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多情心事,按捺在心口难开。
文学地质学概念之展现
小说家罗位育以彷彿摄影机剪辑的叙事镜头,
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揭开、拆解,多情男人心中不可告人的祕密。
本书精选罗位育十四则短篇小说,叙事者皆是以男性眼光出发,周旋于女人身边的各种多情故事。篇与篇有时互相唿应,有时互相延续,彷彿系列之作。如〈求之不得的美丽回光〉与〈路人〉,即是男主角成则面对似前女友似暧昧对象的阿咩,与现任男友渐趋稳定的情感纠结,深怕自己有一天会成为阿咩生命中的路人,十分重视和阿咩片断的相处时光;又如〈为了抒情的缘故〉与〈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中,成则在女友靳尚和其好姊妹陈祖宁之间暗藏的三角关系,和女友靳尚吵架冷战,成则百般想修补与挽回,但当曾互有好感的陈祖宁结婚消息传出,成则非首位知晓者,心中又冒出一团失落、疼痛、嫉妒、嚥不下的复杂情绪;而在〈盆地男女〉又推翻了成则与陈祖宁的认识经过……。十四篇小说,彷彿十四部不同的摄影机,充满重叠、延续、甚至歧异的各种可能,让我们得以看见故事的各种面向,以及人生的百般样态。
本书特色
文字腔调具老式风格,优美而雅致。叙事时空切换迅速频繁,现代主义小说技法高超,宛如电影蒙太奇剪接手法,使得微火般的灵光在跳跃的场景中自然流淌而出。新作与旧作交叉参杂,以文学展现地质学的概念,让不同元素透过时间交叠而彼此渗透、浮现,进而衍生出新的意义。
作者简介
罗位育
小说家。
曾着有短篇小说集《鼠辈》、《热闹的事》、《食妻时代》、《天生好男人》、《猫吃鱼的梦》;中篇小说《不歇止的美丽回光》;散文集《等待错觉》、《有限关系》《各就各位》;编选《温柔胡渣渣》亲情散文集等书。
推荐序◎许悔之
1. 箭的年代
2. 舞
3. 有关地震不确定的叙述
4. 热闹的事
5. 几乎遇见一个欲望推销员
6. 盆地男女
7. 休妻启示录
8. 恭大喜
9. 有出息的男人
10.为了抒情的缘故
11.求之不得的美丽回光
12.路人
13.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
14.越界
后记◎罗位育
附录◎李奭学
一:慾望组曲──评罗位育着《食妻时代》
二:倒转文体成规的心理新学──序罗位育着《不歇止的美丽回光》
推荐序
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罗位育的小说精选集以此为名,恰巧体现了小说这门手工艺的兴味:街谈巷议、细琐微渺,无不可入题。
对我这样一个文学编辑和爱好者的人而言,罗位育是一位被文学史「低估」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语言之细密、情节之敷叠,有其独特难言的魅力。
而我相信,日后,不知多久之后,将会有小说评论家或文学史家,发现他的小说在文学的星图中,是一颗独特的星。
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评论家李奭学在很多年前就深切的看到他小说的魅力。
很高兴罗位育的小说精选集出版了!我的思绪,回到解严前后,当大家选择与时代意识交锋时,罗位育选择了一条人烟罕至的小说之路。
◎许悔之(诗人,有鹿文化总经理兼总编辑)
后记
发现有事了
小学时,有事看不懂了,我喜欢四处追问人家:「为什么?」。或许长辈被我追怕了,就塞了《十万个为什么》给我,就自己翻看吧!嘿!内容还真的有意思,譬如:「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为什么先见到闪电之后,才听到雷声?」等等。我读得很过瘾,也对同学说得很过瘾。
书上有一页,写着:两兄弟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弟弟眼尖,看到一只苍蝇停在天花板上,弟弟问哥哥:「为什么苍蝇不会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哥哥便慢条斯理地答覆弟弟。
读到这儿,我已不关心「苍蝇干嘛不从天花板上掉下来?」,而是羡慕想着:「这两个人好幸福,不必作功课,就这么轻松地躺在床上看苍蝇说苍蝇!那他们的妈妈不会追问功课作完没有?哥哥会不会叫弟弟去打苍蝇?弟弟会不会向妈妈告状,说哥哥欺负他?……」
嘿!我偶然发现了一些事么?《十万个为什么》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它让我心中有了「两兄弟轻松地躺在床上看苍蝇」的生活惬意。成年以后,我的一篇小说〈热闹的事〉就自然放入这份惬意,虽然,并未出现「两兄弟轻松地躺在床上看苍蝇」的情节,但两兄弟比赛折纸青蛙;谁又先办婚事……的热闹,就是脱胎于多年以前的「羡慕之情」吧!
《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十四篇小说所叙述的故事,都是兴发于偶然遇见的一些人和物:《草莓宣言》、玛莎.葛兰姆的舞蹈报导及相片、大学的选课规定、国中就业班自习课和地震、喜帖、超市的收银员、狗食罐头和人物裸体素描、不孕症、婚礼男傧相、日本一千元钞票人物肖像、巴哈《平均律》、超速罚锾、理发店、新光三越站前店、朋友长辈的葬礼等等。这些人、物究竟联络照应了什么故事?叙述的手法为何?呈现怎样的人性感情?就邀请读者发现和定位吧!
集中,有十篇短篇小说,挑选自出版的五本短篇小说集和一本中篇小说。另有四篇短篇小说,当年,因主题有别而未收入短篇小说集,现在郑重放入。
偶然发现了一些事。
偶然发现了一些故事。
这是我的写作动机和乐趣。
然而,不断发现身边环绕真诚的祝福和鼓舞感情,就不是偶然了。
一九八六年开始,只要书写小说之时,我的脾气总是绷紧焦虑,牴牾周遭心情,但家人却是宽容不歇,我且愧且谢。
小学时期,戚奎锦老师费心圈点我的作文,不吝赞许,让我喜爱写作;大学时,杨昌年教授认真启蒙小说创作,当我的文字还只有三分颜色时,就全心为我指出开设文学染坊的方法。
我向敬爱的两位长辈深深鞠躬!
我有幸,写作路上,前辈朋友同学同事同道多方关怀。
非常谢谢!
谢谢「东村」的总编辑林宜澐以及编辑暐婷,他们费心促成《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宜澐兄是优秀的小说家,他慷慨提供「小说选集地质学」 的美好观念。
特别感激三位挚友诤友,他们一直拍拍我的肩膀鼓舞。我深深感念在衷。
诗人许悔之。
小说家前辈陈雨航
中研院李奭学教授。
之后,我继续写作。
罗位育
拿到《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我的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泡一杯茶,坐在窗边,手里捧着这本书,慢慢地翻阅。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平和,一种不争不抢的淡然。它不像那种“领先世界”的书,而是像一个在人群中,默默观察,然后微笑着点点头的智者。我猜,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非常细腻的,它会捕捉到那些我们生活中不易察觉的情感波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意味深长的细节。它不会给我们什么震惊世界的答案,但会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发现。它可能是在讲述一些关于关系的故事,关于成长的烦恼,关于对世界的理解。而这些故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点:我们都不是第一个经历这些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它可能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经历,发现那些我曾经认为很特别的,其实也是很多人共同的情感体验。我喜欢这种书,因为它不制造焦虑,不制造攀比,而是提供一种平和的慰藉,一种宁静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就像一个温和的耳语,带着一种“我懂你”的意味。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书籍,而是像一个在街角咖啡馆里,安静观察,然后写下自己感悟的朋友。我期待这本书的内容,能够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它可能是在探讨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也可能是对个人成长的深刻反思。而所有这些,都会围绕着一个核心——很多时候,我们所发现的,所经历的,并非独一无二。这种“不是第一个”的认知,反而能带来一种释然,一种对人类共通性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自然的叙事方式,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的世界,去感受那些细腻的情感,去体会那些深刻的思考。它就像一个情感的放大镜,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波澜,同时也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那看不见的联结。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在我脑海里敲响了一记小小的钟。不是那种震耳欲聋的警钟,而是那种温和的提醒,让你停下来,思考一下“我真的第一个知道吗?”。我猜,《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一定是一本充满了生活智慧的书。它可能不会告诉你什么惊天动地的道理,但会用最朴实,最真诚的方式,和你分享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人际关系的小小的领悟。我想象,书中会有很多 relatable 的情节,让你读着读着,忍不住会心一笑,然后说,“对!就是这样!我也有过!”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多么的宝贵。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关于“经验的传承”的书?关于那些前人已经走过的路,我们只需要借鉴,就能少走弯路?或者,它更侧重于,在看似相同的经验背后,每个人独特的解读和感受?我特别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让我们在面对一些困境时,不再感到孤单无助,而是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曾经也迷茫过,也挣扎过,但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友,在静静地倾听,然后用一种温柔的方式,给你一些安慰和启示。
评分《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这个书名,真的太有意思了,它一下子就点出了那种“非原创”的智慧,但又带着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你知道的,我们总是在学习,总是在模仿,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这本书,我猜,就是关于这个过程的探讨。它不是在强调“我最先发现”,而是在分享“我后来知道了,并且理解了”的体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去展现这种“后知后觉”的魅力。它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历史的思考,关于文化的传承,甚至是一些关于生活的小窍门。而这些,都会以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方式呈现,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原来我并不孤单”的感觉,让我知道,很多困惑,很多疑问,都已经有人思考过,并且给出了答案。它就像一个宝藏箱,里面装满了前人的智慧,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利用。我喜欢这种书,因为它不追求“独创”,而是鼓励“融汇”,鼓励“成长”。
评分拿到《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画面,就是那种在人群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但又确定不是我的那种感觉。那种稍微的疏离,又带点好奇,甚至一丝丝的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原来还有这样的可能性”的开放。这本书的名字,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又微妙的情绪。它不是在炫耀“我最先发现”,而是在一种更平等、更温和的语境下,分享一种“我知道,但你可能也知道,或者即将知道”的认知过程。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什么样的笔触来描绘这种“不是第一个知道”的体验?是那些关于错过的遗憾,还是关于后来居上的欣喜?抑或是那种在别人经验中汲取智慧的成熟?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更不会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讨论。它更像是一种生活观察的笔记,一种个人感悟的记录,也许里面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充满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东西。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一些潜藏的想法,那些我们曾经模糊感知,但又难以言说的片段。这本书,它就像是作者在和你耳语,告诉你一个不那么令人惊艳,但却无比真实的故事。
评分《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这个书名,真的太戳我了。它让我想起很多生活中的瞬间,那些你觉得自己是第一个发现,结果上网一搜,发现人家早就玩烂了的梗;或者是你觉得是个绝妙的点子,结果发现别人早已付诸实践。这种感觉,有点像是“撞梗”的乐趣,又有点像是“搭便车”的轻松。我希望这本书能把这种“后知后觉”的智慧,用一种充满趣味的方式展现出来。它是不是在探索,我们如何在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又如何保留自己的独特性?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最珍贵的,往往不是原创,而是对过往经验的融会贯通和创新?我猜,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接地气,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更像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小故事,小感悟。它也许会涉及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现象的变迁,甚至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些观察,它会慢慢揭示出那些“不是第一个知道的”秘密,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我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什么,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所吸引,然后开始思考。
评分《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这个书名,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又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你知道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那个唯一遇到某种困境的人,但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思考过。这种“不是第一个”的感觉,反而带来一种安心,一种连接。我猜,这本书的内容,会是关于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顿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哲学理论,而是那种在你生活中,不经意间就冒出来的,关于人、关于事、关于情感的理解。它可能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一个人的情感纠葛,或者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挣扎。而这些故事,都会巧妙地引出“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这个主题,让我们意识到,经验的传承和共享,是多么的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这些故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它可能会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分享她的故事,然后让你发现,原来,你并不孤单。
评分《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这书名简直太有画面感了。我想象它是一本会讲故事的书,不是那种戏剧性很强的故事,而是那种在你身边发生,你可能参与其中,但又会不经意间忽略掉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由无数个“不是第一个知道的”时刻串联起来的。你以为你发现了某个秘密,结果上网一搜,发现大家早就在讨论了;你以为你遇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困境,结果发现论坛上成百上千的人感同身受。这种感觉,既有点小小的挫败感,又有一种意外的温暖。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种“后知后觉”的魅力。它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智慧,其实就藏在这些并非原创的领悟里?是不是在鼓励我们,不必为“不是第一个”而焦虑,而应该去拥抱那种共享的经验,从中获得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作者的生活,或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的生活,去感受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波澜,去体会那些不经意间的顿悟。我甚至想象,这本书会充满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例如在咖啡馆里,在通勤的路上,在和朋友的闲聊中,那些“不是第一个知道的”瞬间,是如何悄悄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我们共享的,却又被我们忽略的认知。我常常觉得,我们的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过程。你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结果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你以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结果发现很多人早就在几年前就找到了答案。这种“不是第一个”的感觉,其实一点也不丢人,反而是一种连接,一种默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探讨这种“非原创性”的价值。它是不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沉淀在时间的河流里?是不是在鼓励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然后在此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会充满各种生活化的细节,那些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却又很少去深究的现象。它可能会用一种诗意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微妙的情感,去剖析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最终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不是第一个知道的。
评分哇,拿到《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这本书,真的有点奇妙的预感。你知道的,有时候我们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事情,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会让你觉得,啊,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原来别人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颗小小的信号弹,把这种“啊哈!”的顿悟时刻给点出来了。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总觉得,人生之所以有趣,就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比真实的共同体验。这本书会带我们去探索哪些“不是第一个知道的”秘密呢?是关于感情的?关于成长的?关于社会现象的?还是那些藏在日常琐碎里的哲学思考?我脑子里已经开始跑马灯了,光是想想就觉得充满了可能性。我期待它能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用一种亲切又诚恳的语气,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被理解”的慰藉,也能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有更深的体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也很喜欢,感觉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就很舒服,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沉浸在它的世界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