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晚清民国北京娱乐圈真人真事演绎之「社会版」小说
九十年前,原书被「书中人」焚毁殆尽
九十年后,仅存「孤本」重编,再现梅兰芳之歌郎前史
这本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史上,自有一番奇特的命运。先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未完,报馆已因此被毁,穆氏远遁东北谋生。继而奋力完成,刊行海内,不料又被人收购而焚之。历经数十年历史之烟云,如今所见或仅存一本矣。故我来编此书名之曰「孤本」。 -陈均
本书特色
1.晚清民国北京娱乐圈真人真事演绎之「社会版」小说
2.是晚晴民国重要戏曲史料,深入描述梨园及晚清堂子、歌郎之细事
作者简介
穆儒丐
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家之一和享誉一时的剧评家。一八八四年生于北京西郊香山的旗人家庭,原名穆都哩,后更名穆笃哩。穆都哩在满语中的意思是「辰」,所以也称为穆辰公,号穆六田。晚年取汉名宁裕之。一九○五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一九一一年回国,一九一六年至沈阳,一九四五年返回北京,先后从事秘书、教师、报纸编辑等职业。一九五三年被聘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五日逝世。着有数量众多的小说、随笔、戏曲评论和岔曲作品,但因其特殊的经历,被后人所忽略。其作品《伶史》、《福昭创业记》、《北京》、《梅兰芳》等渐被关注并得以「挖掘」。
编订者简介
陈均
文学博士,二○○五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有论着《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空生岩畔花狼借——京都聆曲录》,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诗集《亮光集》、崑曲传记《仙乐缥缈——李淑君评传》、《义兼崇雅 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等,编有《京都崑曲往事》、《新诗讲稿》等。
目次
出版前记:焚书——穆儒丐《梅兰芳》
序一(悯卿室主人)
序二(瘦吟馆主)
序三(许烈公)
答曾经沧海客(代序)(穆儒丐)
首回 送楔子演说像姑堂 託微言重续伶官传
第一回 二琐临终托孤儿 兰芳奋志继父业
第二回 露头角兰芳始上台 买脸面幼伟初入幕
第三回 郭三相踏雪寻梅 马六爷看花煮酒
第四回 闻奇变魂惊致美楼 结同心情赠珠香帕
第五回 建梅党梨园开生面 肆笔戏文豪运匠心
第六回 挨嘴巴先生欣称幸 奋老拳奴才很行兇
第七回 梅兰芳初游沪渎 郭三相另辟桃源
第八回 表敬意兰芳大酬劳 讨没趣痴人独破钞
第九回 骂兰芳壎摧箎碎 收玉芙珠联璧合
第十回 丑业妇误逢姚阿顺 痴姑娘思嫁梅畹华
第十一回 姚玉芙运动梳头费 刘大人欲尝梅舌羹
第十二回 苟兰芳难兄难弟 □珠帕载泣载悲
第十三回 缔丝萝好事成虚愿 开菊榜大王冠头衔
第十四回 梅兰芳荣膺大王衔 鲜灵芝怒发狮子吼
第十五回 美优伶卖艺游瀛岛 同心友评菊话蓬窗
附录
风云变幻时代的旗籍作家穆儒丐(张菊玲)
穆儒丐的晚年及其它(张菊玲)
晚清京城的「男旦」和「堂子」(么书仪)
幸运的梅兰芳(么书仪)
一帧照片的五个说明(么书仪)
「梅兰芳」:从「人民艺术家」到「男旦」(陈均)
序
穆儒丐的小说《梅兰芳》在二十世纪中国史上,自有一番奇特的命运。
先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未完,报馆已因此被毁,穆氏远遁东北谋生。继而奋力完成,刊行海内,不料又被人收购而焚之。历经数十年历史之烟云,如今所见或仅存一本矣。故我来编此书名之曰「孤本」。
穆儒丐之小说《梅兰芳》原题却是「社会小说」。「社会小说」者,盖民国初年风行之小说文类也,其时报刊多连载之,取实事(时事)而敷演之。如穆儒丐译《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等亦名为「社会小说」。彼时国门初开,风气乍兴,各种小说名目甚多,不可胜数,是为今人所言「被压抑的现代性」(或曰「没有晚晴,何来五四」)是也。
有研究者以穆氏为白话长篇小说之第一人(此第一人指最早写白话长篇小说也,如陈衡哲乃是第一位写白话短篇小说者,而非鲁迅氏),因其于报刊连载小说早于张资平氏所出版的长篇小说也。然此论或可再议,报刊连载与单行本之概念当有所异。
但穆氏却正是白话长篇小说(或曰「现代文学」,或曰「民国文学」)的早期作家,不仅笔撰不断,作品甚巨,且是所谓被忽略之「文学史上的失踪者」也。今之研究者多为满族文学、戏曲领域,沦陷区文学、东北现代文学则渐有涉矣。
穆氏又是彼时名声卓着之剧评家也。民初报刊初起,戏曲亦盛,故报刊多有剧评,穆氏出身旗族,本嗜戏曲,兼以卖文为生,故有此誉。其小说《北京》即彷彿自传体,云如何至报馆谋生,如何遇白牡丹而捧之,如何又为白牡丹所弃(因成名后为有力者所夺也),整整一部民初之优伶史,亦是没落文人之伤心史也。(穆氏自云「燕赵悲歌之地,长安卖浆之家,有废人焉。」)
穆氏又撰《伶史》,以司马迁作《史记》之体例写伶人,如〈程长庚本纪第一〉、〈孙菊仙本纪第二〉……〈梅巧玲世家第一〉、〈俞润仙世家第二〉等。且以名伶之事亦有「有关政治风俗」也。
穆氏作「社会小说」《梅兰芳》亦是为「政治风俗」也。所谓「村语俚词,聊□微言以讽世。」其小说之大略(如人物、故事、传说、线索等),皆见于《伶史》之〈梅巧玲世家第一〉,事实俱在,几乎一般无二。只不过其间夹杂小说式的细节与叙述也。
其细节亦有佳处,如初写梅兰芳之声影,历「首回」「第一回」,至第二回才现出此番风景:「少时帘子起处,只见进来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时正春天里,见他穿件淡蓝色长袍,青缎镶边鹭黄色图鲁坎儿,青缎靴子,脑后一条松花大辫子,衬得头皮越青,发光越亮,一双笑眼儿,鼓膨膨的巴达杏核儿一般,漆黑的眼睫毛,足有两三分长,隐着一双秋水似瞳子,鼻樑悬得适宜,口角生得合度……」(吾读至此,则评曰:行文至此,兰芳方露真面矣。若惊鸿乍现。)
《梅兰芳》 之为「焚书」,一为其述堂子歌郎事,即「梅郎前史」,为彼时所忌。一为「实名」,小说中人,皆真名或相近之化名也,如梅兰芳等,又如马幼伟为冯幼薇(即冯耿光,梨园人称冯六爷)、齐东野人为齐如山等等。冯耿光之助梅兰芳,世人皆知,其缘却是起于堂子。《梅兰芳》之小说,述之甚详,而为冯氏所迫、所焚也。
我读此书,觉其确为晚晴民国之重要戏曲史料也。其首回言堂子之变迁,虽人物、事蹟或有作者之偏见、亦有据坊间传闻之虚构,然其言语宛然,非熟谙彼时梨园屑事之人莫能为也。其后述堂子、歌郎之细事,可谓除《品花宝鉴》后又一难得之着作也。
又,张菊玲师,精研满族文学,曾撰《顾太清传》。1994年自日本归时,于日本东京都立图书馆复印穆氏之小说《梅兰芳》,其后亦撰文考穆氏之生平与文学。么书仪师,撰《晚清戏曲之变革》,于晚清演剧与体制之关联多有发见,且精彩纷呈,其中关于「堂子」「歌郎」之文尤为引人瞩目,穆氏之《梅兰芳》遂又闻于戏曲界矣。然多只知其名却不得其实,故我以此书商之于蔡登山先生,乃有面世之机也。
穆儒丐小说《梅兰芳》原文仅有句读,不分段。我今略加点校,并依其意划分段落,亦保留异体字,若干由于印刷而产生的明显错讹字则改之。另附张菊玲师、么书仪师相关着述,读之则可明穆儒丐、梅兰芳、堂子、歌郎之大略。亦知穆儒丐小说《梅兰芳》之前世今生,及与读者诸君今日之缘也。
陈均 辛卯岁暮,新历元旦于通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