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式教育改革之父蔡元培编译哲学教科书的第一本堪称学习哲学的入门代表作
本书包含「哲学大纲」和「哲学要领」两部分,哲学大纲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导言》为基础,兼採包尔生、冯德的《哲学入门》,互相错综。蔡元培着作本大纲主要为引人研究哲学,文中历举各派之说,也颇多蔡元培自己独特的研究见解,至今读来仍有启示。内容分为通论、认识论、本体认和价值论四篇。
《哲学要领》为德国科培尔教授在日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现东京大学文学部)给学生讲课的教材。约举哲学的总念、类别、方法和系统,以哲学大家康德、黑格尔诸家之言为基本,,非特唯物、唯心两派之折衷而已。笔述者为日本的下田次郎,蔡元培根据日文译本将之译为中文,是他从事编译哲学教科书的第一本。本书谈论可谓是学习哲学的入门,一册浅显的哲学启蒙读物。本书特色:蔡元培活跃于民国初年,创造教育史上许多的第一,可以说是中国新式教育改革之父。他的翻译和着作至今仍广获大众的喜爱,国内中小学国语文课本仍将他的文章视为必读之内容,如此深具内涵的哲学入门之作,可作为一般人对哲学的入门教材。
作者简介
蔡元培
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八年)生于浙江,字鹤卿,为民国初年的教育家、政治家与革命家。
从小饱读经书,光绪十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民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司法部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馆长,于上海创立国立音乐院,筹备成立中央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其投注毕生精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主张读书不该为官,而是为了研究与求学问而读书。两度游历欧洲,带回西方的科学与思想,于清末提倡西学;民国以后,则大力鼓吹新文化运动,推行白话文。同时也鼓励平民就学,于北大校长任内改革学校体制、设立研究机构、提倡男女平等,女子也可一同接受大学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亦是学术研究的重镇。
重要着作有《中国人的修养》、《哲学大纲》、《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等书,并译有多本重要的哲学、教育书籍。
序
第一部分 哲学大纲
凡例
第一编 通论
哲学之定义
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宗教
哲学之部类
研究哲学之次第
第二编 认识论
认识之概念
主观之认识
实现世界之认识
本体世界之认识
认识之程度
第三编 本体论
本体通论
世界全体之实在及性质
第四编 价值论
价值通论
道德
宗教思想
美学观念
译语志要
第二部分 哲学要领
哲学要领序
哲学要领绪言
哲学之总念第一
哲学之类别第二
哲学之方法第三
哲学之系统第四
坦白说,我拿到《论哲学》这本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哲学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领域。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担心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语言非常接地气,他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联起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哲学概念。例如,在谈论“认识论”时,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息辨别问题入手,比如如何区分真假新闻,如何判断一个说法的可信度。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的论证也十分严谨,虽然语言平实,但逻辑链条却十分清晰。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意识”这一前沿话题时的审慎态度,他既看到了科技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对其中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深刻的警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敢于去思考那些宏大的问题,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理解和探讨它们。它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也让我看到了学习哲学带来的深刻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十分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仅仅是书名《论哲学》以及作者的名字,但这种朴素反而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在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刻与厚重。我初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其独特的装帧所吸引,纸张的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心生亲近之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思辨世界中,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作者富有逻辑性的论证,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尤其是在探讨关于“存在”的章节,作者从多个角度切入,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让我对一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哲学问题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的语言也并非枯燥乏味,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深奥的哲学原理阐释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其严谨性。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启示,仿佛与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反思。它鼓励我跳出惯性思维,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周遭的一切。
评分刚拿到《论哲学》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想着大概会是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却被作者的洞察力深深折服。他对于“自由意志”的探讨,没有落入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提出了一个更为 nuanced 的视角。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遗产,展现了其渊博的学识。这种跨文化的视野,让这本书的探讨更加具有普适性和启发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时间”概念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的线性推演,而是深入到人的主观体验中,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期待、当下感受等心理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他对哲学问题的阐释显得尤为立体和生动。这本书的结构也十分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使是初次接触哲学领域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章将带来怎样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人类精神的复杂肌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理性”与“情感”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那种既承认其不可分割性,又强调两者各自独立价值的观点,让我深受触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情感所裹挟,而这本书则提醒我要时刻保持一份理性的清明。作者在文中举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例子,有的来源于历史事件,有的则取材于日常生活,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他并没有回避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题,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一同去探索和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脚步,拿起笔在本子上勾画重点,或者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这本书并非要求你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鼓励你去质疑、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书中未曾体验过的。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深入知识的海洋,不断挖掘思想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诗人般的细腻。他在探讨“道德”问题时,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道德准则,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道德的根源,以及道德判断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同情心”和“利他主义”的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并非纯粹的感性冲动,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理性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品味作者的某一句话,感叹其精辟的论述。书中对“意义”的追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生境遇的剖析,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虚无时,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行动和深刻的体验来赋予生命以价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交流,他用他的智慧点亮我内心的迷茫,引导我走向更清晰的方向。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深度思考的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