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

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袁枚
  • 随园食单
  • 食文化
  • 饮食史
  • 清代文学
  • 烹饪
  • 美食
  • 传统美食
  • 饮食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饮食文学写作最成熟的食经:袁枚《随园食单》
  250年来中华美食鉅着,现代美食家诠释吃的祕密!
  两岸三地饮食文化的巨擘,重现中菜烹饪经典!

  袁枚vs朱振藩
  古今美食家精彩演绎美食料理

  袁枚,以〈祭妹文〉名传一时、将饮食视为生活艺术的清代文学家兼美食家,以他个人的体会与实践,总结前人的美食经验,有系统地归纳出中国古代烹饪技术的独到心得,完成了中国美食界的划时代巨着《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单元。详细记述了中国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所流行的342种菜餚、饭点、茶酒的用料和制作方法;书中不仅有理论、有总结、有评介,且有实践、有体会、有阐述,并杂以幽默,体裁清新,运笔自如,毫无单调重复之弊;全书体大思精,条理分明,深具现代借鑑价值。尤其袁枚笔下立论精辟,文字晓畅、生动、隽永,被誉为200年来世界烹饪文学的经典之作。

  朱振藩,兼具古典涵养的现代美食家,以其自身对美食的认知以及对料理的透彻理解,为读者解析《随园食单》的精辟文意,并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审视这本经典的精髓,赋予经典摩登的生命。是一本有趣、实用、包罗万象并兼具人文深度的好书。

  本书从「须知单」入手,共分二十个小单元,涉及烹饪的选料、初步加工、配菜、火候、调味、装盘、上菜等环节,论述精采,耐人寻味。并配以图片以丰富读者阅读的乐趣和活泼视觉的感受。

  「袁枚积累了四十年以上的饮食经验,加上生花妙笔,撰就了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我在惊羡之余,想要为其作註,而旁征博引的目的,就是古为之用,既彰显其时代意义,且扩大其影响面。」--朱振藩

作者简介

朱振藩

  平生雅好文史,酷爱书法,喜读兵书,尤醉心于美酒佳餚,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着称。涉猎极广,除饮食外对相术、命理、堪舆等皆有深入研究。曾教授面相、书法、饮食、谋略等课程,并陆续在各报章杂志广开有关饮食、面相及风水等专栏。先后有「现代食神」、「台湾首席美味鑑赏大师」等封号。目前出版之着作超过二十部以上,其较着者为《台湾美食通》、《口无遮拦--台湾美食导览》、《美食家菜单》、《看风水》、《食林游侠传》、《笑傲食林》、《真相大白》、《提味》、《食味万千》、《食在凡间》、《痴酒:顶级中国酒品鑑》、《看他就是奥客》、《食林外史》、《六畜兴旺》等书。

《食经外传:明清食单的隐秘世界》 导言:餐桌上的历史与文化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文人的饮食笔记,而是将视野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明清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人阶层和市井生活中的饮食实践与文化图景。我们试图通过对现有食单、宴饮记录、地方志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细致爬梳与跨学科解读,重构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餐桌上的历史”。《食经外传》旨在揭示,在那些关于烹饪技巧、食材选择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结构、经济变迁、地域文化差异乃至士人心态的微妙流转。 我们将探讨的核心命题是:在《随园食单》所代表的精致化、个人化饮食美学之外,当时中国社会还存在哪些并行不悖的、甚至更为普遍的饮食形态?这些形态如何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生活逻辑与价值取向? 第一部分:食单的社会地理学:从皇宫到街巷 本部分着重分析明清时期不同社会阶层所形成的标志性食单及其功能差异。 一、宫廷的尺度与规制: 皇家宴饮,是权力与礼制的体现。我们分析清代宫廷的《膳底档》等记录,关注其在食材的地域调配、烹饪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菜品名称的象征意义上的严格要求。这不仅仅是“吃”的问题,更是“治”的体现。例如,宫廷对“时令”的强调,如何服务于“正朔”的政治叙事。我们对比了不同皇帝在位期间的膳食偏好变化,探究这背后是否折射出政治气候的微小波动。 二、士绅阶层的“雅”与“俗”的界限: 除了袁枚式的个人化、精细化追求,更主流的士绅阶层,其宴请有着严格的社交礼仪规范。本部分将考察地方乡贤录、族谱中记载的“待客之礼”,关注其中对“排场”和“体面”的追求。此处的“雅”,往往是建立在对地方物产的掌握和对礼制的娴熟运用之上。我们将细致剖析传统合宴中的“上菜顺序”、“酒水搭配”的潜规则,这些远比菜肴本身的美味更为重要,它们是身份的编码。 三、市井烟火的日常记录: 市井小吃、茶馆、酒肆的兴盛,是明清商业经济繁荣的直接体现。我们借助当时的笔记小说(如《金瓶梅》中对市井饮食的生动描绘),以及医药典籍中对“时俗之病”的描述,来推断民间常态化的饮食结构。这部分着重于“效率”与“经济性”如何塑造了街头美食的品类,以及地域性的移民流动如何催生了新的混合风味。例如,漕运、盐商的聚集地,如何成为特定地方风味传播的枢纽。 第二部分:食材的流通与风味的地理变迁 明清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商业贸易网络的扩大,食材的流通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直接影响了区域性风味的形成和融合。 一、跨地域的物产交换: 聚焦于几类关键食材的流通路径:如南方的稻米如何稳定供应北方,茶叶、食糖的贸易如何影响了甜味的普及,以及新兴美洲作物(如番薯、烟草等,虽非主要食材,但影响了烹饪环境)的渗透情况。我们将分析运河、海运在“食料地理”重塑中的关键作用。 二、烹饪技法的“地域化”与“去地域化”: 许多被后世视为“经典”的烹饪技法,在明清时期仍处于地域性的“实验”阶段。例如,对“火候”的精细控制,在南方水乡因燃料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技术路径。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域对“油炸”、“蒸制”、“煨炖”等基础技法的偏好,探讨这些偏好如何受到当地气候、燃料资源和水质条件的制约。 三、盐与酱:风味统一的底层逻辑: 调味品的标准化是形成统一“中国味”的关键。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明清时期食盐的专卖制度对烹饪实践的影响。同时,酱油、豆瓣酱等发酵产品的生产中心和贸易路线,如何使得原本分散的地方风味在“咸鲜”这一核心维度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趋同。 第三部分:饮食的伦理、禁忌与信仰的交织 饮食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信仰的表达载体。 一、医食同源的实践转向: 尽管“药食同源”的理念源远流长,但在明清,随着养生学(如薛己、李时珍等人的贡献)的普及,普通家庭的日常饮食如何被“药性”所指导?我们分析了关于“忌口”的知识如何在不同家庭中代际传承,以及这些禁忌如何维护了家族的健康观念和伦理边界。 二、节令与仪式的饮食符号: 聚焦于重要的岁时节令(如春节、端午、中元等),分析特定食物在其中扮演的符号角色。这些食物不仅是庆祝的媒介,更是连接人与祖先、人与自然的桥梁。例如,某些地区的“团圆”食物,其形状、原料的选取,是如何精确地对应了儒家伦理对家庭关系的期待。 三、外来影响与本土的消化: 检视明清时期,通过传教士或贸易带来的少量外来食品(如特定香料或新的糖类)是如何被中国烹饪体系所吸收、改造,最终融入本土食单的。这个过程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选择性。 结语:超越食单的餐桌现场 《食经外传》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明清时期的饮食生活。它试图说明,任何一份详尽的食单,都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真正的“食经”,是散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柴米油盐、人际交往、地域环境共同书写而成的宏大叙事。通过对这些“外传”的解读,我们得以更全面地把握那个时代物质与精神交汇的复杂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饮食文化创造出不同的感动 严长寿
自序∕不光吃饱,还要吃巧 朱振藩

先天须知
作料须知
洗刷须知
调剂须知
配搭须知
独用须知
火候须知
色臭须知
迟速须知
变换须知
器具须知
上菜须知
时节须知
多寡须知
洁净须知
用纤须知
选用须知
疑似须知
补救须知
本分须知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饮食文化创造出不同的感动∕亚都丽致集团总裁 严长寿

  「富过三代,才懂吃穿」,起先要求「吃饱」后才能「吃巧」,起初是因为工作需要,与美食结下不解之缘,逐渐了解饮食文化的广泛与精深;饮食文化乃是人文素养养成之重要因素,也是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艺术」。饮食文化不但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多元发展,也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成熟。在这个无国界的新世界,饮食的习惯随着社会的演进,中华饮食已无法自外于这场跨国界的竞争与比较,无论从食材的更国际化、烹调方法的更多样化,在在都挑战着中华饮食的大未来,在大多数人已为迎合市场的趋势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变之余,如何找到自己原有的优势与特色成为重要的课题,如何寻根探古则当属振藩兄的专长,因为他除了必须懂吃,还要会吃,并述之以文字,这更需架构于文学的深厚底子,及以上功力的融会贯通。与振藩先生结识多年,佩服振藩先生阅读广泛,通晓许多古今着作,尤其对传统的执着,在一片创新的浪潮中,总为我们保留些执着与傲骨。

  如清朝诗人袁枚所着《随园食单》,不仅轰动于当代,至今已流传数百年,却仍脍炙人口,其中〈须知单〉,是集合了烹饪的基础,而〈戒单〉则清楚的提醒了普遍容易犯的毛病,是相当扎实的饮食功夫书,唯目前仅有原述版,较不易亲近,振藩先生集多年努力,以二十篇深入浅出之笔触为袁枚食单作新註,更旁征博引使得袁枚食单有全新的註解,书中有理论、有评论、有阐述、有体会,最重要是有具体实践的部分,欣闻振藩先生将为其作新註,必然将中华饮食文化更加提升,也让读者更容易了解。

  推广饮食文化将近三十年,文化,实在是奠定一个城市乃至于整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能否创造不同感动的取决点,对于一个国家有形的建设容易;而文化,包括饮食,却是需要多年的基础与累积,才能够透过古人之智慧,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感触,此乃美化生活之本,更是生活开心之道。

自序

不光吃饱,还要吃巧╱朱振藩

  我初识袁枚,在读高一时,印象极深刻,迄今仍不忘。当时的国文老师周小溪先生,曾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当儿,身处第一线,担任宛平县县长。他授课幽默诙谐,讲解深入透彻,不仅是个性情中人,且是有道长者。记得老人家在教〈祭妹文〉那天,天昏地暗,寒风飕飕地响,待他吟至「纸飞灰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矣」之际,触景生情,老泪纵横,声音哽咽,频频以袖拭泪。此情此景,历历在目,今日回想,尤增感伤。

  三年之后,读《续古文观止》一书,收录袁枚另两篇文章,分别是〈后出师表辨〉及〈书鲁亮侪〉,深服其文采,可以成诵。该书亦选有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所撰的〈袁随园君墓志铭〉,细读之余,总算对这位清盛世时的诗词古文大家,有进一步的认识,尽管有些地方仍不甚了了。

  隔没多久,我除古文外,亦醉心于前人诗、词、曲、对联、尺牍及札记等。由于多所涉猎,遂读过袁枚所着的《随园诗话》、《小仓山房尺牍》、《随园随笔》及《子不语》等,旁及一些有关他的传记。只是他那部名震当世并足以垂范后世的《随园食单》,尚无法一窥其奥。直到二十余年前,在香港逛旧书摊,无意间有幸购得为止。

  约在此同时,我已读毕不少饮食着作,像唐鲁孙的《大杂烩》、《什锦拼盘》、《说东道西》、《天下味》、《中国吃》等;高阳的《古今食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逯耀东的《祇剩下蛋炒饭》等等,不但一一寓目,而且身体力行,组织美食会,吃遍北县、市。此后更向全台各地及金、马进军,吃得不亦乐乎。正因双管齐下,吃福随而扩展,眼界跟着大开,虽不敢以老饕自命,但也称得上是略有学识和讲究饮馔之道的好吃鬼了。

  民国八十二年,堪称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转捩点,在个偶然的机缘下,步命相及风水的后尘,开了平生第一个饮食专栏,从此欲罢不能,陆续结集成册,迄今超过廿本。当然啦!饮食一直居大宗,命相和风水等,只是附丽点缀而已。不过,对我个人而言,倒是「一路吃来,始终如一」,边吃边读,夙夜匪懈。而且借由大量的阅读,中国专写饮食的集子,几乎都未错过。由于吃得够多,看得够广,始敢称对于中国的饮食之道,有些全方位的理解。可惜的是,格于外语能力,西方及日、韩的食书,所读皆是译本,无法完全领略其美,即使吃的应不算少,也是体会不深,一直引以为憾。

  或许是机缘凑巧,就在《食家列传》付梓后,我终于可以向《随园食单》的新解叩关,开始屹立食林。此外,将具代表性的典籍新解,时常盘旋脑际,堪称我的志业。依照早先计画,在相学这方面,准备着手的是《人伦大统赋》和《冰鑑》两者,而在饮食方面,则非《随园食单》莫属。是以十余年来,这几本书即经常置诸案右,俾便随时翻检。在时而阅之,时而思之下,体会自然也就益深了。
  《随园食单》不愧是一本划时代的饮食鉅着。袁枚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后,加上个人体会以及具体实践,从而完成本书开宗明义的〈须知单〉和〈戒单〉,并有系统地归纳出中国古代烹饪技术的独到心得。前者能精辟地阐述烹饪的基本理论,全面而周详,多切合实际;后者则针对当时烹饪中普遍流行的弊病,提出一己看法,让庖者及食客有所遵循。其中,除了戒外加油、戒火锅、戒强让与当今的状况有所不同外,其余的各戒,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读者如能用心及此,篇篇成诵,自然可以一窥吃的堂奥,绝对是懂吃的不二法门。

  这位力主诗重性灵,而被称为「一代骚坛主」、「当代龙门」的袁枚,认为品味与咏诗二者,应「自出机抒,不屑寄人篱下」,而且「味浓则厌,趣淡反佳」。进而将饮食与吟诗相提并论,主张「得一味之佳,同修食谱;赏半花之艳,各走吟笺。」并谓:「吟诗之余作《食单》,精微仍当吟诗看」及「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莫知。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盘时」等等。实已将饮食视为一种生活艺术,并把它提升至诗意的境界。同时,他所讲究的烹调之法,「并无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故其所拈出的「清雅」之旨,始终是袁枚品味评诗的最高标准,曾云:「平生诸般能耐,最不能耐一庸字。所谓庸字,不过人云亦云。」大抵言之,就是「饮食之道,不可随众,尤不可务名」,此诚千古颠扑不破之理,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

  至于如何才算懂吃,与袁枚同时期的词家亦是食家的朱彝尊,即认为饮食之人有以下三种:一是餔餟之人,「食量本弘,不择精粗,惟事满腹,人见其蠢,彼实副其量为损为益。」一是滋味之人,「尝味务遍,或浓肥鲜爽,生熟备陈,或海错陆珍,奉非常馔当其得味,尽有可口。」一是养生之人,「饮必好水,饭必好米,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其实,朱氏仅分析饮食之人的三个面向,但对真正的「懂吃」而言,还不如已故的饮馔名家唐振常所标举的「食有三品」。此三品乃「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己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是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

  综唐氏之言观之,明清之时的文人,如着有《易牙遗意》的韩奕、撰
《宋氏养生部》的宋诩、编写《饮馔服食笺》的高濂、着有《养小录》的顾仲、编撰《醒园录》的李调元及撰就《食宪鸿祕》的朱彝尊等等,无不在其书里或诗、文中,流露出他本身对饮食所具有的一定品味、格调与情趣。在此大势所趋下,文人之于饮食,乃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迥别于昔的生活艺术,懂得吃喝的精髓,进而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

  袁枚比起以上诸公,在饮食方面,更充满着热情,积累了四十年以上的饮食经验,加上生花妙笔,撰就了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我在惊羡之余,想要为其作註,而旁征博引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既彰显其时代意义,且扩大其影响面,有利于国计民生(註:老氏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就在五年之前,《历史月刊》的虞前社长炳昌,曾邀我在该刊开个饮食专栏,我便提出此一想法,承蒙其允诺,遂奋笔撰写,历三十集而将《随园食单》之〈须知单〉释毕,今得以结集成书,谨在此向他老人家致上最高谢意。

  另,本书之成,赖内子关蕙明操持家务,全力支持,俾在无后顾之忧下,比较异同,爬梳古籍、专注整理,终而成书。又,精于饮馔的亚都丽致总裁严长寿先生慨然赐序,诚为本书生色不少。在此一併致谢,是为序。

图书试读

配搭须知


  谚曰:「相女配夫。」《记》曰:「儗人必于其伦。」烹调之法,何以异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冬瓜是也。可荤不可素者,葱、韭、茴香、新蒜是也。可素不可荤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常见人置蟹粉于燕窝之中,放百合于猪、鸡之内,毋乃唐尧与苏峻对坐,不太悖乎?亦有交互见功者,炒荤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是也。

  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故闺女择佳婿时,除家世背景外,一般的大户人家,都会先合彼此的八字,以免日后发生沖克的情形,那就不是一段好姻缘了,这即是《礼记》所谓比拟一个人,必须用与他同一类型的人做比喻之具体写照。换句话说,此即物以类聚,进而相辅相成的道理。袁枚认为烹调的方法,基本上亦是如此。毕竟要烧制出一道佳餚,必须主料与辅料搭配得宜,才能相得益彰。为此,袁枚拈出一个原则,就是使清的主料配清的佐料;浓的主料配浓的佐料;柔的主料配柔的佐料;至于刚的主料则配刚的佐料。只是这段文字文采斐然,但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清、浓尚可理解,刚、柔实不知其所指为何?也许是爽与嫩吧!

  袁枚接着举例,佐料可以用荤的或素的来搭配,主要是蘑菇、鲜笋和冬瓜这三种食材,诸君可由此举一反三。

「一家食其味,十家闻其香」的蘑菇

  而今所谓的蘑菇,具体而言,可分成口蘑、台蘑和洋蘑菇这三大类。后者乃菌类地衣类蔬菜烹饪原料,为担子菌纲菌目伞菌科蘑菇属的双孢蘑菇,又有白蘑菇之称,以其伞盖未张的菌蕾供食。它和香菇一样,皆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食用菌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栽培史。据资料显示,现代栽培的技术,始于十八世纪初期的法国,迨一九○二年,科学家用组织分离法培育纯菌种成功后,人工栽培术便迅速地传入英、荷、德、美、中、日及韩国等七十余国。时至今日,其产量已占食用菇类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中国约在二十世纪三○年代在上海、福州等地开始引种,后逐渐发展到江、浙、川、粤、徽、湘等省,其中福建的产量高居中国首位。台湾约于一九四五年后自福建引进,积极研发,培育出全球独一无二的高温洋菇,即使在摄氏二十五度时,亦能发菇,从此进入产菇的颠峰期,除有以鲜品洋菇供食外,罐头洋菇、脱水洋菇和冷冻洋菇等产品的出口,更争取到许多外汇。然而,一九七○年代中期后,由于工资上涨,成本大为提高,韩国及大陆的廉价品,很快取而代之。目前主要的产地,为中南部的台南县与彰化县。

  洋蘑菇的菌肉肥厚,质地柔嫩,具有独特的菇香,其鲜品(含野生种)须先洗净沙土杂质,削去沙根再应用。适合多种烹调方法,并可採用多种味型调味;可充主料单用,亦可当成辅料与荤素诸料搭配;既可制成冷盘、热菜、汤羹,也可用于火锅;实为素菜的主要食材之一,如取此仿制腰花,不论在形态和口感上,均极相似。

  素有「植物肉」之称的洋蘑菇,属高蛋白质食品,中医认为本品味甘性凉,有益胃醒脾,理气化痰,消食等功效。不过,袁枚生长的年代,此品尚未传入中国,故本节「配搭须知」所举的蘑菇,绝不是当下通行全球的洋蘑菇。
  台蘑亦称香蘑,乃山西省五台山的名产。由于其肉质肥厚细嫩,滋味鲜醇芳香,加上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功用,常食可延年益寿,故自古以来,即被誉为「仙家珍品」。

  五台山盛产的台蘑,其名品甚多,有菌把粗长,近根部鼓起,状、味均似鸡腿的鸡腿蘑,亦有状呈羊肚蜂窝眼状的羊肚菌,还有鲜味独具一格的天花蕈(即天花菜)。另,据元人吴瑞《日用本草》的记载:「天花菜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元宫廷并以此当成「玉食」。等到清康熙年间,皇帝数度亲临五台山,品享过台蘑,尤钟情于天花蕈,后被列入贡品。此贡品一入大内,康熙一定先用此孝敬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并赋〈天花〉诗一首,诗云:「灵山过雨万山青,朵朵湘云摘翠屏。玉笈重缄策飞骑,先调六膳进慈宁。」

  尽管台蘑用于烹饪,无论炒菜、做汤,不仅荤素皆宜,而且鲜香特美。当地迄今仍流传着「一家食其味,十家闻其香」的俗谚,但袁枚所指的蘑菇,应非这些如天花蕈、羊肚菌和鸡腿蘑等着名台蘑所能囊括的。

  口蘑的口,指的是张家口,它无法人工种植,而且愈来愈稀少。口蘑长在草原的「蘑菇圈」上,此圈相当大,呈正圆型,圈上之草极绿,绿得近乎发黑。每年的九月间,雨晴之后,天气潮闷,乃是发菇之时,而且今年出蘑菇后,明年仍在此蘑菇圈出菇,到底是啥原因,其生长的祕密,至今仍未揭开。

  口蘑的品类甚多,主要有黑蘑、白蘑、青腿子等数种。

  一、黑蘑—— 此极常见,菌折棕黑色,菌行称之为「黑片蘑」,价虽贱,但味浓。北京涮锅子、「炸丸子开锅」里所放着都是黑片蘑,只是后者所放的,为口蘑渣而已。

  二、白蘑—— 此蘑菌盖、菌折都是白色,较黑蘑为小,然其味极鲜,且不逊于鸡汤。

  三、鸡腿子—— 即台蘑的鸡腿菌。亦有其状近鸡腿子,鲜品之色微绿的青腿子。不过此二物干制之后,皆呈灰白色。

  口蘑须干制后,其香始出。而且採得后,马上得穿线晾干,否则极易生蛆。又,食用口蘑前,须以开水发开,因其折中有沙,不可用手搓洗,得把发过的口蘑置于大碗内,注满清水,接着以筷子像打鸡蛋似地反覆搅打。待泥沙沉底后,换水续打。总得换上三、四次水,打个上千下,至碗内不再有泥沙,随即以手指抠去泥根,才大功告成。

  烧制口蘑,宜重荤大油。刘鹗在《老残游记》里,曾提到用口蘑炖鸭,即是一例。据散文大家亦是着名美食家汪曾祺的经验,他「曾在沽源吃过『口蘑羊肉哨子蘸筱面』,三者相得益彰,为平生难忘的一次口福。在唿和浩特一家饭馆吃过一盘『炒口蘑』,极滑润,油皆透入口蘑片中,盖以慢火炒成,虽名为炒,实是油焖」。同时他还指出:「『口蘑煨南豆腐』,亦须荤汤,方出味。」看来他的亲身体验,已为袁枚所说的「可荤可素」,做出最好的诠释。
「味冠素食」的鲜笋

用户评价

评分

《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点食成经”,听起来就很厉害,好像吃对了东西,就能功德圆满一样。袁枚的《随园食单》,在我看来,是一部充满生活情趣的著作,里面有美食,也有对人生的感悟。而《须知单》更是《随园食单》的“点睛之笔”,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吃得好、吃得道的原则。我一直觉得,古人对于“吃”这件事的理解,比我们现代人要深刻得多。他们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五味调和”,是“食疗养生”。这次看到这本书专门解读《须知单》,我真的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我们现代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饮食问题联系起来?书中会不会讨论,如何在营养过剩的今天,运用《须知单》的道理,来选择更健康的食材?或者,会如何解读“非时勿食”,来引导我们关注食物的生产和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能从“吃”这件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评分

《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简直太有画面感了!“点食成经”,听起来就像是把那些零散的饮食经验,提炼成了宝贵的“经书”。袁枚的《随园食单》,绝对是华人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很多内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有些时空的距离感,但里面对食材的尊重、对烹饪的热爱,以及那种享受生活的态度,却是永不过时的。我尤其关注《须知单》这个部分,因为我觉得那是《随园食单》的“总纲”,它概括了袁枚在饮食上的核心理念,是理解整本书的关键。我很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须知单》背后隐藏的饮食智慧。比如,书中会如何解释“客至则鲜”这条,是仅仅强调食材的新鲜度,还是包含了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对客人的重视和敬意?又或者,“食不可太杂”在现代饮食琳琅满目的情况下,如何让我们找到一种平衡,既能享受多样性,又不失健康?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古人对于“吃”这件事,是如何看得如此透彻,并且能够将这些洞见,转化为指导我们今天生活的具体方法。

评分

说实话,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哇,这是要讲给现代人听的‘吃货秘籍’吗?” 袁枚的《随园食单》在台湾的美食圈里,绝对算得上是“老祖宗”级别的经典了。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总会引用里面的某些句子,比如“要知味,全在口舌之间”,当时觉得只是好玩,现在想想,那里面包含了多少对食材原味极致追求的哲学啊!这次《点食成经》专门聚焦《须知单》,我特别有兴趣。因为《须知单》里的内容,看似是烹饪的“注意事项”,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饮食行为准则”,包含了对食材的选择、对季节的尊重、对火候的拿捏,甚至是对烹饪者心态的要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古老的“不二法门”和我们现代人每天都要面对的“吃什么”、“怎么吃”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的?是会教我们如何在速食主义盛行的当下,找回食物的本真?还是会揭示一些隐藏在《须知单》背后的,关于“好味道”的科学原理?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立刻实践的“吃经”,让我的餐桌更有味道,让我的味蕾得到真正的“点化”。

评分

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过“返璞归真”这个词。袁枚的《随园食单》,尤其是《须知单》的部分,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对饮食本质的回归。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是朴素地讲了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我们对“吃”这件事,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追求“新奇”和“刺激”,反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营养”。这次看到这本书专门解读《须知单》,我非常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须知单》里的“要点”一一展开,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的。例如,“食不可太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筛选和专注,不仅仅是在饮食上?“客至则鲜”,是否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诚待人,提供最真挚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随园食单.须知单》并非只是过时的古籍,而是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宝库。

评分

《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袁枚的《随园食单》在台湾,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食典”,里面那些关于美食的描述,光是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而《须知单》这个部分,更是《随园食单》的精华所在,它像是给厨师和食客都准备的“武功秘籍”,里面讲的道理,虽然是写在清朝,但对我们现在做菜、品菜,甚至是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有非常深的启示。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厨师,或者一个懂得品味的人,不应该只是会照着菜谱做菜,更应该理解菜背后的逻辑。《须知单》恰恰就提供了这样的“逻辑”。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本书专门针对《须知单》进行“新解”,我真的是太兴奋了!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食不可太杂”这句话,是仅仅指食材的搭配,还是更深层次地探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又或者,“非时勿食”在现代社会,如何转化为一种对食物可持续性的关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我打通任督二脉,让我从一个“吃货”升级为一个“懂吃”的人。

评分

《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让我感觉既有传统底蕴,又不失现代的创新感。“点食成经”,仿佛在说,只要掌握了这本书的奥秘,就能把普通的食材,变成“经得起推敲”的美食。袁枚的《随园食单》,在我心中,一直是一本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书,而《须知单》更是它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讲如何做菜,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品味”生活、如何“尊重”食物的哲学。这次看到有专门解读《须知单》的新书,我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新解”的?是会结合现代的烹饪科学,来解释《须知单》背后的原理?还是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须知单》在当下社会的意义?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非时勿食”的现代解读,比如如何看待反季节食材,如何支持当地食材,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新的视野,让我从《随园食单》的“小切口”中,窥见更广阔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智慧。

评分

读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跳出了“大道至简”这四个字。袁枚的《随园食单》,尤其《须知单》的部分,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对饮食真谛的回归。它没有讲那些多么复杂的烹饪技法,而是从最根本的“为什么”出发,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吃到真正美味、健康的食物。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一些最基本、却也最重要的事情。这次看到有新书专门解读《须知单》,我非常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须知单》里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比如“食不可太杂”、“非时勿食”,与我们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多样的饮食选择相结合。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具体的建议,让我们在忙碌之余,也能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又或者,是如何从“客至则鲜”中,引申出关于人情味和待客之道的思考?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如何将古老的智慧,化为现代人触手可及的“美味经”。

评分

当我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袁枚那闲适自得的文人形象,以及他笔下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袁枚的《随园食单》,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而《须知单》,更是其中提炼出的“内功心法”。我一直觉得,《须知单》里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其实蕴含着极深的智慧,比如“食不可太杂”可以理解为对食材本味的尊重,避免过度加工和混合;“客至则鲜”则体现了待客之道中的真诚与用心。这次看到有专门解读《须知单》的新书,我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几百年前的“饮食戒律”,翻译成现代人能够理解和实践的“生活准则”的。会不会有章节专门讲解如何在现代厨房里,运用《须知单》的原理,做出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又或者,会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须知单》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追求真正品质生活的重要性?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点石成金”,将《随园食单》的精华,化为我们手中可用的“经”。

评分

《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名字,让我想起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祖训”,看似简单,却字字珠玑。《随园食单》这本书,在台湾的美食文化中,几乎是一种“符号”的存在,而《须知单》更是它的“精髓”。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做菜或者品菜,之所以“差了那么一点”,可能就是因为忽略了《须知单》里讲的那些最基本的道理。这次看到有新的解读,我非常感兴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火候”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温度和时间,更是一种对食材生命力的把握。又或者,是如何理解“鲜”的内涵,它是否包含了食材本身的原味,以及烹饪过程中对原味的保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一个“照葫芦画瓢”的烹饪者,升级到一个真正理解“食物之道”的“匠人”。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顿悟”的感觉,让我在每一次烹饪中,都能体会到“点食成经”的妙处。

评分

哇,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袁枚的《随园食单》我可是从小听到大的,那时候觉得古人吃个饭都那么讲究,还专门写成一本书,简直是太有意思了。这次看到有新的解读,而且是针对《须知单》这个部分,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要知道,《须知单》里面讲的很多道理,像是“食不可太杂”、“非时勿食”、“客至则鲜”之类的,虽然听起来简单,但细细琢磨,里面蕴含的关于食材的本味、烹饪的火候、待客的礼数,甚至是对生活哲学的思考,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这些古老的饮食智慧新的生命力的?是会从健康养生的角度去解读,还是会从食物美学、文化传承的角度去阐释?又或者,会把这些道理与现代的饮食乱象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对当下饮食文化的深刻反思?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会带给我们怎样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味哲学之旅了!特别是《随园食单》本身就是一本充满生活情趣的著作,我期待这本书也能同样保持那种轻松幽默的笔调,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