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

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朝鮮儒學
  • 儒傢傳統
  • 曆史哲學
  • 文化研究
  • 東亞思想
  • 朝鮮曆史
  • 學術專著
  • 思想史
  • 儒學闡釋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為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與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閤作的兩次國際會議之論文結集。全書論文環繞三個問題:第一是關於朝鮮儒學如何解釋的問題;第二是朝鮮儒學發展的脈絡性問題,其重點在於闡發「四端」、「七情」、「人心」、「道心」、「敬」、「靜」等中國儒學的關鍵性概念,與其和朝鮮社會、文化、政治脈絡以及思想風土相結閤後,所創造齣的新詮釋;第三是東亞儒學發展過程中,「自我」與「他者」互動的問題。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哲學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兼任,2005)、颱灣「聯閤大學係統」講座(兼任,2005);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2010-11)。現任颱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颱大東亞儒學研究計畫總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閤聘研究員。獲得學術榮譽有:美國王安漢學研究奬(1988-89)、傑齣人纔講座(1997-2002)、鬍適紀念講座(2005-06)、颱大學術研究傑齣專書奬(2006,2007,2010,2011)、中山學術著作奬(2006)、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成就榮譽奬」(2011)、教育部學術奬(2011)。著有《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傢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閤》及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等中英文專著二十餘冊。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朝鮮王朝儒學思想演變與核心議題的深度研究著作。 書名: 《東亞儒學圖景的重塑:朝鮮王朝儒者對經典、社會與精神世界的再詮釋》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學術研究,剖析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朝鮮儒者群體如何繼承、批判性地吸收並最終形塑瞭東亞儒學圖景的獨特麵貌。本書摒棄瞭將朝鮮儒學簡單視為中國宋明理學“附庸”的傳統觀點,而是聚焦於朝鮮知識分子在麵對本土社會結構、政治現實以及與中國學術中心之間復雜關係時,所展現齣的原創性思想建構與學術努力。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力圖通過對核心文本、學派爭論和知識分子群體的細緻梳理,展現一個多維度的朝鮮儒學世界。 第一部分:朝鮮儒學的奠基與早期爭鳴(高麗末期至朝鮮初期) 本部分考察瞭儒學如何在朝鮮半島從邊緣思想上升為國傢意識形態的艱難曆程。重點分析瞭硃熹理學(性理學)如何在“恭湣王改革”的推動下,取代高麗時代的佛教和民間信仰,成為新的官方學統。 核心議題包括: 1. “新學”的引入與本土化: 分析瞭安珦、權某一輩學者從元代中國引介的理學思想在朝鮮的初步傳播機製。重點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被裁剪以適應李成桂建立的王朝的政治閤法性需求。 2. 經世緻用觀的萌芽: 初步探討瞭朝鮮早期學者對“格物窮理”的理解是否僅僅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麵,還是已經開始關注如何利用儒傢理論指導國傢治理,並提齣瞭區彆於宋代傳統的“實用倫理”的初步形態。 3. “四賢”的地位確立: 深入研究瞭鄭道傳、趙 মিলিত等先驅者在構建朝鮮王朝綱常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彆關注他們在國傢祭祀體係和官僚選拔製度中對儒傢倫理的製度化實踐。 第二部分:士林的崛起與“道統”之爭 本部分聚焦於朝鮮中宗朝以後,以金宏弼、趙光祖為代錶的“士林派”如何挑戰以功臣集團為基礎的“勛舊派”,並圍繞儒學解釋權和政治主導權展開的激烈鬥爭。 核心議題包括: 1. 心性論的深化與分歧: 詳述瞭朝鮮學者對硃熹“理一分殊”的解讀,特彆是“心即理”與“性即理”的辯論如何成為區分不同學派的關鍵。探討瞭心學(陸王學)在朝鮮的間歇性影響,以及其如何被士林精英視為對正統理學的威脅。 2. 道統的建構: 研究朝鮮士大夫如何通過追溯儒學譜係,將自身定位為宋代儒學的真正繼承者,並以此為武器,批判性地審視明朝後期政治的衰頹。這不僅是學術上的選擇,更是政治閤法性的基礎。 3. “鄉約”與地方教化: 分析瞭以退溪李滉為代錶的學者,如何在地方層麵推動儒傢倫理的實踐,探討瞭鄉約(地方自治性規範)在連接國傢意識形態與鄉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朝鮮理學的鼎盛與分流:李滉與李珥的遺産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深入比較瞭朝鮮儒學史上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傢——退溪李滉(1501-1570)和栗榖李珥(1536-1584)——在認識論和實踐論上的核心差異。 核心議題包括: 1. “氣”與“理”的本體論差異: 詳細剖析瞭李滉著名的“理一分殊”說,以及他對“氣”的本體論地位的謹慎處理。對比李珥所提齣的“李珥的四端七情論”的精細結構,特彆是他如何試圖調和硃熹的理論,以更好地解釋人類情感的復雜性。 2. 認識論與工夫論的結閤: 研究李滉強調的“格物窮理”與“敬”的工夫論,以及李珥更側重於“體驗”和“實踐”的“緻知”路徑。探討瞭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瞭後續學派的修身實踐。 3. 經世學說的分野: 考察瞭兩位學者在經濟、軍事和財政改革上的建議,展示瞭朝鮮儒學並非僅專注於形而上學,而是直接介入瞭國傢現代化的早期構想。 第四部分:南北論爭與學術的“戰爭化” 本書探討瞭朝鮮後期,以宋時烈為代錶的“湖派”與反對派之間圍繞“禮論”和“宋學正統性”展開的曠日持久的政治哲學辯論。 核心議題包括: 1. 大禮之辨與小義之爭: 詳細分析瞭關於“祭禮服製”的爭論,揭示瞭這些看似瑣碎的禮儀之爭背後,是對國傢意識形態核心解釋權的爭奪。 2. “異端”的規訓: 研究瞭朝鮮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利用儒傢經典定義“正統”與“異端”,以及這種規訓如何塑造瞭朝鮮社會的思想邊界。特彆關注瞭對丁若鏞等“實學派”初期思想的壓製與辯護。 3. 儒學與政治權力的共生: 揭示瞭在政局動蕩時期,儒學解釋權的掌握如何直接轉化為政治權力,以及“儒者群體”如何利用其道德權威來製約王權。 第五部分:實學(經世緻用)的興起與儒學的社會批判 本書的第五部分轉嚮對朝鮮後期儒學發展的重要轉嚮——“實學”的考察。這並非對儒學的背離,而是儒學在麵對社會危機時的深化。 核心議題包括: 1. 從“性理”到“民生”: 分析瞭以丁若鏞(1762-1836)為代錶的知識分子如何重讀《春鞦》和《論語》,強調儒傢對“保民”的責任,並批判瞭僵化的官僚體製和土地製度。 2. 技術的引入與知識的再整閤: 考察瞭實學傢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的科學知識(如天文學、水利工程),並將其納入儒傢的“格物緻知”框架內,以實現濟世救民的目標。 3. 社會改革的理論基礎: 詳細解析瞭朝鮮實學中關於土地改革、官職改革(如均田製的新構想)和法製建設的理論構建,展示瞭其超越瞭傳統士大夫的局限。 第六部分:儒學與近代化的挑戰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朝鮮儒學在十九世紀末麵對西方列強衝擊和日本侵略時的反應與自我調適。 核心議題包括: 1. 衛道與變法的張力: 分析瞭衛正使(如崔益鉉)如何將儒傢倫理(如“義理”)作為抵禦外來思想(如天主教和西學)的最後防綫。 2. 儒教的宗教化傾嚮: 考察瞭在國傢權威衰落後,儒傢儀式和信仰如何嚮民間宗教領域滲透,並與本土的祭祀體係發生新的融閤。 3. “開化儒者”的嘗試: 研究瞭那些試圖在維護儒傢核心價值的同時,尋求製度性現代化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努力與最終的悲劇命運。 本書通過嚴謹的文本分析和曆史語境的重建,旨在為讀者描繪一幅清晰而復雜的朝鮮王朝儒學發展全景圖,揭示其在東亞思想史中不可替代的原創性貢獻。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者引言 i

壹、鄭道傳與羅欽順 丁垣在…… 1
一、引言 1
二、心與性的區分 2
三、「不可易」的當然之則 6
四、結論 8

貳、李退溪《聖學十圖》的詩性智慧與形象思維 / 陳昭瑛…… 9
一、前言 9
二、作為文類的「銘箴」與日常生活世界 10
三、象形文字、象徵與書寫文字:《聖學十圖》的三項符號元素 14
四、精神的造形活動:形象的外在超越性與內在超越性 23
五、「體玩」聖圖︰藝術工夫作為道德工夫 34
六、結語 42

參、性理學修養論中敬和靜的相關涵義:以硃熹和李滉為中心 / 嚴連錫…… 43
一、引言 43
二、北宋性理學修養論的背景 45
三、硃熹修養論中敬和靜的互相關係 50
四、李滉修養論中敬的優先性和靜 56
五、結論 62

肆、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 / 李明輝…… 65
一、問題的背景 65
二、理的活動性 68
三、理氣關係與四端七情 78

伍、金昌協論「知覺」/ 林月惠…… 91
一、知覺論爭的緣起與發展 91
二、硃子對於「智」與「知覺」的相關論述 97
三、金昌協論「智」與「知覺」的區分 110
四、金昌協論「心之知覺」 121
五、結語 134

陸、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 / 李明輝…… 137
一、前言 137
二、「四端是理之發」? 139
三、韓元震對金昌協四端七情論之批判 143
四、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 153

柒、張載氣一元論與任聖周的氣一分殊說 / 許南進…… 159
一、引言 159
二、張載的氣論與問題點 160
三、任聖周的氣一分殊論 164
四、結論 172

捌、韓儒奇蘆沙「主理」的論辯及「理一分殊」論 / 楊祖漢…… 173
一、蘆沙論理乘氣機及理氣並舉 173
二、蘆沙「主理」說之論辯 177
三、理之一與分殊 185
四、結論 194

玖、宋時烈的硃子書研究與編纂:以《硃子大全劄疑》、《節酌通編》為中心 薑文植…… 197
一、引言 197
二、《硃子大全》註釋的編撰:《硃子大全劄疑》 199
三、硃子書選本之集大成:《節酌通編》 206
四、結論 212

拾、十七世紀末樸世采和鄭齊鬥的陽明學論辯 / 琴章泰…… 213
一、朝鮮後期陽明學的展開 213
二、《古本大學》和〈大學問〉的爭論焦點 214
三、「格物」的解釋和爭論焦點 217
四、緻良知的解釋和爭論焦點 220
五、樸世采和鄭齊鬥的陽明學論辯所具有的意義 225

拾壹、霞榖學與霞榖學派的淵源和特徵 / 趙南浩…… 229
一、引言 229
二、鄭齊鬥 232
三、霞榖學派 243
四、結論 257

拾貳、朝鮮時代《禮記》研究的特色之一:硃子學式經學 / 李俸珪…… 261
一、前言 261
二、類型化與再整理:《禮記淺見錄》和《禮記類編》 262
三、論證與再解釋:《禮記補註》 270
四、結論:硃子學式經學論的脈絡 277

拾參、朝鮮後期儒學學者對《大學》的理解:以明德說為中心 / 權五榮…… 281
一、序論 281
二、《大學》的收容過程和對它的理解 282
三、湖洛學者對明德的解釋 285
四、明德主理主氣論的産生 289
五、對明德的新解釋 291
六、結論 295

拾肆、趙翼的《書經淺說》研究 / 薑文植…… 297
一、前言 297
二、趙翼的學問傾嚮和對《書經》的認識 298
三、《書經淺說》的體裁與內容構成 303
四、《書經淺說》中的趙翼經世觀 307
五、結語 315

拾伍、正祖的經學思想:以《魯論夏箋》為中心 / 鄭一均…… 317
一、序論 317
二、正祖的《論語》相關著述 318
三、《魯論夏箋》的構成與內容 319
四、結論 334

拾陸、李炳憲的《易經今文考》及其儒教改革思想 / 琴章泰 337
一、李炳憲對《易經》的解釋和儒教改革論的課題 337
二、對《易經》製作的認識 339
三、對《易經》體係的認識 342
四、神道設教的宗教性特徵 345
五、對圖書和蔔筮的認識 348
六、李炳憲儒教改革思想的意義 353

拾柒、朝鮮後期性理學中《孟子》「浩然」章之議論及其意義:以宋時烈的〈浩然章質疑〉為中心 / 文錫胤…… 355
一、序論 355
二、宋時烈和他周遭人物對「浩然」章的議論 357
三、宋時烈的〈浩然章質疑〉(1674年) 359
四、結論 372

拾捌、丁若鏞與戴震的《孟子》解釋之比較研究 / 金永友…… 375
一、引言 375
二、茶山與戴震對《孟子》的解釋及考證 377
三、《孟子》關於性善的解釋 379
四、戴震與茶山的《孟子》性善解釋的含義 387
五、結論 390

拾玖、朝鮮使臣對「不辱君命」的解釋與應對 / 張崑將 …… 393
一、前言 393
二、「使乎」的條件 395
三、朝天使在明廷的苦鬥 401
四、通信使在日本的禮節爭議:以一五九○年的通信使節團為例 410
五、結論 420

人名索引 423
概念索引 429

圖書序言

編者引言

  這部《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是二○○七年十一月十五至十六日與二○○九年四月九至十日,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與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閤作,在首爾與颱北舉辦的同一名稱兩次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集。這部論文集中的部分所收論文的韓文版,已於二○○八年九月刊於首爾大學所齣版的《韓國文化》第四十三輯,在中文版問世之際,我願就本書各篇論文在研討會發錶時所觸及的一些問題意識,嚮本書讀者說明。

一、
  本書所收各篇論文所提齣的主要論點,在各篇論文中均有詳密的論述,我無庸贅言。我想在此提齣我在閱讀本書各篇論文時,所想到的有關研究朝鮮儒者解釋儒傢傳統的三個問題:

  第一是關於如何解釋朝鮮儒學的問題:朝鮮時代(1392-1910)的朝鮮社會、政治與思想,都深深地浸淫在儒傢價值之中,也受到儒學的轉化。社會上層階級「兩班」既是儒學的推動者,又是中央權力的掌握者,在地方上也有巨大影響力。儒傢在朝鮮時代幾已成為「準宗教」的國傢信仰(參考Martina Deuchler, The Confucian Transformation of Korea: A Study of Societ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pp. 3-27),這種近乎國傢信仰的朝鮮儒學,尤以硃子學為其主流。我們今日研究朝鮮儒學應如何看待朝鮮儒學?這是第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舉例言之,到底我們應將朝鮮硃子學視為東亞不同版本的硃子學的朝鮮版本?或者應將朝鮮硃子學視為中國硃子學在朝鮮的發展?這兩種看待「朝鮮硃子學」的觀點,雖然有其交光互影之處,但是兩種觀點各自代錶不同的研究立場,則是十分明顯的。

  以上這兩種不同的研究朝鮮儒學或硃子學的立場,會導緻互異的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主張「將朝鮮儒學視為儒學在東亞之諸多版本中的朝鮮版」這種看法的學者,就會將朝鮮儒學發展史視為朝鮮文化主體性形成的過程,他們所關心的是朝鮮特殊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條件與來自中國的儒學互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但如果將朝鮮儒學視為中國儒學在朝鮮的移植與發展,則不可避免地就會落入「正統 vs. 異端」或「中心 vs. 邊陲」的光譜之中,無形中就會以中國儒學的論述作為單一標準,檢核朝鮮儒學是否偏離中國「正統」論述。以上這兩種不同的研究視野,其實潛藏著「文化一元論」與「文化多元論」的對比。

  如果將「如何解釋朝鮮儒學」這個問題,放在朝鮮儒學史的曆史情境中來看,我們又會發現:「如何解釋」也涉及朝鮮儒者對中國儒學「原意」(或「正統」)的認定問題。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的薑文植教授在本書〈宋時烈的硃子書研究與編纂〉一文中就指齣:在十七世紀中葉的朝鮮思想界,以尹鑴(1617-1680)為中心的批判硃子學風大為盛行之際,硃子學絕對的信奉者宋時烈(1606-1689)深感危機。宋時烈認為隻有真正地契入硃子學纔能剋服此一危機。宋時烈晚年專注於硃子學研究,尤精研《硃子大全》;他認為,學習《硃子大全》的人愈多,反硃子學風纔會逐漸消失。為鞏固硃子學的地位,宋時烈編纂研讀《硃子大全》所必需的入門書與注釋本:《硃子大全劄疑》與《節酌通編》。

  他認為,他所編的這兩部書纔能傳遞硃子學思想正確的消息。宋時烈希望經由他編的這兩部書而「撥亂反正」,彰顯硃子學原意,並消弭反硃狂潮於無形之中。從這個個案看來,所謂「正統 vs. 異端」的問題,除瞭見之於中、韓之間之外,也見於朝鮮儒者內部的思潮鬥爭之中。除瞭宋時烈這個個案之外,本書第拾貳、拾參、拾肆、拾伍、拾陸、拾柒、拾捌各章研究朝鮮儒傢對《禮記》、《大學》、《書經》、《論語》、《易經》、《孟子》等經典的解釋,也都在不同程度內涉及這個問題。

二、
  本書所涉的第二個問題是朝鮮儒學發展的脈絡性問題:本書部分作者在論文中都涉及中國儒學東傳之後,在朝鮮半島所經曆的「脈絡性的轉嚮」(contextual turn)的問題。中國儒學的關鍵性概念與名詞如「四端」、「七情」、「人心」、「道心」、「敬」、「靜」等,都因為與朝鮮社會、文化、政治脈絡以及思想風土相結閤,而獲得新的詮釋,也創造瞭新的涵義。

  說明朝鮮儒者在繼承中國儒學之餘又彆創新見的最佳例證,當是十六世紀朝鮮思想界所發生的關於「四端七情」的兩次著名辯論,這兩次辯論先後發生於李退溪(名滉,1501-1571)與奇高峰(名大升,1527-1572)、李栗榖(名珥,1536-1584)與成牛溪(字浩原,1535-1598)之間。中央研究院與颱大閤聘教授李明輝在本書所收〈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與〈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二文中,就指齣在這兩場論辯中,盡管退溪與栗榖並未直接交鋒,但是他們關於「四端七情」的對立觀點卻分彆為後世的儒者所繼承,而形成「嶺南學派」與「畿湖學派」的對壘,使朝鮮硃子學更加深化的課題。

  但是,由於中日韓思想界常有互動,所以所謂思想發展的「脈絡性」,常常也有共通的麵嚮。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在研討會發錶的〈作為相偶性倫理學的仁說:丁若鏞與阮元〉(未收入本書,將收入楊教授專書之中)一文中,就創立「相偶性」一詞以錶達十八世紀興起於東亞儒學社群的一個重要概念。楊儒賓分析「相偶性」一詞說:「這個概念主張真正的道德不在內心世界,因此,它是非陸王的;也不在超越的彼界,因此,它是非程硃的;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的關聯。」楊儒賓強調十八世紀中韓儒學中的這種「相偶性」概念重視的是互動的關聯,所以人的主體性不是內在化的孤堡,但道德也不存在於外在化的事物之中,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之際。因此,所謂「關係」不宜視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一種外在的因素,而當視為『主體』與『主體』的互涉之關聯。亦即『仁』之『關係』不宜用空間性的位置去想像,而當用流動性的情境加以定位。」楊儒賓的論文指齣十八世紀朝鮮丁茶山(名若鏞,1762-1836)與中國阮元(1764-1849)的倫理學,都展現相通的思想脈絡性。

三、
  本書所觸及的第三個問題是:東亞儒學發展過程中的「自我」與「他者」互動。「自我」與「他者」的互動,在中、韓儒學之間是極其顯而易見的現象。在本書中,韓國明知大學金永友教授以《孟子》學解釋為主軸,比較丁茶山與戴震(東原,1723-1777)。金先生的論文,都是著眼於東亞儒學內部「自我」與「他者」的互動與比較。

  本書所涉及問題不一而足,我以上謹簡單說明我閱讀本書各篇論文內容時所感受到的三個研究課題,以就教於讀者。在漢語學術界,朝鮮儒學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我希望這部書的齣版,能為未來的研究提供紮實的基礎。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學問”這個概念本身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探索欲,尤其當它與曆史、文化、哲學這些宏大命題結閤在一起時。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這本書名時,我的內心就仿佛被某種力量觸動瞭。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談的書籍,而是精準地指嚮瞭一個特定的文化脈絡下的思想實踐。我所好奇的,並非是簡單地羅列朝鮮儒傢學者們的生平事跡,而是他們是如何“解釋”儒傢傳統的。這意味著,書中必定包含瞭對原文的細讀、對概念的辨析、對不同學派的對話,甚至是對傳統觀點的質疑與突破。我設想著,在那些篇章裏,或許會看到朝鮮的學者們,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語言和邏輯,去解讀那些在中國早已流傳瞭韆百年的經典,他們的解讀是否會帶來新的啓示,是否會揭示齣被中原學者忽略的細微之處。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辯論賽”,主角是古代朝鮮的智者們,而他們討論的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儒傢思想。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去理解知識是如何被不斷地再創造和傳承下去的。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文化交流和思想史的讀者而言,《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這個書名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它暗示瞭一個深刻的學術議題:即一種思想如何在異質的文化土壤中紮根生長,並最終呈現齣獨特的麵貌。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種思想,一旦離開瞭其原始的語境,就會麵臨被誤讀、被麯解,或者被創新的挑戰。而這本書,正是聚焦於朝鮮儒者如何迴應這些挑戰。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梳理齣朝鮮儒學發展的曆史脈絡,重點分析那些對儒傢思想進行重要詮釋的學者,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例如,在朝鮮王朝的曆史長河中,儒學扮演著怎樣的社會角色?它又是如何被用以構建政治秩序、指導社會倫理,甚至影響瞭普通民眾的生活?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朝鮮儒者在繼承和發展硃子學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創造性,以及他們如何處理與中國儒學正統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瞭解一個被相對忽視但又極其重要的儒學發展分支,去理解文化基因如何在不同地域得以延續和演變。

评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的流變和本土化過程充滿好奇。《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這個書名,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曆史的畫麵:身著古老服飾的朝鮮學士們,在燈火闌珊的夜晚,伏案研讀中國的經典,他們是如何消化、吸收,又是如何在本土的社會土壤中,孕育齣屬於自己的理解與闡釋?這中間的溝壑與橋梁,無疑是本書最令我著迷的部分。我預想這本書中會深入探討朝鮮儒者們在具體議題上的論述,例如他們對“天命”的理解是否與中原有所不同,他們在處理“忠”與“孝”的關係時,是否會麵臨獨特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將儒傢的道德倫理融入日常的社會實踐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帶領我一步步揭開這段被曆史塵埃掩蓋的智慧篇章。它不僅僅是關於儒傢思想本身,更是關於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間傳播、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例證。這種跨文化的思想對話,總能激發齣新的洞見,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人類思想的普遍性和獨特性。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雖然我並非儒學研究的專業人士,但一直以來對東方思想,尤其是儒傢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這樣的書名,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在遙遠的朝鮮半島,古老的儒傢思想是如何被本土的智者所吸收、理解、發展,並最終形成其獨特的麵貌。我一直覺得,任何一種思想在傳播過程中,都會因地域、文化、社會環境的不同而産生微妙乃至顯著的變異,如同河流流經不同的土壤,會帶上不同的顔色和養分。因此,瞭解朝鮮儒者如何詮釋儒傢傳統,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一個特定時期、特定地域思想史的探究,更是一種理解人類思想在多元世界中生生不息、不斷創新的絕佳機會。我想象著書中會涉及的那些朝鮮士大夫們,他們如何在大變革的時代,在麵對外來思想的衝擊時,堅守或創新著他們對“仁”、“義”、“禮”、“智”、“信”的理解,他們的辯論、他們的著作,一定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和深刻的洞察。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能夠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和理解我們所熟知的儒傢思想。它所承載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曆史的溫度和思想的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獨特的東方智慧。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解釋”這個動作本身充滿瞭探究的衝動,它意味著一種主動的、有選擇的理解和重塑。因此,《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解釋》這個書名,立刻在我心中激起瞭漣漪。這不僅僅是一部介紹朝鮮儒學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被“激活”和“再創造”的研究。我好奇的是,當儒傢思想跨越黃海,來到朝鮮半島,那些智慧的頭腦是如何去“解釋”它?他們是否保留瞭原有的核心,又在哪裏注入瞭自己的思考?書名中“解釋”二字,似乎預示著書中會包含大量的文本解讀、概念辨析,以及不同學者之間圍繞核心儒傢思想的辯論與論戰。我設想著,書中或許會展示朝鮮儒者們如何處理“君臣”、“父子”、“師友”等關係中的儒傢倫理,以及他們如何理解“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朝鮮社會語境下的具體實踐。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像是一麵鏡子,它不僅能照見朝鮮儒者對儒傢傳統的獨特理解,更能反觀我們自身對傳統思想的認知。我期待通過閱讀,能夠拓寬我對儒傢思想的理解邊界,去感受思想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綻放齣的多元之美,以及那份曆久彌新的智慧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