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

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Rohr
圖書標籤:
  • 哲學
  • 生命
  • 冥想
  • 覺知
  • 內觀
  • 智慧
  • 心靈成長
  • 存在主義
  • 自我探索
  • 沉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默觀,是一種麵對生命的全新態度!

  對於人生的苦難和自我的陰影,人們通常會選擇這兩條路:對抗的路,以及逃避的路。然而,這兩條路都不是麵對生命的最佳路徑。選擇對抗,會讓人執著於控製與對立;選擇逃避的人則會被自我濛蔽,因而被恐懼、憤怒和各種批判牽著走。於是,我們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愈久,離生命的圓心就愈遠,許多人不知該如何麵對人生的各種低潮與睏境,也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

  其實,除瞭對抗與逃避,我們還有第三條道路可以選擇--默觀之路。默觀之路不是否認和丟棄,而是承認、尋迴我們的陰影和苦難,接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並且活齣現實。唯有如此,纔能帶來意識的改變和心靈的轉化,得到真正的平靜與自由。

  在本書中,理查.羅爾神父以他擔任靈修導師四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培養一種全新麵對生命的態度--默觀的生活態度。在這個境界中,我們將學會保有「初心」,並藉由默觀祈禱淨化自己的心靈,擺脫先入為主的成見,以嶄新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我們也將瞭解「活在現實中」的真義,在真實生活中尋找神聖的空間,現實的苦難是靈性成長的基石,而生命的創傷,正是超越苦難的道路!

  書中運用許多偉大思想傢與宗教經典中的智慧,帶領我們從自我走嚮靈性,從片麵、個彆的「小胸襟」,融閤進整閤、宏觀的「大胸襟」,而這正是默觀祈禱帶給我們的美好贈禮。

  透過本書,我們將看見自己生命的真實樣貌。本書也將引領我們重返圓心,做迴真實與完全的自己,然後在生命的實相中,結齣豐碩、完整的靈性果實。

本書特色

  ◆本書雖是神父所寫,但涵蓋瞭眾傢思想智慧,任何宗教、甚至沒有信仰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

  ◆ 內容字字珠璣,值得一再深思、反覆咀嚼。本書可以獨自研讀,更適閤用於讀書會的討論。

作者簡介

理查.羅爾 Richard Rohr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方濟會神父。一九四三年齣生於堪薩斯州,一九七○年晉鐸。他於一九八七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市創立瞭「行動與默觀中心」(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目前擔任該中心的主任。

  他至今已齣版瞭二十多本著作,包括極受好評的《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Falling Upward)。他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傢,曾造訪歐洲、亞洲、澳洲和南非,每年有上韆人聽他演說。他傳授的主題包括基督宗教靈修學、男性靈修學、政治與靈修、自然與地球保護、方濟神學、跨宗教對話、非二元性思考以及九型人格。他常受邀參加廣播節目,如全國公共廣播電颱的《歐普拉節目》(Oprah and Friends)、《奧茲醫師秀》(The Dr. Oz Show)以及《這是我相信的》(This I believe)等等。

  他運用多種不同的平颱來溝通以福音改變生命的世界觀,以許多影音教學和文章著稱,尤其是他在「行動與默觀中心」季刊《極緻的恩典》(Radical Grace)以及《客旅人生》(Sojourners)、《修復世界》(Tikkun)等雜誌中的精彩文章更為人稱道。他也常為著名新聞網站《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撰文。

譯者簡介

王淑玫

  東海大學外文係畢,美國史丹佛大學新聞碩士。曾任編輯、記者等工作,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甚豐,譯有《踏上人生的第二旅程》、《星期一的心靈夥伴》、《說謊的母親》、《女孩們,生活就是這麼有趣》、《逃齣1840》、《冰箱門上的故事》、《教養齣成功的孩子》等書。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的書籍的簡介,這份簡介旨在詳細描述該書的探討領域、核心主題和潛在影響,同時完全避免提及原書名或任何與該書內容直接相關的信息,專注於描繪一個獨立、深刻的哲學與心靈探索之旅。 --- 探尋存在之維:一捲關於覺醒、覺察與內在重塑的深度論著 《覺醒之徑:於寂靜中重構感知》 導言:在喧囂之外,尋求清晰的錨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洪流席捲一切的時代,日常的節奏被無休止的外部刺激所驅動。這種持續的“在場”狀態,使我們極易迷失於對“存在”本身的探問之中。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快速的解決方案或一套新的信仰體係,而是邀請讀者踏入一場深刻的內在旅程——一場關於如何重新校準感官、重塑認知框架的實踐與思辨之旅。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我們如何從被動的反應者轉變為主動的觀察者。我們所感知的“世界”,究竟是客觀現實的精確投影,還是由我們的心智結構、過往經驗和潛意識預設所編織的復雜圖景?這本書旨在拆解那些根深蒂固的“自動駕駛”模式,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更具穿透力的覺察領域。 第一部分:心智的構造與認知的局限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對“心智運作機製”的細緻解剖。我們首先要理解,人類的意識並非一塊透明的玻璃,而是一個不斷篩選、解釋和投射的復雜係統。 1. 意象的權力與語言的陷阱: 我們通過語言來標記和分類經驗,但這往往也成瞭限製我們體驗真實深度的藩籬。作者深入探討瞭符號係統如何固化我們對時間、自我和因果的理解。我們如何能超越詞匯的界限,直接接觸未被命名的經驗本身? 2. 情感的漣漪與反應的鏈條: 情緒管理往往被簡化為壓抑或發泄,但本書提齣瞭一種更精微的視角:情緒並非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而是意識流動的指標。通過精細地追蹤情緒升起、鞏固直至消散的全過程,我們得以洞悉潛意識驅動力的運作模式。重點在於,辨識齣那些“自動觸發”的模式,並在觸發點之前,保持一份審慎的距離。 3. 自我敘事的解構: “我是誰?”這個問題常常導嚮一個基於過去成就、失敗和他人評價構築的僵硬故事。本書將“自我”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被重述的敘事集閤。通過係統地質疑敘事中的關鍵轉摺點和核心信念,讀者將體驗到自我身份邊界的鬆動,從而為更廣闊的意識空間騰齣位置。 第二部分:沉潛:進入深度覺察的場域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理論準備和工具箱的構建,那麼第二部分則是一係列將認知轉化為實際體驗的實踐路徑。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冥想指南,而是一種對“當下”品質的精細化耕耘。 1. 純粹感官的再激活: 我們常常“看而不見”,“聽而不聞”。本書強調迴歸到最基礎的感官輸入:視覺、聽覺、觸覺的原始數據。例如,研究光影在物體上的真實流動,而非大腦對“物體”的標簽;聆聽聲音的振動,而非對聲音內容的判斷。這種對“感官初體驗”的重建,是打破習慣性認知過濾器最直接的方式。 2. 時間感的流動性: 在日常感知中,時間是綫性和勻速流逝的刻度。本書挑戰這種僵硬的時間觀,引導讀者體驗時間在不同心理狀態下的伸縮和摺疊。當注意力完全沉浸於一個行動或觀察中時,綫性的計時器如何退居次要地位?這種對時間維度(過去、現在、未來)的靈活把握,極大地拓寬瞭“此處”的範圍。 3. 空間與身體的對話: 身體不僅僅是意識的載體,它也是一種深層的、非語言的智慧庫。通過細緻地探查身體內部的張力、呼吸的韻律和空間感知,我們可以接收到來自潛意識的、未被理性加工的信息。這種身體層麵的“在場”,是心智安住的基礎。 第三部分:連接與湧現:超越二元對立的視野 當內在的喧囂得以平息,新的視野開始浮現。本書的後半部分探討的是,當個體的心智結構被重塑後,我們如何與外部世界建立起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動態性的連接。 1. 關係中的鏡像效應: 我們的衝突、吸引和不適感往往是自身未被整閤部分的投射。通過將人際互動視為探索內在盲點的鏡子,我們能將外界的摩擦轉化為內在的洞察。這是一種對責任的深刻理解——我們對自身所體驗到的現實負有終極責任。 2. 秩序與復雜性的共舞: 存在並非一個需要被完全控製的係統,而是一個持續湧現的復雜過程。本書鼓勵讀者擁抱不確定性,並將之視為創造力的源泉,而非威脅。真正的穩定,並非來自於消除所有變化,而是來自於內心對變化的接納能力。 3. 持續的轉化:從認知到存在的方式: 這並非一個可以“完成”的學習過程,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種持久的“元覺察”能力——即始終保持對自身覺察過程的覺察。這意味著,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微小選擇和互動中,都嵌入瞭深度的審視與清晰的意圖。這是一種從根本上改變“成為誰”的路徑,最終指嚮一種更為自由、更具穿透力的生命體驗。 --- 適讀人群: 本書獻給那些對心理學、哲學、東方智慧有深入興趣,並渴望超越錶麵知識積纍,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我革命的探索者。它適閤那些感到當前的生活模型已無法承載更深層次的生命體驗,並準備好以嚴謹而溫柔的態度,直麵意識深處復雜性的讀者。這是一部需要耐心閱讀、反復體會的作品,它的價值在於激發讀者自身內在的洞見,而非提供現成的答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生命的圓心與圓周
第二章 充滿喜悅的願景
第三章 自我和靈魂
第四章 擦拭靈性的鏡片
第五章 不要改變生命的河流
第六章 歸返神聖
終麯與結論
省思指南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二元一體兩極,相融相成◎李純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道德經》二章

  《道德經》二章短短的四十六個字鏗聲發齣瞭理查.羅爾《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的基調。真實的人生、踏實的信仰本來就是源自於自然,奠基於神,「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易經》係辭上第五章)。二元、兩極在我們的文化中根本不是對立的,不但兩者相輔相成,而且是構成實相、存有(being)所絕對必要的,缺一,則任何實相、存有都不能形成。我們的語言在在錶達傳遞瞭這個哲理、價值和信仰。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禍得福」、「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大智若愚」。

  全書共六章,就美國當今社會狀況、民風,對信仰基督宗教的美國讀者,說齣他對組織體係的不信任,苦口婆心地呼籲讀者對現實的省思,並提齣掉頭改變,「悔改」(metanoia)的具體方案,即默觀祈禱和慈愛的行動。

  ◆第一章 生命的圓心與圓周

  羅爾首先為我們把脈,診斷齣現代人是處於遠離圓心的圓周邊緣上的子民。這個處境造成瞭一切身、心、靈病苦的癥結所在。他說,「偉大的心靈導師教導我們,不要在圓周上停留太久,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認識神。」

  值得安慰和鼓舞的是,隻要活齣並接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是得是失,是晴天或是雨天,圓心自會找到我們,而不是我們找到圓心。意思是拋開二元對立的緊箍咒,兩極相互排斥的拉扯戰;全心全靈全意地活於當下,神聖的此時此刻。自然能享受到「春有百花,夏有涼風,鞦有明月,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為有信仰的人即是與神同在的幸福。

  ◆第二章 充滿喜悅的願景

  這一章所處理的是真實人生,踏實信仰的核心課題,看、覺知(察覺)的能力和童心,羅爾稱之為「初心」。用童心學習看、覺知(察覺)培養敏銳直覺的洞察力,帶來意識的改變和心靈的轉化,而得以超越既有的舒適區進入那令人銷魂的願景。

  ◆第三章 自我和靈魂

  「耶穌和其他偉大的精神導師們所強調的,是意識和靈魂的轉化」。意識和靈魂不轉化,人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更談不上人格的成長和提昇。其實注意力、心、靈魂、意識是人生命不同層次的自我覺知,而其本質就是生命。所以注意力、心、靈魂、意識之所在就構成「我」的品質與格局。「我」的品質與格局決定我人生是否真實,信仰是否踏實。默觀祈禱則是滋養「我」的品質與格局的具體修心養性的途徑。

  ◆第四章 擦拭靈性的鏡片

  羅爾坦誠地指齣,基督宗教之所以在西方世界中製造瞭一大堆睏難的原因,齣於自我呈現時的弊端,重覆地不把基督宗教作為看待人、事、物的人生觀和為人處世之道,而把基督宗教弄成與諸多立論學說競爭的另一立論(神學)。未能帶領人在新穎且意想不到的地方(情景)看到神。我們就這樣把神侷限在我們所界定的範圍內。

  所以問題齣在我們混濁的眼光、視力。基督宗教曆經兩韆多年,人們的眼光已混濁、視力模糊,如要看清實相就必須擦拭鏡片。默觀祈禱能自然自動且輕鬆地擦拭鏡片,即淨化心靈、意識。「進入默觀的領域後,我們將會明顯地看到,我們受到內在自我對話和先入為主的成見(如恐懼、憤怒、和各種批判)所左右。」看到瞭之後,在聖神(靈)推動下,讓成見、恐懼、憤怒、批判自行脫落。

  ◆第五章 不要改變生命河流

  這一章作者首先引用耶穌會總會長派德羅.阿洛普(Fr. Pedro Arrupe, S.J.)的一段話,說明個人的人生旅程,生命的故事是最珍貴的,是我們說話的權威,也是我們能留給後代的贈品。然後談到東方人的「大胸襟」,即統閤、整全的宏觀意識。西方人的「小胸襟」,即希臘—羅馬分析、個彆、片麵的局部意識。

  兩者雖不同,但不需要對立,而可以相輔相成。「小胸襟需要大胸襟的內涵與宏觀,正如大胸襟也需要小胸襟。」否則就會迷失。羅爾認為,當「兩者閤在一起,就能擁有成熟的信仰」。

  ◆第六章 迴歸神聖

  行文至此,羅爾仍然不離本書的基調,他說,「在成熟的宗教中,世俗變成神聖。不再是兩個世界。」人不需要離開世俗去尋找神聖的空間,凡、聖已結閤為一,凡、聖一如。當耶穌臨死前「聖殿的帳幔從中間分裂」,祂神聖的內殿和凡間世界外殿的區隔給毀瞭。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s)說,對會看的人根本沒有「俗世」可言,隻有一個世界,即超然的世界。

  理查.羅爾的中肯,對基督宗教誠實的直言,是很珍貴的,不但令我們基督信徒省思,也會給讀者一股而迴歸神聖的動力。

(本文作者為聖功修女會修女、靈修輔導)

推薦序二

默觀--喜悅之路◎張日亮

  本書作者理查.羅爾神父來自基督宗教的背景,又能超越基督宗教本身而與東方非二元的靈修方式産生對話,真是難得。對於長期處在基督宗教氛圍的人們,作者提供瞭不一樣的反省與思維,尤其是對東方靈修方式有所涉獵的夥伴,將會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真是一份獻給喜歡靜默與默觀者的禮物,值得推薦。

  本人自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接觸葛印卡老師所教的內觀禪修,在此,願嘗試以個人在禪修上的些許體驗為背景,與作者對於默觀的闡釋進行對照。

  內觀(Vipassana)是來自印度的巴利文,指的是一種特殊觀看,或者更貼切地說,是一種正確察覺的方式。這個法門要學員覺察身上的感受,並保持平等心。在內觀中生智慧,體驗無常,幫助人放下對於錶象、對於自我的執著。自我原本是通往解脫的障礙,然而透過正確的洞見,轉而變成通往覺悟、瞭悟真理的最佳媒介。不斷自我淨化,去除不淨染汙,法喜充滿,打開內心的天國之門,得到解脫。

  羅爾神父在書中好幾次提到在默觀與祈禱中,如何去「看」的重要性。看見萬物中的唯一,要迴到「初學者的初心」,如此單純,如同耶穌在聖經上提到「如果你們不變得相似小孩子一樣,是不能進天主的國」,抱持著對靈性的渴望與熱切,根基於愛,學會放手,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自由地臣服,活在當下,沒有競爭與對手,活在存在中而與內在的價值相連,得到轉化並産生喜樂。在純恩典與自由中,成為自我,看見客觀存在,在安靜中察覺「上主並不在遙遠的外麵」,正確地看見本性與展現,擁有內在生命,亦不再害怕,以謙卑而真實的態度,參與社會並且與現實連結。因此,內觀是使用「觀」的字眼,而作者則是用「看」,二者共同指齣一種有彆於肉眼的視覺,那是一種自我省視與察覺的方式。

  作者指齣「宗教是指著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在默觀中等待與觀察,在自我身上看見全部的真實,放棄自我的執著,學會去愛、去行動、去分享,成為基督轉化世界的跟隨者。佛陀曾說過:「所有的覺悟者,齣於對眾生的慈悲,僅能指齣通往解脫之道,但每個人必須自己上路,纔能到達彼岸。」在內觀中,時時察知與保持平等心,其它交給正法──大自然的法則,等待時機成熟。內觀修行者不是像一根栽在地上的蘿蔔,對於外界無動於衷,而是要採取積極與主動的方式來迴應社會的需求,同時關心施暴者與受害者。因此,二者在入世的事務上,都保持相同積極、愛與關懷的態度。

  另外,在基督宗教的傳統裏麵,作者所分享的內容,有一些是不常見的,例如提到「組織化宗教往往是基督活生生存在的最不成熟的展現」、神職人員的盲目、從非二元的方式來解讀聖經與基督的教導等等,必須冒著被信徒誤解與教會當局質疑的危險,纔能送齣這份愛的禮物。

  雖然在默觀的具體進路、步驟與技巧上,作者沒有太多著墨,然而對那長期走在默觀道路上的修行夥伴,關於默觀的觀念上的澄清與正確態度上的分享,是極大的鼓勵與支持,希望透過閱讀本書,讀者都能收到理查.羅爾神父這份愛的禮物。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輔仁中學校長暨神父)

推薦序三

虔敬與祈禱:與真實本質的連結◎鄭存琪

  人,有著從「物質錶相」,迴歸到內心完整的「真實本質」的,那份渴望。--榮格

  離開瞭如天堂般的母親子宮的保護,我們來到瞭這個世界。從初始純真、無知的狀態,我們依著個人的體質與外在環境的特質,逐步學習著這個社會所使用的語言文字、角色規範、人際互動與文化價值。

  在成長初期,透過被他人滿足、支持的互動過程,慢慢地獲得瞭安全感、歸屬感;在隨後社會化的過程裏,我們學習應對進退、剋服生活挑戰、努力活齣彆人的期待,從中獲得瞭經驗與調適能力,在彆人肯定的鏡麵中,獲得自信與自尊,也增加瞭對個人特質與能力的瞭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要什麼,能夠給予自己肯定與鼓勵,一步一步地朝嚮自我實現、活齣自己的方嚮發展,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心想的幸福與快樂。

  然而,自我實現之後,是否真的就能夠得到內心真實的平安與快樂?答案恐非我們所願。即使生活一帆風順,我們遲早要遇見自我用盡任何方法、卻仍無可奈何的情況,也許是意外、重病、傢人或自己瀕臨死亡,轉瞬間便將健康、財富以及多年努力的成果化為烏有。在這極限情境中,我們驚覺與承認自我的有限性,渴望有一個超越自我的力量,能夠引領我們超越苦難,得到內心真正的平安、喜悅與寂靜。

  這就是從「自我」(ego) 朝嚮「本質我」(Self)發展的超越自我之道,也是作者在第一章描述的,從迷惑、不安的「圓周」,尋求清明、安寜「圓心」的核心之旅。這趟迴歸內心本質的旅程,與自我過去的經驗都不同。雖然「本質我」未曾離開過我們,但是自我──這個有限的心智──想要以慣用的二元認知方式來探尋這個超越二元的本質,這樣是探尋不著的。如同作者所說:「不是我們找到自己生命的圓心,而是它找到我們。我們的心智是無法理解它的。」

  泰錫度仁波切也曾提到:「認識自心本性,一旦祂發生瞭,就變得非常容易,一旦你認識瞭,你就在那裏瞭,但在那發生之前,是非常睏難的。睏難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祂實在離我們太近瞭。」因此,自我想要迴到本質我的狀態,不是運用過去汲汲營營的獲取、掌控之法,而是捨離執取、接納、放下。讓這個本質我的認識,自然而然地發生。

  這個看似容易的靈性旅程,對於自我而言,卻是充滿著弔詭。由於自我的功能,是分辨、比較、趨吉避凶,來保護這一期的生命體,這當中有著以自我為中心與執著的傾嚮。我們一方麵需要自我發揮的功能,來維持生計、讓這一期的生命活下去,另一方麵又要讓自我放下掌控、減少執取,隨順著生命之流,引領我們迴傢;要接納這樣的矛盾與衝突,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不僅需要有一個成熟、彈性、開闊的自我,對於迴歸本質我,有著很大的意願、勇氣與對生命的信任,作者在此也以很務實的經驗告訴我們:「你無法獨力完成,你必須接受引導。」

  如果能夠有一位經驗豐富、慈愛無私的老師作為嚮導,引導我們探索與明瞭:如何去麵對過去成長曆程所産生的影響,那些情形是自我恐懼、懷疑或欺騙的伎倆,如何判斷與平衡其他重要他人的需求與期待,何時需要設立界限、維護目前的狀態,何時需要跨越恐懼、勇於投入,尤其更要小心在靈性經驗中自以為有特彆經驗而産生的自大與傲慢。讓我們有能力在這讓「自我消融、與本質我閤一」的轉化之道上,無誤地前進。

  「學習以圓滿、神聖的目光去看」,是靈性生活的核心。由於這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因此需要時時「虔敬」與「祈禱」來和本質我連結:承認自我的有限,謙卑地放下掌控,將生命託付給本質我或更高的存有,相信祂會給予我所需要的,接納祂一切的展現,看到生命的神聖。正如作者所說,「世界是一整座教堂……我們早已存在於神之中。我們所欠缺的,不過是意識到這一點而已。」

  此外,透過「靜默、冥想」,學習看見與穿越自我不安、恐懼的逃避模式,感受恩典,體驗真實本質,清明地活在當下。在這「放下與託付」、「信任與感恩」之中,我們會發現,生命所給予的,遠比自己原本想要的,更加豐盛、完滿。在這不斷「皈依、順服」的正嚮迴饋循環中,自我能夠更加消融,讓本自具足的本質我自然呈現。在看見本質我之後,生命完整瞭,懷疑消失瞭,單純的平安遍滿,慈愛自然升起。

  此書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作者將豐富的學識與深刻的體驗融入福音引導中,「文字隻是狀態的標簽,指月的手指」,即便身為佛教徒的我,在閱讀此書之時,感受到的仍是超越宗教的清晰與滿滿的感動。他不厭煩地描述著「祈禱與愛」、「苦難與恩典」這兩條生命轉化的途徑,幫助我們與神、與上主、與自性連結,看見生命即是奧秘。他指齣聖經中最常齣現的一句話是「不要怕」,安慰著流浪的自我,迴歸生命的終極平安。

  此外,建議讀者在第二章末聖博德主教說:「神在你之下,神在你之前,神在你之後,神在你之上,神在你之中。」與第三章祈禱文:「保持靜默,並明白自己即為神。保持靜默,明白自己。保持靜默,明白。保持靜默。存在。」這兩處,花一些時間,順著引導,靜默冥想,相信您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希望我們都能夠真正的看見,而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參與而已。」

(本文作者為佛教慈濟綜閤醫院颱中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推薦序四

萬物適得其所◎劉錦昌

  默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是基督信仰祈禱的美麗、高乘境界,默觀祈禱與一般的口禱(oration)、默想(meditation)不同,是被動、由聖神所引導的深度靈修曆程。美國方濟會神父理查.羅爾,以活潑生動的文筆,來嚮現代人敘述此一頗難錶達、詮釋的內在生命靈程。

  羅爾神父指齣圓心與圓周的偌大差異,隻是現代人「難以觸及圓心」,大多數的人是屬於圓周圈上的,無法掌握本質性的事情,用來決定我們生命的底綫或基點常隻是經濟的或企業方麵的考量而已。

  麵對現代人這種苦境,作者從聖經文本的內涵、生命指嚮,告訴我們走迴到樂園的老路。他提醒我們不要在圓周停留過久,不然將難以認識自己更無法認識上帝。神父奉勸我們唯在「赤裸而自由」時,我們纔會觸及生命中的核心,纔會降服於真理。他舉十四世紀英國女隱修者諾裏奇的猶利安(Julian of Norwich)為例,讓我們從她的身上看到默觀的力量。真實的默觀者會帶人到平靜安穩的地步,因為他們體會到瞭至高者的同在,於是他們的生命顯齣極大的平和,為此他們較一般人更勇於冒險與改革,羅爾神父以聖多默.白凱(Thomas a Becket)、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的生命為例證。

  神父道齣我們生命現象一項看似逆理的見證──「缺乏圓心的人,隻能等待傷害發生」,至於聖徒我們則無法傷害他們,因為他們活在圓心內,不用費心去處理圓周的需求。神或宇宙的本質纔是我們生命的歸嚮,我們不必也無法求得神的存在,因為我們是存在於神之中的,在我們呼吸中,實則透露瞭神存在於我們的周遭和裏外。默觀就是察覺到臨在(Presence)、享受臨在,並在其中感到喜樂。羅爾神父教導我們如何體會默觀?即培養一種初學者的「初心」(beginner’s mind),耶穌一直保有如此的心態和生命情操,祂說狐狸有洞,飛鳥有巢,唯獨人子無枕頭之處;心是如此不牽掛,清心以待,而可以麵對任何事。

  所謂靈修就是讓初學者做好預備,就是以平常心去觀看一切。靈修也是保有「初心」對靈性生命的渴望,熱切麵對生命中的一切,甚至去麵對黑暗,在黑暗中我們放手、不再掌控。當我們如此時,裏麵的生命開始轉化,超越曆來習慣、安全、舒適的環境。默觀是讓人學習活在當下,讓自我更少,如同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瞭,纔能結齣許多粒來。

  默觀使我們停泊在當下,擁有瞭生命中的自由。在靜觀中我們麵對真實的我,在等候中我們的內在有所改變。我們開始放棄身份、外麵的安全,在默觀中我們得到醫治與救贖。默觀中我們有如擦拭靈性的鏡子,我們看到也進入瞭一個不一樣的境界,我們置身於自由的愛中。默觀讓我們可以真正觀看,體會或觸及瞭本質,不再掌控遠離圓周,默觀祈禱使人發現隱藏背後的真實。人們開始「看透」奧秘,感受到實在。當我們浸入奧秘時,我們感受到一種寬恕,寬恕的奧秘釋放我們,讓我們沐浴在愛中。

  羅爾神父書名取得甚好(此指英文版書名),默觀祈禱所帶給我們的,乃是讓萬事適得其所(Everything Belongs)。羅爾神父以輕鬆地談話的方式,一步步介紹闡釋默觀的本質及其對生命的影響,以及生命可以因而發生的改變及歸位,最終我們的生命將於寬恕、愛、平穩中走嚮神聖之境。

  默觀改變我們的態度、觀點,釋放我們的心靈,引發生命中愛的火花,原來我們是一粒具有愛德潛能的種子,讓聖神在默觀中不斷澆灌,便長成一棵美麗的大樹。

(本文作者為颱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院長)

圖書試讀

默觀的秘密,就在於學會如何活在當下。所謂當下,並不是錶麵上看起來那樣空洞,也不是我們害怕、想像它可能是的模樣。試著去理解,一切就在眼前、就在此刻。當我們正確地過生活時,就意味著現在已然完備瞭,因為就在此時此刻,神以寬容而毫無責備的姿態與我們同在。當我們能夠體會、品嘗並且享受這一點時,我們就不需要再緊抓著它不放。此刻的下一刻,自然會有其獨有的滋味與享受。

因為我們都沒有好好地品嘗自己的時間,我們的時間不飽滿、不真實,甚至也沒有被用心體驗,所以我們永遠感到不滿足。我們創造人工的滿足,然後努力緊抓不放。但是,一旦我們嘗到此時此刻的飽滿之後,就沒有什麼需要抓住不放瞭。神要不就存在於此時此刻,要不就根本不存在。隨著我們年紀漸長,我們傾嚮於想要掌控一切。我們需要去掌控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每一刻,然後纔能感到快樂。如果「當下」從來不曾完整或是足夠,那麼我們將永遠都在瞎抓,甚至是上癮般或是著魔般地亂抓。如果你還在壓迫自己或是彆人,那就是還沒有找到快樂的秘密。明白事物已然盡它所能的完好,知道這一刻已然盡它所能的完美。聖徒將之稱為「聖潔的當下」。

我們沒有人能全然地處於當下,所以不需要有罪惡感。這是一個偶而會降臨的理想、開悟的時刻。但是我們確實知道,當我們仍在操縱、改變、掌控、或是修正時,我們就還沒有到達那一刻。算計的心靈是默觀的心靈的相反。前者是體係的想法,而後者則是聖神(聖靈)的想法。

我用以下的祈禱文,引導自己和他人進入默觀的狀態:

保持靜默,並明白自己即為神。
保持靜默,明白自己。
保持靜默,明白。
保持靜默。
存在。

想要更加地活在當下,就必須先進入更內在的空間,然後纔能以更睿智、更明澈、更少的自我和更少的個人目的發言。我希望我能說「自我」其實並不壞。自我是必要的。唯一的問題是,我們文化的教導,讓自我成為唯一的遊戲。我們太認真地對待自我,然後以為這個私人的自我就是全部的真實。自我的本性,就是會為自己去試圖修正、定義、控製並確保一切。我們想要的是可預期性。但是,那會將我們鎖定在過去,讓過去成為現在,使我們睏在重蹈覆轍中,於是什麼新鮮事物都不會發生瞭。

宗教性的自我中心,是確保正確性,以及想要掌控。要放棄那一點,可需要重大的手術切割纔行。我們必須先放棄一個渺小的「我」,一個真實的「我」纔能誕生。如果我們全然地活在渺小的「我」之中,簡單來說,就不會産生愛。在那裏,愛幾乎是無法存在的。渺小的「我」隻知道透過比較、形象以及外貌來認識自己。然而,隻要我們不斷地在與他人比較、區分,我們就不可能彼此相愛。我們隻會彼此評斷。而一旦進入評斷模式(較高/較低、較好/較差),我們就無法去愛。渺小的「我」不允許愛自由地綻放,它茂密綻放的是控製、比較還有競爭──這一切都會讓我們對愛盲目。

如果生産和消費就是我們唯一玩的遊戲,那它們就會在我們的現實之中逐漸地實體化。沒錯,那是個虛假的現實,但是隨著我們年齡增長,它對我們而言會變得越來越真實。如果等到我們年近半百時,仍舊相信生産與消費是真實的世界、也是唯一的世界的話,我們幾乎就無路可逃瞭。如果我們一直活在一個比較、區分、評斷和控製的生命中,那就需要重大的意識轉換,纔能學習到如何放開這虛假的現實。輸/贏是大多數人唯一理解的遊戲。我們有一種持續不斷、無法撤除的需求,要去主宰、控製一切,這讓我們在雙贏(贏/贏)的情況下無法感到喜悅。愛與自由無法存在於這種自以為是和算計的心靈之中。當我們活在自我之中,就是將自己的需求淩駕於真實之上;但是當我們活在神的麵前時,就是等待真實的現實對我們提齣請求。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最近我的工作壓力特彆大,每天都覺得喘不過氣來,晚上也睡不好覺。朋友推薦我讀這本書,說它能幫助人找到內心的寜靜。一開始我其實沒什麼期待,覺得可能也就是一些心靈雞湯之類的。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平和而有力的文字吸引住瞭。書裏沒有激進的口號,也沒有命令式的要求,而是像一位慈愛的長輩,循循善誘地引導你。我特彆喜歡裏麵關於“接納不完美”的討論。我一直追求完美,所以一旦遇到挫摺,就很容易否定自己。這本書讓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充滿瞭不完美,而真正的力量,恰恰在於我們如何去接納這些不完美,並從中學習成長。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靜心的冥想,慢慢地,我感覺到內心的焦慮和浮躁在一點點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踏實的平和感。

评分

哇,這本書《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真的是太讓人驚艷瞭!我平常是個非常理性的人,不太相信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講太多復雜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引導你去探索內心最真實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裏提到的一種“不評判”的觀察方式。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給周圍的一切貼上標簽,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這其實給自己套上瞭很多枷鎖。這本書鼓勵我們試著去放下評判,用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一切。當我嘗試這樣做的時候,我發現很多曾經睏擾我的事情,好像也沒有那麼難以接受瞭。生活中的很多摩擦和矛盾,很多時候都源於我們固執的判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更自由、更寬廣的生活方式。而且,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有一種越讀越想讀下去的衝動。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力量,讓我這個平時生活節奏快得不得瞭的上班族,特彆想停下來好好看看。最近在網上看到不少朋友推薦,說這本書帶來的啓發很大,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一直覺得,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好像一直在追逐著什麼,但又常常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方嚮,不是那種生硬的教導,而是像一位智者在耳邊輕語,引導我們去感受,去體會。尤其是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看到生命更深層的意義,真的太重要瞭。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不再被外界的聲音乾擾,而是能夠清晰地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從而做齣更符閤自己真實意願的選擇。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更真實、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世界。

评分

《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教人如何“進入”某種狀態的書,但實際上,它更多的是關於“如何存在”的智慧。書中的很多觀點,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沒有教你刻意去“默觀”,而是通過改變你的視角,讓你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自然而然地“看見”。我特彆被書裏關於“關係”的解讀所打動。我們常常在關係中感到受傷,可能是因為期待太多,也可能是因為溝通不暢。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內在的投射。當我們能夠清晰地看見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恐懼,纔能真正地與他人建立起健康而深刻的連接。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隻是理論上的啓發,更是一種實際的行動指南。它鼓勵我走齣自己的舒適區,勇敢地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並且始終保持一顆覺知的心。

评分

讀完《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這本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一直以為“看見生命的實相”是很抽象的概念,但作者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將這些深刻的道理娓娓道來。書裏很多的比喻和故事,都讓我感同身受,好像就是在我身上發生過一樣。特彆是關於“放下”的部分,我常常覺得很多事情糾結不清,放不下過去,又擔憂未來,結果活得非常疲憊。這本書讓我明白,放下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對自己的慈悲。當你能夠真正地放下,你纔能騰齣空間去迎接新的美好。還有關於“當下”的闡述,我以前總覺得活在當下很難,因為思緒總是飄忽不定。但是通過書中的引導,我開始嘗試去覺察自己的念頭,去感受身體的呼吸,去體會每一刻的細微變化。慢慢地,我發現,原來平靜和喜悅,就藏在每一個看似平凡的當下。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位溫柔的陪伴者,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力量,在我焦慮的時候,給我安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