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

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朝鲜儒学
  • 儒家传统
  • 历史哲学
  • 文化研究
  • 东亚思想
  • 朝鲜历史
  • 学术专著
  • 思想史
  • 儒学阐释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为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与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合作的两次国际会议之论文结集。全书论文环绕三个问题:第一是关于朝鲜儒学如何解释的问题;第二是朝鲜儒学发展的脉络性问题,其重点在于阐发「四端」、「七情」、「人心」、「道心」、「敬」、「静」等中国儒学的关键性概念,与其和朝鲜社会、文化、政治脉络以及思想风土相结合后,所创造出的新诠释;第三是东亚儒学发展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互动的问题。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哲学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利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兼任,2005)、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讲座(兼任,2005);国际「东亚文化交涉学会」会长(2010-11)。现任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台大东亚儒学研究计画总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有: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89)、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06)、台大学术研究杰出专书奖(2006,2007,2010,2011)、中山学术着作奖(2006)、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成就荣誉奖」(2011)、教育部学术奖(2011)。着有《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互动、转化与融合》及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等中英文专着二十余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朝鲜王朝儒学思想演变与核心议题的深度研究著作。 书名: 《东亚儒学图景的重塑:朝鲜王朝儒者对经典、社会与精神世界的再诠释》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剖析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朝鲜儒者群体如何继承、批判性地吸收并最终形塑了东亚儒学图景的独特面貌。本书摒弃了将朝鲜儒学简单视为中国宋明理学“附庸”的传统观点,而是聚焦于朝鲜知识分子在面对本土社会结构、政治现实以及与中国学术中心之间复杂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原创性思想建构与学术努力。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力图通过对核心文本、学派争论和知识分子群体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多维度的朝鲜儒学世界。 第一部分:朝鲜儒学的奠基与早期争鸣(高丽末期至朝鲜初期) 本部分考察了儒学如何在朝鲜半岛从边缘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艰难历程。重点分析了朱熹理学(性理学)如何在“恭愍王改革”的推动下,取代高丽时代的佛教和民间信仰,成为新的官方学统。 核心议题包括: 1. “新学”的引入与本土化: 分析了安珦、权某一辈学者从元代中国引介的理学思想在朝鲜的初步传播机制。重点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被裁剪以适应李成桂建立的王朝的政治合法性需求。 2. 经世致用观的萌芽: 初步探讨了朝鲜早期学者对“格物穷理”的理解是否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还是已经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儒家理论指导国家治理,并提出了区别于宋代传统的“实用伦理”的初步形态。 3. “四贤”的地位确立: 深入研究了郑道传、赵 মিলিত等先驱者在构建朝鲜王朝纲常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关注他们在国家祭祀体系和官僚选拔制度中对儒家伦理的制度化实践。 第二部分:士林的崛起与“道统”之争 本部分聚焦于朝鲜中宗朝以后,以金宏弼、赵光祖为代表的“士林派”如何挑战以功臣集团为基础的“勋旧派”,并围绕儒学解释权和政治主导权展开的激烈斗争。 核心议题包括: 1. 心性论的深化与分歧: 详述了朝鲜学者对朱熹“理一分殊”的解读,特别是“心即理”与“性即理”的辩论如何成为区分不同学派的关键。探讨了心学(陆王学)在朝鲜的间歇性影响,以及其如何被士林精英视为对正统理学的威胁。 2. 道统的建构: 研究朝鲜士大夫如何通过追溯儒学谱系,将自身定位为宋代儒学的真正继承者,并以此为武器,批判性地审视明朝后期政治的衰颓。这不仅是学术上的选择,更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3. “乡约”与地方教化: 分析了以退溪李滉为代表的学者,如何在地方层面推动儒家伦理的实践,探讨了乡约(地方自治性规范)在连接国家意识形态与乡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朝鲜理学的鼎盛与分流:李滉与李珥的遗产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深入比较了朝鲜儒学史上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退溪李滉(1501-1570)和栗谷李珥(1536-1584)——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核心差异。 核心议题包括: 1. “气”与“理”的本体论差异: 详细剖析了李滉著名的“理一分殊”说,以及他对“气”的本体论地位的谨慎处理。对比李珥所提出的“李珥的四端七情论”的精细结构,特别是他如何试图调和朱熹的理论,以更好地解释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2. 认识论与工夫论的结合: 研究李滉强调的“格物穷理”与“敬”的工夫论,以及李珥更侧重于“体验”和“实践”的“致知”路径。探讨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后续学派的修身实践。 3. 经世学说的分野: 考察了两位学者在经济、军事和财政改革上的建议,展示了朝鲜儒学并非仅专注于形而上学,而是直接介入了国家现代化的早期构想。 第四部分:南北论争与学术的“战争化” 本书探讨了朝鲜后期,以宋时烈为代表的“湖派”与反对派之间围绕“礼论”和“宋学正统性”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政治哲学辩论。 核心议题包括: 1. 大礼之辨与小义之争: 详细分析了关于“祭礼服制”的争论,揭示了这些看似琐碎的礼仪之争背后,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核心解释权的争夺。 2. “异端”的规训: 研究了朝鲜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利用儒家经典定义“正统”与“异端”,以及这种规训如何塑造了朝鲜社会的思想边界。特别关注了对丁若镛等“实学派”初期思想的压制与辩护。 3. 儒学与政治权力的共生: 揭示了在政局动荡时期,儒学解释权的掌握如何直接转化为政治权力,以及“儒者群体”如何利用其道德权威来制约王权。 第五部分:实学(经世致用)的兴起与儒学的社会批判 本书的第五部分转向对朝鲜后期儒学发展的重要转向——“实学”的考察。这并非对儒学的背离,而是儒学在面对社会危机时的深化。 核心议题包括: 1. 从“性理”到“民生”: 分析了以丁若镛(1762-1836)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重读《春秋》和《论语》,强调儒家对“保民”的责任,并批判了僵化的官僚体制和土地制度。 2. 技术的引入与知识的再整合: 考察了实学家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天文学、水利工程),并将其纳入儒家的“格物致知”框架内,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目标。 3. 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 详细解析了朝鲜实学中关于土地改革、官职改革(如均田制的新构想)和法制建设的理论构建,展示了其超越了传统士大夫的局限。 第六部分:儒学与近代化的挑战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朝鲜儒学在十九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冲击和日本侵略时的反应与自我调适。 核心议题包括: 1. 卫道与变法的张力: 分析了卫正使(如崔益铉)如何将儒家伦理(如“义理”)作为抵御外来思想(如天主教和西学)的最后防线。 2. 儒教的宗教化倾向: 考察了在国家权威衰落后,儒家仪式和信仰如何向民间宗教领域渗透,并与本土的祭祀体系发生新的融合。 3. “开化儒者”的尝试: 研究了那些试图在维护儒家核心价值的同时,寻求制度性现代化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努力与最终的悲剧命运。 本书通过严谨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语境的重建,旨在为读者描绘一幅清晰而复杂的朝鲜王朝儒学发展全景图,揭示其在东亚思想史中不可替代的原创性贡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者引言 i

壹、郑道传与罗钦顺 丁垣在…… 1
一、引言 1
二、心与性的区分 2
三、「不可易」的当然之则 6
四、结论 8

贰、李退溪《圣学十图》的诗性智慧与形象思维 / 陈昭瑛…… 9
一、前言 9
二、作为文类的「铭箴」与日常生活世界 10
三、象形文字、象征与书写文字:《圣学十图》的三项符号元素 14
四、精神的造形活动:形象的外在超越性与内在超越性 23
五、「体玩」圣图︰艺术工夫作为道德工夫 34
六、结语 42

参、性理学修养论中敬和静的相关涵义:以朱熹和李滉为中心 / 严连钖…… 43
一、引言 43
二、北宋性理学修养论的背景 45
三、朱熹修养论中敬和静的互相关系 50
四、李滉修养论中敬的优先性和静 56
五、结论 62

肆、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论 / 李明辉…… 65
一、问题的背景 65
二、理的活动性 68
三、理气关系与四端七情 78

伍、金昌协论「知觉」/ 林月惠…… 91
一、知觉论争的缘起与发展 91
二、朱子对于「智」与「知觉」的相关论述 97
三、金昌协论「智」与「知觉」的区分 110
四、金昌协论「心之知觉」 121
五、结语 134

陆、韩元震的「四端七情经纬说」 / 李明辉…… 137
一、前言 137
二、「四端是理之发」? 139
三、韩元震对金昌协四端七情论之批判 143
四、韩元震的「四端七情经纬说」 153

柒、张载气一元论与任圣周的气一分殊说 / 许南进…… 159
一、引言 159
二、张载的气论与问题点 160
三、任圣周的气一分殊论 164
四、结论 172

捌、韩儒奇芦沙「主理」的论辩及「理一分殊」论 / 杨祖汉…… 173
一、芦沙论理乘气机及理气并举 173
二、芦沙「主理」说之论辩 177
三、理之一与分殊 185
四、结论 194

玖、宋时烈的朱子书研究与编纂:以《朱子大全札疑》、《节酌通编》为中心 姜文植…… 197
一、引言 197
二、《朱子大全》註释的编撰:《朱子大全札疑》 199
三、朱子书选本之集大成:《节酌通编》 206
四、结论 212

拾、十七世纪末朴世采和郑齐斗的阳明学论辩 / 琴章泰…… 213
一、朝鲜后期阳明学的展开 213
二、《古本大学》和〈大学问〉的争论焦点 214
三、「格物」的解释和争论焦点 217
四、致良知的解释和争论焦点 220
五、朴世采和郑齐斗的阳明学论辩所具有的意义 225

拾壹、霞谷学与霞谷学派的渊源和特征 / 赵南浩…… 229
一、引言 229
二、郑齐斗 232
三、霞谷学派 243
四、结论 257

拾贰、朝鲜时代《礼记》研究的特色之一:朱子学式经学 / 李俸珪…… 261
一、前言 261
二、类型化与再整理:《礼记浅见录》和《礼记类编》 262
三、论证与再解释:《礼记补註》 270
四、结论:朱子学式经学论的脉络 277

拾参、朝鲜后期儒学学者对《大学》的理解:以明德说为中心 / 权五荣…… 281
一、序论 281
二、《大学》的收容过程和对它的理解 282
三、湖洛学者对明德的解释 285
四、明德主理主气论的产生 289
五、对明德的新解释 291
六、结论 295

拾肆、赵翼的《书经浅说》研究 / 姜文植…… 297
一、前言 297
二、赵翼的学问倾向和对《书经》的认识 298
三、《书经浅说》的体裁与内容构成 303
四、《书经浅说》中的赵翼经世观 307
五、结语 315

拾伍、正祖的经学思想:以《鲁论夏笺》为中心 / 郑一均…… 317
一、序论 317
二、正祖的《论语》相关着述 318
三、《鲁论夏笺》的构成与内容 319
四、结论 334

拾陆、李炳宪的《易经今文考》及其儒教改革思想 / 琴章泰 337
一、李炳宪对《易经》的解释和儒教改革论的课题 337
二、对《易经》制作的认识 339
三、对《易经》体系的认识 342
四、神道设教的宗教性特征 345
五、对图书和卜筮的认识 348
六、李炳宪儒教改革思想的意义 353

拾柒、朝鲜后期性理学中《孟子》「浩然」章之议论及其意义:以宋时烈的〈浩然章质疑〉为中心 / 文钖胤…… 355
一、序论 355
二、宋时烈和他周遭人物对「浩然」章的议论 357
三、宋时烈的〈浩然章质疑〉(1674年) 359
四、结论 372

拾捌、丁若镛与戴震的《孟子》解释之比较研究 / 金永友…… 375
一、引言 375
二、茶山与戴震对《孟子》的解释及考证 377
三、《孟子》关于性善的解释 379
四、戴震与茶山的《孟子》性善解释的含义 387
五、结论 390

拾玖、朝鲜使臣对「不辱君命」的解释与应对 / 张崑将 …… 393
一、前言 393
二、「使乎」的条件 395
三、朝天使在明廷的苦斗 401
四、通信使在日本的礼节争议:以一五九○年的通信使节团为例 410
五、结论 420

人名索引 423
概念索引 429

图书序言

编者引言

  这部《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是二○○七年十一月十五至十六日与二○○九年四月九至十日,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画与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合作,在首尔与台北举办的同一名称两次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中的部分所收论文的韩文版,已于二○○八年九月刊于首尔大学所出版的《韩国文化》第四十三辑,在中文版问世之际,我愿就本书各篇论文在研讨会发表时所触及的一些问题意识,向本书读者说明。

一、
  本书所收各篇论文所提出的主要论点,在各篇论文中均有详密的论述,我无庸赘言。我想在此提出我在阅读本书各篇论文时,所想到的有关研究朝鲜儒者解释儒家传统的三个问题:

  第一是关于如何解释朝鲜儒学的问题:朝鲜时代(1392-1910)的朝鲜社会、政治与思想,都深深地浸淫在儒家价值之中,也受到儒学的转化。社会上层阶级「两班」既是儒学的推动者,又是中央权力的掌握者,在地方上也有巨大影响力。儒家在朝鲜时代几已成为「准宗教」的国家信仰(参考Martina Deuchler, The Confucian Transformation of Korea: A Study of Societ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pp. 3-27),这种近乎国家信仰的朝鲜儒学,尤以朱子学为其主流。我们今日研究朝鲜儒学应如何看待朝鲜儒学?这是第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举例言之,到底我们应将朝鲜朱子学视为东亚不同版本的朱子学的朝鲜版本?或者应将朝鲜朱子学视为中国朱子学在朝鲜的发展?这两种看待「朝鲜朱子学」的观点,虽然有其交光互影之处,但是两种观点各自代表不同的研究立场,则是十分明显的。

  以上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朝鲜儒学或朱子学的立场,会导致互异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主张「将朝鲜儒学视为儒学在东亚之诸多版本中的朝鲜版」这种看法的学者,就会将朝鲜儒学发展史视为朝鲜文化主体性形成的过程,他们所关心的是朝鲜特殊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与来自中国的儒学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但如果将朝鲜儒学视为中国儒学在朝鲜的移植与发展,则不可避免地就会落入「正统 vs. 异端」或「中心 vs. 边陲」的光谱之中,无形中就会以中国儒学的论述作为单一标准,检核朝鲜儒学是否偏离中国「正统」论述。以上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视野,其实潜藏着「文化一元论」与「文化多元论」的对比。

  如果将「如何解释朝鲜儒学」这个问题,放在朝鲜儒学史的历史情境中来看,我们又会发现:「如何解释」也涉及朝鲜儒者对中国儒学「原意」(或「正统」)的认定问题。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的姜文植教授在本书〈宋时烈的朱子书研究与编纂〉一文中就指出: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朝鲜思想界,以尹鑴(1617-1680)为中心的批判朱子学风大为盛行之际,朱子学绝对的信奉者宋时烈(1606-1689)深感危机。宋时烈认为只有真正地契入朱子学才能克服此一危机。宋时烈晚年专注于朱子学研究,尤精研《朱子大全》;他认为,学习《朱子大全》的人愈多,反朱子学风才会逐渐消失。为巩固朱子学的地位,宋时烈编纂研读《朱子大全》所必需的入门书与注释本:《朱子大全札疑》与《节酌通编》。

  他认为,他所编的这两部书才能传递朱子学思想正确的消息。宋时烈希望经由他编的这两部书而「拨乱反正」,彰显朱子学原意,并消弭反朱狂潮于无形之中。从这个个案看来,所谓「正统 vs. 异端」的问题,除了见之于中、韩之间之外,也见于朝鲜儒者内部的思潮斗争之中。除了宋时烈这个个案之外,本书第拾贰、拾参、拾肆、拾伍、拾陆、拾柒、拾捌各章研究朝鲜儒家对《礼记》、《大学》、《书经》、《论语》、《易经》、《孟子》等经典的解释,也都在不同程度内涉及这个问题。

二、
  本书所涉的第二个问题是朝鲜儒学发展的脉络性问题:本书部分作者在论文中都涉及中国儒学东传之后,在朝鲜半岛所经历的「脉络性的转向」(contextual turn)的问题。中国儒学的关键性概念与名词如「四端」、「七情」、「人心」、「道心」、「敬」、「静」等,都因为与朝鲜社会、文化、政治脉络以及思想风土相结合,而获得新的诠释,也创造了新的涵义。

  说明朝鲜儒者在继承中国儒学之余又别创新见的最佳例证,当是十六世纪朝鲜思想界所发生的关于「四端七情」的两次着名辩论,这两次辩论先后发生于李退溪(名滉,1501-1571)与奇高峰(名大升,1527-1572)、李栗谷(名珥,1536-1584)与成牛溪(字浩原,1535-1598)之间。中央研究院与台大合聘教授李明辉在本书所收〈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论〉与〈韩元震的「四端七情经纬说」〉二文中,就指出在这两场论辩中,尽管退溪与栗谷并未直接交锋,但是他们关于「四端七情」的对立观点却分别为后世的儒者所继承,而形成「岭南学派」与「畿湖学派」的对垒,使朝鲜朱子学更加深化的课题。

  但是,由于中日韩思想界常有互动,所以所谓思想发展的「脉络性」,常常也有共通的面向。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在研讨会发表的〈作为相偶性伦理学的仁说:丁若镛与阮元〉(未收入本书,将收入杨教授专书之中)一文中,就创立「相偶性」一词以表达十八世纪兴起于东亚儒学社群的一个重要概念。杨儒宾分析「相偶性」一词说:「这个概念主张真正的道德不在内心世界,因此,它是非陆王的;也不在超越的彼界,因此,它是非程朱的;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的关联。」杨儒宾强调十八世纪中韩儒学中的这种「相偶性」概念重视的是互动的关联,所以人的主体性不是内在化的孤堡,但道德也不存在于外在化的事物之中,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际。因此,所谓「关系」不宜视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外在的因素,而当视为『主体』与『主体』的互涉之关联。亦即『仁』之『关系』不宜用空间性的位置去想像,而当用流动性的情境加以定位。」杨儒宾的论文指出十八世纪朝鲜丁茶山(名若镛,1762-1836)与中国阮元(1764-1849)的伦理学,都展现相通的思想脉络性。

三、
  本书所触及的第三个问题是:东亚儒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与「他者」互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在中、韩儒学之间是极其显而易见的现象。在本书中,韩国明知大学金永友教授以《孟子》学解释为主轴,比较丁茶山与戴震(东原,1723-1777)。金先生的论文,都是着眼于东亚儒学内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与比较。

  本书所涉及问题不一而足,我以上谨简单说明我阅读本书各篇论文内容时所感受到的三个研究课题,以就教于读者。在汉语学术界,朝鲜儒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希望这部书的出版,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扎实的基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的流变和本土化过程充满好奇。《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这个书名,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历史的画面:身着古老服饰的朝鲜学士们,在灯火阑珊的夜晚,伏案研读中国的经典,他们是如何消化、吸收,又是如何在本土的社会土壤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理解与阐释?这中间的沟壑与桥梁,无疑是本书最令我着迷的部分。我预想这本书中会深入探讨朝鲜儒者们在具体议题上的论述,例如他们对“天命”的理解是否与中原有所不同,他们在处理“忠”与“孝”的关系时,是否会面临独特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将儒家的道德伦理融入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带领我一步步揭开这段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智慧篇章。它不仅仅是关于儒家思想本身,更是关于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间传播、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例证。这种跨文化的思想对话,总能激发出新的洞见,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思想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文化交流和思想史的读者而言,《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这个书名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暗示了一个深刻的学术议题:即一种思想如何在异质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并最终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思想,一旦离开了其原始的语境,就会面临被误读、被曲解,或者被创新的挑战。而这本书,正是聚焦于朝鲜儒者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梳理出朝鲜儒学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那些对儒家思想进行重要诠释的学者,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在朝鲜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儒学扮演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它又是如何被用以构建政治秩序、指导社会伦理,甚至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朝鲜儒者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造性,以及他们如何处理与中国儒学正统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一个被相对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儒学发展分支,去理解文化基因如何在不同地域得以延续和演变。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解释”这个动作本身充满了探究的冲动,它意味着一种主动的、有选择的理解和重塑。因此,《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这个书名,立刻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这不仅仅是一部介绍朝鲜儒学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被“激活”和“再创造”的研究。我好奇的是,当儒家思想跨越黄海,来到朝鲜半岛,那些智慧的头脑是如何去“解释”它?他们是否保留了原有的核心,又在哪里注入了自己的思考?书名中“解释”二字,似乎预示着书中会包含大量的文本解读、概念辨析,以及不同学者之间围绕核心儒家思想的辩论与论战。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展示朝鲜儒者们如何处理“君臣”、“父子”、“师友”等关系中的儒家伦理,以及他们如何理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朝鲜社会语境下的具体实践。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能照见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独特理解,更能反观我们自身对传统思想的认知。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拓宽我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边界,去感受思想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绽放出的多元之美,以及那份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虽然我并非儒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但一直以来对东方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这样的书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在遥远的朝鲜半岛,古老的儒家思想是如何被本土的智者所吸收、理解、发展,并最终形成其独特的面貌。我一直觉得,任何一种思想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因地域、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微妙乃至显著的变异,如同河流流经不同的土壤,会带上不同的颜色和养分。因此,了解朝鲜儒者如何诠释儒家传统,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思想史的探究,更是一种理解人类思想在多元世界中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绝佳机会。我想象着书中会涉及的那些朝鲜士大夫们,他们如何在大变革的时代,在面对外来思想的冲击时,坚守或创新着他们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他们的辩论、他们的著作,一定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深刻的洞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它所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历史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独特的东方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学问”这个概念本身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探索欲,尤其当它与历史、文化、哲学这些宏大命题结合在一起时。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朝鲜儒者对儒家传统的解释》这本书名时,我的内心就仿佛被某种力量触动了。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书籍,而是精准地指向了一个特定的文化脉络下的思想实践。我所好奇的,并非是简单地罗列朝鲜儒家学者们的生平事迹,而是他们是如何“解释”儒家传统的。这意味着,书中必定包含了对原文的细读、对概念的辨析、对不同学派的对话,甚至是对传统观点的质疑与突破。我设想着,在那些篇章里,或许会看到朝鲜的学者们,如何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和逻辑,去解读那些在中国早已流传了千百年的经典,他们的解读是否会带来新的启示,是否会揭示出被中原学者忽略的细微之处。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辩论赛”,主角是古代朝鲜的智者们,而他们讨论的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思想。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去理解知识是如何被不断地再创造和传承下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