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多年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副刊的结集,信笔所至,谈古论今,多涉及近现代文化历史人物,兼及皇家生活、民间社会、风俗传说、精英群体文化等。或叙述,或钩沉,或分析,或议论。其中不少文章既可为茶余饭后、豆棚瓜架之下的余兴谈资,亦可供专门研究者进一步追寻探究历史事实之真相。文字浅显却又不乏寄託悠远之意。人文情趣昂然,知识品位不俗,读来令人饶有兴致。
本书特色
本为作者在《大公报》发表的结集,内容多有谈古论今,适合对文学有兴趣读者收藏。
作者简介
段怀清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史学者,着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传教士与晚清口岸文人》、《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苍茫谁尽东西界》等。
碎 影
张爱玲与武汉
夏氏兄弟与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团圆》
苏青的《三国演义》,张爱玲的《海上花》
张爱玲的自我宣传
关于胡兰成的几篇文章
《汉奸水浒传》中的胡兰成
《周佛海日记》中没有胡兰成
一个人的杂志
关于穆时英、刘□鸥
作为王寿遐的周作人
周作人与北大国史编纂处
陆小曼的画
张幼仪的最后浪漫
什么使得一个女人令人难忘?
政客的书生气
我的《大公报》老乡
《我的前半生》中的王国维
胡适与宣统
王国维之死
「写作机器」张恨水
迟读《对照记》
胡兰成的英语水准
胡适的「两个凡是」
胡适家书:母子之间
胡适家书:夫妻之间
胡适家书:父子之间
胡适是一个古人
胡适的「每天一首诗」
胡适早年论中日关系
胡适与《鲁迅全集》
「胡适能教些什么呢?」及其它
李叔同的两种离情别意
徐志摩未刊日记
徐志摩的莫斯科印象
徐志摩的「洋派」
「雨巷诗人」戴望舒
文学的法兰西
戴望舒的小说
寂寥「雨巷」有多悠长
戴望舒为何被里昂大学开除
香港时期的戴望舒
戴望舒与《广东俗语图解》
戴望舒的译诗
戴望舒的古典文学研究
戴望舒的日记
历史的魅影
史上最牛的厨子
财者末也
观乎乡
孝之礼
富可以儒
高僧得病
孔庙出现「梁祝读书处」
儒昧与愚昧
「人生四大喜」新解
吴宓的有心与无意
鲁迅开列的书单
鲁迅为什么好用毛笔﹖
鲁迅的稿费及其它
鲁迅踏死过小鸡吗?
鲁迅的「点句」工夫
为什么要有法海﹖
白蛇故事怎么牵扯上雷峰塔
「戒尺」与「杀威棒」
维新从辫子开始
数学家与风尘女子
陈衡哲「不婚」与胡适「无后」
如此靠近马礼逊
辜鸿铭说「夷」
能说朱自清剽窃了闻一多么
王韬通晓西语考略
陈纪滢与《大公报》副刊
干隆年间的皇家晚会
「幼童」故事还在延续
世说新语
戏说
曾国藩与晚清官场一瞥
李鸿章杂事二则
父母官
《我与地坛》中的「我」走了
瑜伽飞行术‧筋斗云‧飞天扫帚
文人的「文」与「行」
进退之间的文人们
灯 花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军阀
也说赛珍珠与徐志摩
《围城》中的「肮脏」
我读《一头猪在普罗旺斯》
文学时代
小说病
也说「而今成长大,心事乱如麻」
一张照片 几本旧书
张季鸾与《大公报》
关于《为爱朗读》
徐志摩的六封英文信
徐志摩的「错误」
陈独秀的《金粉泪》
梦想家与传道者
中、美双「进士」陈焕章
「口述笔译」林琴南
密尔顿的《目盲吟》
胡先骕的《梅庵忆语》
未完成的梦想与光荣
唱晚何须待渔舟
毕竟是花花草草
编后记
编后记
集子中的百余篇文稿,是过去几年之中为香港《大公报》副刊写的。说到与副刊的渊源,还得从一九九五年来复旦念书时说起。记得有一次思和师说平时有些小文章,可以寄给香港《大公报》副刊。后来果然写了几篇并寄去,也果然照登了出来。只是当时因为尚未用电脑写作,速度便不怎么快,而邮寄在当时也很是费钱,所以写着写着就中断了。
再后来,从沪上到杭城谋生,读书之余,有些似是而非的话想说,身边又没有人愿听,觉得不妨写出来,在自己也算是一种解脱,于是便又想到《大公报》副刊。那时候已经开始用电脑,且已经会发电子邮件,又能够天天从网路上读到《大公报》副刊。于是,这样一种写作,便成了那段时间里自我吐纳的方式之一。读书人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或可作万仞八极一类的神游,但终归还是要吃饭睡觉的。于是就写了些跟吃饭睡觉多少也有些关系的文字。有些文字,距离虽然远些,但也还上深广,但大多还是有一种自然的人情在。至少没有无病呻吟之类。
文章发表了也就发表了,原本并没有结集出版的想法。去年到南京开一个与胡适有关的会,与台湾学者、知名出版人蔡登山先生分在一组讨论,且由我点评蔡先生的一篇发言论文。由是与蔡先生结识。南京回来之后,想想似可将《大公报》副刊上那些文字汇集成册,至少可以作为自己一个时间段里的工作的一个见证吧。更何况这些文章有的还被转载,其中还有一些文字上的谬误。趁此机会予以更正,也算是与己与人的一点责任吧。于是遂从中挑选了百余篇发给蔡先生,并得到积极回应,直至编辑蔡晓雯女士邮件告知书稿已被接受并需要提供序与后记,才想到还需要给这本集子戴个帽穿双鞋。
需要说明的是,集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孙嘉萍女士的手发出来的。我与孙女士从未见过面,有次去香港,曾有过到《大公报》社编辑部去拜访孙女士的念想,至少当面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谢。但又恐冒昧,且素悉港人工作节奏快,这种内地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在香港是一种极为奢侈的行为,打扰了孙女士的工作,那是心中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也只能在这本集子付印之前,遥向南天表达对孙女士多年来的抬举之谢忱。
其实更多想说的话则没有。此刻的窗外是沪上的春天,社区院子里的香樟树浓郁,山茶花和杜鹃花都还在盛花期,就连风,也是温暖的了。姗姗来迟的春天,毕竟还是来了。
感谢蔡登山先生的慷慨,以及蔡晓雯女士的专业细致。这本集子,也成了我个人对于海崃那一边的一个好的念想。
在段怀清先生的笔下,花花草草不再只是静止的风景,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存在。他观察它们如何随着季节变换颜色,如何努力地向阳生长,甚至如何与周围的环境互动。他写到,当一株藤蔓悄悄攀爬上老墙,它不仅仅是在寻找支撑,也是在记录时间的痕迹,在讲述一段关于坚持与生长的故事。这种赋予植物生命意义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草一木,发现它们身上蕴含的丰富信息,以及它们默默传递给我们的生存智慧。
评分段怀清先生的文字,像是一杯温润的茶,在午后阳光洒满书桌的时刻,静静地品味,总能让人心生暖意。他写故乡的榕树,那盘根错节的树干,如同祖辈们历经沧桑的面容,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和家族的传承。而他笔下偶尔穿插的童年记忆,那些在巷口追逐蜻蜓、在田埂上奔跑嬉戏的日子,总能轻易勾起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尤其是他提到小时候偷摘邻居家番石榴的场景,那种带着羞涩又满怀期待的滋味,仿佛也能从字里行间溢出,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质感的台湾印象,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共同经历的,是如此相似又如此宝贵的时光。
评分或许是因为我本身就对园艺略有涉猎,段怀清先生笔下的那些花草名字,像是老友般亲切。从常见的茉莉、玫瑰,到一些更为本地化的植物,他都能娓娓道来,仿佛带着读者一同漫步在他的花园里。他不仅仅是描述它们的外形,更会分享它们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被栽种,在何种环境下生长,以及它们在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将植物人格化的写作方式,让这些绿意盎然的生命,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温度。每次读到他为某种植物起的名字,或是它们之间发生的“小故事”,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连接。
评分不得不说,段怀清先生的文字,在现代社会中,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宁静。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喧嚣裹挟,难以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而他的随笔,就像是一片片绿洲,让我们得以暂时逃离尘嚣,回归心灵的宁静。他写花开花落,写云卷云舒,写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读他的书,仿佛能让疲惫的灵魂得到一次温柔的洗涤,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段怀清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台湾味”。不是刻意去营造,而是自然流淌而出的。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哲学,那种对小确幸的珍视,那种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厚情感,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字里行间。他写道,曾经因为一场台风,院子里许多心爱的盆栽被吹得七零八落,那一刻的心痛,是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他重新整理、悉心照料,期待它们重新生长的耐心与希望。这种坚韧与乐观,也是台湾人民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评分我特别喜欢段怀清先生处理叙事的方式,他不像很多随笔集那样,一味地罗列事件,而是将生活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一篇关于某种花的描写,可能会牵引出一段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再连接到某个童年时的回忆。这种跳跃式的思维,却并不显得混乱,反而像是一条条细密的线,将散落的生活碎片串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参与到他的生活,感受他情感的起伏,理解他对生命万物的细腻体察。
评分总而言之,《毕竟是花花草草:段怀清随笔集》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体悟。它不是一本故作高深的书,而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生活哲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多了一份热爱,对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对生命也多了一份敬畏。这或许就是一本好书的力量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和美好。
评分我一直觉得,能够从平凡的花花草草中读出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难得的才华。段怀清先生无疑就拥有这样的慧眼。他对于四季更迭的敏锐感知,对于植物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都化为了一句句充满哲理的文字。他提到,春天繁花似锦,固然令人欣喜,但秋日落叶萧瑟,也自有其静谧之美。这种对生命不同阶段的接纳与欣赏,在当今这个追求速成与完美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他的文字,我仿佛也在学习一种更为豁达的生活态度,不再因为短暂的失意而沮丧,也不因为一时的繁盛而得意忘形。
评分我常常在想,段怀清先生对于花花草草的热爱,是否也源于他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他写,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他用一颗充满爱与尊重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所以才能在最平凡的景物中,发现最不平凡的美。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也延伸到了他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绘。即使是笔墨简练的段落,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温情与关怀。
评分初翻开《毕竟是花花草草:段怀清随笔集》,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那些在台北街头巷尾、阳明山步道旁、或是自家阳台上,默默绽放又悄然凋零的寻常景致。段怀清先生以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是一幅幅充满台湾土地气息的生命画卷。他笔下的花草,并非只是简单的名词堆砌,而是承载着时光的印记、情感的寄托,甚至是生活哲学的载体。读到他描绘那盆被遗忘在角落的文竹,如何依旧顽强地伸展出细密的翠绿,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曾经在某个低谷时期,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又或者,是他在雨后初霁时,观察到一株无名小草上晶莹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那份对微小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总能让人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