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名《道德经》,是认识老子思想及道家源流的必读经典,也是想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不可或缺的参考着作。
本书着者位帮助初学者认识老子学说,求其确解,乃重新对《道德经》加以译注解析。所谓「新译」者,重点有三:
一是採用直译的方式,逐字逐句,用白话来翻译经文。这是最贴近元文句型,也是最容易把握原意的做法。
二是校勘各种传本文字的异同,比较历来不同注解者的解释,折衷众说,取其长而舍其短,力求简明,以便初学。
三是参考有关的研究资料,对每一章的章旨、结构,乃至修辞以及前后经文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一番爬梳整理的工夫。间有推陈出新处,都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吴宏一
台湾高雄人,1943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中正大学筹备处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曾主编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审顾问;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等。
已出版:《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论语新绎》《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等专书二三十种,学术论文约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新文艺创作,出版过《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给别人》等诗文集,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语文教科书。
一、代序:
《老子新绎》序论 7
二、道经:
第一章 道可道 17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30
第三章 不尚贤 43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49
第五章 天地不仁 53
第六章 谷神不死 58
第七章 天长地久 63
第八章 上善,若水 66
第九章 持而盈之 71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74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82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87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92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98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103
第十六章 至虚,极 110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115
第十八章 大道废 120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125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131
第二十一章 孔之容 138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144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149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156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161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167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174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179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186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190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 195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202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208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212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217
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 221
第三十七 章道常无为 227
三、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233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242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253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258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264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270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274
第四十五 章大成若缺 279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284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 288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294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298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303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309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314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319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324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330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336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343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348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354
第六十章 治大国 359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364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370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375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380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387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393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397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403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407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412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417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421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425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429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433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436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440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444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448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452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459
四、附录:
论老子绝句并序 464
五、校后记 475
序论
《老子新绎》吴宏一
论一、《老子》名《道德经》,是认识老子思想及道家源流的必读书,也是想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不可或缺的经典着作。历代研读注解的学者,不知凡几,但对全书五千言的玄言妙论,似乎永远寻绎不尽,无法测其底蕴。它的传本很多,字句颇有不同,加上往往「正言若反」,所以常使读者似懂非懂,无所适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两种帛书本,和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的三种楚简本,先后出土,更引起中外学者的热烈讨论和关注。对于各种传本文字的异同,经文章句的解释,以及老子思想主张的探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
笔者以为这些现象,对于有志研读《老子》初学者而言,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治丝益棼,不知道该何所抉择。因此,笔者在《论语新绎》撰成之后,马上撰写《老子新绎》本书。所谓「新绎」者,重点有三:
一、是採用直译的方式,逐字逐句,用白话来翻译《老子》的经文。这是最贴近原文,也是最容易把握原意的做法。
二、是校勘各种传本文字的异同,比较历来各种注家的解释,折衷众说,取其长而舍其短,力求简明,以便初学。
三、是参考有关的研究资料,对每一章的章旨、结构,乃至修辞以及前后经文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一番爬梳整理的工夫。间有推陈出新处,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论二、为了知人论世,让我们先了解老子的生平大概。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苦县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一说在今安徽省涡阳附近。苦县,春秋时名相县,原属陈国。后来陈国在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被楚国所灭,其地遂为楚国所有,这已是孔子卒后之事。所以严格说来,老子应说是陈国人才对;说他是楚国人,那是司马迁根据后来的行政区域来界定的。不过,无论是陈国或楚国,相对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各国,都地在黄河之南,所以说老子是当时的南方人,则无疑问。《庄子.天运篇》记述孔子五十一岁时去见老子,老子这样说:「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可见在古人心目中,地域观念非常浓厚,彼此论籍贯时,会有南北之分的。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从司马迁的《史记》才开始的,在司马迁之前,像《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等,都只称老子或老聃,而从未有称老子为李耳或李聃的,因而有人以为老子不一定姓李(据考证,春秋时代尚无李姓),而应姓老才合理。
这种推测,虽有道理,但司马迁也必有所据,因而只能存疑。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介绍老子的籍贯姓氏之后,并没有说明老子生卒年代,只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同时用一大段文字记叙了孔子适周向老子问礼请教的情形。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推知老子时代与孔子同时而略早,并且担任周朝典藏古代图书文献档案资料的史官。古代担任史官的人,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通常服事在君王身边,不但要有文才捷悟,而且要有淹博的学识。因此孔子才会去请教他。孔子向老子问礼求道的事情,不但《史记》的老子本传及〈孔子世家〉都有记载,连《庄子》的〈天运〉、〈天道〉和《礼记》的〈曾子问〉等篇,也屡有论述。问礼,其实就是问道。据《庄子.天运篇》的记述,孔子和老子见面时,曾如此请教: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
甚也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研习六经,倡导仁义,自己以为颇有心得,亲身整理鲁隐公至鲁哀公十二个君王的史事,定名分,寓褒贬,着《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对于古圣先王之道,和周公召公辅佐的事迹,也深有体会,但他周游列国,求见过很多君王,却没有一个君王能够欣赏他,取用他的忠孝仁义之道。因此他颇有感慨。
论老子的回答,据《史记》本传的记载,摘要如下: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的意思是劝诫孔子:古人之言可採者採之,不必过度崇尚古圣先贤、鬯言仁义礼信。同时他要孔子去除骄气、多欲、态色、淫志。易言之,他劝孔子宜谦下、无欲、无为、清静。这些正好都是《道德经》中主要的思想主张。所以《史记》本传后马上接着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大概见面之后,孔子对老子的学养非常佩服,所以孔子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把老子比喻为像龙一样见首不见尾,自有莫测其高深之意。《史记.孔子世家》中,还记载辞去时,老子有赠言云:「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对于孔子之言忠孝,尚仁义,正名分,寓褒贬,当亦有所规劝。
这些话记在〈孔子世家〉中,想必有其用意。有人以为《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就有师承老子的意思。至于后世学老子者罢绌儒学,学孔子者罢绌老子,那是另一个问题。司马迁的《老子韩非列传》又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有人以为「遂」应为「遯」字之讹,是说老子在西周衰亡之前,见微知着,先行隐遁而去。司马迁还说老子离开周朝时,「至关」,关令尹喜请他「着书」,于是老子才「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后人对「关」的解读,有的说是大散关,有的说是函谷关,恐怕都是附会之辞,很可能它只是边界国境的代称而已。「着书」也可能是老子就其担任周朝太史时,所典藏的文献资料中,撷取一些有关「道德之意」的格言教训,记录下来,留供守关的官长尹喜参考而已。对于传说中的人物,后人好事增益,往往越到后来,附会越多,越说越神奇。老子就是一个显着的例子。司马迁在说他出关之后,「莫知其所终」,已经令人有「犹龙」见首不见尾的联想了。底下竟然还有一些文字,说老子修道而寿考,活了一百六十几岁或二百多岁,越说越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也因为这样,所以从宋朝开始,怀疑老子其人其书的人越来越多。种种歧异不同的诠释,也就随之而起。
论三、老子其人,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老子》其书,也予人纷然杂呈的印象。书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原始究竟「道经」在前或「德经」在前,是不容易确定的;篇幅虽然不长,全书不过五千字左右,但其传本的繁多、字句的歧异,以及内容思想的不同解释,真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庄子》一书对老子学说多所引证之后,历代注解《老子》的学者,何止千百家。其中,先秦像《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两篇,前者重在阐释「德经」中有关人生及政治方面的道理,后者全用史实传说比附老子的思想主张;汉代像有待考定的河上公注本,多附会养生家之言,常有方士术语,严遵的《道德指归》及《老子注》,则将《老子》八十一章改为七十二章,并鬯言黄老之术;魏晋时像王弼的《道德直经注》,通过玄学家辨名析理的方法,来分析道德等等名词及概念;唐代像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推衍王弼之说而订正其失,这些着作对后世讨论老子学说的人,影响都非常深远。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思想观念的不同,老子的思想主张,也常因诠释者见解的差异,各有立言之宗,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有人以为它讲的是金丹修炼之术、长生安命之说,有人以为它是「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很多章节谈到帝王「南面之术」,甚至有人以为它是用兵教战之作、权谋术数之谈。清代以来,研究者更为众多,或汇校传本,或讲疏义理,成就固然不让前贤,但对一般读者而言,则益感纷扰而不知何从。尤其是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以后,因避汉帝名讳的问题被推定成于西汉初年,因而掀起了一阵帛书热,研究老子者,几乎无人不说帛书;到了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荆门郭店的楚墓竹简本甲乙丙三组,又相继出土了,加上被推定成于战国中期之前,因而更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几十年来,研究老子者,可以说完全在帛书本和楚简本的笼罩之下,好像离开它们,就不配谈论老子了。这当然是推崇太过了。
比对过旧传本和这些新出土资料的人,应该都会同意以下的看法:旧传本和新资料同样重要,二者相得而益彰。不可舍旧而趋新,也不可以趋新而忘本。因此,笔者很不同意有人根据新出土资料随意改动原来的章句文字,更不同意有人随意割裂原来的经文。笔者以为:以传世较早而且完整的王弼注本为底本,参校论代河上公、严遵、傅奕等各种注本以及唐代以来的各种新出土资料,应该是比较可取的办法。四、很早以前,我就对《老子》这本书发生浓厚的兴趣,曾经受到先师沈刚伯、郑因百等先生的启发和鼓励,想对此书及《论语》、《六祖坛经》三本代表儒道释思想的经典着作,逐一整理阐释,合称为「人生三书」。无奈迫于生计,工作繁忙,因此数十年来,时断时续。去年(二○○九)秋天以后,退休多暇,才开始动笔。在撰写《论语新绎》的期间,忽然起兴仿效古人「论诗绝句」之例,拟对《老子》八十一章逐一作〈论老子绝句〉。虽然初稿已先完成,自己不满意,却觉得兴味无穷。因此《论语新绎》完成后,我立刻撰写这本书,并且写了以下的三首七言绝句,聊表心意:圣经何必分先后,大道从来不可诬。我自瓣香三教在,参禅学老更崇儒。—〈拟作《论语》《老子》《六祖坛经》三书新绎,题耑〉向来我亦圣为师,论道参禅未是痴。最爱春衣已裁就,冠童舞雩咏归时。
又敢言译解费工夫,但愿人人识正途。忠恕终归仁一字,请从平淡契真吾。—〈论语新绎一书撰成,口占二绝〉这些诗颇可表明我撰写「人生三书」的心意。这三本书不只代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三家的不同思想,也分别代表古代在上位者、士人阶层以及不谙文字者三种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追求人生、完成理想的三个指标。我很高兴现在又完成了《老子新绎》这本书,至于《六祖坛经新绎》的出版,则请俟之异日。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心灵上的触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老子哲学的解读,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心灵、寻找人生真谛的指南。作者在解释《道德经》的章节时,常常会将其与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困惑和挑战联系起来,比如竞争压力、焦虑情绪、人际关系等等。然后,他会从老子的思想中提炼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读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独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知足”和“不争”的论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被欲望所驱使,而老子却教导我们要学会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并懂得适可而止。这种朴素而深刻的智慧,对于我这样常常被外界纷扰而感到迷失的人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有了转变,不再那么急躁,而是学会用一种更平和、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感觉,淡雅的底色搭配着古朴的字体,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伟大的哲人对话。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清晰而流畅的文字风格,我一直对《道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传统的解读往往过于晦涩,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曾经的迷雾。作者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卖弄学问的生僻词汇,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论调。相反,他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将老子的思想娓娓道来,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将深邃的道理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道”的阐释,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到自然万物的运行之中,从春生夏长,到秋收冬藏,无不体现着“道”的智慧。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作者的解读,再对照自己生活的经历,总能获得一些新的感悟。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嘈杂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安宁的港湾,让心灵得以休憩和沉淀。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着实令人惊喜。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哲学有着浅显了解的读者,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不同版本的《道德经》,但总是因为语言的隔阂而感到吃力。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古籍的原有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表达习惯,读起来一点也不生涩。作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理解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并用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其展现出来。比如,对于“无为而治”的解释,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而是将其阐述为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治国理念,这种解读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这些并非是对原著的篡颠,而是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让原本就博大精深的《道德经》更具可读性和实践性。我常常会反复阅读某个章节,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体会,这种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也让我对老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并非按照《道德经》的章节顺序进行机械的解读,而是根据主题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和分类。比如,将与“自然”相关的思想放在一起,将与“修身”相关的论述归为一类,这样使得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作者在过渡章节的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好,每个部分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的建议,对于有兴趣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会引用一些生动的生活实例或历史故事来加以说明,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有严谨的分析,又不失趣味性,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哲学入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呆板,反而带有一种轻松活泼的艺术感。每章的开篇都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是随意拼凑,而是紧密呼应着章节的内容,用视觉的方式辅助理解。例如,讲述“上善若水”时,书中配以一幅宁静的湖水画面,潺潺流水,波澜不惊,却能滋养万物,这种意象的结合,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意境。而且,书中字体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惫。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还设置了一些留白区域,鼓励读者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摆在书架上的读物,更是一位可以与我进行思想交流的伙伴。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对读者的尊重,也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愉快和有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