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被列为儒家的必读书籍,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延续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使中国的文化历久弥新。大学,将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含括在内,并发挥得尽致淋漓。中国发明最早的政治基本原理——即大学之道。
作者简介
刘瑛
字慢卿,一名纯禧,江西南昌人。现任中国孔学会理事长,台大法学士,民国四十六年进入外交部工作,迄八十六年辞职。任职四十年间,由荐任科长、简任司长,爬升至特任代表。驻泰时曾安排李总统一行四十人访泰,李总统与泰王晤谈甚欢。任驻约旦代表时,又安排李总统一行四十人访约旦,且住王宫中,故有福将之称。一生研究唐代传奇,兼及唐代文学史,并在报章杂志上发表论文、小说、散文约二百篇,退职后仍以读书、写作自娱。
前言
经一 大学之道
传一 释明德、新民、止善、知本
传二 释新民的道理
传三 释止于至善
传四 释本末
传五 释致知在格物
传六 释君子必诚其意
传七 释修身在正其心
传八 释齐家在修其身
传九 释治国在齐其家
传十 释平天下在治其国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大学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大学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之前,没有大学一书。北宋时,创立道学(也称理学)的祖师爷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和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两兄弟,自礼记中把大学这一篇书分出来,称大学。又把礼记中第三十一篇书分出来,称中庸。放在论语与孟子一起,号称四书。宋室南渡之后,新安朱熹,他是道学之集大成者,在宋孝宗淳熙年间,编撰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註并行。至宋宁宗朝,四书之目始定。
何谓「道学」?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列传中说:「三代(指夏、商、周)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充满天地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
我们之所以引述这一段话,因为,我们认为:这一段话对我们解说「大学之道」,有所裨助。
我们读唐书艺文志,其中只列有研究礼记的着作。没有一卷研究大学或中庸的书。到了宋朝,程氏昆仲把大学和中庸两篇从礼记中分出来独立成书之后,也就有了专门研究大学和中庸的书。我们今将宋史艺文志中所列研究大学的着作和作者列表于于后:
喻樗 大学解一卷
陈尧道 大学说十一卷
吕大临 大学一卷
真德秀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
张九成 大学说一卷
司马光 中庸大学广义一卷
司马光等六家 中庸大学讲义一卷
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尚列有
朱熹 大学章句一卷
或问二卷
程氏昆仲和朱熹为什么大力推介大学这本书呢?
一般大学读本开头都有「子程子曰」一段介绍大学的话。程子说: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子其不差矣。
二程和朱子,他们认定:大学是孔夫子留下来的遗训。它是初学者入德之门。也是教诫初学者如何一步一步的学习作人作事的指南。学者能依照本书的指示按部就班的修身、晋德、格物、致知,那便算是走对路了。
为什么要把本书称为大学呢?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篇名。《礼记大学疏》引郑玄的话说:「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朱熹《大学章句》序文中说:「(古时)人生八岁,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应对进退之节,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太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小学是童子之学。大学为成人之学。大学一书,古来太学中所教。太大相通,故称大学。这是第一个理由。
其次,大学者,大人之学。论语中载:樊迟要学稼(种田),孔子说他:「小人哉,樊迟!」论语中又载:「子路言必行,行必果。」孔子骂他:「硁硁然小人哉!」硁硁、卑贱貌。所谓小人:「私其我于一己者也。」大人者:「扩其我以善群者也。」
大学之道,从修身开始到天下平。明明德不但要自明,而且要使天下之人皆明。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说:
朱子《大学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平天,而虚灵不昧。」(朱子)语类则云:「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卷十四)。」又云:「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明明德于天下,即平天下也….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乃是明其光明正大之德于天下也。
此其所以为大人之学。
第三,《白虎通.辟雍篇》中说:儒家的大学之道,是读书人最高的鹄的。譬如:「成佛」是佛教修行的最高鹄的。「佛」、或者「佛陀」,华语的意思是「觉」。它有三层意义:一是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是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是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翻译名义集十种通号第一》)钱基博说:「在明明德者,自觉也。在亲民者,觉他也,在止于至善者,觉行圆满也。(《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大学》第一)」
《大学》是谁着的?
大学是谁撰写的?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一书中说:「东汉时,已不得作者姓名。」毛奇龄《四书改错》中说:「郑氏礼註、孔鲋《孔丛子》。」并云:「大学,中庸皆子思所作。此或可据。今检两书不得,未识何本!」朱熹所撰《大学章句》共十一章。第一章是经。其余十章为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他答林择之书中说:「传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门人成之。」说得颇有道理。
《大学》有几个版本?
毛奇龄撰大学证文四卷,攷证大学共有十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为礼记註疏本大学篇。次为汉熹平石经本。有录无书。三为魏正始石经本,实际上系明代鄞县人丰坊道生所依託者。次为明道程子改本。次为伊川程子改本。次为朱子改本。皆录全文。次为王柏改定本。次为季本改本。次为高攀龙改本。即崔铣改本,次为葛寅亮改本。皆仅列其异同之处,而不录全文。
宋以前,註疏本最为流行。宋以后,由于改本太多,学者多以朱熹本为准。朱熹撰大学章句,折衷註疏本与程颢定本。中华书局辞海于大学条下註说:「大学凡有三本。古本大学,其间节次稍有不相承者。盖古人文法疏,辞或不属,而意实可通。石经大学,节次不及古本。且中闯入(《论语》)颜渊问仁、至非礼勿动句,疑好事者为之。」三是二程定本,伊川序次,朱熹汇为经一章,传十章,我们所研究的大学,便是朱熹集註本。
为什么要读大学?
前几天电视新闻报导:三名国中一年级小男生,结伴到市立游泳池游泳。其中一名同学,才下水,双脚抽筋,痛苦不堪,差点溺水。尚幸救生员眼明手快,把这位小男生救上岸,经过急救后,总算没事,救生员问:「你们三人下水前有没有先作一点暖身运动?」三个都说:「没有」。救生员说:「作任何激烈运动之前,都要先活动活动手脚。作几分钟的暖身运动,不依规矩胡来,出事的机率非常高!」
运动如此,读书、修德,又何尝不如此?走路还没学好先跑步,准出问题。笔者读大学政治系二年级时,想选修会计。教会计的教授问我:「有没有读过高等数学?」我说:「没有。」教授说:「没读过高等数学如何读会计?没有先修生理学、解剖学的学生能修内科学、外科学吗?」
学生若要修身、晋德,大学是必须的先修课程。因为、大学会教导我们要如何一步一步前进,要如何「知所先后」,要如何避免「本末倒置」。先读大学再进修,便可避免「才下水游泳便发生抽筋的事故」。
至于古时为何将大学、中庸编在礼记中,我们读陈沣所撰东塾读书记,觉得他的解说很有道理。他说:
中庸、大学,后世所谓理学。古人则入于礼记者,仲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乐记云:「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故理学即礼学也。
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古人将此两章书放在礼记中。
朱子将大学分为一经十传,后世也有人訾议。陈沣为之解说曰:(诗经)豳风七月首章(共八章),郑笺云:「此章陈人以衣食为急,余章广而成之。」然则古人之文,有以余章广成首章之意者。若朱子但于首章之下云:「余章广而成之。」而不分经传,则后人不能訾议矣。
刘瑛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似乎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大学里发生的故事。但细细品味,又觉得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大学生活的“B面”,那些不常被提及,却真实存在的一面。比如,那些在深夜里苦读的孤寂,那些在人潮涌动的校园里依然感到孤独的时刻,那些关于学业选择的纠结,以及关于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我渴望它能展现出学生们在尝试和失败中的成长,在一次次跌倒后又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同时,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大学里那些独特的文化符号,那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懂的梗,那些隐藏在校园角落里的秘密。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大学生活的真实模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段特殊的经历。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回忆大学的点点滴滴,又或者能为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们提供一些真实的参考和心理准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连接,连接着所有曾经、现在和未来在大学里奋斗的灵魂。
评分当我看到“大学的故事”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晨曦中洒满阳光的林荫道,热闹非凡的迎新晚会,考前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以及毕业季的离愁别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些瞬间,用文字将它们鲜活地呈现出来。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出这些故事背后的情感和意义。比如,那些在挫折中磨练出的坚韧,那些在成功中收获的喜悦,那些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勇气。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蜕变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成长的轨迹。它不应该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而是要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如果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那些改变学生命运的关键时刻,那些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或一次深刻的启迪而走向不同道路的故事,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
评分“大学的故事”,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无数的可能性,它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去发掘其中的闪光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学,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美好时光的怀旧,而是能够触及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期待它能探讨那些关于知识的探索,关于学术的严谨,以及关于独立思考的培养。在大学,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批判性地看待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智识上的成长过程,那些在课堂上、在图书馆里、在与同学辩论中碰撞出的火花。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于大学里复杂人际关系的描绘。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价值观,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建立深厚的友谊,如何处理分歧与冲突,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如果能细腻地刻画出这些方面,那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选择、关于自我认知的书。
评分大学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与想象。我一直对“大学的故事”这个书名充满了好奇,仿佛它能窥探到那些校园里的青春印记,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迷茫、关于梦想的点点滴滴。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否真实地展现出大学生活的复杂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能深入挖掘出学生们在学业上的压力,在人际交往中的挑战,以及在面对未来时的彷徨与挣扎。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描绘出大学校园里那些令人难忘的师生情谊,那些启迪心灵的课堂,以及那些在社团活动中挥洒汗水、收获友谊的瞬间。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引发我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反思,那些我曾经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或者未来可能经历的。读一本关于“大学的故事”,就像在读一本属于自己的日记,又或者在与无数个陌生的灵魂进行一场关于青春的对话。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让我重新审视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
评分“大学的故事”,一个如此宏大而又贴近生活的标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经历,而是能够展现出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生活图景,那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有着不同人生目标的学生们。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那些关于梦想与现实的碰撞,那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阻碍,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心态、继续前行的智慧。大学,也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鼓励读者去探索未知,去挑战自我。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校园文化和时代印记的描绘。每一个时代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烙印,这些印记是如何塑造了当时的学生,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未来,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这本书,如果能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又像一本充满温情的日记,那将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大学这段人生旅程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