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代--火文学
写作是杀死自己,让别人守灵!
宝瓶文化与重庆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两岸同步发行!
盛可以,对爱情开了重重一枪。
她的文字,让爱情留下斑斑齿痕。
我们爱得有多炽热,结局就有多荒凉。
部分作品,已译为英、德、日、韩、荷兰等国文字!
谨以此文献给
我坟头的白色野菊花。
第一次死里逃生,她遇见他。
她的爱情于是来得义无反顾。
第二次,为了保护她,他们一起跃进河里。
他说:「死也要陪妳。」
还有什么比死亡更能证明爱情的不朽。
她相信,他们是一辈子的爱情,完全可以把爱藏得更深一点。
但藏得再深,还是无法阻绝那废墟的来临。
如此死生契阔的爱,却是无法见容于世的禁忌祕恋。
而一旦有了开始,谁都无法设下停损点。
在盛可以笔下,这样的爱情,更显椎心催魂。
盛可以对恋人间的滚烫撩拨语言、语言背后深邃的心理刻划,以及柔情缱绻,却又彼此攻防的角力描绘,甚而直白撕裂,精准到令人发颤。
这是透到骨子里的爱情輓歌。
湮灭的那一刻,你会明了,废墟又岂止于他们的爱情。
作者简介
盛可以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湖南益阳。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水乳》就引起极大的注目,之后,陆续写出多部长篇小说、十几篇短篇小说。质与量均优,令人惊叹为「盛可以旋风」。
2003年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着有长篇小说《死亡赋格》、《时间少女》、《道德颂》、《水乳》、《北妹》等六部,以及《可以书》、《在告别式上》、《缺乏经验的世界》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日、韩、荷兰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另也获国内多种奖项。现居北京。
后记
献给这空茫混沌之「在」的一曲长歌
我本无意在此谈论道德问题,关于《道德颂》这部小说,我所关心的是,盛可以如何讲述,以及她为何如此讲述?
在我们即将倾听的这个故事中,未婚女子旨邑遇到了一个已婚男人:水荆秋。故事由此开始,接下来,我们看到爱慾、爱慾反覆经历侵蚀和修复、爱慾的颓败和消散。总之,如果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我们可以把它直接称为不幸的婚外恋故事──实际上,也几乎没有幸福的婚外恋故事,因为当婚外恋被书写时,书写者站在起点,目光已经看到了终点:那里必是一片废墟。不仅是因为道德,书写者们并非都是婚姻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只是看到了人类激情的自然限度,时光和庸常的生活必将它磨损得面目全非。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以一句如此世故的格言开始他关于婚姻和非法激情的伟大故事,这不仅是解说安娜和卡列宁,也是对安娜和渥伦斯基做出的预言──几乎就是一句诅咒。这诅咒并无恶意,托尔斯泰笔下那无名的叙述者发出的是老谋深算的生活的声音。
生活并不站在当事人一边,如果将此类故事的叙述权交给无名的、见多识广的「生活」,那么,一切必将归于虚妄。所以,在这个关于非法激情的故事中,争夺叙述权力的斗争至关重要:故事由谁讲?由谁作证由谁起诉由谁审判?谁可以将自身从虚妄中拯救出来?
所以,如果《道德颂》的声音完全归于旨邑我将毫不意外,盛可以当然会这么干,她将塑造一个女性主义战士,伤痕累累,孤绝而骄傲,坚守着她的堡垒。
但情况并不如此简单,《道德颂》视点游移,虽然是缓慢的,常常难以察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叙述追随旨邑,但仔细看就能看出缝隙和破绽,至少有几处,视点转向原碧和谢不周,有时叙述者甚至不慎暴露面目,他或她站在那里,自称「我们」。
一个小小的,但在我看来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这个「我们」是谁?究竟出于什么意图,盛可以引入了「我们」?这个「我们」又为什么如此羞涩和闪缩?
简单的答案是,这基本上是技术上的权宜之计,作为书写者的盛可以任性、不守纪律,她无意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她粗暴地破坏规矩以应对规矩所带来的困难。鑑于在我的印象中,小说家盛可以的美德并不包括守纪律,鑑于《道德颂》中视点的游移确实缺乏清晰的形式感,「权宜之计」的判断未始不能成立。
然而,盛可以其实有更为简捷明快的解决办法,她可以採用彻底的「我」,她也可以採用堂堂正正的「我们」,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叙述的难度都不会比现在更高,都会使局面清晰、稳定,使我们明确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但现在,她似乎是犹豫着,模稜两可,把情况弄得暧昧复杂──就一部小说而言,作者未曾写出的与她已经写出的同等重要,作者犹豫的、含混的地方比她信心十足之处更为重要,她的真正关切和焦虑,她向自己、向小说中的世界提出的真正问题,可能就隐藏在这一片她最终未能驱散的阴翳之中。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道德颂》的视点游移并非权宜之计,它是一系列相互矛盾的复杂考量之间竞争与妥协的结果。
有一件事显而易见,盛可以明确地屏弃了「我」。这部分是出于对「自传性」的警觉,书写者避自传性之嫌,不想让人们产生联想──在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和书写者的「我」之间,当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和身分发生某种重合或具有重合的可能性时,都会由此生出一个暧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读者受到鼓励和诱惑,在两个「我」之间建立联系,进而穿透文本去指认那个作者的「我」。
每当此时,小说家面对的都是一个伦理难局:她要嘛承认小说中的「我」就是我,要嘛断然否认,前者虚荣,她像个急于出风头的「星妈」,她滥用作者权利,有意毁坏小说的边界,以牟取小说人物并未期待的利益,后者至少是看上去不诚实,至少是冒犯了读者对她的书写的信任。
盛可以很可能考虑了这一问题,她排除了「我」,她无意诉诸自传性幻觉,她所写的不是「我」而是那个名叫旨邑的女人,她在最低限度上维持旨邑的客观性,在旨邑与写作者之间保持一道缝隙:一个写作者得以脱身,由旨邑自己承担责任的缝隙。
尽管如此,盛可以并不想掩饰她对旨邑的喜爱,尽人皆知,作者认同这个人物,书写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追随着她,跟着她疼痛和歌哭,常常的,书写者直接进入旨邑内部,她和她接近于完全重合。
很好,盛可以原可以彻底地维持旨邑的视角,当然她也应该能想出办法克服由此带来的不便,但我的感觉是,她对旨邑强劲的、覆盖性的声音隐约感到不安,似乎有一种冲动在焦虑地低语: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听从这种直觉,她几乎是任意地要「破」,破开旨邑的声音,她要打断她,她要压制她对小说世界的垄断。
这种冲动由何而来?我认为,盛可以必是意识到,彻底地认同旨邑隐含着某种危险,将在可能根本上误导这部小说的主题方向。
这就涉及到这部小说的主题──「道德」,我不得不谈论这个如此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认为「道德」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之处,他们认为「道德」是一块磐石,正好可让他站在上面,看人们如何头破血流。
但我认为,道德肯定不是磐石,它经受着人类无尽的反思和求证。《道德颂》的题记引用了尼采的话:「没有道德现象这个东西,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恕我寡陋,不知这话出自何处,仅就字面意义而言,我以为这话就是表明,道德并非一个自然事实,它不能自我呈现,它有赖于人的体验和论证。或者说,对上帝而言──如果他在的话──道德才是「现象」,而当上帝不在时,道德就只能依赖人的「解释」。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拒绝解释的「道德」是僭妄和悖谬的,它将自身封为自然之物,它不再关乎人的境遇和体验,它独断、不可争辩,在极端状态下,它反对人的选择和自由、取消人自证道德的可能。
在这里,一个微妙的悖论是,旨邑的全部斗争就是要从「天经地义」之处取回道德,她力求在自己的境遇中做出解释,但就这部小说而言,彻底的独一视角至少在逻辑上是有自我封闭的危险──人可能在与物件的斗争中将自己凝固起来,变成一块同样僵硬的磐石。
我必须强调,旨邑本身并非磐石,她的声音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她自身的复杂、矛盾和变化、发展。旨邑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盛可以在她的身上做了高难度的试验:将近乎女学究的思想兴趣与经验、直觉、激情融为一体,她有身体,也有头脑,她的身体和身体、头脑和头脑、身体和头脑激烈地对话争执;当然,盛可以的才华依然在于强悍的直觉,当旨邑像个知识分子一样思考时,我常常觉得她更像一个背书的高手,但当旨邑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情人、一个可能的但最终毁弃了自己胎儿的母亲时,小说写得华彩纷披、步步精确,常常是剥皮见骨、直指本心。
但旨邑那一重女知识分子的声音并非全然无效,它丰富了旨邑的精神维度,在她的内部,这是一重轰鸣的背景音,低沈、笨重、自我干扰,它使旨邑的经验和生命变得严重、阔大,这个身处庸常激情故事中的女人最终竟大于她的自身,成为一个你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道德形象。
──是的,这部书确实就是《道德颂》,而旨邑,她是这个时代的小说所刻划的最道德的人之一,她彻底自觉地追求道德,她当然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她从未期待人群的称颂,她之道德不是出于畏惧和虚荣,而是出于绝对认真、绝对严肃的生命意志,她真的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体验到道德之艰难,她绝不仅仅是攻击婚姻制度所凭依的道德律条──她不仅是个冒犯者,她的真正问题是:她决意做个善好之人,为此她不仅要与他人斗争,更要与自己斗争。
在这个意义上,《道德颂》是迄今为止小说对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道德境遇和道德体验的最为有力的表达和探索。
尽管如此,盛可以的疑虑挥之不去。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关于何为善好,人类的观点和体验极为殊异。正如善与恶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彻底的道德相对主义也几乎就是旨邑的敌人:道德绝对主义──每一个「我」都自我封授为「上帝」。这种危险大概就潜存于盛可以的书写过程的底部,被她极力压制。我甚至妄猜,旨邑为什么叫「旨邑」?是「旨意」吗?或者是「脂邑」──《圣经》中的奶与蜜之地?
可见,道德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迷宫,稍失警觉,人就可能千辛万苦地走回了出发之地。因此,在道德问题上,个人的生命体验必应敞开:「我」要走向他人,我的境遇要与他人的境遇交换,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的此事。《道德颂》的道德敏感也就在于此,盛可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或者说,每当她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她就忍不住将旨邑的声音破开──她是矛盾的,她如此强悍地在「我」的边界内申说道德,但是她也意识到,在任何真正的道德体验中,「我」必须扩展为「我们」。
但谁是「我们」?是由「我」所选定的人们吗?那么这个「我们」就与「我」并无区别;这其中包括「你们」吗?那些境遇不同,对何为善好有着完全不同的体认的人们?看起来,在这个问题上,盛可以极为犹豫。
这种犹豫反映在小说中,就是那个似有若无的叙述人称──「我们」,盛可以必是认为它应该在,但对它究竟是谁、它能够说什么、它的观点和态度全无把握,结果,这个「我们」就像现在这样,站在小说的高处,模煳微弱地闪动。
──类似星空,但是星空晦暗。康得将道德律与天上的星空并提,既是说人类良知之神祕,也是说,道德终究关乎星空,所有的「解释」并非绝对自足,它要指向解释者之外的某个地方──那里也许坐着个上帝,也许正是一片苍茫。
正是在这一点上,《道德颂》中那个微弱的「我们」表露着这个时代精神之病的真正要害:它应该在,但它破碎、微弱、难以确认,而《道德颂》就是献给这空茫混沌之「在」的一曲长歌。
◎李敬泽(着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一直以来,我对“道德”这个概念都抱持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态度。它似乎是根植于我们社会文化深处的某种无形力量,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塑造着我们对善恶的判断。然而,当我们真正试图去剖析它、理解它时,却又常常感到词不达意,甚至发现它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多样性。最近偶然间翻阅到一本名为《道德颂》的书,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与期待,让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演绎这首关于人类内心最深层价值的“颂歌”。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多元文化交织、社会议题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我们对道德的感知和实践,往往比单纯的理论探讨来得更为复杂和生动。这本书的出现,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道德底线?我特别期待能从中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普世的道德准则,与我们在地社会的现实困境相结合,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张力,以及在面对复杂抉择时,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选择。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抽象的理论堆砌,而是能触及我们真实情感,引发深刻反思,甚至能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辨析对错、做出艰难决定的有力指引。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就像是期待一场关于真理的盛宴,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我,也希望能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意思。“颂”这个字,通常带着赞美、歌颂的意味,而“道德”又是如此沉重而严肃的话题,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究竟是想歌颂怎样的道德?是那种令人心生敬佩的至高无上的品德,还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未来的普世价值?我对这一点充满了好奇。在台湾,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明辨是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经历也越多,就会发现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对”或“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又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我希望《道德颂》能够提供一种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去探讨道德的边界,去审视道德的实践,甚至去挑战一些我们固有的道德观念。它是否会触及那些我们不愿提及却又真实存在的灰色地带?是否会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道德准则?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一个关于道德的全新世界,让我们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启迪,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我常常觉得,道德的判断,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可能就隐藏着复杂的道德考量。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和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去分辨事情的真相,更别说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了。《道德颂》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仿佛承诺了一次深入的道德探索,一次对真相的追寻。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代际沟通等等,这些问题,都与道德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在理解这些复杂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存在着道德的维度。它是否能让我们学会,在表达观点时,多一份审慎,在采取行动时,多一份担当?我期待它能用一种理性和感性兼备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一套思考道德问题的“说明书”,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不得不说,最近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对“道德”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思考。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人为了所谓的“原则”或者“立场”,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的行为,而另一些时候,我们又会看到一些人在极端困境下,展现出惊人的善良和勇气。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觉得“道德”这个概念,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我注意到《道德颂》这本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是一本流于表面的道德说教,而是希望能带我们去“颂”那些真正值得我们推崇的道德力量。在台湾,我们经历过戒严时期,也经历了民主转型,社会价值观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碰撞。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宝贵的契机,去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审视我们所面临的道德挑战。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道德并非是少数圣人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并且可以通过实践而不断升华的。它是否能让我们看到,在日常的微小善举中,也蕴藏着强大的道德力量?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坦白讲,我对“道德”这个词,有时候会感到一种无力感。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太广了,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义,从家庭伦理到国际关系,似乎无处不在,又常常难以言说。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各种价值观碰撞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有时候,即使是出于好意,也会因为出发点不同,而产生误解和冲突。《道德颂》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宏大的格局,仿佛是要为道德谱写一曲壮丽的乐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难以言说”的困境,用一种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们揭示道德的本质,或者至少,提供一种理解道德的新维度。它是否能够帮助我,在面对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棘手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是否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其实也承载着深厚的道德意义?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例子,或者深刻的哲理,来引导我进行一次关于道德的深刻对话,让我能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感受到知识的增长和心灵的洗涤。
评分说实话,我对“道德”的理解,一直处于一种不断学习和调整的状态。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有时候,又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道德颂》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积极的联想,仿佛它是在为那些在道德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谱写一曲赞歌。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值得尊敬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这些榜样人物的故事,并且从中提炼出他们身上闪耀的道德光辉。它是否能帮助我,从这些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去克服自己内心的弱点,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它是否能让我们看到,道德的实践,并非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一件能够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踏上道德成长的道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道德?是那种严苛的、惩罚性的道德,还是那种温和的、引导性的道德?《道德颂》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更偏向于后者,它似乎是要用一种充满赞美的语言,来歌颂那些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台湾,我们经历了从高压统治到民主开放的过程,社会对自由和权利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环境下,保持道德的底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弹药”,让我们能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真正的道德,并非是对他人的束缚,而是对自己内心的约束,并且最终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生活?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启发性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自我提问,自我反思,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德答案。
评分我一直认为,道德的实践,比道德的理论更为重要。我们读了再多的道德经,如果不能将它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中,那也只是空谈。《道德颂》这个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似乎是要赞颂那些在生活中,默默践行道德,并且因此而闪耀光芒的人和事。在台湾,我们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有许多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道德最好的诠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发掘和传播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道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每一次微小的善举之中。它是否能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关怀,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它是否能让我们相信,即使是个人的力量微薄,也能在道德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火种,让我们愿意去付出,去奉献,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份温暖和力量。
评分读到《道德颂》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 immediately(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善”与“恶”的哲学思辨。在台湾,我们深受中华文化传统的影响,对于“仁义礼智信”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阐述。它是否会探讨,当今社会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是否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有关?它是否会尝试去融合东西方的道德哲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普适的道德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挑战,让我们在理解道德的演变过程中,找到安顿自我的力量。它不应该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教条,而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能够引发共鸣的智慧启迪。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啊哈!”“原来如此!”地赞叹,并且将学到的东西,真正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内心的良知。
评分话说回来,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各种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感到迷失。尤其是在一些社会议题上,大家的情绪很容易被煽动,然后就很容易站队,甚至到了非黑即白的地步。这个时候,我反而会觉得,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冷静下来,深入思考的书籍,是多么的宝贵。《道德颂》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能够抚慰人心的力量,它似乎承诺了一种回归,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在台湾,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道德两难的场景,比如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如何取舍,在人情和法理之间如何权衡,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能够界定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的框架,一些分析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理性、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它或许不一定能直接给出答案,但它至少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思考的正确方向,让我们在做出判断时,能够考虑到更多的层面,避免被情绪裹挟,做出让自己或他人追悔莫及的选择。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唤醒我们内心的审慎,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能够多一份从容,少一份冲动,也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道德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去体悟、去实践、去反思的动态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