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学写作最成熟的食经:袁枚《随园食单》
250年来中华美食鉅着,现代美食家诠释吃的祕密!
两岸三地饮食文化的巨擘,重现中菜烹饪经典!
袁枚vs朱振藩
古今美食家精彩演绎美食料理
袁枚,以〈祭妹文〉名传一时、将饮食视为生活艺术的清代文学家兼美食家,以他个人的体会与实践,总结前人的美食经验,有系统地归纳出中国古代烹饪技术的独到心得,完成了中国美食界的划时代巨着《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单元。详细记述了中国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所流行的342种菜餚、饭点、茶酒的用料和制作方法;书中不仅有理论、有总结、有评介,且有实践、有体会、有阐述,并杂以幽默,体裁清新,运笔自如,毫无单调重复之弊;全书体大思精,条理分明,深具现代借鑑价值。尤其袁枚笔下立论精辟,文字晓畅、生动、隽永,被誉为200年来世界烹饪文学的经典之作。
朱振藩,兼具古典涵养的现代美食家,以其自身对美食的认知以及对料理的透彻理解,为读者解析《随园食单》的精辟文意,并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审视这本经典的精髓,赋予经典摩登的生命。是一本有趣、实用、包罗万象并兼具人文深度的好书。
本书从「须知单」入手,共分二十个小单元,涉及烹饪的选料、初步加工、配菜、火候、调味、装盘、上菜等环节,论述精采,耐人寻味。并配以图片以丰富读者阅读的乐趣和活泼视觉的感受。
「袁枚积累了四十年以上的饮食经验,加上生花妙笔,撰就了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我在惊羡之余,想要为其作註,而旁征博引的目的,就是古为之用,既彰显其时代意义,且扩大其影响面。」--朱振藩
作者简介
朱振藩
平生雅好文史,酷爱书法,喜读兵书,尤醉心于美酒佳餚,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着称。涉猎极广,除饮食外对相术、命理、堪舆等皆有深入研究。曾教授面相、书法、饮食、谋略等课程,并陆续在各报章杂志广开有关饮食、面相及风水等专栏。先后有「现代食神」、「台湾首席美味鑑赏大师」等封号。目前出版之着作超过二十部以上,其较着者为《台湾美食通》、《口无遮拦--台湾美食导览》、《美食家菜单》、《看风水》、《食林游侠传》、《笑傲食林》、《真相大白》、《提味》、《食味万千》、《食在凡间》、《痴酒:顶级中国酒品鑑》、《看他就是奥客》、《食林外史》、《六畜兴旺》等书。
推荐序∕饮食文化创造出不同的感动 严长寿
自序∕不光吃饱,还要吃巧 朱振藩
先天须知
作料须知
洗刷须知
调剂须知
配搭须知
独用须知
火候须知
色臭须知
迟速须知
变换须知
器具须知
上菜须知
时节须知
多寡须知
洁净须知
用纤须知
选用须知
疑似须知
补救须知
本分须知
推荐序
饮食文化创造出不同的感动∕亚都丽致集团总裁 严长寿
「富过三代,才懂吃穿」,起先要求「吃饱」后才能「吃巧」,起初是因为工作需要,与美食结下不解之缘,逐渐了解饮食文化的广泛与精深;饮食文化乃是人文素养养成之重要因素,也是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艺术」。饮食文化不但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多元发展,也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成熟。在这个无国界的新世界,饮食的习惯随着社会的演进,中华饮食已无法自外于这场跨国界的竞争与比较,无论从食材的更国际化、烹调方法的更多样化,在在都挑战着中华饮食的大未来,在大多数人已为迎合市场的趋势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变之余,如何找到自己原有的优势与特色成为重要的课题,如何寻根探古则当属振藩兄的专长,因为他除了必须懂吃,还要会吃,并述之以文字,这更需架构于文学的深厚底子,及以上功力的融会贯通。与振藩先生结识多年,佩服振藩先生阅读广泛,通晓许多古今着作,尤其对传统的执着,在一片创新的浪潮中,总为我们保留些执着与傲骨。
如清朝诗人袁枚所着《随园食单》,不仅轰动于当代,至今已流传数百年,却仍脍炙人口,其中〈须知单〉,是集合了烹饪的基础,而〈戒单〉则清楚的提醒了普遍容易犯的毛病,是相当扎实的饮食功夫书,唯目前仅有原述版,较不易亲近,振藩先生集多年努力,以二十篇深入浅出之笔触为袁枚食单作新註,更旁征博引使得袁枚食单有全新的註解,书中有理论、有评论、有阐述、有体会,最重要是有具体实践的部分,欣闻振藩先生将为其作新註,必然将中华饮食文化更加提升,也让读者更容易了解。
推广饮食文化将近三十年,文化,实在是奠定一个城市乃至于整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能否创造不同感动的取决点,对于一个国家有形的建设容易;而文化,包括饮食,却是需要多年的基础与累积,才能够透过古人之智慧,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感触,此乃美化生活之本,更是生活开心之道。
自序
不光吃饱,还要吃巧╱朱振藩
我初识袁枚,在读高一时,印象极深刻,迄今仍不忘。当时的国文老师周小溪先生,曾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当儿,身处第一线,担任宛平县县长。他授课幽默诙谐,讲解深入透彻,不仅是个性情中人,且是有道长者。记得老人家在教〈祭妹文〉那天,天昏地暗,寒风飕飕地响,待他吟至「纸飞灰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矣」之际,触景生情,老泪纵横,声音哽咽,频频以袖拭泪。此情此景,历历在目,今日回想,尤增感伤。
三年之后,读《续古文观止》一书,收录袁枚另两篇文章,分别是〈后出师表辨〉及〈书鲁亮侪〉,深服其文采,可以成诵。该书亦选有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所撰的〈袁随园君墓志铭〉,细读之余,总算对这位清盛世时的诗词古文大家,有进一步的认识,尽管有些地方仍不甚了了。
隔没多久,我除古文外,亦醉心于前人诗、词、曲、对联、尺牍及札记等。由于多所涉猎,遂读过袁枚所着的《随园诗话》、《小仓山房尺牍》、《随园随笔》及《子不语》等,旁及一些有关他的传记。只是他那部名震当世并足以垂范后世的《随园食单》,尚无法一窥其奥。直到二十余年前,在香港逛旧书摊,无意间有幸购得为止。
约在此同时,我已读毕不少饮食着作,像唐鲁孙的《大杂烩》、《什锦拼盘》、《说东道西》、《天下味》、《中国吃》等;高阳的《古今食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逯耀东的《祇剩下蛋炒饭》等等,不但一一寓目,而且身体力行,组织美食会,吃遍北县、市。此后更向全台各地及金、马进军,吃得不亦乐乎。正因双管齐下,吃福随而扩展,眼界跟着大开,虽不敢以老饕自命,但也称得上是略有学识和讲究饮馔之道的好吃鬼了。
民国八十二年,堪称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转捩点,在个偶然的机缘下,步命相及风水的后尘,开了平生第一个饮食专栏,从此欲罢不能,陆续结集成册,迄今超过廿本。当然啦!饮食一直居大宗,命相和风水等,只是附丽点缀而已。不过,对我个人而言,倒是「一路吃来,始终如一」,边吃边读,夙夜匪懈。而且借由大量的阅读,中国专写饮食的集子,几乎都未错过。由于吃得够多,看得够广,始敢称对于中国的饮食之道,有些全方位的理解。可惜的是,格于外语能力,西方及日、韩的食书,所读皆是译本,无法完全领略其美,即使吃的应不算少,也是体会不深,一直引以为憾。
或许是机缘凑巧,就在《食家列传》付梓后,我终于可以向《随园食单》的新解叩关,开始屹立食林。此外,将具代表性的典籍新解,时常盘旋脑际,堪称我的志业。依照早先计画,在相学这方面,准备着手的是《人伦大统赋》和《冰鑑》两者,而在饮食方面,则非《随园食单》莫属。是以十余年来,这几本书即经常置诸案右,俾便随时翻检。在时而阅之,时而思之下,体会自然也就益深了。
《随园食单》不愧是一本划时代的饮食鉅着。袁枚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后,加上个人体会以及具体实践,从而完成本书开宗明义的〈须知单〉和〈戒单〉,并有系统地归纳出中国古代烹饪技术的独到心得。前者能精辟地阐述烹饪的基本理论,全面而周详,多切合实际;后者则针对当时烹饪中普遍流行的弊病,提出一己看法,让庖者及食客有所遵循。其中,除了戒外加油、戒火锅、戒强让与当今的状况有所不同外,其余的各戒,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读者如能用心及此,篇篇成诵,自然可以一窥吃的堂奥,绝对是懂吃的不二法门。
这位力主诗重性灵,而被称为「一代骚坛主」、「当代龙门」的袁枚,认为品味与咏诗二者,应「自出机抒,不屑寄人篱下」,而且「味浓则厌,趣淡反佳」。进而将饮食与吟诗相提并论,主张「得一味之佳,同修食谱;赏半花之艳,各走吟笺。」并谓:「吟诗之余作《食单》,精微仍当吟诗看」及「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莫知。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盘时」等等。实已将饮食视为一种生活艺术,并把它提升至诗意的境界。同时,他所讲究的烹调之法,「并无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故其所拈出的「清雅」之旨,始终是袁枚品味评诗的最高标准,曾云:「平生诸般能耐,最不能耐一庸字。所谓庸字,不过人云亦云。」大抵言之,就是「饮食之道,不可随众,尤不可务名」,此诚千古颠扑不破之理,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
至于如何才算懂吃,与袁枚同时期的词家亦是食家的朱彝尊,即认为饮食之人有以下三种:一是餔餟之人,「食量本弘,不择精粗,惟事满腹,人见其蠢,彼实副其量为损为益。」一是滋味之人,「尝味务遍,或浓肥鲜爽,生熟备陈,或海错陆珍,奉非常馔当其得味,尽有可口。」一是养生之人,「饮必好水,饭必好米,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其实,朱氏仅分析饮食之人的三个面向,但对真正的「懂吃」而言,还不如已故的饮馔名家唐振常所标举的「食有三品」。此三品乃「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己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是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
综唐氏之言观之,明清之时的文人,如着有《易牙遗意》的韩奕、撰
《宋氏养生部》的宋诩、编写《饮馔服食笺》的高濂、着有《养小录》的顾仲、编撰《醒园录》的李调元及撰就《食宪鸿祕》的朱彝尊等等,无不在其书里或诗、文中,流露出他本身对饮食所具有的一定品味、格调与情趣。在此大势所趋下,文人之于饮食,乃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迥别于昔的生活艺术,懂得吃喝的精髓,进而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
袁枚比起以上诸公,在饮食方面,更充满着热情,积累了四十年以上的饮食经验,加上生花妙笔,撰就了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我在惊羡之余,想要为其作註,而旁征博引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既彰显其时代意义,且扩大其影响面,有利于国计民生(註:老氏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就在五年之前,《历史月刊》的虞前社长炳昌,曾邀我在该刊开个饮食专栏,我便提出此一想法,承蒙其允诺,遂奋笔撰写,历三十集而将《随园食单》之〈须知单〉释毕,今得以结集成书,谨在此向他老人家致上最高谢意。
另,本书之成,赖内子关蕙明操持家务,全力支持,俾在无后顾之忧下,比较异同,爬梳古籍、专注整理,终而成书。又,精于饮馔的亚都丽致总裁严长寿先生慨然赐序,诚为本书生色不少。在此一併致谢,是为序。
《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点食成经”,听起来就很厉害,好像吃对了东西,就能功德圆满一样。袁枚的《随园食单》,在我看来,是一部充满生活情趣的著作,里面有美食,也有对人生的感悟。而《须知单》更是《随园食单》的“点睛之笔”,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吃得好、吃得道的原则。我一直觉得,古人对于“吃”这件事的理解,比我们现代人要深刻得多。他们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五味调和”,是“食疗养生”。这次看到这本书专门解读《须知单》,我真的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我们现代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饮食问题联系起来?书中会不会讨论,如何在营养过剩的今天,运用《须知单》的道理,来选择更健康的食材?或者,会如何解读“非时勿食”,来引导我们关注食物的生产和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能从“吃”这件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评分《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简直太有画面感了!“点食成经”,听起来就像是把那些零散的饮食经验,提炼成了宝贵的“经书”。袁枚的《随园食单》,绝对是华人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很多内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有些时空的距离感,但里面对食材的尊重、对烹饪的热爱,以及那种享受生活的态度,却是永不过时的。我尤其关注《须知单》这个部分,因为我觉得那是《随园食单》的“总纲”,它概括了袁枚在饮食上的核心理念,是理解整本书的关键。我很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须知单》背后隐藏的饮食智慧。比如,书中会如何解释“客至则鲜”这条,是仅仅强调食材的新鲜度,还是包含了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对客人的重视和敬意?又或者,“食不可太杂”在现代饮食琳琅满目的情况下,如何让我们找到一种平衡,既能享受多样性,又不失健康?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古人对于“吃”这件事,是如何看得如此透彻,并且能够将这些洞见,转化为指导我们今天生活的具体方法。
评分说实话,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哇,这是要讲给现代人听的‘吃货秘籍’吗?” 袁枚的《随园食单》在台湾的美食圈里,绝对算得上是“老祖宗”级别的经典了。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总会引用里面的某些句子,比如“要知味,全在口舌之间”,当时觉得只是好玩,现在想想,那里面包含了多少对食材原味极致追求的哲学啊!这次《点食成经》专门聚焦《须知单》,我特别有兴趣。因为《须知单》里的内容,看似是烹饪的“注意事项”,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饮食行为准则”,包含了对食材的选择、对季节的尊重、对火候的拿捏,甚至是对烹饪者心态的要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古老的“不二法门”和我们现代人每天都要面对的“吃什么”、“怎么吃”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的?是会教我们如何在速食主义盛行的当下,找回食物的本真?还是会揭示一些隐藏在《须知单》背后的,关于“好味道”的科学原理?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立刻实践的“吃经”,让我的餐桌更有味道,让我的味蕾得到真正的“点化”。
评分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过“返璞归真”这个词。袁枚的《随园食单》,尤其是《须知单》的部分,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对饮食本质的回归。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是朴素地讲了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我们对“吃”这件事,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追求“新奇”和“刺激”,反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营养”。这次看到这本书专门解读《须知单》,我非常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须知单》里的“要点”一一展开,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的。例如,“食不可太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筛选和专注,不仅仅是在饮食上?“客至则鲜”,是否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诚待人,提供最真挚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随园食单.须知单》并非只是过时的古籍,而是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宝库。
评分《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袁枚的《随园食单》在台湾,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食典”,里面那些关于美食的描述,光是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而《须知单》这个部分,更是《随园食单》的精华所在,它像是给厨师和食客都准备的“武功秘籍”,里面讲的道理,虽然是写在清朝,但对我们现在做菜、品菜,甚至是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有非常深的启示。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厨师,或者一个懂得品味的人,不应该只是会照着菜谱做菜,更应该理解菜背后的逻辑。《须知单》恰恰就提供了这样的“逻辑”。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本书专门针对《须知单》进行“新解”,我真的是太兴奋了!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食不可太杂”这句话,是仅仅指食材的搭配,还是更深层次地探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又或者,“非时勿食”在现代社会,如何转化为一种对食物可持续性的关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我打通任督二脉,让我从一个“吃货”升级为一个“懂吃”的人。
评分《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让我感觉既有传统底蕴,又不失现代的创新感。“点食成经”,仿佛在说,只要掌握了这本书的奥秘,就能把普通的食材,变成“经得起推敲”的美食。袁枚的《随园食单》,在我心中,一直是一本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书,而《须知单》更是它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讲如何做菜,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品味”生活、如何“尊重”食物的哲学。这次看到有专门解读《须知单》的新书,我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新解”的?是会结合现代的烹饪科学,来解释《须知单》背后的原理?还是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须知单》在当下社会的意义?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非时勿食”的现代解读,比如如何看待反季节食材,如何支持当地食材,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新的视野,让我从《随园食单》的“小切口”中,窥见更广阔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智慧。
评分读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跳出了“大道至简”这四个字。袁枚的《随园食单》,尤其《须知单》的部分,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对饮食真谛的回归。它没有讲那些多么复杂的烹饪技法,而是从最根本的“为什么”出发,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吃到真正美味、健康的食物。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一些最基本、却也最重要的事情。这次看到有新书专门解读《须知单》,我非常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须知单》里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比如“食不可太杂”、“非时勿食”,与我们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多样的饮食选择相结合。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具体的建议,让我们在忙碌之余,也能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又或者,是如何从“客至则鲜”中,引申出关于人情味和待客之道的思考?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如何将古老的智慧,化为现代人触手可及的“美味经”。
评分当我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袁枚那闲适自得的文人形象,以及他笔下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袁枚的《随园食单》,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而《须知单》,更是其中提炼出的“内功心法”。我一直觉得,《须知单》里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其实蕴含着极深的智慧,比如“食不可太杂”可以理解为对食材本味的尊重,避免过度加工和混合;“客至则鲜”则体现了待客之道中的真诚与用心。这次看到有专门解读《须知单》的新书,我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几百年前的“饮食戒律”,翻译成现代人能够理解和实践的“生活准则”的。会不会有章节专门讲解如何在现代厨房里,运用《须知单》的原理,做出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又或者,会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须知单》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追求真正品质生活的重要性?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点石成金”,将《随园食单》的精华,化为我们手中可用的“经”。
评分《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名字,让我想起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祖训”,看似简单,却字字珠玑。《随园食单》这本书,在台湾的美食文化中,几乎是一种“符号”的存在,而《须知单》更是它的“精髓”。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做菜或者品菜,之所以“差了那么一点”,可能就是因为忽略了《须知单》里讲的那些最基本的道理。这次看到有新的解读,我非常感兴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火候”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温度和时间,更是一种对食材生命力的把握。又或者,是如何理解“鲜”的内涵,它是否包含了食材本身的原味,以及烹饪过程中对原味的保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一个“照葫芦画瓢”的烹饪者,升级到一个真正理解“食物之道”的“匠人”。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顿悟”的感觉,让我在每一次烹饪中,都能体会到“点食成经”的妙处。
评分哇,看到《点食成经:袁枚<随园食单.须知单>新解》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袁枚的《随园食单》我可是从小听到大的,那时候觉得古人吃个饭都那么讲究,还专门写成一本书,简直是太有意思了。这次看到有新的解读,而且是针对《须知单》这个部分,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要知道,《须知单》里面讲的很多道理,像是“食不可太杂”、“非时勿食”、“客至则鲜”之类的,虽然听起来简单,但细细琢磨,里面蕴含的关于食材的本味、烹饪的火候、待客的礼数,甚至是对生活哲学的思考,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这些古老的饮食智慧新的生命力的?是会从健康养生的角度去解读,还是会从食物美学、文化传承的角度去阐释?又或者,会把这些道理与现代的饮食乱象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对当下饮食文化的深刻反思?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会带给我们怎样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味哲学之旅了!特别是《随园食单》本身就是一本充满生活情趣的著作,我期待这本书也能同样保持那种轻松幽默的笔调,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