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車(1904-1998)

香港電車(1904-199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電車
  • 電車
  • 香港曆史
  • 交通
  • 公共交通
  • 懷舊
  • 城市發展
  • 香港文化
  • 20世紀香港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九○四年,電車首次在香港的路麵上齣現,行駛至今已超過一個世紀,當中雖經曆瞭多次變革,但閑散的情調依舊。

  本書由張順光先生以簡明的語言、配閤大量有價值的懷舊明信片和舊照片,將香港電車的曆史、經營之道及其他有關資料,圖像性地呈現眼前,資料豐富,趣味盎然,不單能滿足專業的電車迷,一般大眾讀者也定必感興趣。

作者簡介

張順光

  郵票、明信片及曆史文獻收藏傢,尤愛收藏香港舊明信片及有關電車之物品。現職顧問公司工料測量師,並為香港收藏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郵學會及香港郵學會會員。

編著有:
  《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三聯書店1993年齣版)
  《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 - 1970's》(三聯書店1997年齣版)
  《香港電車》(三聯書店1998年齣版)等。

《維多利亞港的百年風雲:都市變遷中的交通脈絡》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香港這座國際大都會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至末期,其城市形態、社會結構與經濟活動如何被其主要的公共交通係統——特彆是軌道交通和早期巴士網絡——深刻塑造和反作用。我們聚焦於香港社會如何應對急速的城市化進程,以及在不同曆史階段中,如何通過規劃和引入新的交通技術來維持其作為貿易與金融中心的運轉效率。 本書的敘事橫跨瞭從英屬香港早期發展到九七迴歸前夕的近百年曆史。我們將細緻考察1900年代初期城市基礎建設的奠基工作,彼時香港的交通係統尚處於起步階段,主要依賴步行、轎式馬車以及早期有軌電車網絡(與本書主題不直接相關,但作為背景被提及)。重點放在192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戰後的重建時期,這對公共交通的需求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 第一部分:殖民地基礎與早期交通格局 我們首先描繪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的早期城市布局。在這一階段,地理限製——陡峭的山地和有限的平坦海岸綫——決定瞭交通工具的選擇與路綫的鋪設。本書將分析早期港英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上的側重點,以及這些決策如何不經意間劃分瞭社會階層和居住區域。例如,對堅尼地城、西環等西區住宅區的早期開發,以及中環作為商業核心的鞏固過程,都與初期的陸路交通布局密不可分。我們探討瞭早期公共汽車服務的引入,及其對傳統人力和畜力交通的衝擊,並分析瞭早期的票價結構和社會公平性問題。 第二部分:戰後重建與公共交通的黃金時代 二戰結束後,香港迎來瞭大規模的難民湧入和工業化浪潮。人口從戰前的不足百萬激增至數百萬,這對原本脆弱的交通係統構成瞭前所未有的壓力。本書詳細闡述瞭195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如何通過大規模的公共交通投資來應對這一挑戰。 重點分析瞭戰後數傢主要巴士公司的發展曆程。這些公司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逐步擴大其路網覆蓋範圍,從主要服務市區擴展到新興的公共屋邨和工業區。我們深入研究瞭當時巴士的車型變遷,從早期的雙層巴士試驗,到逐步引進標誌性的英式雙層巴士,這些車輛如何成為香港城市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時,我們考察瞭規劃部門如何處理交通堵塞問題。隨著私傢車擁有率的緩慢上升(盡管在那個年代仍然是少數人的特權),規劃者開始考慮修建高架橋梁和拓寬主要乾道。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些早期的大型基建項目,分析其對社區結構(例如舊區重建)的副作用。 第三部分:跨海連接與區域整閤 香港的獨特地理要求跨海交通成為城市運作的關鍵。本書專門開闢章節,探討瞭渡輪服務在連接港島與九龍之間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們如何長期壟斷瞭主要的客運需求,直到隧道和地鐵的齣現。我們詳細記錄瞭渡輪航綫的興衰,以及它如何承載瞭數代香港市民的日常通勤記憶。 隨後,我們將重點轉移到隧道工程的突破上。紅磡海底隧道(1972年開通)的建成,是香港交通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本書分析瞭這座隧道如何改變瞭九龍半島西部的商業格局,加速瞭九龍的城市化進程,並極大地緩解瞭渡輪的客運壓力,同時為日後更宏大的基礎設施計劃鋪平瞭道路。我們對比瞭隧道建設過程中的工程挑戰、政治決策和財務模式。 第四部分:現代化的轉型與規劃挑戰 197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香港進入瞭快速現代化和地鐵時代的開端。本書詳細分析瞭香港地鐵(MTR)的初期建設(觀塘綫、荃灣綫等)對城市空間和土地利用的結構性影響。地鐵的引入標誌著香港交通係統從依賴地麵交通嚮依賴地下快速軌道交通的根本性轉變。 我們探討瞭地鐵的齣現如何影響瞭沿綫物業的發展模式(“鐵路加物業”模式的形成),以及這種模式對香港土地經濟的深遠影響。同時,本書也分析瞭傳統公共交通工具(如巴士和小型巴士/小巴)在麵對地鐵的競爭時所采取的調整策略,以及政府對小巴這一重要補充性交通工具的規管演變。 結語:邁嚮新紀元 本書的最後部分總結瞭1990年代香港交通係統的成熟麵貌,包括新機場(赤鱲 জমির)的選址爭議與相關的運輸配套工程(如青嶼乾綫)。我們審視瞭在迴歸前夕,香港麵對的交通流量瓶頸、環境汙染問題,以及規劃者如何試圖在保持城市活力的同時,平衡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質量的需求。 通過對這些不同交通工具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細緻考察,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香港這座城市如何利用其交通網絡,剋服地理的限製,最終確立其在全球城市體係中的獨特地位。這是一部關於工程、社會變遷、經濟驅動力和城市記憶的綜閤性曆史考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利雅倫

Chapter1  香港電車的誕生
Chapter2  戰前[1904-1941]
Chapter3  日戰時期[1941-1945]
Chapter4  戰後[1945-1998]
Chapter5  電車的路綫
Chapter6  電車站
Chapter7  電車車票
Chapter8  電車車身廣告

外篇
I   電車公司的經營
II  電車上的員工
III 電車的設計與設備
IV  電車的能源與操作
V   電車車廠
VI  電車的保養
VII 電車的其他服務

附錄
香港電車路綫圖[1954]
參考書目
鳴謝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剛到手,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那厚重的曆史感深深吸引。雖然書名直指“香港電車(1904-1998)”,但它所承載的遠不止是一條交通綫路的變遷。我仿佛看到瞭百年前的香港,在殖民地的脈搏中,第一輛電車蹣跚駛齣,那份新奇、那份便捷,在當時的市民心中激起瞭怎樣的漣漪?書中那些泛黃的老照片,不僅僅是簡單的影像記錄,更是時代的縮影,每一個畫麵都訴說著故事。我能想象齣穿著長衫馬褂的紳士,提著鳥籠的老太太,還有那些嬉鬧的孩子們,他們擠在木質的車廂裏,窗外是日新月異的街景。從最初的簡陋到後來的逐步現代化,每一階段的演變都清晰可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電車,更是關於香港這個城市的成長,它的滄桑,它的活力,它的變遷。我尤其對那些關於電車司機、售票員的故事感興趣,他們是這條生命綫上的普通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守與付齣,構成瞭這座城市最真實的情感肌理。閱讀這本書,就像穿越時空,親身經曆瞭一段跌宕起伏的香港故事,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的厚重感。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部香港社會變遷的史詩,而電車,不過是串聯起這一切的閃亮綫索。作者並非枯燥地羅列數據和事件,而是用一種極其生動、充滿細節的筆觸,將百年的時光娓娓道來。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於電車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的角色描繪,無論是戰時的顛沛流離,還是戰後的經濟復蘇,電車始終是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著人們的希望,也見證著苦難。我仿佛看到瞭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如何依靠電車維係生活;也看到瞭在經濟騰飛的時期,電車如何成為城市現代化的象徵。書中那些關於電車維護、運營的幕後故事,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一條看似簡單的交通綫路,背後需要多少人的智慧與汗水。讀到那些關於電車票價調整、綫路擴張的討論時,我能感受到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民的切身感受,這種細節的描繪,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鮮活的生命。這本書讓我對香港這個城市的韌性與活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普通人充滿瞭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一條綫性的時間軸,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場景,將香港電車的百年曆史立體地呈現齣來。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將電車與香港的文化、社會風貌緊密結閤的寫法。我能從電車的故事中,讀齣香港人的樂觀、勤奮與包容,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書中對於電車如何融入市民生活,成為他們齣行、社交、甚至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的描繪,讓我印象深刻。我仿佛看到瞭情侶在電車上悄悄地傳遞愛意,看到瞭朋友在電車上分享著生活的喜悅,也看到瞭老人們在電車上迴憶著過往的時光。這些微小的細節,構成瞭香港獨特的人文風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電車作為社會階層某種程度上的“緩衝帶”的論述所吸引,它在一定程度上連接瞭不同社會群體,也反映瞭那個時代香港的社會結構。這本書讓我對香港這個城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生活”這兩個字有瞭新的感悟。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它本身的“書”的意義,它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曆史畫捲,讓我得以窺見香港百年來的發展脈絡。我被書中詳實的數據、清晰的邏輯以及豐富翔實的圖片深深打動。作者在梳理電車曆史的同時,巧妙地穿插瞭許多與城市發展相關的背景信息,讓讀者在瞭解電車的同時,也能對香港的社會、經濟、文化有全麵的認識。我特彆對書中關於電車綫路的規劃、營運模式的演變以及與其他交通方式的競爭與融閤的分析,感到受益匪淺。這些分析不僅具有曆史意義,也為今天的城市交通規劃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我還能從中看到香港人民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智慧與適應能力,電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也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換代,體現瞭香港這座城市的生命力。讀完這本書,我對香港電車以及香港這個城市,都産生瞭由衷的敬意和濃厚的興趣。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對老物件和舊時光情有獨鍾,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翻開它,就像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藏。作者不僅僅是記錄瞭電車的曆史,更是在用一種懷舊的筆觸,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於過去的情感共鳴。我仿佛能聞到老式電車內散發的淡淡的木頭和機油混閤的氣味,聽到車輪碾過軌道發齣的規律聲響,感受到車身輕微的搖晃。書中那些關於電車上發生的趣事、糗事,以及乘客之間的交流,都充滿瞭生活氣息,讓人忍俊不禁。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電車設計演變的描寫,從早期的木製車廂到後來的金屬外殼,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都反映瞭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革新。而那些關於電車車票、廣告牌的圖片,更是充滿瞭懷舊感,勾起瞭我許多關於童年和青春的迴憶,即使我並非生長在那個年代,也能從中感受到濃濃的復古情懷。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逝去的時代,並從中汲取溫暖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