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管窥宗教与哲学
中国哲学历史悠久,自《易经》问世以来至今约有三千年历史,体例庞大,思想博大精深。古代中国的儒、释、道为主要哲学流派,且三派间相互影响深远。
近代以降,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显学,而对传统哲学和其他西方哲学的研究均有较大发展。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本书对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有极为精辟的见解,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宗教与哲学是「不即不离」的关系,虽然二者不同,但皆有安定人心的力量,所以不可分离;虽二者相同,但相应方式各异,也有不同的发展,作者强调东西方之同与异并不冲突,反而能互补双赢,端看各民族国家不同需求而取之。因此,二者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亦即哲学与宗教实为一对孪生兄弟。
事实上,从世界一家的角度来看,哲学与宗教为孪生兄弟,也是世界这个母亲一母双胞胎的兄弟,关系非常密切。阅读本书不但了解本国哲学与宗教,也对世界多了一份认识。
本系列特色
「大师导读」系列是一套集结学者专家为青年读者所编纂的中国文化知识入门选书。所邀请的大师均为各个学术领域集大成者,他们运用通俗易懂的浅显文字着述,深入浅出、轻松有趣、娓娓道来,让青年朋友们在博大的中国文化中吸其润泽、修其自身。
以下为本系列作者简介:
《北京猿人》贾兰坡∕着名旧石器考古专家、古人类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敦煌》宁可∕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历史》何兹全∕着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孔子》骆承烈∕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
《中国哲学与宗教》任继愈∕着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
《中国古代文明》李学勤∕着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长城》罗哲文∕着名中国古建筑学家
《北京》侯仁之∕着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故宫》单士元∕明清史专家、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
《中国金石文化》苏士澍∕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长
《中国音乐》汪毓和∕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 建筑》杜仙洲∕着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中国青铜文化》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任继愈(一九一六至二○○九年)
字又之,山东平原人,生前为着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六四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一九六四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曾多次在国外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
任继愈于一九八七年至二○○五年一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一九九九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二○○九年七月十一日,任继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一、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使命感
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
三、哲学的重要性
四、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
五、用历史说明宗教
六、《世界宗教丛书》总序
七、编辑《中华大藏经》的意义
八、佛教向儒教靠拢
九、从佛教到儒教
十、介绍《中国佛教宗派丛书》
十一、《道藏提要》序
十二、《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订本序
十三、老学源流
十四、关于《道德经》
十五、要重视道经研究
十六、道教图册序
这本《大师导读:中国哲学与宗教》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于儒家思想的阐释,简直是拨云见日。我一直对孔孟之道有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是些陈旧的教条,但在书中,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并且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仁”、“义”、“礼”、“智”、“信”这些概念的现代意义一一展现出来。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才真正理解到其背后蕴含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尊重,这不仅仅是古代的道德准则,更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智慧。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与西方哲学中对原罪的讨论不同,中国哲学更关注人的内在德性培养,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独特且有现实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于“天人合一”的解读也让我深受启发,不再是将人与自然对立,而是理解到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和谐共处。整本书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中国哲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感受到中国哲学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评分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这一章节尤其着迷。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是如何从印度传入,又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道教,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修行方式,书中通过一些有趣的公案故事来解释,让我觉得非常生动有趣,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禅意。读到“心经”的解析时,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作者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看似玄奥的句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的实体”,这让我对世间万物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探讨了佛教对中国艺术、文学乃至社会生活的影响,让我意识到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文化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佛教,不再是简单的宗教仪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哲学智慧和生活方式。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梳理和辨析非常欣赏。作者并没有将儒、释、道三家割裂开来讲解,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在探讨中国哲学如何回应社会现实、解决人生困境时,书中呈现了这三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体系。我之前一直觉得这些思想体系过于庞杂,难以把握,但通过这本书,我逐渐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比如,书中在分析儒家强调社会责任时,也提到了道家所倡导的个人内在修养,以及佛教提供的精神解脱之道,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加全面和均衡的人生哲学。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宏观和深刻的认知,也更明白了为什么这些思想能够流传千年,并且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附录”和“参考文献”部分,虽然不是正文,但对我来说价值连城。作者在附录中提供了一些中国哲学和宗教史上的重要事件年表,以及关键人物的生平简介,这对于我进一步梳理时间线和人物关系非常有帮助。我之前读一些哲学著作时,常常因为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不熟悉而感到困惑,这本书的附录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另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也非常有价值,很多都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经典著作,或者是一些权威的学术研究。作者在正文中引用这些文献的片段,常常能引发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而附录中的参考文献列表,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更广阔学术领域的起点。我觉得,一本好的导读,不仅仅要讲清楚书本上的内容,更要能引导读者走向更深的知识海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道家思想的部分,特别是《庄子》的解读,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道家就是消极避世,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道家思想中更积极、更具创造性的一面。作者对“逍遥游”的阐释,让我不再将“逍遥”理解为逃避现实,而是升华到一种超越世俗烦恼、保持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书中对“无为而治”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求。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充满了各种压力和竞争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审视内心的真正需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齐物论”的讨论,庄子通过讲述各种寓言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很多我们执着于对错、好坏的界限,在更大的视角下都可能是不那么重要的。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固执的看法,也学会了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