的童工,在昏暗、肮脏的枪械工厂制作自动武器的巴基斯坦男孩;当然也有壮年男女,有的栽种各种农作物,有的挖掘黄金、钻石、煤矿,有的制造东西,从简单的日常用品到汽车、飞机等现代精密制品都有。
作者斐迪南.普罗兹曼以融合了观察所得和个人见解的文字,探讨在世界各大洲差异极大的劳动文化中,工作、社会与自我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书中所用的照片皆是由国家地理学会的庞大图库,以及当今世界顶尖摄影师的最佳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构成这本深刻、动人的摄影集,以惊人的多样角度,呈现出人类经验中最普遍、却也最丰富的一面。
本书特色
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曾写过:「要凝视。这是训练你眼睛的方法。好好地凝视、窥视、倾听、窃听。到死的时候才不会一无所知。你活在世上的时间并不长。」-费迪南.普罗兹曼(Ferdinand Protzman)
工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之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实际必要之事,也是很多人满足感的来源,更是从古至今、世界各文化中个人身分与社会地位的重要表征。
这本摄影集精选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历年来深入全球各个角落所捕捉到的人类工作实况,这些工作者不分男女老幼、肤色种族,在各式各样的环境下,各自为了生存而奋斗。本书堪称摄影术发明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工作中的人类身影最生动而多样的影像记录。
透过国家地理关注发展与人权的影像角度,读者可以在本书中发现:
远自摄影技术发明之初的19世纪到21世纪的当代,工作影像不论是在工作内容抑或是工作型态及人口的剧烈变化。
各类我们看似习以为常或者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工作真实样貌呈现。例如农场的男女与制造枪枝的孩童。
世界各大洲差异极大的劳动文化中,工作、社会与自我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
描述世界各地之个人的合力作业如何成就一个个庞大的组织。
好的艺术都有引发我们对工作和生命的想法与感受的效果,无论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电影,还是文学。它会带领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只对手边的主题,而是对人类存在的普遍本质进行深刻的思考。
「工作的世界」真正的样子,尽管书中有些照片所拍摄的工作已不复存在。
本书让我们了解到全人类有多么大的共通性,以及多么小的事就能让我们彼此针锋相对。
这些都是摄影师在世界各地,用心和灵魂拍出来的作品。「看」是最要紧的。
没有单一故事,可以涵盖工作的世界,要对它作起始、中段、结尾皆清晰交代的完整叙述也是没办法的。
作者简介
斐迪南.普罗兹曼(Ferdinand Protzman)
文化撰述、评论家,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特约编辑。他的评论文字、随笔、文章曾刊登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Forward》、《哈佛评论》、《Zeit Magazine》。着有《风景:时代与地方的照片》(国家地理学会2003年出版);《国家地理摄影里程碑》(国家地理学会1999年出版)的撰述者之一;合着有《赫尔辛基学派》(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2005年出版),介绍芬兰当代摄影。现居美国马里兰州肯辛顿。
前言 18
欧洲 22
特辑:农业 74
亚洲 86
非洲 138
特辑:矿业 192
中东 204
美洲 246
特辑:制造业 302
岛屿 314
前言
「发自内心和你的照片对话;全心全意地付出;相信自己的直觉反应;好好吸收你生活经验中的精髓;持之以恆地努力下去,这样或许还不太迟。」--玛丽昂.波斯特.沃考特(Marion Post Wolcott)
「身为摄影师,我们会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我们身为其中一分子而感到熟悉的事物,如此一来,我们的工作就变成不只是能说出主体本身是什么--还可以和主体对话;我们不只能谈论主体--还能替它们发声。这时的主体由于已经被赋予了说话能力,因此也将能够和我们对话、替我们发声。而透过这套语言,有些东西,也就是摄影终究必定会牵涉到的东西,都将被提交到镜头前--那就是时间、地点,以及人类的工作成果。」--朵洛西亚.蓝吉(Dorothea Lange)
对于人类的工作与作品,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完整记载,就算是全世界所有的图书馆加在一起也涵盖不了。因为这些工作就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都有新的工作和作品被创造出来,也都有旧的被毁弃。世上的工作多不胜数,每天有数十亿人在做。本书的照片呈现出世界各地、各个时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形,但所能触及的人类工作和成就,仍是非常浅薄。
这本书并不是百科或类型学的书。书中的照片之所以雀屏中选,是因为其中都有一些关于时间、地点和人的故事。我们所说的工作,其实都是个体的合力作业而组成的许多庞大网络。尽管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但几乎总是处于某个更大单位的脉络之中,这个单位可以是家庭、氏族、部落、公司、大学、或是某个组织。很少有人是真正独立工作的。
当工作变成一张照片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书名页上那位瞪着你看的阿富汗矿工,就是从一个有唿吸、有心跳、满脸尘土、神情疲惫地正在抽菸的真人,转化成一幅平面的图像。布满他全身皮肤、累积在他肺脏里的煤灰变成不是有害健康的物质,而是一种颜色与质地。他的凝视在面对面时可能会让你感到不自在,但透过照片却变得迷人而亲切。矿工和採矿工作变成了艺术。
这个说法似乎有矛盾,但其实并不会。工作的表象和它实际做的方式是两回事,也和做这个工作的人对这个工作的感觉与想法无关。观看一张工作照,可以引发我们对工作和生命的想法与感受。好的艺术都有这个效果,无论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电影,还是文学。它会带领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只对手边的主题,而是对人类存在的普遍本质进行深刻的思考。
这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哲学题目。本书的摄影师让我们看见「工作的世界」真正的样子,尽管书中有些照片所拍摄的工作已不复存在。他们的动机和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目的在于暴露出社会上的不平等,如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在20世纪初拍摄的美国童工问题;爱德华.寇帝斯(Edward Curtis)以记录北美原住民急速消失的生活方式为使命;当代艺术家如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和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则分别探索工业和人类的暧昧关系,以及世界各地的劳工迁移现象。
书中的所有照片,都存在着朵洛西亚.蓝吉所说的主体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而且不只如此。由于这些照片是呈现在书上,而不是在某个博物馆或艺廊内,这样的对话于是扩大成读者、艺术家和主体之间不断进行下去的交谈。
照片不是录音,不会直接将工作的声音,如手持式风钻铿铿锵锵的钻凿声、拖把窸窸窣窣的拖地声、建筑工头的咆哮声等传达出来。照片不会播放影中人物的声音与话语。然而,这些由过去和现在的艺术家所拍摄的照片,仍能以图像这种国际的视觉语言,与我们的感受、心灵和勇气对话。
这些照片诉说着主体的工作、生活与环境,谈论着富裕与贫穷、苦痛与暴力、喜乐和悲伤。我们看到了被摄者的尊严、绝望、勇气与坚持。在这场了不起的对话之中,我们了解到全人类有多么大的共通性,以及多么小的事就能让我们彼此针锋相对。
这些照片很美,画面上的形状与色彩、景色与脸孔都令人着迷。然而美丽、悲剧与恐惧并不互斥。花了极大的心血才拍到这些照片的摄影师都很清楚,他们见到的可能是既绚丽、惊人又恐怖的景象。
工作本身并无良知、记忆或道德;人类则有,至少某些人、有时候会有。看着照片上的孟加拉男孩坐在一堆碳棒之中,用铁鎚和手指把干电池拆开,回收里头的金属,就为了赚那么一点点小钱,我不禁怀疑付钱让他做这个工作的人有没有替他的健康和福祉着想过。他们究竟是把这个小男孩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还是只是他们生意中某个可取代的东西,一个用完就可以丢弃的人力资源?
在很多地方,工作就是这么回事,是人们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任何该做的事都得做的生存斗争。在马克思或弗洛伊德的观念中可以透过工作获得的自我实现,在很多人的生命中并不是要素,从炖煮树叶当作晚餐的苏丹丁卡人妇女照片中肯定看不出这一点。活下去才是她的工作;这个职业也不是她选择的,而是教派冲突迫使她如此。
当然,并非每个工作都是沉闷或悲惨的。有些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足,有些人就单纯是热爱他的工作。这些都是幸运儿。工作也有社交的面向。人会在工作时交到朋友,分享快乐也分享苦恼。会发生很多趣事。人有时候会在工作中欢笑、歌唱,有时候会和上司或同事起争执。有人辞职,有人找到新工作。生活就是这样运作的。
只要你仔细看,上述种种都可以在本书收录的工作照片上看到,这些都是摄影师在世界各地,用心和灵魂拍出来的作品。「看」是最要紧的。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曾写过:「要凝视。这是训练你眼睛的方法。好好地凝视、窥视、倾听、窃听。到死的时候才不会一无所知。你活在世上的时间并不长。」
-费迪南.普罗兹曼(Ferdinand Protzman)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启发。我一直认为,摄影的魅力在于捕捉瞬间,而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凝聚了摄影师的心血和对世界的洞察。我最喜欢的是那些聚焦在自然风光中的画面,无论是壮丽的山川河流,还是细腻的微观世界,都展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那些色彩,那些光影,那些构图,都堪称艺术品。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在这些壮丽的景色中,偶尔出现的渺小却又坚韧的人类身影,他们与自然的互动,他们的生存状态,都让人深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元,看到了不同生命形式的存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我未曾到达过的角落,让我得以理解那些我从未经历过的人生。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引发新的思考,这种持续的吸引力,是我认为一本好书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简直是把“看世界”这件事,浓缩进了厚厚的几百页里。每次打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那些画面,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风景照,而是充满了灵魂和生命力。我尤其被那些聚焦于普通人的肖像吸引,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皱纹,一个孩子纯真的笑容,一个劳动者的坚毅眼神,都仿佛在和我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摄影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才能够捕捉到如此打动人心的瞬间。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虽然是纪实摄影,但并没有让人觉得枯燥,反而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我喜欢它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它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复杂而又美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坚韧、智慧、情感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我们自身的一本百科全书,只是它的语言是图片,它的作者是那些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瞬间的伟大摄影师。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是我最近几年购书清单里,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本。我本来以为它会是那种纯粹的视觉享受,但事实证明,它远不止于此。那些纪实摄影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世界。我特别喜欢那些展现不同地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它们没有预设的立场,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眼前的景象。我记得有一张照片,是一个老妇人在一个简陋的厨房里忙碌,她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她的眼神却异常明亮。这张照片,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也看到了希望和坚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广阔而又充满故事的星球上,而摄影师,就是那些勇敢的探索者,用他们的镜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每一张照片的细节,去揣测摄影师的心情,去想象照片背后可能发生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摄影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维度。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感,已经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些震撼心灵的画面,简直就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我一直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的视角还不够开阔,总是在一些固定的框架里打转。然而,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从非洲草原上奔跑的野生动物,到冰天雪地里坚韧生存的人们,再到繁华都市里形形色色的面孔,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故事,一个凝固的时间片段,诉说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讲述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我特别喜欢那些捕捉瞬间的镜头,那些眼神里的故事,那些肢体语言的表达,摄影师用他们的镜头,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和场景,永恒地定格了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它还带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让你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每一个画面都让我驻足良久,细细品味,仿佛能听到远方的呼唤,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脉搏。
评分说实话,我当时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国家地理”这个牌子去的,想着质量总不会差。拿到手之后,确实没让我失望。印刷质量没得说,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之处也处理得相当到位,即便是放大去看,那些细微的纹理和光影变化也依旧清晰可见。但更打动我的,是照片本身所传达的力量。我常常在想,摄影师是如何做到深入到那些遥远的地方,与那些我可能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人们建立联系,并捕捉到如此私密而又充满尊严的瞬间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持。有些照片,第一眼看过去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故事。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而摄影,就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去连接和理解这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