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观,是一种面对生命的全新态度!
对于人生的苦难和自我的阴影,人们通常会选择这两条路:对抗的路,以及逃避的路。然而,这两条路都不是面对生命的最佳路径。选择对抗,会让人执着于控制与对立;选择逃避的人则会被自我蒙蔽,因而被恐惧、愤怒和各种批判牵着走。于是,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愈久,离生命的圆心就愈远,许多人不知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低潮与困境,也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其实,除了对抗与逃避,我们还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默观之路。默观之路不是否认和丢弃,而是承认、寻回我们的阴影和苦难,接受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并且活出现实。唯有如此,才能带来意识的改变和心灵的转化,得到真正的平静与自由。
在本书中,理查.罗尔神父以他担任灵修导师四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一种全新面对生命的态度--默观的生活态度。在这个境界中,我们将学会保有「初心」,并借由默观祈祷净化自己的心灵,摆脱先入为主的成见,以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我们也将了解「活在现实中」的真义,在真实生活中寻找神圣的空间,现实的苦难是灵性成长的基石,而生命的创伤,正是超越苦难的道路!
书中运用许多伟大思想家与宗教经典中的智慧,带领我们从自我走向灵性,从片面、个别的「小胸襟」,融合进整合、宏观的「大胸襟」,而这正是默观祈祷带给我们的美好赠礼。
透过本书,我们将看见自己生命的真实样貌。本书也将引领我们重返圆心,做回真实与完全的自己,然后在生命的实相中,结出丰硕、完整的灵性果实。
本书特色
◆本书虽是神父所写,但涵盖了众家思想智慧,任何宗教、甚至没有信仰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 内容字字珠玑,值得一再深思、反覆咀嚼。本书可以独自研读,更适合用于读书会的讨论。
作者简介
理查.罗尔 Richard Rohr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方济会神父。一九四三年出生于堪萨斯州,一九七○年晋铎。他于一九八七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市创立了「行动与默观中心」(Center for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目前担任该中心的主任。
他至今已出版了二十多本着作,包括极受好评的《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Falling Upward)。他是国际知名的演说家,曾造访欧洲、亚洲、澳洲和南非,每年有上千人听他演说。他传授的主题包括基督宗教灵修学、男性灵修学、政治与灵修、自然与地球保护、方济神学、跨宗教对话、非二元性思考以及九型人格。他常受邀参加广播节目,如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欧普拉节目》(Oprah and Friends)、《奥兹医师秀》(The Dr. Oz Show)以及《这是我相信的》(This I believe)等等。
他运用多种不同的平台来沟通以福音改变生命的世界观,以许多影音教学和文章着称,尤其是他在「行动与默观中心」季刊《极致的恩典》(Radical Grace)以及《客旅人生》(Sojourners)、《修复世界》(Tikkun)等杂志中的精彩文章更为人称道。他也常为着名新闻网站《哈芬登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撰文。
译者简介
王淑玫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美国史丹佛大学新闻硕士。曾任编辑、记者等工作,现为专职译者。译作甚丰,译有《踏上人生的第二旅程》、《星期一的心灵伙伴》、《说谎的母亲》、《女孩们,生活就是这么有趣》、《逃出1840》、《冰箱门上的故事》、《教养出成功的孩子》等书。
推荐序一
二元一体两极,相融相成◎李纯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
《道德经》二章短短的四十六个字铿声发出了理查.罗尔《默观,看见生命的实相》的基调。真实的人生、踏实的信仰本来就是源自于自然,奠基于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经》系辞上第五章)。二元、两极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本不是对立的,不但两者相辅相成,而且是构成实相、存有(being)所绝对必要的,缺一,则任何实相、存有都不能形成。我们的语言在在表达传递了这个哲理、价值和信仰。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祸得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大智若愚」。
全书共六章,就美国当今社会状况、民风,对信仰基督宗教的美国读者,说出他对组织体系的不信任,苦口婆心地唿吁读者对现实的省思,并提出掉头改变,「悔改」(metanoia)的具体方案,即默观祈祷和慈爱的行动。
◆第一章 生命的圆心与圆周
罗尔首先为我们把脉,诊断出现代人是处于远离圆心的圆周边缘上的子民。这个处境造成了一切身、心、灵病苦的症结所在。他说,「伟大的心灵导师教导我们,不要在圆周上停留太久,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也无法认识神。」
值得安慰和鼓舞的是,只要活出并接受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是得是失,是晴天或是雨天,圆心自会找到我们,而不是我们找到圆心。意思是抛开二元对立的紧箍咒,两极相互排斥的拉扯战;全心全灵全意地活于当下,神圣的此时此刻。自然能享受到「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明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为有信仰的人即是与神同在的幸福。
◆第二章 充满喜悦的愿景
这一章所处理的是真实人生,踏实信仰的核心课题,看、觉知(察觉)的能力和童心,罗尔称之为「初心」。用童心学习看、觉知(察觉)培养敏锐直觉的洞察力,带来意识的改变和心灵的转化,而得以超越既有的舒适区进入那令人销魂的愿景。
◆第三章 自我和灵魂
「耶稣和其他伟大的精神导师们所强调的,是意识和灵魂的转化」。意识和灵魂不转化,人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更谈不上人格的成长和提昇。其实注意力、心、灵魂、意识是人生命不同层次的自我觉知,而其本质就是生命。所以注意力、心、灵魂、意识之所在就构成「我」的品质与格局。「我」的品质与格局决定我人生是否真实,信仰是否踏实。默观祈祷则是滋养「我」的品质与格局的具体修心养性的途径。
◆第四章 擦拭灵性的镜片
罗尔坦诚地指出,基督宗教之所以在西方世界中制造了一大堆困难的原因,出于自我呈现时的弊端,重覆地不把基督宗教作为看待人、事、物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之道,而把基督宗教弄成与诸多立论学说竞争的另一立论(神学)。未能带领人在新颖且意想不到的地方(情景)看到神。我们就这样把神侷限在我们所界定的范围内。
所以问题出在我们混浊的眼光、视力。基督宗教历经两千多年,人们的眼光已混浊、视力模煳,如要看清实相就必须擦拭镜片。默观祈祷能自然自动且轻松地擦拭镜片,即净化心灵、意识。「进入默观的领域后,我们将会明显地看到,我们受到内在自我对话和先入为主的成见(如恐惧、愤怒、和各种批判)所左右。」看到了之后,在圣神(灵)推动下,让成见、恐惧、愤怒、批判自行脱落。
◆第五章 不要改变生命河流
这一章作者首先引用耶稣会总会长派德罗.阿洛普(Fr. Pedro Arrupe, S.J.)的一段话,说明个人的人生旅程,生命的故事是最珍贵的,是我们说话的权威,也是我们能留给后代的赠品。然后谈到东方人的「大胸襟」,即统合、整全的宏观意识。西方人的「小胸襟」,即希腊—罗马分析、个别、片面的局部意识。
两者虽不同,但不需要对立,而可以相辅相成。「小胸襟需要大胸襟的内涵与宏观,正如大胸襟也需要小胸襟。」否则就会迷失。罗尔认为,当「两者合在一起,就能拥有成熟的信仰」。
◆第六章 回归神圣
行文至此,罗尔仍然不离本书的基调,他说,「在成熟的宗教中,世俗变成神圣。不再是两个世界。」人不需要离开世俗去寻找神圣的空间,凡、圣已结合为一,凡、圣一如。当耶稣临死前「圣殿的帐幔从中间分裂」,祂神圣的内殿和凡间世界外殿的区隔给毁了。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s)说,对会看的人根本没有「俗世」可言,只有一个世界,即超然的世界。
理查.罗尔的中肯,对基督宗教诚实的直言,是很珍贵的,不但令我们基督信徒省思,也会给读者一股而回归神圣的动力。
(本文作者为圣功修女会修女、灵修辅导)
推荐序二
默观--喜悦之路◎张日亮
本书作者理查.罗尔神父来自基督宗教的背景,又能超越基督宗教本身而与东方非二元的灵修方式产生对话,真是难得。对于长期处在基督宗教氛围的人们,作者提供了不一样的反省与思维,尤其是对东方灵修方式有所涉猎的伙伴,将会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真是一份献给喜欢静默与默观者的礼物,值得推荐。
本人自从一九九五年开始,接触葛印卡老师所教的内观禅修,在此,愿尝试以个人在禅修上的些许体验为背景,与作者对于默观的阐释进行对照。
内观(Vipassana)是来自印度的巴利文,指的是一种特殊观看,或者更贴切地说,是一种正确察觉的方式。这个法门要学员觉察身上的感受,并保持平等心。在内观中生智慧,体验无常,帮助人放下对于表象、对于自我的执着。自我原本是通往解脱的障碍,然而透过正确的洞见,转而变成通往觉悟、了悟真理的最佳媒介。不断自我净化,去除不净染污,法喜充满,打开内心的天国之门,得到解脱。
罗尔神父在书中好几次提到在默观与祈祷中,如何去「看」的重要性。看见万物中的唯一,要回到「初学者的初心」,如此单纯,如同耶稣在圣经上提到「如果你们不变得相似小孩子一样,是不能进天主的国」,抱持着对灵性的渴望与热切,根基于爱,学会放手,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自由地臣服,活在当下,没有竞争与对手,活在存在中而与内在的价值相连,得到转化并产生喜乐。在纯恩典与自由中,成为自我,看见客观存在,在安静中察觉「上主并不在遥远的外面」,正确地看见本性与展现,拥有内在生命,亦不再害怕,以谦卑而真实的态度,参与社会并且与现实连结。因此,内观是使用「观」的字眼,而作者则是用「看」,二者共同指出一种有别于肉眼的视觉,那是一种自我省视与察觉的方式。
作者指出「宗教是指着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在默观中等待与观察,在自我身上看见全部的真实,放弃自我的执着,学会去爱、去行动、去分享,成为基督转化世界的跟随者。佛陀曾说过:「所有的觉悟者,出于对众生的慈悲,仅能指出通往解脱之道,但每个人必须自己上路,才能到达彼岸。」在内观中,时时察知与保持平等心,其它交给正法──大自然的法则,等待时机成熟。内观修行者不是像一根栽在地上的萝卜,对于外界无动于衷,而是要採取积极与主动的方式来回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关心施暴者与受害者。因此,二者在入世的事务上,都保持相同积极、爱与关怀的态度。
另外,在基督宗教的传统里面,作者所分享的内容,有一些是不常见的,例如提到「组织化宗教往往是基督活生生存在的最不成熟的展现」、神职人员的盲目、从非二元的方式来解读圣经与基督的教导等等,必须冒着被信徒误解与教会当局质疑的危险,才能送出这份爱的礼物。
虽然在默观的具体进路、步骤与技巧上,作者没有太多着墨,然而对那长期走在默观道路上的修行伙伴,关于默观的观念上的澄清与正确态度上的分享,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希望透过阅读本书,读者都能收到理查.罗尔神父这份爱的礼物。
(本文作者为天主教辅仁中学校长暨神父)
推荐序三
虔敬与祈祷:与真实本质的连结◎郑存琪
人,有着从「物质表相」,回归到内心完整的「真实本质」的,那份渴望。--荣格
离开了如天堂般的母亲子宫的保护,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从初始纯真、无知的状态,我们依着个人的体质与外在环境的特质,逐步学习着这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角色规范、人际互动与文化价值。
在成长初期,透过被他人满足、支持的互动过程,慢慢地获得了安全感、归属感;在随后社会化的过程里,我们学习应对进退、克服生活挑战、努力活出别人的期待,从中获得了经验与调适能力,在别人肯定的镜面中,获得自信与自尊,也增加了对个人特质与能力的了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鼓励,一步一步地朝向自我实现、活出自己的方向发展,希望有一天,能够得到心想的幸福与快乐。
然而,自我实现之后,是否真的就能够得到内心真实的平安与快乐?答案恐非我们所愿。即使生活一帆风顺,我们迟早要遇见自我用尽任何方法、却仍无可奈何的情况,也许是意外、重病、家人或自己濒临死亡,转瞬间便将健康、财富以及多年努力的成果化为乌有。在这极限情境中,我们惊觉与承认自我的有限性,渴望有一个超越自我的力量,能够引领我们超越苦难,得到内心真正的平安、喜悦与寂静。
这就是从「自我」(ego) 朝向「本质我」(Self)发展的超越自我之道,也是作者在第一章描述的,从迷惑、不安的「圆周」,寻求清明、安宁「圆心」的核心之旅。这趟回归内心本质的旅程,与自我过去的经验都不同。虽然「本质我」未曾离开过我们,但是自我──这个有限的心智──想要以惯用的二元认知方式来探寻这个超越二元的本质,这样是探寻不着的。如同作者所说:「不是我们找到自己生命的圆心,而是它找到我们。我们的心智是无法理解它的。」
泰钖度仁波切也曾提到:「认识自心本性,一旦祂发生了,就变得非常容易,一旦你认识了,你就在那里了,但在那发生之前,是非常困难的。困难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祂实在离我们太近了。」因此,自我想要回到本质我的状态,不是运用过去汲汲营营的获取、掌控之法,而是舍离执取、接纳、放下。让这个本质我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发生。
这个看似容易的灵性旅程,对于自我而言,却是充满着弔诡。由于自我的功能,是分辨、比较、趋吉避凶,来保护这一期的生命体,这当中有着以自我为中心与执着的倾向。我们一方面需要自我发挥的功能,来维持生计、让这一期的生命活下去,另一方面又要让自我放下掌控、减少执取,随顺着生命之流,引领我们回家;要接纳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不仅需要有一个成熟、弹性、开阔的自我,对于回归本质我,有着很大的意愿、勇气与对生命的信任,作者在此也以很务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你无法独力完成,你必须接受引导。」
如果能够有一位经验丰富、慈爱无私的老师作为向导,引导我们探索与明了:如何去面对过去成长历程所产生的影响,那些情形是自我恐惧、怀疑或欺骗的伎俩,如何判断与平衡其他重要他人的需求与期待,何时需要设立界限、维护目前的状态,何时需要跨越恐惧、勇于投入,尤其更要小心在灵性经验中自以为有特别经验而产生的自大与傲慢。让我们有能力在这让「自我消融、与本质我合一」的转化之道上,无误地前进。
「学习以圆满、神圣的目光去看」,是灵性生活的核心。由于这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因此需要时时「虔敬」与「祈祷」来和本质我连结:承认自我的有限,谦卑地放下掌控,将生命託付给本质我或更高的存有,相信祂会给予我所需要的,接纳祂一切的展现,看到生命的神圣。正如作者所说,「世界是一整座教堂……我们早已存在于神之中。我们所欠缺的,不过是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此外,透过「静默、冥想」,学习看见与穿越自我不安、恐惧的逃避模式,感受恩典,体验真实本质,清明地活在当下。在这「放下与託付」、「信任与感恩」之中,我们会发现,生命所给予的,远比自己原本想要的,更加丰盛、完满。在这不断「皈依、顺服」的正向回馈循环中,自我能够更加消融,让本自具足的本质我自然呈现。在看见本质我之后,生命完整了,怀疑消失了,单纯的平安遍满,慈爱自然升起。
此书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作者将丰富的学识与深刻的体验融入福音引导中,「文字只是状态的标签,指月的手指」,即便身为佛教徒的我,在阅读此书之时,感受到的仍是超越宗教的清晰与满满的感动。他不厌烦地描述着「祈祷与爱」、「苦难与恩典」这两条生命转化的途径,帮助我们与神、与上主、与自性连结,看见生命即是奥秘。他指出圣经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不要怕」,安慰着流浪的自我,回归生命的终极平安。
此外,建议读者在第二章末圣博德主教说:「神在你之下,神在你之前,神在你之后,神在你之上,神在你之中。」与第三章祈祷文:「保持静默,并明白自己即为神。保持静默,明白自己。保持静默,明白。保持静默。存在。」这两处,花一些时间,顺着引导,静默冥想,相信您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希望我们都能够真正的看见,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参与而已。」
(本文作者为佛教慈济综合医院台中分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推荐序四
万物适得其所◎刘锦昌
默观祈祷(contemplative prayer)是基督信仰祈祷的美丽、高乘境界,默观祈祷与一般的口祷(oration)、默想(meditation)不同,是被动、由圣神所引导的深度灵修历程。美国方济会神父理查.罗尔,以活泼生动的文笔,来向现代人叙述此一颇难表达、诠释的内在生命灵程。
罗尔神父指出圆心与圆周的偌大差异,只是现代人「难以触及圆心」,大多数的人是属于圆周圈上的,无法掌握本质性的事情,用来决定我们生命的底线或基点常只是经济的或企业方面的考量而已。
面对现代人这种苦境,作者从圣经文本的内涵、生命指向,告诉我们走回到乐园的老路。他提醒我们不要在圆周停留过久,不然将难以认识自己更无法认识上帝。神父奉劝我们唯在「赤裸而自由」时,我们才会触及生命中的核心,才会降服于真理。他举十四世纪英国女隐修者诺里奇的犹利安(Julian of Norwich)为例,让我们从她的身上看到默观的力量。真实的默观者会带人到平静安稳的地步,因为他们体会到了至高者的同在,于是他们的生命显出极大的平和,为此他们较一般人更勇于冒险与改革,罗尔神父以圣多默.白凯(Thomas a Becket)、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的生命为例证。
神父道出我们生命现象一项看似逆理的见证──「缺乏圆心的人,只能等待伤害发生」,至于圣徒我们则无法伤害他们,因为他们活在圆心内,不用费心去处理圆周的需求。神或宇宙的本质才是我们生命的归向,我们不必也无法求得神的存在,因为我们是存在于神之中的,在我们唿吸中,实则透露了神存在于我们的周遭和里外。默观就是察觉到临在(Presence)、享受临在,并在其中感到喜乐。罗尔神父教导我们如何体会默观?即培养一种初学者的「初心」(beginner’s mind),耶稣一直保有如此的心态和生命情操,祂说狐狸有洞,飞鸟有巢,唯独人子无枕头之处;心是如此不牵挂,清心以待,而可以面对任何事。
所谓灵修就是让初学者做好预备,就是以平常心去观看一切。灵修也是保有「初心」对灵性生命的渴望,热切面对生命中的一切,甚至去面对黑暗,在黑暗中我们放手、不再掌控。当我们如此时,里面的生命开始转化,超越历来习惯、安全、舒适的环境。默观是让人学习活在当下,让自我更少,如同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才能结出许多粒来。
默观使我们停泊在当下,拥有了生命中的自由。在静观中我们面对真实的我,在等候中我们的内在有所改变。我们开始放弃身份、外面的安全,在默观中我们得到医治与救赎。默观中我们有如擦拭灵性的镜子,我们看到也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我们置身于自由的爱中。默观让我们可以真正观看,体会或触及了本质,不再掌控远离圆周,默观祈祷使人发现隐藏背后的真实。人们开始「看透」奥秘,感受到实在。当我们浸入奥秘时,我们感受到一种宽恕,宽恕的奥秘释放我们,让我们沐浴在爱中。
罗尔神父书名取得甚好(此指英文版书名),默观祈祷所带给我们的,乃是让万事适得其所(Everything Belongs)。罗尔神父以轻松地谈话的方式,一步步介绍阐释默观的本质及其对生命的影响,以及生命可以因而发生的改变及归位,最终我们的生命将于宽恕、爱、平稳中走向神圣之境。
默观改变我们的态度、观点,释放我们的心灵,引发生命中爱的火花,原来我们是一粒具有爱德潜能的种子,让圣神在默观中不断浇灌,便长成一棵美丽的大树。
(本文作者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圣经学院院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