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可以重来,我还会这样选择吗?
过去多少年的人生,你被选择、被安排、被期待。
日复一日, 熟悉的路线,差不多的每一天。
工作应付自如,日子过得不错,
但你很清楚,过去的热情与干劲,正一点一滴流失……
你想离开现状、想换工作、想出走,找到内心热情的所在。
等待,不会让梦想变成现实。
人生,也不会只有这样。
跟着书中的主角,勇敢出发,走一趟寻找生命意义的旅程。
畅销作家、《财星》五百大企业及NBA的激励导师高登,
带领你──
跨出这一步,开始过你真正想要的第二人生!
其实还有机会,你,可以这样选择。
乔许,曾经是企业中的明日之星,如今却失去了工作热情。
主管给他两週假期,好好思考还要不要留下来工作。
一位偶遇的农夫,交给乔许一颗种子,并且告诉他,只要能找到正确的地方播种,就能够寻回让人生旅程丰盛成功的热情。
这颗种子,将带着乔许、以及你我,走到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风景?得到什么启发?
本书特色
◎畅销作家、《财星》五百大企业及NBA的激励导师高登最新力作,以小说形式,引导读者回顾人生中曾有过的热情时刻,思考如何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种下意义与目标。
◎全书轻松易读,没有严肃的说教,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你做抉择的判断标准仅仅是想更快乐?还是更能付出自己?抑或更能充实自我?你的标准,决定了你是否能在未来找到真正的幸福。
◎当你对生活与工作感到倦怠,考虑换个环境或转换跑道时,本书可以提供你思考与判断的方向。作者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印记、每个人都可能改变世界。关键就在,你决定在哪里种下生命热情的种子!
作者简介
强.高登(Jon Gordon)
《华尔街日报》畅销作家,着作及演讲启发了全球无数的读者与听众。他提倡的原则在全美足球联盟(NFL)、NBA、大学球队、《财星》五百大企业、学校、医院、非营利组织等广泛应用,成功培训积极活跃的领袖、组织及团队,并协助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找到意义及快乐。
译者简介
颜和正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比利时鲁汶大学欧洲研究硕士。曾在媒体界担任记者,包括《天下杂志》与国外通讯社等。也曾任职科技公司多年,专职行销与消费者趋势研究工作。目前专职翻译,译着包括:《蓝色经济:我的零浪费小革命》、《X创新:企业逆转胜的创新获利密码》、《行销3.0:与消费者心灵共鸣》、《绩效比景气更好─倍数成长的九大策略》等。
推荐序 对人生,我们需要的是「正常思考」 刘奕成
第一部五里雾中
突如其来的两週假期,我不得不正视自己死灰般的生活,
更被迫踏上这场未知的旅程……
1从天而降的两週假期
2迷失前路
3从高处看
4神秘梦境
5踏上探索之旅
6返乡
7快乐的起点
8旅伴的自语
9人事已非
10与教授一席谈
第二部预兆浮现
我不想让自己觉得彷彿每天都死去一点。
我想去学习,去成长,去服务。我只需要找对地方,种下这颗种子。
11换个角度看世界
12狗儿的生命意义
13重温打工的日子
14服务的快乐
15来自过去的礼物
16机会来敲门
17机上长谈
18下定决心
19上帝的完美时机
20与农夫重逢
21播下种子之后
22事情其实很简单
第三部勇于改变
我不再只是为公司工作。
我是在服务别人,协助别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23与众不同
24初尝成长滋味
25必经的考验
26重返梦境
27克服逆境
28创造改变
29特殊的名字
30丰饶的生命
31万物的季节
32丰收
后记
推荐序
对人生,我们需要的是「正常思考」∕刘奕成
很坦白的说:您手中这本书,并不是我平常会买会看的书.因为我很少看励志的书、很少看生涯规划的书,也不偏好鼓励正面思考的书。毕竟我最喜欢的是,躺在床上轻松看小说、故事书、漫画书,至于生涯规划或其他有的没有的书,我的态度向来是:遇到了便遇到了,随缘。
于是我遇到了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难归类,不过遇到了,我便翻开扉页,结果这本书竟然就像一本小说,我轻松便看完了,而且我喜欢这本书。
我一直觉得,最近流行的正面思考,其实有点太过头了,所以我常常跟别人推荐另一本书《失控的正向思考》,我深深以为:我们需要的,既不是一去不返的负面思考,也不是一厢情愿的正面思考,而是有正面有负面的「正常思考」。
《过你的第二人生》这本书,传递的讯息,就是正常思考。
平凡人的生涯途程,都有起落浮沉。就算是一帆风顺,也会因为一成不变让人逐渐失去了热情,人在不顺利或失去了热情的时候,常常会想:有没有另一条路可以走,或者,有没有另一条路之外的另一条路可以走?
其实路真的很多。因为生命是一座迷宫,每条路都有出口,但是你我可能要在长短不拘的时间,才能找到各自的出口,而每个出口会通向不同的风景,有的无限缤纷,有的万般寂寥,不推开最后一扇门,不知道最后面临的是怎么的风景。
或许因为智慧可以外借,勇气借不到,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在迷宫中绕呀绕,不愿绕出来。
所以我们都在既有的人生途程中猜测、思考,但是我们缺乏想像力,也缺乏整合的能力,于是我们一直想来想去,还是在原点。
原来我们有了种子,且匆匆种下,却种在不是最适合的地方。盲目的「正向思考」会告诉你,只要埋下种子,就可以期待枝盛叶茂。但是「正常思考」的作者点破了需要勇气才能承认的事实:要回顾人生中有的热情时刻,思考生命的意义,才能把种子种在对的地方。
而我们都还在迷宫中忽忽转悠。再怎么倦,还是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其实,只要回想初心,即是门开后一片枯寂寥落,我们的手中还有种子,想清楚,再找个地方种下去,有一天,总有一天,会迎来我们自己种下的枝盛叶茂。只要你选在正确的地方,用我们无尽的热情。
(作者为前悠游卡公司董事长,现任巴克莱银行董事总经理)
这本书的书名“过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这里,还是往前走?”就像一道选择题,直接抛给了读者,也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我们的人生,是不是真的只有一条单行道?还是说,在某个节点,我们真的可以“重启”?我一直觉得,所谓的“第二人生”,并不一定是要放弃过去的一切,而是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更符合自己内心渴望的生活方式。台湾的生活节奏,很多时候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大家都在努力地往前跑,但好像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跑的方向是不是对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看似稳定的生活中,也依然有“往前走”的空间和勇气。也许是心态的调整,也许是对现有生活的一种再创造。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阐述“留在这里”和“往前走”这两个选项的,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对立?有没有可能在“留在这里”的基础上,依然实现“往前走”的价值?这种探索,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很“实在”。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励志语录,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生活质感。书名里的“过你的第二人生”,让我脑补了很多画面,可能是中年危机后的重新出发,也可能是经历了某种重大改变后的自我重塑。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定义这个“第二人生”,它有没有年龄限制?有没有特定的触发条件?还是说,它其实是一种持续性的状态,一种不断突破自我的可能性?我个人觉得,“第二人生”不一定是大刀阔斧的改变,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决定,却能带来截然不同的风景。比如,开始培养一个全新的兴趣,或者重新拾起年轻时的梦想。我在想,书里会不会分享一些真实的人生故事,那些曾经迷茫、跌倒,但最终找到了自己道路的人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听别人的经历,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毕竟,理论总是冰冷的,而鲜活的故事,才能真正触动人心,让我们看到改变的可能性。这本书的问句式书名,也暗示着它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自我对话,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一点我很欣赏,因为人生的问题,终究还是要自己去解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过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这里,还是往前走?”简直太戳我了!就好像作者知道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方向一样。在台湾,大家好像都很注重“稳定”,所以很多时候,即使内心有一些想法,也会因为害怕不稳定而压抑。我一直觉得,“第二人生”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勇气去抓住。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温和的提问,它不是强迫你去选择,而是引导你去思考。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留在这里”的意义?它是不是也包含了一种智慧和力量?而“往前走”,又会是怎样的风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人生从来不是静止的,即使身处原地,心也可以往前飞。也许,所谓的“第二人生”,就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和我一起探讨这个深刻的人生议题,让我更坚定地走向我想要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个背影,那种停留在人生岔路口的意象,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当下就让我想到自己人生中也曾有过好几次这样的时刻,站在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熟悉的、安稳的,另一边是充满未知、却又隐隐悸动的。这本书的书名“过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这里,还是往前走?”,更是直接点出了这个核心的挣扎。我猜这本书不会是那种说教式的指南,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温和的引导,去探索“第二人生”这个概念。它不是指一定要换工作、换城市,也许是心态上的转变,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到内心真正渴望的方向。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第二人生”的可能,会提供什么样的视角和思考工具,帮助读者去面对和做出那个决定。尤其是在台湾这个社会,大家普遍都有点“求稳”的心态,很多时候为了安逸,会压抑自己真正的想法,然后到某个年纪才猛然发现,好像错过了一些什么。所以,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特别及时,也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更勇敢地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那个选择不那么“主流”。
评分拿到这本书,还没翻开,单看书名“过你的第二人生:你要留在这里,还是往前走?”,我就觉得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人生中曾经犹豫过的那些时刻。每次想到“第二人生”,总会浮现出一些戏剧性的场景,比如突然辞职去旅行,或者转行做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但仔细想想,也许“第二人生”更像是一种心态的觉醒,一种对自己生命有了更清晰认知的觉醒。台湾的社会环境,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人生好像是被规划好的,从读书到工作,到成家立业,一步一步往前走,很少有机会去“掉队”或者“重新选择”。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这种思维模式的灵感。它会教我们如何去识别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它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帮助我们去权衡“留下”和“往前走”的利弊吗?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力量,让我知道,即使已经走了很远,也依然可以有改变的勇气,可以去探索未知的可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第二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