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物联网」被视为继个人电脑、网际网路之后,世界资讯产业的第三波浪潮。本书则为国内第一本正式赶上此波浪潮的教科书。
本书「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与应用」共分四个章节,分别为「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物联网网路层技术」、「物联网应用层技术」,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新概念、实验与应用皆含在本书的介绍范围。本书内容广泛且浅显易懂,非常适用于相关科系之读者,并能提供物联网、感测器网路、RFID等相关资讯与技术之参考。
作者简介
李达生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博士
现职:国立台北科技大学能源与冷冻空调工程系教授暨机电学院副院长、能源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国科会民生节能技术研发办公室共同主持人
研究领域:
感测技术开发,以及感测器网路用于未来物联网架构之实现
学术荣誉:发表20余篇SCI全文论文发表;发展30件以上发明专利;自2007/8迄今共执行7件国科会计画(总金额达2880万元);开发无线主轴监控系统,协助国内业界筹组产业联盟;参与台湾大学RFID教育暨实验研发中心,负责于国内筹办RFID工程师教育认证;于北科大设立智慧感测实验室,引领未来物联网架构之发展。
翁仲铭
学历:国立中正大学资讯工程博士
现职:圣约翰大学电脑与通讯工程系助理教授、GS1 Taiwan物联网顾问
经历:网路通讯人才培育先导型计画-感测器网路课程发展计画教师(2011)
国科会网通国家型计画「以感测器网路实现悠活自行车联盟」共同主持人(2009)
圣约翰科技大学 RFID科技及应用人才培育学程计画主持人(2009)
研究领域:
物联网系统应用、RFID与感测器网路、资料探勘
彭永新
学历:国立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硕士
现职:于GS1 Taiwan 专业服务部担任GS1 条码及EPC RFID产业标准引进、训练及技术支援等相关工作,同时担任「货柜机械式封条国家标准草案制订」、「被动式电子封条国际标准申请阶段研究」、「商品及物流条码国家标准修订案补助计画」等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案经理。
哇,这本《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与应用》真是让人惊艳!一开始我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物联网的书籍也很多,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它不像有些书那样只讲皮毛,而是真正深入到物联网的每一个核心环节。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到数据采集、传输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协议,比如MQTT、CoAP,再到云平台的数据存储、分析,最后到终端设备的实际应用场景,这本书几乎无所不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技术讲得枯燥乏味。相反,他用了很多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智能家居的实现、智慧农业的监控,甚至还提到了工业物联网的应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话,他不仅能解释清楚复杂的概念,还能告诉我这些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也画得非常清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各个组件之间的联系。 而且,这本书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都非常友好。如果你是物联网领域的初学者,它能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你快速掌握核心概念;如果你是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它也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前沿的技术信息。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安全性的章节,详细阐述了物联网设备和数据面临的潜在威胁,以及如何通过加密、认证等技术来保障安全,这一点在当前信息安全日益重要的时代尤为关键。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在技术的讲解之外,作者还花了很大的篇幅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的融合,以及5G技术将如何赋能物联网的发展。这些内容让我对物联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抓住这些机遇。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物联网未来的宝典,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物联网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与应用》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技术书籍之一。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某个技术点,而是以一种非常宏观且深刻的视角,带领读者全面理解物联网的生态系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据采集与边缘计算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数据的收集,而是深入到数据在设备端、网关端以及云端如何进行预处理、分析和决策,以及边缘计算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明白,物联网的智能化并非只发生在云端,边缘端的智能处理同样至关重要。 书中对物联网安全性的讨论也相当到位。作者详细分析了物联网设备在生命周期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策略,包括从硬件设计到软件开发,再到网络传输和数据存储的全方位安全保障。这让我认识到,在享受物联网便利的同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而且,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非常详实,作者选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实际应用场景,详细剖析了物联网技术是如何被落地和应用的。这种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理解技术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专业且具有启发性,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物联网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评分一本《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与应用》就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物联网就是连接设备,然后收集数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远比这要复杂和精彩得多。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物联网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 让我特别受益的是关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对海量的物联网数据进行清洗、存储、建模和挖掘,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驱动决策和优化业务流程。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物联网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来创造智能。 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切,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读完这些案例,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物联网技术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又是如何为各行各业带来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对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充满了信心。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流畅,虽然是技术书籍,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作者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听一位资深专家在给我做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物联网视角,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开始思考物联网的无限可能。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与应用》这本书的期待不高,以为又是市面上那种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的教材。结果,它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技术名词,而是真正地剖析了物联网的底层逻辑。从硬件层的传感器选择和集成,到软件层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再到网络层的通信协议设计,以及云端的平台构建,每一个环节都被讲解得淋漓尽致。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通信协议的讲解,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协议的优劣势、适用场景以及实现机制。比如,对于MQTT协议的讲解,作者不仅介绍了其发布/订阅模式,还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如何用MQTT实现低功耗设备的数据上报。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原本觉得枯燥的技术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也非常强。书中包含了一些代码示例和实验设计,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一一实践,但光是看这些示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引导读者动手实践方面的良苦用心。它不仅仅是让你了解理论,更鼓励你去动手尝试,去真正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想要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的组织结构也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构建起对物联网的完整认知。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学习物联网技术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安排简直太棒了!它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迷茫,总能找到清晰的学习路径。
评分《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与应用》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物联网的理解非常模糊,总觉得它离我有点远。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物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它的技术原理远比我想象的要精妙。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集成到物联网系统中。对于嵌入式开发的部分,作者也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技术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物联网设备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网络通信的章节。从Wi-Fi、蓝牙到LoRa、NB-IoT,作者对各种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原理、优劣势和应用场景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场景下应该选择哪种通信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保证数据的高效传输的。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到核心技术,再到实际应用,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逐步掌握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教授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物联网的未来发展。作者对于新兴技术,如边缘计算、区块链在物联网中的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物联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