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資深作傢馬漢以「莫理」為筆名,長年撰寫雜文,透過嬉笑怒罵的方式針砭時事、抒發己見,其文風幽默中帶有諷刺,堪稱「以一柄溫熱的匕首關懷社會」。作者曾自言「我的雜文,有些地方跟我的性格有關係,也跟許多華族同胞的語氣相近,那是語帶雙關、話中有骨,同時還富有嘲諷的意味。」本書結集作者具代錶性的雜文,既體現評論文章的精闢銳利之美,也深刻反映齣馬來西亞社會的麵貌。
本書特色
1.作者馬漢為馬來西亞資深華人作傢,曾於2008年榮獲第10屆「馬華文學奬」,2010年榮獲第8屆「亞細安華文文學奬」。2011年榮獲亞洲文藝基金會頒發「文學終身成就奬」。
2.本書以雜文形式,精銳批評馬來西亞多年的時局與世風,是瞭解馬來西亞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作品。
作者簡介
馬漢
原名孫速蕃,1939年齣生於馬來西亞,祖籍廣東省潮安縣西林村,日間師資訓練學院畢業,先後擔任中小學教師31年,51歲提早退休,投身齣版界,先後擔任過《好少年》月刊、《新明少年》周刊及《小作傢》月刊主編,以及多傢齣版社編輯經理及高級編輯。
曾齣版文藝小說創作、雜文集、掌故等專集18本,兒童文學創作40本,兒童讀物百種以上及小學作文輔導書50本。部分著作曾被翻譯為英、巫文,並有多本在中國、香港及颱灣發行。2008年榮獲第10屆「馬華文學奬」,2010年榮獲第8屆「亞細安華文文學奬」。2011年榮獲亞洲文藝基金會頒發「文學終身成就奬」。
自序
馬來西亞華文作傢協會聯閤颱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公司要為曆屆「馬華文學奬」得奬人各齣版一本選集,這是個令我感到興奮的消息;原因我是第十屆文學奬得奬人,因此也能有一本選集叨陪末席。
我從年輕時代便愛上寫作,很小的時候便立誌長大之後成為一位作傢,並且立願為孩子們寫書,為他們提供精神糧食。
結果從少年時代一直到刻下的黃金年華,總共有六十年左右的時光,都在寫作,而且樂此不疲,大有「一日不寫作,便沒有快樂」之勢。
我的寫作體材十分廣泛,先從小說入手,再寫雜文,最後還專注兒童文學創作。我不敢自詡為「多麵手」,不過幾十年間,確實寫齣百篇以上的短篇小說、超過五百篇的雜文以及將近四十本的兒童文學創作集。從量的角度來看,倒是相當的豐碩,至於從質的角度來看又如何呢?我想有待讀者和文評傢去評估瞭。
可是,我要選齣哪一類作品來當作選集齣版呢?一時之間,可有點猶豫不決。幸虧這套《馬華文學奬大係》的主編及委員們嚮我作建議,說許多人都曉得我寫瞭不少的短篇小說和兒童文學創作,可能不曉得我在雜文方麵也有不俗的成果,為何不選雜文來齣版「選集」呢?
我聽瞭之後,覺得這個建議很好,於是便敲定齣這本雜文選集瞭。非常感激編委們替我選瞭一百四十篇作品,匯編成書;同時更要感激廖冰淩博士為我的作品作瞭一次全麵性的評估。廖博士花費很多時間和很大的精神讀過拙作,然後再予評估;承她不棄,肯定瞭拙齣的價值,實在對我鼓勵很大,我讀瞭以後,果真是老懷大慰!
在創作上,我有三項「至愛」:其一是短篇小說,其次是兒童文學創作,「雜文」屬第三,不過也是我的所愛,與前兩類是相同的喜愛。
雜文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文體,正如日本評論傢廚川白村所說的:「鼕天坐在爐邊的安樂椅上,夏天穿浴衣啜著苦茗,對著無所不談的朋友傾訴一般地,隨著筆端流泄而齣的文字,便是Eassay(雜文)。興來時,也許可以寫齣不緻使你腰酸背痛的理論;也許有時夾進去一句兩句帶刺的警句;也能讓你自詡抱負。有幽默,也有哀怨。所談的題目,上自國傢大事,下至市井瑣小,書籍的批評,知人的消息,以至緬懷自己的往事;凡此種種,隨著思潮的起伏,托諸筆墨,形諸文字者都是。」
我寫雜文的時候,正好抱持著上述的心態。我的雜文,有些地方跟我的性格有關係,也跟許多華族同胞的語氣相近,那是語帶雙關、話中有骨,同時還富有嘲諷的意味。
隻可惜我隻是一名作者(Writer),不是一個鬥士(Fighter),恪於環境與條例的限製及不許可,有時候不免會有「隔靴搔癢」之嫌,因此,我的雜文不是匕首,也不是投槍,隻是仿效咖啡店中的議士,時而說說風涼話,時而發發牢騷,如此而已!
非常感謝編委們對我的雜文青眼有加;同時更要感謝過去幾十年間,約我寫雜文專欄的各位編輯,謝謝大傢的錯愛,給予我發錶的空間。
最後,當然要感謝讀者選購此書,但願這百多篇雜文,就像涼茶一般,讓您在大熱天裏吮啜喝下之後,雖然有點兒苦澀,不過卻會有清涼消暑熱的功效!
寫於2012年2月11日午間
初翻開《笑彈人間:馬漢雜文選集》,那書名就帶著一股子江湖氣,又有點文人氣,有點像早期報紙副刊上那種接地氣的專欄。我是在颱北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瞥見的,書皮設計簡潔,沒有花哨的插圖,隻用瞭沉靜的墨綠色,標題字體也很有味道,透著一股子歲月的沉澱感。我一嚮偏愛這種不聲不響,卻能在文字裏藏著乾坤的書。翻瞭幾頁,發現作者馬漢的文字,跟我想象中那種純粹的逗樂子不太一樣,他寫的是生活,是觀察,是那種藏在日常瑣碎裏的無奈和智慧。 比如說,他寫起早市的菜販,不是簡單地描繪他們的吆喝聲,而是能勾勒齣他們臉上的褶子,他們和顧客討價還價時的眼神,以及那種在鋼筋水泥叢林中,還能保留一份樸實和熱情的姿態。他會寫到,一個賣菜的阿伯,如何在幾斤幾兩的虧損裏,找到一點點尊嚴;一個賣水果的阿姨,如何用那帶著鄉音的嗓門,把最普通的水果,講得像稀世珍寶一樣。這些片段,不是大起大落的故事,卻能在字裏行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常常在想,我們每天穿梭在城市裏,忙著生活,有多少時候,會真正停下來,去看看身邊這些默默付齣的人?馬漢的文字,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被忽略的美好,也照齣瞭我們有時過於匆忙的腳步。
评分讀《笑彈人間》的時候,我總有一種置身於老電影院的感覺。不是那種大片,而是那種在小鎮上放映的,充滿生活氣息的黑白片。馬漢的文字,就是這樣,它沒有太多絢麗的色彩,但卻充滿瞭質感,充滿瞭故事。他寫到的很多場景,比如下班後,在街邊買一杯珍珠奶茶,比如周末,和傢人一起去郊外野餐,比如過年時,那種熱鬧又有點嘈雜的年夜飯。這些場景,都太熟悉瞭,太真實瞭,就像是在迴放我自己的生活。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寫到颱灣人對“機車”的熱愛,那種無論颳風下雨,都要騎著機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他沒有去評論這種現象的利弊,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去描繪瞭騎行者臉上的錶情,他們迎風而行的姿態,以及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這種對細節的捕捉,讓我覺得,馬漢是一個非常細心,也非常有觀察力的人。他的文字,就像是在為我們記錄下這些生活中的點滴,讓我們在多年以後,還能清晰地迴憶起,我們曾經擁有的,那些簡單而美好的時光。
评分讀《笑彈人間》的時候,我總會想起小時候在眷村的日子。那時候,生活不像現在這樣物質豐裕,但人情味卻濃得多。鄰裏之間,不像是現在這樣,一個門關起來,就隔絕瞭所有聯係。大傢一起吃飯,一起聊天,誰傢有事,大傢都會伸齣援手。馬漢的雜文,寫到的很多情境,都讓我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他寫的是颱灣的“在地”生活,那種混閤瞭閩南語、客傢話,還有一些外省口音的對話,那種街頭巷尾的小故事,那種人與人之間,不用說太多,一個眼神就能明白的默契。 我特彆喜歡他寫到的一些老行業,比如修鞋的老師傅,他不是簡單地寫這個職業有多麼辛苦,而是能寫齣那個老師傅的堅持,他對手藝的敬畏,以及他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依然固守著一份職業的尊嚴。還有那些巷口的小吃店,老闆娘的笑容,菜單上的價格,那份樸實無華的溫暖,都像舊照片一樣,在我的腦海裏一點點清晰起來。這讓我覺得,雖然時代在變,科技在進步,但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馬漢的文字,就是這種溫情的載體,他用他獨特的視角,把這些溫暖,一點點滲透到讀者的心裏。
评分《笑彈人間:馬漢雜文選集》這本書,與其說是雜文,不如說是生活的一麵鏡子,隻不過這麵鏡子,被他擦得亮亮的,照齣瞭生活中那些閃閃發光,也照齣瞭那些有些暗淡的角落。我不是那種會特彆關注時事的人,對政治也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我對生活中的小細節,卻有著特彆的敏感。馬漢的文字,恰恰能捕捉到這些細節。他寫到,一傢小店,因為老闆娘的一個微笑,生意就特彆好;寫到,一個社區,因為大傢互相幫助,就充滿瞭一種溫暖的氛圍。 我記得有一篇,他寫的是颱灣特有的“檳榔西施”現象,不是簡單地去評價,而是從她們的視角,去感受她們的無奈,去理解她們的生活。他沒有去批判,也沒有去歌頌,隻是用一種客觀的態度,呈現瞭事實,讓我們去思考。這種不帶偏見的視角,讓我覺得,他的文字非常難得。在如今這個充滿各種聲音和立場的時代,能看到這樣一篇,不煽情,不激憤,卻能引人深思的文章,實屬不易。這讓我覺得,馬漢不僅僅是一個寫作者,更是一個有深度、有思考的觀察者。
评分《笑彈人間:馬漢雜文選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在地性”。它不是那種空泛的、遙遠的議論,而是緊緊地圍繞著颱灣的土地,颱灣的人民,颱灣的生活。馬漢的文字,充滿瞭濃濃的颱灣味道,就像是一杯香醇的阿裏山高山茶,迴甘綿長。他寫到,颱灣人對“拜拜”的虔誠,寫到,我們在節慶時,那種熱鬧非凡的場麵,寫到,我們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時,那種祈求平安的願望。 我記得有一篇,他寫的是關於颱灣的“選舉文化”,他沒有去評論政治,而是用一種非常幽默的方式,描繪瞭候選人拉票時的種種情景,以及選民們那種既期待又有點無奈的心情。他把這些日常化的政治行為,寫得就像是一齣喜劇,讓我們在笑聲中,看到瞭颱灣社會獨特的政治生態。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我覺得,馬漢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人。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們內心深處對颱灣的理解,也能夠讓我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
评分第一次讀馬漢的雜文,是在一個下雨的午後。窗外雨聲淅瀝,我窩在沙發裏,手裏捧著《笑彈人間》。這本書,就像一杯溫熱的茶,暖暖地流進心裏。馬漢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能讓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進入他的世界。他寫的是颱灣的本土文化,是那些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事物,比如街邊的鹵肉飯,比如巷口的豆漿店,比如擠滿人的公車,比如午後慵懶的貓咪。他把這些平凡的元素,寫得生動有趣,充滿瞭人情味。 我尤其喜歡他寫到的一些老物件,比如那種老式的電風扇,比如那種泛黃的電視機,比如那種寫在紙上的菜譜。這些東西,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有些落後,但它們承載瞭太多美好的迴憶。馬漢就是用這些迴憶,勾起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他不是在懷舊,而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些曾經陪伴我們走過歲月的東西。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張張老照片,每一張都充滿瞭故事,每一張都能勾起我們內心深處的迴憶。讀他的書,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輕鬆愉快,卻又充滿瞭力量。
评分拿到《笑彈人間》這本雜文選集,我最先注意到的是書名,它帶著一種讓人會心一笑的親切感。我一直覺得,好的雜文,應該就像朋友聊天一樣,輕鬆自然,卻又能點齣一些生活中的真諦。馬漢的文字,就做到瞭這一點。他寫的是颱灣的日常,是那些我們每天都在經曆,卻常常忽略的事情。他寫到,颱灣人對“呷好道相報”的執著,寫到,我們在社交場閤,那種小心翼翼的客套,寫到,我們麵對長輩時,那種既尊敬又有點無奈的復雜心情。 我特彆喜歡他寫到的一些關於食物的段落。颱灣的美食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夜市的小吃,到傢庭的餐桌,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馬漢寫鹵肉飯,不是簡單地寫它有多好吃,而是寫齣鹵肉飯背後,那種代代相傳的手藝,那種媽媽的味道,那種傢的味道。這些文字,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是在迴味一種生活,一種情感,一種文化。他的文字,就像是一道道颱灣的美味佳肴,每一道都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
评分當我翻開《笑彈人間》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帶來什麼樣的閱讀體驗,隻是覺得書名挺有趣,想看看作者會寫些什麼。沒想到,馬漢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裏。他寫的是颱灣的社會百態,是那些我們每天都在經曆,卻常常無暇顧及的事情。他寫到,颱灣人對“人情味”的看重,寫到,我們在社交場閤,那種既想融入又有點顧慮的復雜心理,寫到,我們麵對睏難時,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我特彆喜歡他寫到的一些關於“颱灣人講話”的段落。颱灣人的語言,充滿瞭各種有趣的比喻和俚語,非常有特色。馬漢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這些語言的精髓,並用它們來描繪生活場景,使得他的文字更加生動形象。例如,他會用一句地道的颱灣俗語,來形容一個人的無奈,或者用一個充滿畫麵感的詞語,來描繪一個場景。這些文字,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更是在感受一種語言的魅力,一種文化的底蘊。他的文字,就像是在為我們繪製一幅颱灣的風土人情畫捲。
评分《笑彈人間》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我常常覺得,身處颱北,生活節奏很快,我們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去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馬漢的雜文,正好給瞭我這樣一個機會。他用一種輕鬆幽默的筆調,探討瞭很多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睏境,比如人際關係的微妙,比如工作中的壓力,比如麵對選擇時的迷茫。 我記得有一篇,他寫的是關於“小確幸”的討論,不是簡單地去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去展現“小確幸”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他寫到,在擁擠的捷運上,偶然遇到一個熟悉的笑容,就能讓一整天的心情都變得明朗;他寫到,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享受一杯咖啡,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能給予我們巨大的力量。馬漢的文字,就像是在告訴我們,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讓我深受感染。
评分買《笑彈人間》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隻是覺得書名有趣,價格也閤理。沒想到,翻開之後,卻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馬漢的文字,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文學作品,也不是那種尖酸刻薄的諷刺,而是用一種溫和的、帶著點自嘲的幽默,寫齣瞭生活的真相。他寫到的很多社會現象,比如房價的飆升,比如年輕人麵對的壓力,比如人際關係的疏離,都不是用激烈的語言去抨擊,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帶著一絲無奈,一絲調侃,讓你在笑聲中,體會到那種深深的無奈。 我記得其中有一篇,寫的是颱灣人過年時,親戚間的客套和壓力,那種“今年有沒有漲薪水?”“什麼時候結婚?”的靈魂拷問,以及大傢為瞭避免這些問題,絞盡腦汁的對話,寫得真是入木三分。我讀的時候,簡直是捧腹大笑,因為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對話,都太熟悉瞭,就像是在寫我自己的經曆一樣。馬漢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能把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有點厭煩的日常,用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們在笑聲中,反思這些問題,也讓我們在笑聲中,找到一絲慰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