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哲学史,虽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学」。当一位学人写哲学史的时候,他不仅要叙述事实,而且要解释理论。叙述事实是史学的工作,解释理论则必须有确定的理论基础与解析方法。而这种基础与方法就是写哲学史的必要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则写出来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学史」。
─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泰斗劳思光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着作。透过其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呈现在您的眼前。本册主要是介绍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干嘉学风与戴震的思想。其中每一章节,皆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作者简介
劳思光
经历∕
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及台湾的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政治大学
东吴大学等
荣誉∕
中华民国斐陶斐荣誉学会杰出成就奖(2000)
行政院文化奖(2001)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
第六届教育部国家讲座计画主持人(2002-2005)
第四十六届教育部学术奖(2002)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04)
第十届教育部国家讲座计画主持人(2006-2009)
现职∕华梵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
这部《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三版)》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浓厚兴趣,但又苦于缺乏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无异于一次及时雨。它在梳理中国哲学史的脉络时,没有陷入繁琐的考据,而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和人物,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名家、阴阳家等“小众”但极具智慧的流派的阐述。 我之前对名家的“白马非马”等逻辑辩论一直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其意义不明。这本书则通过分析名家的言语逻辑和辩论技巧,揭示了其在早期中国逻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概念的精确分析,挑战当时的思维定势。书中对阴阳五行说的梳理,也让我不再觉得它只是迷信,而是看到其作为一种古老的世界观模型,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医学、占卜等多个领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整部哲学史读起来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读完这本《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三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中国古代的辩证思想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法家思想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种务实的治国理念,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法家视为“暴政”,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以法治国”、“君权至上”等核心主张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墨家思想的再评估。过去我一直认为墨家是小众且有些激进的流派,但这本书通过梳理墨家在逻辑学、光学、军事防御等方面的贡献,展现了其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的价值。书中对“兼爱”、“非攻”等主张的分析,也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朴素平等主义和和平主义思想,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初步了解的读者,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这本《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三版)》。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学派的观点,而是将哲学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及其与本土哲学融合的论述。不同于以往的教科书式讲解,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佛教的般若学、中观学等重要思想如何在中国士人心目中落地生根,又如何与儒、道两家相互激荡,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体系。 特别是书中关于唯识宗和禅宗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介绍了这些宗派的核心理论,更通过对历代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迹和传教方式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生机与活力。例如,书中对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偈子的分析,不仅仅是解读其哲学内涵,更是将其置于当时社会背景下,以及他本人所面临的挑战中,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超越性与实践性。这本书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对佛教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三版)》简直是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哲学。我一直觉得哲学是那些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东西,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些生活化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思想一点点剖析开来。比如,书中对儒家思想中“仁”的阐述,不再是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例子,让我体会到“仁”是如何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如何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孝道的部分,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赞扬,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历史演变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解读,这让我对传统的孝道观念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再者,书中在处理道家思想时,也显得格外有新意。以前总觉得道家就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听起来有些消极避世。但这本书却挖掘出了道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比如对个体自由、精神解放的强调,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如何能转化为一种更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让我不再觉得那是一种逃避,而是对人生困境的一种高超应对方式,一种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的智慧。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代哲学家的生平轶事,这些细节让原本抽象的哲学理念变得有血有肉,仿佛那些先贤就在我身边,与我一同探讨人生的意义。
评分这本《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三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步。书的编排逻辑很巧妙,它不是按照朝代顺序机械地讲解,而是将一些相关的思想流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这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深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学的章节,它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概念,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个人内心挣扎的大背景下进行阐释。 书中没有回避心学所面临的批评和挑战,而是详细地探讨了它如何在中国哲学史上引起广泛的争论,以及它对后世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书中对阳明先生心学思想的实践案例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内心道德力量的智者形象。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