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韩国「人文.未来研究院」院长、岭南大学校崔在穆教授在东亚阳明学研究上的重要论者。内容涉及明代中期至末期的中国阳明学、朝鲜中期的韩国阳明学、江户初期至中期的日本阳明学。其论述的展开以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向内、静态、反省(省察)」的「外向、动态、行为」的「积极性格」(重视本体的倾向)为主线,对中、日、韩三国阳明学之发展过程及其不同类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比较。全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考察阳明学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质,第二部到第六部则挑选阳明学中具代表性的思想形态,如致良知论、万物一体论、人欲论、权道论和三教一致论等,进行深入的讨论。
作者简介
崔在穆
1961年生,韩国岭南大学校哲学学士,日本筑波大学文学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北京大学等访问研究。现任韩国岭南大学校教授。着有《东亚阳明学》(1996,2009年被译为中文)、《解读儒教》(1997)、《王阳明的生涯与思想》(2003)、《儒教与现代的对话》(2004)、《永远看读懂的东洋》(2004,以上皆为韩文版)、《东亚阳明学的展开》(2006年,日文版)等。合着有《实学思想与近代性》(1998)、《王阳明哲学研究》(1998)、《韩末岭南儒学界的动向》(1998)、《东亚的世界与儒教》(2004)、《退溪学脉的地域展开》(2004)、《霞谷郑齐斗》(2005)、《21世纪的东洋哲学》(2005,以上皆为韩文版)等。译着有《日本思想论争史》(合译,2001)、《陈鼓应解说<老子>》(合译,2004)、《美的法门:柳宗悦的佛教美学》(合译,2005,皆为韩文版)等。
译者简介
钱明
1956年生,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在九州大学、东洋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新竹)、福冈女学院大学等访问研究。着有《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2002)、《儒学正脉:王守仁传》(2006)、《胜国宾师:朱舜水传》(2008)、《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2009)、《浙中王学研究》(2009)、《徐爱‧钱德洪‧董澐集》(编校,2007)、《友庆堂合稿》(点校,2010)、《王阳明全集补遗》(编校,2010)、《三宅尚斋》(译着,1995)、《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合译,2000)、《简素的精神》(译着,2000)、《阳明学新探》(主编,2002)、《王阳明的世界》(合编,2007)、《继往开来论儒学》(合编,2008)、《舜水学探微》(合编,2009)、《阳明学派研究》(主编,2011)等。
钟莹
女,1989年生,2007年9月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作为派遣留学生,赴俄国Tatar State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and Education大学留学,即将赴日本千叶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已发表译文6篇。
陈璐
女,1970年生,2000年毕业于日本大坂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告公司翻译、策划等职。
序论 1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对象与时代设定 2
三、研究方法 3
〔第一部 阳明学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质〕
第壹章 阳明学的成立 7
一、王守仁的思想课题--成圣 11
二、阳明学的起点--心即理 13
三、阳明学的完成--致良知学的创立 16
第贰章 阳明学的思想特质 19
一、良知 19
二、致良知的两个侧面--积极侧面与消极侧面 26
(一)积极侧面(重视本体的侧面) 29
(二)消极侧面(重视工夫的侧面) 33
第参章 阳明学分裂(个性之展开)的起点及其形态--
致良知中体现的两大思想侧面(倾向)的具体化 41
一、阳明学分裂的起点--王畿和钱洪德的四句教之争 41
二、分裂的形态 48
三、阳明学两大侧面之特质及其主要展开于中国的积极倾向 54
〔第二部 致良知论的展开〕
第壹章 中国良知现成论的展开 61
一、王畿的现成良知论 61
(一)现成良知 61
(二)本体工夫和悟 66
二、王艮的明哲保身论 72
(一)造命 73
(二)保身之构造 74
三、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论 83
四、李贽的童心论 86
第贰章 韩国良知体用论的展开与良知现成论的曲折 95
一、崔鸣吉的良知开悟论及其工夫论 96
二、郑齐斗对良知体用论的确认与对致良知(现成良知)论的批判 99
(一)对良知体用论的理解
--以〈良知(体用)图〉为中心 100
(二)致良知论 107
(三)对致良知(现成良知)论的批判 109
第参章 日本关于现成良知论的接纳与深化 111
一、中江藤树对良知现成论的受容 113
(一)对王畿现成良知(本体工夫)论的受容 115
1王畿思想的受容经过 115
(1)固守格法 陷于僵化
(2)〈原人〉中对人格神之天(皇上帝)的设定
(3)〈持敬图说〉中「畏天命 尊德性」之学的成立
(4)作为「畏天命 尊德性」之要约的明德之学
(5)心之自然
2王畿思想的受容 143
(1)从格法到真性活泼之体
(2)本体工夫论的受容与展开
(二)对王守仁致良知论的受容 153
1入德之手段:致良知之学 153
2现成良知 154
3从致良知倾斜到信良知 156
4以藤树后学的良知信仰论为例 158
(1)渊冈山的致(信)良知论
(2)木村难波的「戴祈」论
二、大□中□对致良知之「归太虚」的理解 162
(一)致良知论与归太虚论的结合 162
(二)太虚说的渊源 164
(三)良知虚无性格的深化
--空虚之实学 166
(四)致良知(=归太虚)论 169
第肆章 比较论的考察 173
〔第三部 万物一体论的展开〕
第壹章 王守仁的万物一体论 179
一、以经世为中心的行为的万物一体论 180
二、以修养为中心的反省的万物一体论 186
第贰章 以经世为中心的万物一体论在中国的展开--
特别以王艮为中心 191
一、共生 191
二、救世的使命与实践 196
第参章 以修养为中心的万物一体论在韩国的展开 201
一、崔鸣吉的以自身修养为中心的万物一体论 201
二、郑齐斗--基于加强自身修养的人物区分的静的万物一体论 203
第肆章 现实具体的经世的万物一体论在日本之展开 209
一、中江藤树提出的被称作「太虚」的现实具体之场 209
(一)作为天地活动之场的「太虚」 209
(二)太虚主宰者(皇上帝)的设定及其场所的绝对化 211
(三)太虚皇上帝的分身之集合 212
二、大□中□的太虚之内面化 215
(一)太虚之内面化 215
(二)天地万物乃吾之分身 218
(三)所谓分身的「心中」--「大□之乱」的思想史意义 220
第伍章 比较论的考察 223
〔第四部 人欲论的展开〕
第壹章 私欲肯定论在中国的展开 227
一、梁汝元的寡欲论 230
(一)无欲论的否定与寡欲论--向孔孟寡欲论的回归 231
(二)御欲者(=命) 233
(三)与民同欲与育欲 235
二、李贽的私及私欲肯定论 235
(一)无私乃画饼之谈、观场之见 235
(二)穿衣吃饭 237
第贰章 无欲论在韩国的展开和私欲肯定论的屈折 241
一、许筠的私欲肯定论 241
(一)男女情欲乃天也 241
(二)居处饮食与财货论 244
二、郑齐斗的无私无欲论及对私欲肯定论的批判 246
第参章 无欲论在日本的展开 251
一、中江藤树的凡心之超克 251
(一)绝意论--意为万欲百恶之源 251
(二)从凡心超克到无心无欲 255
二、藤树以后无欲论的展开--以大□中□为重点 261
第肆章 比较论的考察 265
〔第五部 权道论的展开〕
第壹章 中国的经之相对化与经则法(史)论之展开 271
一、王畿的格法(格套)否定论和经则法论 274
二、李贽的经史一物论 277
第贰章 韩国的经之补完论及其权论之展开 279
一、崔鸣吉的知经与达权 279
二、张维的知变和通变 284
三、郑齐斗的经权补完论及其名教绝对化 287
第参章 基于时处位论的日本权则道论之展开 293
一、中江藤树的权则道论与时处位论 293
二、熊泽蕃山对权论的深化--人情事(时)变论和水土论 303
第肆章 比较论的考察 311
〔第六部 三教一致论的展开〕
第壹章 中国良知虚无性格的深化与三教一致论的展开 317
一、王畿以良知学为核心的三教一致论 321
二、李贽的三教归儒论 326
第贰章 韩国名教对虚无的排除和对三教一致论的拒受 329
一、许筠对老佛的倾心及其批判 331
二、郑齐斗对名教的固守和对老佛的批判 335
第参章 基于人伦日用的日本三教一致论之展开 339
第肆章 比较论的考察 347
〔结论〕
结论 349
后记 355
译者后记 359
参考书目 363
主要人名索引 371
主要文献索引 379
序论
一、研究目的
本书的目的,是解明东亚三地域(中国、韩国、日本 )阳明学的展开过程与形态,并对其进行比较论的考察。因此,本书在广义上可以说,是对建立在阳明学视点之上的东亚近世思想史研究的一种尝试。
以往的阳明学研究,都是以各地域的分块研究为主。因此故,尽管阳明学是展开于东亚三地域的带有普遍性的思想体系,但本书所採用的方法,则是尝试着对阳明学的普遍性与各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加以考量的新方法。
尤其就韩国阳明学而言,在朱子学被作为主流,除此之外的复杂多样的思想形态不可能存在的前提下,通常被认为是没有阳明学的独自展开形态的,故而将其与中国、日本的阳明学进行比较,并尝试着以此为基点而对韩国阳明学展开真正研究的例子好像还没有。针对以东亚为平台的阳明学之展开的研究,至今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还韩国阳明学以本来面貌,便成为俯瞰东亚三地域阳明学之展开的先决条件。
为此,本书一方面要力求具体地解明韩国阳明学,与此同时,还要对东亚阳明学的展开过程与形态进行探究。要完成这样的双重课题,虽非易事,但却是必须的。
可以想见,沿着展开于东亚的阳明学的足迹前行,我们就能拥有较之以往的研究更广阔的东亚近世思想史的研究空间,进而也就有可能了解到东亚的各个地域主体,是能够继承其独自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并运用其固有的灵性,以变容传统的与外来的思想,从而展开其复杂多样的思想世界的。
我们大概可以从这样的视点出发来理解阳明学,即阳明学原本是完成于中国人的生活、文化世界的思想系统。在其形成思想系统之前,仅仅属于中国人的生活史和文化史。王守仁把人的良知归结为万物一体论的最初动机或者说结果,是因为自觉地认识到共生的「场」。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域的阳明学之展开。因此,本书在踏寻阳明学之展开过程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各个地域的人们是如何以阳明学为媒介而自觉地认识到并形成自己的共生之「场」的,以图基于比较论的考察来获得明确之解读,而这与本书的目的完全一致。本书就是以此作为目的之一环而展开讨论的。
二、研究对象与时代设定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王守仁以后东亚三地域以继承阳明学为志,并以其为主导而加以展开,进而对形成和确立各地域独自的思想倾向产生过重要作用的思想家。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各地域所形成、确立的思想形态,即在中国是到明代中叶的王畿、王艮和明末的罗汝芳、梁汝元、李贽;在韩国是到朝鲜中期阳明学受容以后的许筠、崔鸣吉、张维乃至韩国阳明学的集大成郑齐斗;在日本是从江户初期由中江藤树受容并大成的阳明学,直到熊泽蕃山及江户中期的大□中□。而本书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时代,则涵盖明代中期至末期、朝鲜中期、江户初期至中期。
一般来说,王守仁以后的阳明学,基本上都由较为右倾的思想家所构成和确立,作为其原型,又都源于各自地域的具体状况而出现变容,产生曲折,进而得以展开。然而,这些进入近代期以后展开于各地域的阳明学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各地域在伴随着东亚近代化过程时都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面对西洋文明时也都作出了各自的回应和受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对所谓近代转换期的具体时代的历史状况进行考量和设定之后,通过深入比较各地域的阳明学之展开形态来得到解决。
三、研究方法
本书并不局限于以往的研究方法,而是尽可能地把重点放在阳明学所固有的内在论理结构及其展开过程上。这种方法应属于内在论的研究。本书的内容由六部分构成:
第一部是考察阳明学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质。而所谓的思想特质,其实原本就有两大倾向共存于王守仁的思想中,即具有消极性的向内的、静态的、反省(省察)的性格(重视工夫的倾向)与具有积极性的外向的、动态的、行为的性格(重视本体的倾向)。 第一部的内容便是对致良知这个王守仁思想的完成形态和核心概念进行考察并具体展示这两大倾向。这两大思想倾向,也同样适用于第二部到第六部的思想形态之考量,故而笔者在论述过程中把各种议题皆分为两大类型。
第二部到第六部是在阳明学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形态,即致良知论(第二部)、万物一体论(第三部)、人欲论(第四部)、权道论(第五部)和三教一致论(第六部),然后对中国、韩国、日本的阳明学之展开的不同类型进行考察比较。以上就是本书对东亚阳明学之展开所作的尝试性俯瞰。
《东亚阳明学的展开》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东亚思想的交融与演进。我一直对中国哲学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及其本土化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并非孤立地研究阳明学,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于阳明学在朝鲜和日本的接受与发展,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分析。我惊叹于作者能够梳理出如此复杂的思想传播链条,并且能够辨析出不同地区在接受阳明学时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例如,书中对朝鲜阳明学受到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挑战,以及其如何与本土的实学思潮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实践品格,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同样,对于日本阳明学在幕末时期的兴起,以及其如何成为挑战旧秩序、孕育新思想的重要力量,也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让我意识到,一种思想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它能够适应不同土壤,并开出独特花朵的能力上。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东亚阳明学的展开》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我原以为阳明学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中国本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展示了阳明学如何跨越国界,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激起思想的涟漪。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阳明学在中国、朝鲜、日本不同区域的传播路径、核心思想的变异以及社会影响的细致比较。例如,书中提到朝鲜学者在接受阳明学时,如何谨慎地处理与传统儒家学说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将“致良知”的精神应用于经世致用的实践中。在描述日本的阳明学时,作者则着重分析了它如何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并最终成为某些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动力。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展现了阳明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也揭示了不同文化语境下,思想的接受与创新的复杂互动。
评分读罢《东亚阳明学的展开》,我深感收获颇丰,尤其是书中对阳明学在东亚不同国家传播的立体式展现。我原本对阳明学仅有零散的了解,认为其影响可能相对有限,然而,本书的叙述让我看到了阳明学在东亚地区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思想史和文化发展。作者并未局限于对王阳明本人及其核心思想的介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和历史纵深。书中对阳明学在中国、朝鲜、日本的传播轨迹、接受方式以及本土化形态的细致描摹,令我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挖掘,比如书中对一些朝鲜和日本学者如何理解和运用“知行合一”原则的具体案例分析,以及这些实践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互动。这种扎实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使得阳明学不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思想实践,展现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东亚阳明学的展开》初读时,我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实际翻阅后,却被其流畅的叙事和深入的剖析所吸引。作者并非直接罗列史料或理论,而是巧妙地将阳明学在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传播与演变,塑造成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例如,在描述阳明学传入日本的初期,作者并未止步于简单提及,而是生动地刻画了朱子学正统的日本士人,如何从最初的排斥、质疑,到逐渐被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所打动,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阳明学成为反思幕府统治、寻求革新思想的重要源泉。这种叙事方式,让阳明学不再是冰冷的思想体系,而是与具体的历史人物、社会思潮紧密相连,充满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地域阳明学细微差别的梳理,比如强调朝鲜阳明学在实践层面的侧重,以及日本阳明学在与本土思想结合后的独特发展。这种比较视角,不仅加深了我对阳明学本身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这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思想旅行。
评分我对《东亚阳明学的展开》一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层层递进,豁然开朗”来形容。起初,我对“阳明学”这个概念仅有模糊的认识,知道它与王阳明有关,但具体内容以及其在东亚的广泛影响,则知之甚少。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对阳明心学核心思想——“致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的解读,逐渐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在探讨“致良知”时,书中描绘了阳明学信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内省和实践,不断发掘和践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无论是在官场上的坚守,还是在个人修养上的精进,都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阳明学在不同国家如何与当地文化融合,并产生独特变奏的分析。作者的笔触细腻,能够捕捉到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折射出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这种细致的对比,让我对东亚思想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