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车(1904-1998)

香港电车(1904-19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电车
  • 电车
  • 香港历史
  • 交通
  • 公共交通
  • 怀旧
  • 城市发展
  • 香港文化
  • 20世纪香港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四年,电车首次在香港的路面上出现,行驶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当中虽经历了多次变革,但闲散的情调依旧。

  本书由张顺光先生以简明的语言、配合大量有价值的怀旧明信片和旧照片,将香港电车的历史、经营之道及其他有关资料,图像性地呈现眼前,资料丰富,趣味盎然,不单能满足专业的电车迷,一般大众读者也定必感兴趣。

作者简介

张顺光

  邮票、明信片及历史文献收藏家,尤爱收藏香港旧明信片及有关电车之物品。现职顾问公司工料测量师,并为香港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邮学会及香港邮学会会员。

编着有:
  《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三联书店1993年出版)
  《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 - 1970's》(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
  《香港电车》(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等。

《维多利亚港的百年风云:都市变迁中的交通脉络》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香港这座国际大都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至末期,其城市形态、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如何被其主要的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轨道交通和早期巴士网络——深刻塑造和反作用。我们聚焦于香港社会如何应对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如何通过规划和引入新的交通技术来维持其作为贸易与金融中心的运转效率。 本书的叙事横跨了从英属香港早期发展到九七回归前夕的近百年历史。我们将细致考察1900年代初期城市基础建设的奠基工作,彼时香港的交通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步行、轿式马车以及早期有轨电车网络(与本书主题不直接相关,但作为背景被提及)。重点放在192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战后的重建时期,这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第一部分:殖民地基础与早期交通格局 我们首先描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的早期城市布局。在这一阶段,地理限制——陡峭的山地和有限的平坦海岸线——决定了交通工具的选择与路线的铺设。本书将分析早期港英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上的侧重点,以及这些决策如何不经意间划分了社会阶层和居住区域。例如,对坚尼地城、西环等西区住宅区的早期开发,以及中环作为商业核心的巩固过程,都与初期的陆路交通布局密不可分。我们探讨了早期公共汽车服务的引入,及其对传统人力和畜力交通的冲击,并分析了早期的票价结构和社会公平性问题。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公共交通的黄金时代 二战结束后,香港迎来了大规模的难民涌入和工业化浪潮。人口从战前的不足百万激增至数百万,这对原本脆弱的交通系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书详细阐述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公共交通投资来应对这一挑战。 重点分析了战后数家主要巴士公司的发展历程。这些公司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其路网覆盖范围,从主要服务市区扩展到新兴的公共屋邨和工业区。我们深入研究了当时巴士的车型变迁,从早期的双层巴士试验,到逐步引进标志性的英式双层巴士,这些车辆如何成为香港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考察了规划部门如何处理交通堵塞问题。随着私家车拥有率的缓慢上升(尽管在那个年代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规划者开始考虑修建高架桥梁和拓宽主要干道。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早期的大型基建项目,分析其对社区结构(例如旧区重建)的副作用。 第三部分:跨海连接与区域整合 香港的独特地理要求跨海交通成为城市运作的关键。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渡轮服务在连接港岛与九龙之间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长期垄断了主要的客运需求,直到隧道和地铁的出现。我们详细记录了渡轮航线的兴衰,以及它如何承载了数代香港市民的日常通勤记忆。 随后,我们将重点转移到隧道工程的突破上。红磡海底隧道(1972年开通)的建成,是香港交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分析了这座隧道如何改变了九龙半岛西部的商业格局,加速了九龙的城市化进程,并极大地缓解了渡轮的客运压力,同时为日后更宏大的基础设施计划铺平了道路。我们对比了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挑战、政治决策和财务模式。 第四部分:现代化的转型与规划挑战 197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香港进入了快速现代化和地铁时代的开端。本书详细分析了香港地铁(MTR)的初期建设(观塘线、荃湾线等)对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的结构性影响。地铁的引入标志着香港交通系统从依赖地面交通向依赖地下快速轨道交通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探讨了地铁的出现如何影响了沿线物业的发展模式(“铁路加物业”模式的形成),以及这种模式对香港土地经济的深远影响。同时,本书也分析了传统公共交通工具(如巴士和小型巴士/小巴)在面对地铁的竞争时所采取的调整策略,以及政府对小巴这一重要补充性交通工具的规管演变。 结语:迈向新纪元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1990年代香港交通系统的成熟面貌,包括新机场(赤鱲 জমির)的选址争议与相关的运输配套工程(如青屿干线)。我们审视了在回归前夕,香港面对的交通流量瓶颈、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规划者如何试图在保持城市活力的同时,平衡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 通过对这些不同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香港这座城市如何利用其交通网络,克服地理的限制,最终确立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这是一部关于工程、社会变迁、经济驱动力和城市记忆的综合性历史考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利雅伦

Chapter1  香港电车的诞生
Chapter2  战前[1904-1941]
Chapter3  日战时期[1941-1945]
Chapter4  战后[1945-1998]
Chapter5  电车的路线
Chapter6  电车站
Chapter7  电车车票
Chapter8  电车车身广告

外篇
I   电车公司的经营
II  电车上的员工
III 电车的设计与设备
IV  电车的能源与操作
V   电车车厂
VI  电车的保养
VII 电车的其他服务

附录
香港电车路线图[1954]
参考书目
鸣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老物件和旧时光情有独钟,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电车的历史,更是在用一种怀旧的笔触,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的情感共鸣。我仿佛能闻到老式电车内散发的淡淡的木头和机油混合的气味,听到车轮碾过轨道发出的规律声响,感受到车身轻微的摇晃。书中那些关于电车上发生的趣事、糗事,以及乘客之间的交流,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电车设计演变的描写,从早期的木制车厢到后来的金属外壳,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都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而那些关于电车车票、广告牌的图片,更是充满了怀旧感,勾起了我许多关于童年和青春的回忆,即使我并非生长在那个年代,也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复古情怀。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逝去的时代,并从中汲取温暖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一条线性的时间轴,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场景,将香港电车的百年历史立体地呈现出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将电车与香港的文化、社会风貌紧密结合的写法。我能从电车的故事中,读出香港人的乐观、勤奋与包容,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对于电车如何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他们出行、社交、甚至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我仿佛看到了情侣在电车上悄悄地传递爱意,看到了朋友在电车上分享着生活的喜悦,也看到了老人们在电车上回忆着过往的时光。这些微小的细节,构成了香港独特的人文风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电车作为社会阶层某种程度上的“缓冲带”的论述所吸引,它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不同社会群体,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香港的社会结构。这本书让我对香港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这两个字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香港社会变迁的史诗,而电车,不过是串联起这一切的闪亮线索。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用一种极其生动、充满细节的笔触,将百年的时光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电车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角色描绘,无论是战时的颠沛流离,还是战后的经济复苏,电车始终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也见证着苦难。我仿佛看到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依靠电车维系生活;也看到了在经济腾飞的时期,电车如何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书中那些关于电车维护、运营的幕后故事,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条看似简单的交通线路,背后需要多少人的智慧与汗水。读到那些关于电车票价调整、线路扩张的讨论时,我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的切身感受,这种细节的描绘,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这本书让我对香港这个城市的韧性与活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书”的意义,它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香港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我被书中详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以及丰富翔实的图片深深打动。作者在梳理电车历史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许多与城市发展相关的背景信息,让读者在了解电车的同时,也能对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全面的认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电车线路的规划、营运模式的演变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与融合的分析,感到受益匪浅。这些分析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今天的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还能从中看到香港人民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智慧与适应能力,电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体现了香港这座城市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对香港电车以及香港这个城市,都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浓厚的兴趣。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那厚重的历史感深深吸引。虽然书名直指“香港电车(1904-1998)”,但它所承载的远不止是一条交通线路的变迁。我仿佛看到了百年前的香港,在殖民地的脉搏中,第一辆电车蹒跚驶出,那份新奇、那份便捷,在当时的市民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涟漪?书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影像记录,更是时代的缩影,每一个画面都诉说着故事。我能想象出穿着长衫马褂的绅士,提着鸟笼的老太太,还有那些嬉闹的孩子们,他们挤在木质的车厢里,窗外是日新月异的街景。从最初的简陋到后来的逐步现代化,每一阶段的演变都清晰可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电车,更是关于香港这个城市的成长,它的沧桑,它的活力,它的变迁。我尤其对那些关于电车司机、售票员的故事感兴趣,他们是这条生命线上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情感肌理。阅读这本书,就像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香港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