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为朱熹诞辰880周年,借此机会,关西大学文学院与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以「朱子学□近世.近代的东□□□---□□□□□□□□□□□□□□□」为题,于关西大学百周年纪念会馆合办了一场国际研讨会。本书透过西欧近代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文明与社会、生态方面的危机,重新确认朱子学所具有的现代意义,提倡建构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共生社会与环境伦理。同时透过许多相关文献,仔细检讨近世、近代中日韩各国朱子学、阳明学等学派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对立互动的复杂状况。
主编者简介
井上克人
文学博士、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擅长领域为宗教哲学、东西比较思想。着有『露现□覆藏---现象学□□宗教哲学□』(关西大学文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丛刊20、关西大学出版部、2003)、『西田几多郎□明治的精神』(关西大学文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丛刊39、关西大学出版部、2011)、『「大乘起信论」的研究』〔编着〕(关西大学文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丛刊15、关西大学出版部、2000)等。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擅长领域为东亚儒学、战后台湾史、通识教育。着有“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 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互动、转化与融合>(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东□□□的儒学---经典□□的解释---』〔藤井伦明.译〕(□□□□社、2010)等。
陶德民
文学博士。日本汉学思想史、近代东亚文化交涉史、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着有『怀德堂朱子学研究』(大坂大学出版会、1994)、『明治的汉学者□中国---安绎.天囚.湖南的外交论策』(关西大学出版部、2007)、『东□□□的过去、现在□未来』〔合编着〕(关西大学文学研究科、2009)等。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审视“朱子学与近世、近代东亚”这一重要课题。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学术框架,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朱子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多样化面貌及其深远影响。书中对某个国家在近世时期,如何在政治改革中引入朱子学理念,以及其最终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的论述,就极具现实意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能够捕捉到不同文化之间细微的互动和张力,并将其转化为清晰而有力的论证。这种研究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朱子学在东亚地区复杂而曲折的传播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一种思想如何能够跨越国界,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被解读、被利用、被改造,并最终塑造一个时代的命运。读罢此书,对东亚历史的理解,无疑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已久的学术领域。朱子学,这个在中国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流派,在近世近代的东亚,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单纯的文化的传承,还是激烈的思想碰撞?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为我们揭开了这层层迷雾。当我们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朱子学不再是书斋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融入了当时的社会脉络,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从日本的武士阶层对朱子学的吸收与改造,到朝鲜王朝的官学体系如何构建,再到越南在文化认同危机中对朱子学的反思,每一个案例都令人振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朱子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与创新,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所起到的复杂作用。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我们重新审视东亚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内在联系。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思想的魅力如何穿越国界,影响深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体会到,历史的研究并非一成不变的枯燥叙事,而是一场充满智慧与洞见的探索。作者在“朱子学与近世、近代东亚”这个主题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并非满足于对朱子学在不同国家简单介绍,而是着力于挖掘其背后深层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机制。比如,他如何梳理日本江户时代与朝鲜王朝在接受朱子学时所呈现出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政治诉求?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常常会让人在不经意间豁然开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回避朱子学在近世近代东亚所带来的复杂影响,无论是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潜在的局限性,都给予了客观而深刻的评价。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的“考据”,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塑造历史、历史又如何反哺思想的“思考”。它鼓励我们跳出单一的民族视角,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东亚文明的演进,去思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深层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对于“朱子学与近世、近代东亚”这一主题的阐释,角度之刁钻,视角之独特,令人拍案叫绝。他没有选择最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妙解读,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某位学者如何将朱子学的某些思想融入到批判性反思中,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改革的讨论,这段描述就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我仿佛能看到当时激烈的思想辩论,感受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不失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色彩,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化,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朱子学在东亚地区复杂的传播和演变轨迹。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学者看的,更是为所有对东亚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量身打造的。
评分对于“朱子学与近世、近代东亚”这一宏大议题,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且论述极具启发性。作者并非简单地梳理朱子学在不同国家传播的历史线索,而是深入探究了朱子学如何被当地社会文化所吸收、转化,并最终在近世近代的东亚地区催生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潮流和学术实践。例如,书中对于某国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重新解读和运用朱子学来构建国家认同的论述,就非常有深度。作者巧妙地将朱子学的理论内涵与具体的历史语境相结合,展现了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以及其所能承载的复杂功能。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为我们理解朱子学的历史命运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促使我们反思文化传播与本土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对东亚近现代史的认识也变得更加立体和 nuance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