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克服海外投资的风险,外资企业通常拥有经营资源优势,因此在投资国当地的生产表现普遍优于本地企业。本研究利用随机生产效率分析法,针对台湾电子零组件业进行观察。实証结果发现在1986年至1996年间,随着台湾国内市场加快开放步调,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之提升却不及本国企业。若进一步观察技术效率与TFP成长,本地企业的技术效率与TFP成长表现在期间内均优于外资企业。此一结果说明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之生产力差距已逐步缩减,台湾本地电子零组件产业的生产能力已能迎头赶上外资企业。市场自由化措施显然有助于国内企业加速技术提升,以因应市场的竞争压力。
作者简介
王文娟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硕士、国立澳洲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着作与曾参与的研究计画,包括《中共与美、日、新、韩之经济关系》、“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pillovers and Catching Up-The Case of Taiwan,”、“Poverty,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s trade pattern to ASEAN and China.”、《中小企业因应劳力短缺的政府辅导措施》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人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产业政策等。
序
Due to ownership advantages, the performances of foreign firms are generally better than local firms in the host market. However, this study empirically finds that foreign firms in Taiwan’s electronics components industry achieved relatively lower productivity efficiencies during 1986-1996, when Taiwan’s economy was liberalized. Putting extra efforts into improving their own technical efficiency, local firms gained higher technical efficiencies and TFP growth, lea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a narrowing of the productivity gap between local firms and foreign firms.
作为一个在电子产业工作多年的台湾人,我看到《The Catching-up Process of Taiwans Electronics Components Industry: A Frontier Analysis》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日夜加班的场景,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种种经历。 “追赶过程”这四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太有共鸣了。我们不是起点最高的那一个,但我们却以惊人的速度,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了先行者。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我们能够不断追赶?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民间企业灵活的经营模式?还是我们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Frontier Analysis”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深度,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能深入到产业的底层逻辑,去分析我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产出,或者如何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前沿”。我尤其关心,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家公司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做到行业领导者,或者某个技术是如何在台湾得到突破性发展的。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的电子产业发展非常好奇,特别是过去几十年来,我们是如何从一个代工厂,一步步发展到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这本《The Catching-up Process of Taiwans Electronics Components Industry: A Frontier Analysis》的书名,听起来就抓住了核心问题。台湾的电子零组件产业,这几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故事,从早期的加工出口区,到如今遍布全球的半导体巨头,这中间的曲折和成就,总让人觉得值得深入探究。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我们产业的“追赶过程”,这个“追赶”背后,是技术上的突破,是经营策略的调整,还是更深层次的体制性变革?“Frontier Analysis”这个词组,又暗示了这本书可能会运用一些比较前沿的分析方法,去衡量和解释这种动态的变化。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些我从未注意到的视角,或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熟悉的产业。毕竟,身处其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当下的忙碌,而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宏观的、历史的、甚至理论的框架,来梳理和总结我们一路走来的轨迹。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的科技产业发展史充满敬意,尤其是我所在的电子零组件行业。当看到《The Catching-up Process of Taiwans Electronics Components Industry: A Frontier Analysis》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追赶过程》这个主题,触及了我们产业最核心的基因。我们并非一出生就站在顶端,而是通过无数次的学习、模仿、创新,一步步爬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我们这个“追赶”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内生性的技术进步,还是外在的市场压力?“Frontier Analysis”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技术效率边界的研究,我期待这本书能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来量化和解释台湾电子零组件产业在技术吸收、扩散和创新方面的动态演进。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我们是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不断跨越技术和管理的“边界”,最终形成如今的强大竞争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The Catching-up Process of Taiwans Electronics Components Industry: A Frontier Analysis》,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台湾产业升级的讨论。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电子零组件产业,就像一个不断在赛跑中追赶的选手,但又不像是在盲目奔跑,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目标和策略。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这个“追赶”的起点和终点?“Frontier Analysis”这个说法,让我想到一些关于生产效率和技术前沿的研究,是不是这本书会用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去衡量台湾产业在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差距,以及我们是如何逐步缩小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在不同阶段,台湾的电子零组件产业面对哪些主要的“追赶”挑战,例如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等,以及我们又是如何一一克服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那将对理解我们产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方向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The Catching-up Process of Taiwans Electronics Components Industry: A Frontier Analysis》,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台湾经济发展的人来说,简直是一语中的。我们台湾的电子零组件产业,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这其中的“追赶”过程,绝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界定和衡量这个“追赶”?是从技术成熟度,还是市场占有率,抑或是研发投入?“Frontier Analysis”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很高大上,让我猜想它可能会运用一些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比如非参数方法、随机前沿分析等,来评估台湾产业的效率边界,以及我们是如何突破这个边界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创新、转型和策略调整,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追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