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理智之冬--谈彼得.霍格的《雪中第六感》 既晴
Ⅰ
北欧推理,包括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与瑞典五国,由于皆位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周边,又可称斯堪的那维亚推理。北欧五国的经纬、气候相近,历史、语言、文化、社会有共同源流,因此在推理小说的发展上亦是互竞互学、共兴共荣,承袭了渊源悠久、影响深远的英语、法语两大主要文脉的创作精华,进一步加以锻造、进化,以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之姿回身英译,席卷欧美书市,横扫全球,超越德系、日系推理,应可视为当今世界推理文学的第三大势力。
其中最早崭露头角的应是瑞典的派.法勒(Per Wahloo)与麦.荷瓦儿(Maj Sjowall)夫妇所撰写的十部警探马丁.贝克探案。这个系列属于警察程序推理(police procedural)类型,但书写角度则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及批判色彩,大受英语系读者喜爱,其中第四作《大笑的警察》(Den skrattande polisen, 1968)更获得美国爱伦坡奖,首开非英语系作品得奖先河,这项功绩,也确立了北欧推理日后的创作策略——以警察程序为文本,英语翻译为手段,格局必须超越英美既有范畴的思维。
近十余年来,北欧五国的推理创作人才辈出,厚植实力,在英美推理创作陷入窠臼、锐气不再之际,给了北欧推理绝佳的抢攻契机,为全球读者带来充满震撼力的崭新视野。
瑞典首先有贺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的警探库特.韦兰德(Kurt Wallander)系列,第五作《死亡错步》(Villospar, 1995)勇夺英国金匕首奖;再来,则是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千禧年三部曲」(Millennium Trilogy)掀起全球阅读狂潮,当是瑞典推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峰鉅着;女作家方面,也有卡米拉.拉克伯格(Camilla Lackberg)的帕特里克∕埃丽卡(Patrik Hedstrom and Erica Falck)探案。
再看挪威,则有一统北欧犯罪小说江山、创造警探哈利.霍勒(Harry Hole)系列的尤.奈斯博(Jo Nesbo)、历史冒险推理巨匠汤姆.艾格兰(Tom Egeland),以及两位犯罪小说天后卡琳.佛森(Karin Fossum)与安妮.霍特(Anne Holt)。
芬兰有蕾娜.莱道拉宁(Leena Lehtolainen)警探玛丽亚.卡里欧(Maria Kallio)探案,冰岛也有阿诺德.英卓达森(Arnaldur Indriason)、伊莎.西格朵蒂(Yrsa Sigurardottir)站上世界舞台。
至于丹麦推理,萌芽时间极早,甚至还先于美国诗人艾德格.爱伦.坡的〈莫尔格街兇杀案〉(The Murders of the Rue Morgue, 1841)。丹麦诗人史汀.史汀森.布里加(Steen
Steensen Blicher)的〈瓦尔比区牧师〉(Prasten i Vejlbye, 1829)是一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短篇小说,描述一名牧师被指控杀人,遭处死刑,多年后,负责调查的法官才得知当时证词都是伪造的,但为时已晚。这篇小说虽没有〈莫尔格街兇杀案〉的解谜技法,并未对后来的推理创作产生直接影响,却是丹麦推理的前驱。
其后,律师作家帕雷.罗森克兰兹(Palle Rosenkrantz)发表了长篇小说《维斯特马林区谋杀案》(Mordet i Vestermarie, 1902),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描述一名磨坊主人在旅途中被杀,疑似遭人夺财害命,后来逮捕到一名嫌犯,在严刑拷问后招认,处以死刑,但最终才发现是冤罪,与〈瓦尔比区牧师〉承先启后。次作《藏于林中之湖》(Hvad skovsoen gemte, 1903)描述哥本哈根的年轻警探调查湖中死婴案之过程,属于解谜推理。罗森克兰兹以这两部作品,奠定了丹麦推理创作典范,因而被尊为「丹麦推理之父」。后并举办以他为名的帕雷.罗森克兰兹奖(Palle Rosenkrantz Prisen),是现今丹麦最重要的推理小说奖。
当代跃上国际舞台的丹麦推理作家亦为数不少,如安纳斯.波戴尔森(Anders Bodelsen)、列夫.戴维森(Leif Davidsen)、犹希.阿德勒—欧尔森(Jussi Adler-Olsen)等人。其中最负盛名者,则是以本书《雪中第六感》(Froken Smillas fornemmelse for sne, 1992)轰动文坛的彼得.霍格(Peter Hoeg)。
Ⅱ
彼得.霍格,一九五七年生于哥本哈根,父为律师,母为语文学者。霍格于哥本哈根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后,曾从事过各式各样的工作,如水手、芭蕾舞者、戏剧老师、演员、击剑士、登山家,并且经常旅行,尤其多次前往非洲,一九八八年决定专职写作,而这些丰富的阅历,则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养分。
霍格的第一本书是《丹麦梦史》(Forestilling om det tyvende arrhundrede, 1988),是他对数百年来的丹麦历史所做的社会观察想像,具有强烈的魔幻写实风格;接着是短篇小说集《夜中故事集》(Fortallinger om natten, 1990),霍格将他对数学、舞蹈、法律、医学、音乐及天文学等知识应用在故事中。然后,霍格把目光转向推理小说,将前两作的主题加以扩张、延伸,完成了这部《雪中第六感》。
《雪中第六感》一推出佳评如潮,立刻获得当年帕雷.罗森克兰兹推理奖,次年再拿下玻璃钥匙奖。玻璃钥匙奖之名,来自冷硬派大师达许.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的作品《玻璃钥匙》(The Glass Key, 1931),是北欧推理的兵家必争之地,得奖作品不但等于获得整个斯堪的那维亚区的肯定,更是英语系推理世界认识北欧推理的关键窗口,大部分的得奖作品都在几年内出版英译本,进军全球。果然,数年后英译本Smilla's Sense of Snow问世,亦不负众望,获得欧美读者高度认同,不但久踞畅销书排行榜,也成为推理评论家推荐非英语系经典杰作书单的必选之作。
本作能够如此成功,究其主因,必然是故事中形象独一无二、前所未见的女侦探史蜜拉.贾斯伯森。史蜜拉只是一个偶然遭遇案件的市民,并非专职办案的警务人员。如前所述,北欧推理为了复制派.法勒与麦.荷瓦儿夫妇的成功经验,多採用警察程序的模式,并加入更深沉的社会针贬,更险恶的心理剖析,更复杂的人性纠葛,以及北欧推理独有的「极地属性」——人无法战胜自然,只能设法与自然共存,打造出北欧推理的正字标记;本书确实也有上述多项特征,但是霍格并未使用警察程序,甚至反其道而行,让警察成为阻止破案的障碍,这不仅能突显出史蜜拉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更让霍格设计出独树一帜的真相追查过程。
推理小说的历史里,不乏女性侦探的身影。玛丽.兰哈特(Mary Rinehart)与曼侬.爱波哈特(Mignon G. Eberhart)的「早知如此」派(Had-I-But-Known)里就有单身赴险的勇敢女性;阿嘉莎.克莉丝蒂(Agatha Christie)笔下的珍.玛波小姐(Miss Jane Marple)或葛兰蒂丝.米契尔(Glays Mitchell)笔下的布兰德里夫人(Mrs. Bradley),则是破解悬案的睿智长者,属本格派;要坚强独立的英雌,也能在冷硬派找到苏.葛拉芙顿(Sue Grafton)笔下的金丝.梅芳(Kinsey Millhone)与莎拉.派瑞斯基(Sara Paretsky)笔下的维艾.华沙斯基(V. I. Warshawski)。
然而,史蜜拉却是上述所有女探的综合。她勇气过人,未曾屈服于任何危机;她聪明绝顶,能看穿科学论文、检验报告的背后意义;再者,由于她的丹麦人—格陵兰人混血身分(这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冲突,在驰星周的作品中也经常可见),使她无法融入丹麦社会,以冷漠、疏离来与人保持距离,护卫自我。她既多愁易感,又能冷静论理。史蜜拉这个角色,称得上是推理小说里演化到最顶端的「全人女探」了。
此外,本书的故事布局亦是一绝。从〈城市〉哥本哈根市内穿街入巷的抽丝剥茧,到〈大海〉克罗诺司号船上封闭空间的尔虞我诈,再到〈冰洋〉北极冰洋「最后祕境」(限于谜底,请恕我无法透露)深涉死地的危机四伏,场面变化辽阔、丰富,充满层次感,却又与伏线、谜团环环相扣,前后唿应,无怪乎一九九七年由美国福斯公司出资、丹麦导演比雷.奥古斯特(Bille August)所拍摄的电影版,影评毁誉参半,但天地冰封、万物寂寥的壮奇绝峻实景,则令人一致叹为观止。
《雪中第六感》的成功,使霍格的两部旧作、新作《界线》(Masske egnede, 1993)、《情困伊甸园》(Kvinden og aben, 1996)皆陆续英译。其后霍格停笔十年,近年才又复出,新作《危险的静默》(Stille pige, 2006)及《牧象者之子》(Elefantpassernes born, 2010)都在发表不久立即英译,显示欧美读者对他的高度期待。
既晴为推理与恐怖小说作家暨评论家,着有《请把门锁好》、《感应》等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