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资深作家马汉以「莫理」为笔名,长年撰写杂文,透过嬉笑怒骂的方式针砭时事、抒发己见,其文风幽默中带有讽刺,堪称「以一柄温热的匕首关怀社会」。作者曾自言「我的杂文,有些地方跟我的性格有关系,也跟许多华族同胞的语气相近,那是语带双关、话中有骨,同时还富有嘲讽的意味。」本书结集作者具代表性的杂文,既体现评论文章的精辟锐利之美,也深刻反映出马来西亚社会的面貌。
本书特色
1.作者马汉为马来西亚资深华人作家,曾于2008年荣获第10届「马华文学奖」,2010年荣获第8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2011年荣获亚洲文艺基金会颁发「文学终身成就奖」。
2.本书以杂文形式,精锐批评马来西亚多年的时局与世风,是了解马来西亚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品。
作者简介
马汉
原名孙速蕃,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省潮安县西林村,日间师资训练学院毕业,先后担任中小学教师31年,51岁提早退休,投身出版界,先后担任过《好少年》月刊、《新明少年》周刊及《小作家》月刊主编,以及多家出版社编辑经理及高级编辑。
曾出版文艺小说创作、杂文集、掌故等专集18本,儿童文学创作40本,儿童读物百种以上及小学作文辅导书50本。部分着作曾被翻译为英、巫文,并有多本在中国、香港及台湾发行。2008年荣获第10届「马华文学奖」,2010年荣获第8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2011年荣获亚洲文艺基金会颁发「文学终身成就奖」。
自序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联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公司要为历届「马华文学奖」得奖人各出版一本选集,这是个令我感到兴奋的消息;原因我是第十届文学奖得奖人,因此也能有一本选集叨陪末席。
我从年轻时代便爱上写作,很小的时候便立志长大之后成为一位作家,并且立愿为孩子们写书,为他们提供精神粮食。
结果从少年时代一直到刻下的黄金年华,总共有六十年左右的时光,都在写作,而且乐此不疲,大有「一日不写作,便没有快乐」之势。
我的写作体材十分广泛,先从小说入手,再写杂文,最后还专注儿童文学创作。我不敢自诩为「多面手」,不过几十年间,确实写出百篇以上的短篇小说、超过五百篇的杂文以及将近四十本的儿童文学创作集。从量的角度来看,倒是相当的丰硕,至于从质的角度来看又如何呢?我想有待读者和文评家去评估了。
可是,我要选出哪一类作品来当作选集出版呢?一时之间,可有点犹豫不决。幸亏这套《马华文学奖大系》的主编及委员们向我作建议,说许多人都晓得我写了不少的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创作,可能不晓得我在杂文方面也有不俗的成果,为何不选杂文来出版「选集」呢?
我听了之后,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于是便敲定出这本杂文选集了。非常感激编委们替我选了一百四十篇作品,汇编成书;同时更要感激廖冰凌博士为我的作品作了一次全面性的评估。廖博士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的精神读过拙作,然后再予评估;承她不弃,肯定了拙出的价值,实在对我鼓励很大,我读了以后,果真是老怀大慰!
在创作上,我有三项「至爱」:其一是短篇小说,其次是儿童文学创作,「杂文」属第三,不过也是我的所爱,与前两类是相同的喜爱。
杂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正如日本评论家厨川白村所说的:「冬天坐在炉边的安乐椅上,夏天穿浴衣啜着苦茗,对着无所不谈的朋友倾诉一般地,随着笔端流泄而出的文字,便是Eassay(杂文)。兴来时,也许可以写出不致使你腰酸背痛的理论;也许有时夹进去一句两句带刺的警句;也能让你自诩抱负。有幽默,也有哀怨。所谈的题目,上自国家大事,下至市井琐小,书籍的批评,知人的消息,以至缅怀自己的往事;凡此种种,随着思潮的起伏,托诸笔墨,形诸文字者都是。」
我写杂文的时候,正好抱持着上述的心态。我的杂文,有些地方跟我的性格有关系,也跟许多华族同胞的语气相近,那是语带双关、话中有骨,同时还富有嘲讽的意味。
只可惜我只是一名作者(Writer),不是一个斗士(Fighter),恪于环境与条例的限制及不许可,有时候不免会有「隔靴搔痒」之嫌,因此,我的杂文不是匕首,也不是投枪,只是仿效咖啡店中的议士,时而说说风凉话,时而发发牢骚,如此而已!
非常感谢编委们对我的杂文青眼有加;同时更要感谢过去几十年间,约我写杂文专栏的各位编辑,谢谢大家的错爱,给予我发表的空间。
最后,当然要感谢读者选购此书,但愿这百多篇杂文,就像凉茶一般,让您在大热天里吮啜喝下之后,虽然有点儿苦涩,不过却会有清凉消暑热的功效!
写于2012年2月11日午间
拿到《笑弹人间》这本杂文选集,我最先注意到的是书名,它带着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亲切感。我一直觉得,好的杂文,应该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轻松自然,却又能点出一些生活中的真谛。马汉的文字,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写的是台湾的日常,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常常忽略的事情。他写到,台湾人对“呷好道相报”的执着,写到,我们在社交场合,那种小心翼翼的客套,写到,我们面对长辈时,那种既尊敬又有点无奈的复杂心情。 我特别喜欢他写到的一些关于食物的段落。台湾的美食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夜市的小吃,到家庭的餐桌,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马汉写卤肉饭,不是简单地写它有多好吃,而是写出卤肉饭背后,那种代代相传的手艺,那种妈妈的味道,那种家的味道。这些文字,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回味一种生活,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他的文字,就像是一道道台湾的美味佳肴,每一道都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评分初翻开《笑弹人间:马汉杂文选集》,那书名就带着一股子江湖气,又有点文人气,有点像早期报纸副刊上那种接地气的专栏。我是在台北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瞥见的,书皮设计简洁,没有花哨的插图,只用了沉静的墨绿色,标题字体也很有味道,透着一股子岁月的沉淀感。我一向偏爱这种不声不响,却能在文字里藏着乾坤的书。翻了几页,发现作者马汉的文字,跟我想象中那种纯粹的逗乐子不太一样,他写的是生活,是观察,是那种藏在日常琐碎里的无奈和智慧。 比如说,他写起早市的菜贩,不是简单地描绘他们的吆喝声,而是能勾勒出他们脸上的褶子,他们和顾客讨价还价时的眼神,以及那种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还能保留一份朴实和热情的姿态。他会写到,一个卖菜的阿伯,如何在几斤几两的亏损里,找到一点点尊严;一个卖水果的阿姨,如何用那带着乡音的嗓门,把最普通的水果,讲得像稀世珍宝一样。这些片段,不是大起大落的故事,却能在字里行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穿梭在城市里,忙着生活,有多少时候,会真正停下来,去看看身边这些默默付出的人?马汉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被忽略的美好,也照出了我们有时过于匆忙的脚步。
评分当我翻开《笑弹人间》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带来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觉得书名挺有趣,想看看作者会写些什么。没想到,马汉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里。他写的是台湾的社会百态,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常常无暇顾及的事情。他写到,台湾人对“人情味”的看重,写到,我们在社交场合,那种既想融入又有点顾虑的复杂心理,写到,我们面对困难时,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特别喜欢他写到的一些关于“台湾人讲话”的段落。台湾人的语言,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比喻和俚语,非常有特色。马汉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些语言的精髓,并用它们来描绘生活场景,使得他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他会用一句地道的台湾俗语,来形容一个人的无奈,或者用一个充满画面感的词语,来描绘一个场景。这些文字,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感受一种语言的魅力,一种文化的底蕴。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为我们绘制一幅台湾的风土人情画卷。
评分《笑弹人间:马汉杂文选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在地性”。它不是那种空泛的、遥远的议论,而是紧紧地围绕着台湾的土地,台湾的人民,台湾的生活。马汉的文字,充满了浓浓的台湾味道,就像是一杯香醇的阿里山高山茶,回甘绵长。他写到,台湾人对“拜拜”的虔诚,写到,我们在节庆时,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写到,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那种祈求平安的愿望。 我记得有一篇,他写的是关于台湾的“选举文化”,他没有去评论政治,而是用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候选人拉票时的种种情景,以及选民们那种既期待又有点无奈的心情。他把这些日常化的政治行为,写得就像是一出喜剧,让我们在笑声中,看到了台湾社会独特的政治生态。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觉得,马汉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人。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对台湾的理解,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评分买《笑弹人间》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只是觉得书名有趣,价格也合理。没想到,翻开之后,却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马汉的文字,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种尖酸刻薄的讽刺,而是用一种温和的、带着点自嘲的幽默,写出了生活的真相。他写到的很多社会现象,比如房价的飙升,比如年轻人面对的压力,比如人际关系的疏离,都不是用激烈的语言去抨击,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带着一丝无奈,一丝调侃,让你在笑声中,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无奈。 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写的是台湾人过年时,亲戚间的客套和压力,那种“今年有没有涨薪水?”“什么时候结婚?”的灵魂拷问,以及大家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绞尽脑汁的对话,写得真是入木三分。我读的时候,简直是捧腹大笑,因为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太熟悉了,就像是在写我自己的经历一样。马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有点厌烦的日常,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在笑声中,反思这些问题,也让我们在笑声中,找到一丝慰藉。
评分读《笑弹人间》的时候,我总有一种置身于老电影院的感觉。不是那种大片,而是那种在小镇上放映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黑白片。马汉的文字,就是这样,它没有太多绚丽的色彩,但却充满了质感,充满了故事。他写到的很多场景,比如下班后,在街边买一杯珍珠奶茶,比如周末,和家人一起去郊外野餐,比如过年时,那种热闹又有点嘈杂的年夜饭。这些场景,都太熟悉了,太真实了,就像是在回放我自己的生活。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写到台湾人对“机车”的热爱,那种无论刮风下雨,都要骑着机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他没有去评论这种现象的利弊,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去描绘了骑行者脸上的表情,他们迎风而行的姿态,以及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让我觉得,马汉是一个非常细心,也非常有观察力的人。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为我们记录下这些生活中的点滴,让我们在多年以后,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我们曾经拥有的,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时光。
评分读《笑弹人间》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在眷村的日子。那时候,生活不像现在这样物质丰裕,但人情味却浓得多。邻里之间,不像是现在这样,一个门关起来,就隔绝了所有联系。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伸出援手。马汉的杂文,写到的很多情境,都让我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写的是台湾的“在地”生活,那种混合了闽南语、客家话,还有一些外省口音的对话,那种街头巷尾的小故事,那种人与人之间,不用说太多,一个眼神就能明白的默契。 我特别喜欢他写到的一些老行业,比如修鞋的老师傅,他不是简单地写这个职业有多么辛苦,而是能写出那个老师傅的坚持,他对手艺的敬畏,以及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固守着一份职业的尊严。还有那些巷口的小吃店,老板娘的笑容,菜单上的价格,那份朴实无华的温暖,都像旧照片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点点清晰起来。这让我觉得,虽然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马汉的文字,就是这种温情的载体,他用他独特的视角,把这些温暖,一点点渗透到读者的心里。
评分第一次读马汉的杂文,是在一个下雨的午后。窗外雨声淅沥,我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笑弹人间》。这本书,就像一杯温热的茶,暖暖地流进心里。马汉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他的世界。他写的是台湾的本土文化,是那些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比如街边的卤肉饭,比如巷口的豆浆店,比如挤满人的公车,比如午后慵懒的猫咪。他把这些平凡的元素,写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 我尤其喜欢他写到的一些老物件,比如那种老式的电风扇,比如那种泛黄的电视机,比如那种写在纸上的菜谱。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落后,但它们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马汉就是用这些回忆,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不是在怀旧,而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岁月的东西。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张张老照片,每一张都充满了故事,每一张都能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轻松愉快,却又充满了力量。
评分《笑弹人间:马汉杂文选集》这本书,与其说是杂文,不如说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面镜子,被他擦得亮亮的,照出了生活中那些闪闪发光,也照出了那些有些暗淡的角落。我不是那种会特别关注时事的人,对政治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我对生活中的小细节,却有着特别的敏感。马汉的文字,恰恰能捕捉到这些细节。他写到,一家小店,因为老板娘的一个微笑,生意就特别好;写到,一个社区,因为大家互相帮助,就充满了一种温暖的氛围。 我记得有一篇,他写的是台湾特有的“槟榔西施”现象,不是简单地去评价,而是从她们的视角,去感受她们的无奈,去理解她们的生活。他没有去批判,也没有去歌颂,只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事实,让我们去思考。这种不带偏见的视角,让我觉得,他的文字非常难得。在如今这个充满各种声音和立场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篇,不煽情,不激愤,却能引人深思的文章,实属不易。这让我觉得,马汉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一个有深度、有思考的观察者。
评分《笑弹人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常常觉得,身处台北,生活节奏很快,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马汉的杂文,正好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他用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探讨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困境,比如人际关系的微妙,比如工作中的压力,比如面对选择时的迷茫。 我记得有一篇,他写的是关于“小确幸”的讨论,不是简单地去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去展现“小确幸”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他写到,在拥挤的捷运上,偶然遇到一个熟悉的笑容,就能让一整天的心情都变得明朗;他写到,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享受一杯咖啡,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马汉的文字,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感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