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谈儿童文学:更广大的世界

林良谈儿童文学:更广大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林良
  • 文学批评
  • 教育
  • 阅读
  • 成长
  • 童年
  • 文化
  • 经典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儿童文学有一个更广大的文学世界,
  那是呈现在纯真的孩子眼中、心中充满「新鲜感」的无限宇宙……

  儿童文学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文章虽短,但背后蕴藏了极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字一句细细品尝,它的「价值」和影响力,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儿童文学的创作需要透过创作者仔细观察、慢慢酝酿、字字计较,才能创造出一篇能引起小读者共鸣,又极富价值的好作品。
  
  儿童有他们专用的语汇,有创造的愿望,他们表达的方式也很奇怪。在无法表达时,成人会採取逃避的方式,儿童则不然,有一个孩子,不会说眉毛,但懂得「胡子」,在他想说眉毛时,他会说成:「眼睛上面的胡子」。这种儿童语言的特色,值得成人的研究和参考。

  儿童意识世界,表面平静,实际上相当复杂。要熟悉儿童的意识世界,最直接而有用的方法,就是经常与儿童接触,从儿童自然流露出来的话中了解它。

  小孩子跟我的感情可能会影响了我,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跟小孩子做朋友有一个好处,就是心中充满了理想,而忽略了现实生活的不顺心。这种情况会使我们比较能够长时间保全我们的纯真。纯真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我觉得跟小孩子作朋友非常有意思。这样的情感使我觉得为小孩子写作是值得的。尽管为小孩子写作跟为成人写作比较起来,会吃一点亏。但是,我觉得如果拿我跟小朋友的情谊来衡量,我觉得稍微吃一点亏并无所谓,因为所获得的快乐是比所吃的亏大得多。

  我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常常不自觉的传递给孩子的,同时也最重要的一个讯息就是「乐生」这样一个观念,也就是肯定人生。

林良

本书特色

  献给努力创作儿童文学.想要了解、创作、推广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工作者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收录15篇儿童文学长篇文章.探索、创作儿童文学必读
  ★内容多元,包含儿童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儿童文学创作指导
  ★儿童文学创作入门最佳参考书籍.儿童文学研究者必备读本
  ★超过50部中外经典导引欣赏.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深入介绍

  第一部分「不断进化的儿童文学」:
  针对儿童文学的定义,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做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儿童文学创作」:
  谈到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详述儿童文学创作者需具备的特质和能力。

  第三部分「儿童文学的推广」:
  除探讨儿童文学的价值、特质之外,并细说儿童文学的功用和发展。

作者简介

林良
  
  生于一九二四年,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林良爷爷」。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科及淡江大学英文系,当过小学老师、新闻记者,历任国语日报编辑、编译主任、出版部经理、国语日报社社长,以国语日报董事长兼发行人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写作。
  
  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五十多年,以国语日报「看图说话」专栏与小读者结缘,结集出版《树叶船》、《青蛙歌团》、《月球火车》。着有散文集《爸爸的十六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林良的散文》,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儿童文学创作《我是一只狐狸狗》、「林良童心」系列绘本十册及翻译图书等两百多册。

绘者简介

许书宁
  
  爱画画,爱作梦的北港孩子。先后毕业于辅仁大学大传系广告组及大坂总合设计专门学校绘本科。作品曾获关西美术文化展读卖电视奖、STAEDTLER举办笔绘CD-R设计比赛入选,也曾入选青林文化「安徒生童话插画创作奖」及2005年、2006年度台湾儿童文学精华集、「第六届猫头鹰爱家手绘书比赛二奖」等奖项。
  
  她的文字与图象作品除了在报章杂志以及书籍封面上可以见到外,主要的文图出版作品有:《恋的芬多精》图、《爱盖章的国王》文图、《半路遇上幸福》文图、《天使的礼物》、《奇妙的耶稣》文、「保母包萍系列」插图等。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关于《林良談兒童文學:更廣大的世界》这本书的详细简介,但这份简介中将不包含任何关于林良谈论儿童文学的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描绘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以及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宏观图景。 --- 《星火燎原:二十世紀中後期華語文學的時代迴響與童心探索》 卷首語: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永恆的純真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作家或作品的深入剖析,而是一部旨在回溯二十世紀中後期,特別是戰後至全球化浪潮興起前後的華語文學版圖中,「兒童文學」這一文類如何從邊緣走向中心,並承載起特定時代使命的宏大敘事。它試圖透過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與教育視野,探討文學如何與「童年」這個概念進行深刻的對話。 第一部:戰後的文化重塑與文學的誕生 二十世紀中期,整個東亞乃至全球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政治與社會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文學觀念受到巨大衝擊,對於「未來」的期盼,自然而然地投射到對「下一代」的關注上。 一、從「啟蒙」到「重建」:教育思潮的轉向 戰後重建時期,教育被視為國家復興的基石。文學不再僅僅是精英階層的消遣或嚴肅的道德說教工具,它必須找到一種新的語言,去觸及最純粹的受眾群體——兒童。本書追溯了這一時期,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本土教育理念的間接影響,以及本土知識分子在面臨「如何為兒童寫作」這一命題時所經歷的掙扎與創新。特別是針對傳統鄉土文學中過於沉重的歷史包袱,文學家們開始探索如何用更輕盈、更富想像力的筆觸來構建世界的秩序。 二、口語化的衝擊與敘事革命 白話文運動的成果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落實。對於兒童文學而言,語言的「可讀性」和「親近性」成為衡量標準。本書側重分析了當時文學界對於「如何平衡文學性與教育性」的辯論。一方面,必須打破陳舊的文言殘餘,採用貼近兒童生活經驗的口語;另一方面,也不能犧牲文學應有的韻律美與結構張力。這場關於語言的革命,實質上是文學向大眾,尤其是向兒童敞開大門的決定性一步。文學作品不再是知識的單向灌輸,而是引導孩子進入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對話空間。 第二部:想像力的邊界與時代的隱喻 兒童文學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它能以最輕盈的方式承載最沉重的時代主題。在社會變遷劇烈、價值觀不斷碰撞的年代,童話、寓言以及幻想故事成為了一種必要的「避風港」與「投射鏡」。 一、寓言的力量:跨越審查的橋樑 在某些政治敏感度較高的時期,直接的社會評論往往難以付梓。本書探討了當時的作家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動物寓言」、「神話重述」或「純粹的幻想故事」來傳達對公平、自由、友愛等普世價值的渴望。這些看似無害的故事,實際上是時代精神在底層的暗流湧動。它們在不觸碰具體政治敏感點的同時,成功地在讀者的心靈深處播下了思辨的種子。 二、空間的重構:從鄉土到宇宙 早期兒童文學多半植根於鄉土經驗,描寫農耕生活與傳統倫理。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和世界格局的變化,兒童的視野開始被拓寬。本書分析了當時科幻、太空探索題材的興起,以及這些元素如何被引入兒童讀物中,用以激發孩子對科學的熱情,並理解「世界」的廣大性。這種空間上的擴展,象徵著對傳統封閉思維的突破,鼓勵兒童擁抱未知的可能性。 第三部:閱讀的儀式與身份的建立 兒童文學的發展,與「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身份的確立密不可分。它不僅是文學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家庭生活儀式和身份建構的載體。 一、圖文關係的藝術探索 文字與圖像的共生關係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重視。本書將此視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進行考察。繪本、插畫不僅是文字的附庸,更是敘事主體。我們探討了當時的藝術風格如何從古典寫實轉向更具表現力、更符號化的現代風格,以及這種視覺語言的轉變如何深刻影響了兒童對美學的初步認知。這些圖文的協同作用,構成了一種獨特的「閱讀儀式感」,將閱讀塑造成一項溫暖、親密的家庭活動。 二、對「純真」的複雜詮釋 「兒童的純真」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被挑戰和重塑的文化符號。本書關注了文學作品如何在讚美純真的同時,也開始謹慎地觸及成長的必然性——分離、失去、責任的承擔。文學家們意識到,真正的愛護不是將兒童永遠隔離在理想化的泡泡中,而是為他們準備好面對世界複雜性的工具和勇氣。 結語:文學疆域的持續擴展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將二十世紀中後期的華語兒童文學置於更廣大的文化脈絡中去理解其深遠意義。它展示了文學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動力,推動著教育觀念的更新、語言表達的革新,以及對人類未來一代的深切關懷。這段歷史,不僅是文學史的註腳,更是文化如何應對時代挑戰、尋求自我調適的生動案例。它證明了,看似專為孩童而設的文字,往往蘊含著對成人世界最深刻的詰問與最真摯的期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1 不断进化的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之语文写作研究
1.注音符号和现代中国语言
2.儿童的语言世界和意识世界
3.语言教学和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艺术价值
1.文学的含义
2.儿童文学的特质
3.语言文字本身的艺术
4.语言文字的媒介任务
5.儿童文学艺术价值的衡量
6.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性质
儿童文学的多向发展
1.儿童文学的多向发展
2.培养民族情感和翻译世界名着
3.儿童写诗和成人写诗
4.改写古代故事
5.创作童话和小说
儿童文学里的语言问题一
1.儿童跟语言
2.儿童语言的特色
3.对语言的处理
儿童文学里的语言问题二
1.语言选择
2.成长的观念
3.民族语言
4.日常生活语言
5.儿童语言的局限
6.儿童文学里对语言的处理
7.理想的儿童文学语言
一草一木都是文章
1.儿童文学的创作
2.儿童文学创作理论
3.写西门圆环
4.创作和翻译
可爱的主题
1.儿童文学作品里的主题
2.现今文学作品的主题
3.儿童文学的主题
4.可爱的文童文学主题
儿童文学选集《儿童文学比较文选》
1.国外的儿童文学选集
2.《儿童文学比较文选》
3.《儿童文学比较文选》规格
4.《儿童文学比较文选》内容架构
5.《儿童文学比较文选》的启发
《金河王》的失败--谈儿童文学不仅仅是文学
1.《金河王》
2.《金河王》作者
3.《金河王》故事简介
4.从文学看《金河王》
5.《金河王》失败的原因
结合「科学」跟「人情」的儿童科学读物
1.儿童文学读物和知识读物
2.儿童科学读物
3.优良儿童科学读物
4.科学小说
儿童的十五史
1.儿童学历史
2.儿童的十五史
3.儿童十五史的特色

2儿童文学创作
谈儿童文学创作
1.儿童文学创作
2.儿童文学与小孩子
3.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
4.创作的需要
5.儿童文学作者
6.现代儿童文学的特色
7.儿童文学的多向发展
8.创作品质的提昇
如何编写儿童故事
1.故事从何而来?
2.怎样的故事才算好?
3.怎么吸引小孩子?
4.故事是怎样诞生的?
5.故事的酝酿和叙述
6.与成人文学做比较

3儿童文学的推广
筚路蓝缕──台湾儿童文学一百」的观察与感想
1.筚路蓝缕
2.这个评选活动的诞生
3.「台湾儿童文学一百」跟其他书单的区别
4.「台湾儿童文学一百」强调本文学的
5.「台湾儿童文学一百」强调本土的
6.「台湾儿童文学一百」强调历史的
7.难度很高的活动
8.评选过程
9.「台湾儿童文学一百」的启发
10.「台湾儿童文学一百」的评价
认养儿童文学
1.认养儿童文学
2.儿童文学的形成
3.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4.儿童文学的艺术价值
5.儿童文学的学术研究
6.对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期待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因为喜爱儿童文学,我的正业应该是为小孩子写故事、写诗歌。但是我的好朋友举办儿童文学活动的时候,也常邀我参加。只要时间许可,健康情形许可,我都会应邀出席。

  这些活动包括「致词」、「演讲」,为学术研讨会做「引言」,在研习营「授课」,以及应邀为各种期刊写专文。为了参加这些活动,我当时都备有讲稿和文稿。这些稿件,就成为我为大人而写的讨论儿童文学的文章了。这些文章在发表以后,我随手四处放置,最后竟都流失。

  幸运的是,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前所长林文宝教授,在我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却很有兴趣的加以搜集、保存,等于帮我找回许多失物。这就是现在这本书材料的来源。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对「儿童文学」这个文学文类的整体思考和论述,从儿童文学的性质、创作、发展,谈到儿童文学的推广,可以当作一本儿童文学总论看待。

  我曾经跟国语日报一起思考怎样为这本书命名。我们都不赞成《儿童文学总论》这样乏味的名称。我忽然想起我在《浅语的艺术》这本书里写过一句话,就是:「儿童文学有一个比成人文学更广大的文学世界。」因此我建议以《更广大的世界》来隐喻「儿童文学」,作为这本书的书名。

  很感谢林文宝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对我失散作品的搜集,保存和整理。很感谢国语日报出版部为这本书的出版所耗费的大量心力。没有他们的热心和关怀,就不可能有这本书。

编者序

执着与敬重∕林文宝教授

  二O一一年,为了与邱各容合撰台湾儿童文学史、编辑台湾儿童文学史文论选集,再度碰触到台湾儿童文学早期论述部分。在过程让我重新认识吴鼎,并引起编辑林良先生儿童文学论述选集的念头。以下略述其编选的因缘。

  台湾儿童文学,目前我们宣称有百年之久,但有关日治时期的儿童文学,虽然文献逐渐出现,但似乎仍是有待开发的地带。至于光复后的儿童文学,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仍然是不受重视的区域。是以有关学院早期论述专着,似乎不见。

  个人认为学院早期有关儿童文学专论,或称始于师范学校改制为师专。1960年秋,台中师范学校改制为台中师范专科学校,即着手拟定课程纲要,1961年5月又加以修订,其中选修科甲班列有「儿童文学习作」两学分。这是台湾地区「儿童文学」的开始。

  于是,有了刘钖兰编着的《儿童文学研究》一书(1963年10月修订再版),这是台湾地区目前可见正是出版的第一本儿童文学通论的书。

  其实,在刘着之前,可见的儿童文学论着有:

  中国儿歌的研究 刘昌博着 冈山镇中央日报办事处读者服务部(总经销) 1953年7月(计36页)
  
  怎样讲故事 王玉川编着 国语日报附设出版部 1961年5月

  儿童阅读及写作指导 王逢吉编着 台湾省台中师范专科学校 1963年8月

  以上三书皆未标示参考文献。王玉川的书是为「说话课教材及教法」用书,王逢吉则是「读书教材及教法」用书,是台中师专语文科教学研究丛书之二,刘钖兰的《儿童文学研究》则属语文科教学研究丛书之四。至于《中国儿歌的研究》,一者篇幅嫌少;再者作者是从文艺角度着眼。因此,本文不将三书列入台湾儿童文学论述源起讨论之内。

  朱汇森在为林守为《儿童文学》一书的序文中,曾描述刘钖兰当年编写《儿童的窘境》如下:

  记得草拟师专课程之初,我和担任儿童文学一科教学的刘钖兰先生,到处蒐集这科的参考书籍,多方努力,仅找到了几本介绍儿童文学的小册子及几篇文章。最后蒙美国开发总署哈德博士及亚洲协会白安楷先生的协助,才有几本书籍可借参阅。这几年来,许多人已确认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页3)

  朱汇森的描述似乎与所列参考书目有所出入。书目中与儿童文学相关者只见《怎样讲故事》与「儿童文学讲话」。

  今再将早期三本儿童文学通论着作分列如下:

  儿童文学研究 刘钖兰编着 台中市 台湾省台中师范专科学校 1963年10月修订再版
  儿童文学 林守为编着 台南市 自印本 1964年3月
  儿童文学研究 吴鼎编着 台北市 台湾教育辅导月刊社 1965年4月

  其实,这三本论着,吴鼎虽然是最后出版,却是书写最早(1959年1月)是其他二书的参考用书。

  今考查这三本书的参考书目,仅将与本文论述有关的现象说明如下:
  这三本通论的参考文献中,都有吴鼎的文章:

  儿童文学概论(中国语文月刊八卷五期)
  儿童文学讲话(台湾教育辅导月刊第九卷第一期至十二期)

  《中国语文》月刊八卷五期,时间是1961年5月。《台湾教育辅导》月刊第九卷第一期至十二期,第九卷第一期,时间是1959年1月。是以三书皆将其列为参考文献。

  其他可见的儿童文学参考文献要以大陆时期着作为主,可见者有四本:

  张圣瑜着 儿童文学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28年9月(吴)
  儿童读物研究 金近、贺宜、吕伯攸等六人合编 中华书局 1948年9月(吴、林)
  葛承训着 新儿童文学 上海儿童书局 1934年3月(林)
  钱(田井)莘编着 儿童文学 世界书局 1934年7月(林)

  从以上引述中得知,台湾早期论述的着作,主要是受中国与美国影响,其间不见日本影子。至于中国的影响,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之下,这种影响可说是隐形的,而这种影响正是五四以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因此,台湾的儿童文学思想是承继了五四时期的精神。

  其实,在学院论述专论出版的同时,亦有论述合集印行:

  儿童读物研究 张雪门等 台北市 小学生杂志社 1965年4月
  儿童读物研究第2辑──「童话研究」专辑 吴鼎等 台北市小学生杂志社 1966年5月
  国语及儿童文学研究──研习丛刊第三集 主编瞿述祖 台中师范专科学校 1966年12月

  这三本论述合集,是早期的经典论述,也是我走进儿童文学的启蒙书。其中林良先生的四篇文章竟然不及收录《浅语的艺术》一书中,于是乎开始关注林良先生的其他论述文章。

  当时,因缘际会在进行儿童文学史与文论选集的编撰工作,同时又在博士班开了一门「台湾儿童文学专题研究」,于是,把收录林良先生有关儿童文学论述文章作为重点功课。

  从搜寻到判读,从影印到研读,再从研读到细读。当时定稿一百来篇,而后又再逐篇细读语共同讨论,从一百来篇订为44篇,最后的定稿是现在的35篇。收录的原则,除论述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之外,文章篇幅不少于三千字。

  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其间的辛劳与惊奇,选修的四位博士生或许得知,仅将他们与编辑的心得转引如下:

  在林良先生广多的论述作品中,我们先印出1960以来林良在台湾各媒体刊载过的文论,筛出未曾集结出版的篇目,再逐篇审阅、分析与整理,而成就了这本文论。从选文到付梓,借此机会重新阅读林良的文学论述,对自己在台湾儿童文学发展的认知上也重新做了一次完整又系统的复习!(林素文)

  林良先生是儿童文学界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辈,不仅仅是他在童诗、散文创作上质量均丰,在儿童文学评论上的观点与看法,更是别树一帜。有幸参与林良先生评论选集的编选工作,比以往更深入细读了林良先生的文章,对于儿童文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佩服林良先生的远见与成就。(江福佑)

  很开心借由这次机会,大量阅读了林良先生的儿童文学评论文章,也把这些文章整理分享给儿童文学的爱好者。

  林良的散文是台湾七0年代前后孩子们的共同记忆,他的论述作品和散文一样平易近人又发人深省,阅读这些评论文字总会不知不觉勾连起儿时的阅读经验,如同佛洛伊德所言,儿时读过的故事总会影响成年的我们,在潜意识中。于是阅读中再次产生一种回忆与幸福的感动。希望这份感动也能传送到你的心里。(黄爱真)

  林良儿童文学论述文章中,包罗万象,举凡台湾儿童文学史论、作品评析、各文类创作论,以及自身儿童文学观等,皆慧心独见,字句珠玑,令人惊艳。

  整个搜罗过程当中,犹如开蚌取珠,如今见到这些璀璨珍珠,汰芜存菁,接串成一条耀眼项鍊,满是感动。(颜志豪)

  感谢他们的无怨与惜福,但愿他们能从编选的过程学到治学之道。
  更感谢国语日报愿意出版这些选文。惊奇的是,在编辑的巧思之下,竟然成了两本。

  得知林良先生今年荣获国家文艺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特别奖两项大奖。而今添增两本文论集,不敢说是锦上添花,却谨代表着一份对学术的执着,与对先生的敬重。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重读几本经典绘本,发现童年的记忆真是奇妙。尤其是几本宫西达令子的作品,比如《小熊宝宝绘本》,每次翻开都感觉像回到小时候,那种纯真、温暖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微笑。宫西达令子的绘本,画面简洁、色彩柔和,充满了生活气息。她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熊宝宝的日常生活,比如吃饭、睡觉、洗澡、玩耍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充满了童趣和温馨。她特别擅长捕捉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将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小熊宝宝睡觉》这一本,书里描绘了小熊宝宝睡觉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洗澡、刷牙、换睡衣等等。每次读到这一本,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仿佛小熊宝宝就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入睡。宫西达令子的绘本,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也是给家长们看的。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成长环境。

评分

读了李欧梵的《说开来,思辨》,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李欧梵以其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台湾社会长期存在的文化症结,以及这种症结对我们思想的禁锢。他批判了我们对权威的盲从,对传统的迷恋,对现代性的焦虑。他呼吁我们摆脱思想的束缚,勇敢地去思考,去质疑,去创新。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但是,一旦你进入了李欧梵的思想世界,你就会被它深深地吸引,被它所震撼。他提出的“思辨”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敢于挑战权威,要勇于追求真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台湾社会的现状,让我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让我明白,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想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关于文化、关于人生的思考之作。

评分

最近读了林良老师的《亲爱的安德烈》,书里那些写给儿子的信,真诚得让人心疼。林良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记录了他与儿子安德烈的成长,记录了他对儿子教育的思考,记录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喜悦与忧愁。他没有刻意地去教导安德烈什么,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去引导安德烈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书中的文字,朴实而温暖,充满了对儿子的爱与期盼。我尤其喜欢林良在信中分享的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给安德烈听的,也是给每一个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的孩子听的。他用童话故事来启迪安德烈的智慧,来培养安德烈的想象力,来帮助安德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次与安德烈的成长,我感受到了林良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我体会到了亲子关系中的微妙与复杂。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它让我明白,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教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评分

读完《给孩子的文学课》,我深深感受到文学教育的迷思与挑战。作者曹伟雄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学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可能造成的限制。他并非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让孩子爱上文学,并从中获得滋养。书中对于“阅读的乐趣”的强调,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在引导孩子阅读时,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略了情感的体验。我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要求我读“有意义”的书,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分析作者的意图,却很少问我读了之后感觉如何。这种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抵触情绪,直到后来才逐渐找回阅读的乐趣。曹伟雄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文学教育不应该是一场考试,而应该是一场与美的邂逅,一场与心灵的对话。他提出的“慢阅读”的概念,也提醒我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去探索故事背后的深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教育、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思考之作。

评分

《野兽手帖》这本小说,简直是压抑到极致的文学体验。作者法兰兹·卡夫卡用一种近乎病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人类与动物之间界限模糊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外科医生,突然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野兽的本能,他开始对人类社会产生厌恶,渴望回归原始的自然状态。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扭曲、逐渐异化的过程。卡夫卡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他将主人公的恐惧、焦虑、孤独、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着那种无助与迷茫。卡夫卡式的荒诞与象征,让这本书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它探讨了人类的本质、文明的虚伪、自由的代价等一系列问题。这本书并非易读之作,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一旦你进入了卡夫卡的文字世界,你就会被它深深地吸引,被它所震撼。它会让你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