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学刊》(Amerasia Journal)于一九七○年由耶鲁大学大四学生唐.中西(Don T. Nakanishi)与陈观荣(Lowell Chun-Hoon)于美国东岸创办,一九七一年在耶鲁大学出版两期之后,移至西岸的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亚美研究中心(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es),此后一直受到该中心的大力支持,至今已逾四十载,是此一领域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刊物,公认是亚美研究领域的顶尖期刊。
为进一步国际化,《亚美学刊》首次透过翻译跨越英文的疆界。《全球属性,在地声音》为一大型翻译计画,由曾多年担任《亚美学刊》主编的梁志英(Russell C. Leong)、创办人中西与台湾学者单德兴合编,精选并邀请亚美研究与翻译专长的学者专家迻译该刊四十年来的代表性作品,供广大的华文世界读者阅读与参考。
此翻译计画是《亚美学刊》首度以专书形式以英文之外的语文出版,代表了该刊在全球化时代的跨国转向,积极寻求跨越太平洋,进入另一个重要语境,并企盼获得回响。
编者简介
梁志英(Russell C. Leong)
《亚美学刊》前主编 (1977-2010)/亚美作家暨艺术家
唐.中西(Don T. Nakanishi)
《亚美学刊》创办人/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亚美研究中心前主任暨名誉教授
单德兴(Te-hsing Shan)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所长、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与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
序一
亚美研究的翻译、越界与扣连 6 单德兴着
序二
《亚美学刊》:连结亚美研究与华文世界 19 梁志英着 单德兴译
序三
《亚美学刊》如何肇始:前二十五年 36 唐.中西着 何文敬译
全球属性,在地声音
容闳与中国的美国化 48 李亮畴着 王智明译
华人在美国的离散游移:全球新经济中的国际关系、族群认同与少数族裔权益 63 王灵智着 陈重仁译
去国家化之再探:理论十字路口的亚美文化批评 101 黄秀玲着/译
多数世界:挑战西方民主修辞 152 沙悉都.阿兰着 陈淑卿译
历史创造史家
一位华美历史学家的回顾与前瞻 170 麦礼谦着 王智明译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历史学者 208 市冈雄二着 林为正译
文学为什么重要
愿景与炽烈的梦:评汤亭亭的作品 244 金惠经着 何文敬译
千面坚夫:别名韩阿荣、林坚夫、韩英卓、林金富、阿韩、林官荣、陈亨利、林英卓、林阿荣等等 265 张少书着 张锦忠译
与亚美文学有切身关系的波兰学者 312 多明尼卡.佛伦思着 冯品佳译
山亦有言 331 贡札雷兹着 李根芳译
阅读华美文学以了解美国、中国与华裔美国 351 吴冰着/译
作家的世界
写作 364 山本久枝着 张琼惠译
纽约日记摘录 380 洁西卡.海格苳着 李秀娟译
流亡书简之一 386 卜娄杉着 傅士珍译
推手:太极拳对练——致健秀与亭亭 390 林永得着 单德兴译
萨摩亚之道 396 赛法.艾纳着 黄心雅译
鱼 413 卓曼豪着 李有成译
给嘉瑞.本乡的信:谈《怒海扁舟》(一九九二年八月四日) 416 汤亭亭着 庄坤良译
给主编的信(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419 稻田房雄着 陈福仁译
解放未来
「四个监狱」与解放运动 426 格林.雄松着 梁一萍译
在反恐战争时代的卜娄杉 449 圣.璜着 傅士珍译
赫蒙代表「自由」,是吗?一九九七年赫蒙亡魂追忆录 470 熊葩着 苏榕译
作者简介 479
译者简介 491
英中索引 499
我对《亚美学刊》四十年精选集(上)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那些能够反映亚洲与美洲文化互鉴与冲突的独特视角。我设想,书中会有关于亚洲哲学思想如何影响美洲的艺术创作,或者美洲文学的叙事技巧如何被亚洲作家借鉴和吸收的精彩论述。也许,会有关于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两大洲在政治格局、意识形态选择上的差异与联系的深入分析,以及这些分析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我猜测,书中也可能会触及到性别研究、酷儿理论在亚洲与美洲语境下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过程。此外,关于跨太平洋关系的演变,从冷战时期的对峙到当代的合作与竞争,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驱动力,定是本书不容错过的亮点。这本书,将是一部关于两大洲之间复杂而又迷人的学术对话的生动记录。
评分这部精选集,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记录了《亚美学刊》四十年耕耘的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亚洲与美洲学术界在过去四十年里所经历的转型与发展。我猜测,其中一定不乏对亚洲地区现代化进程及其背后复杂社会经济因素的深度剖析,同时也会有对美洲大陆多元文化共存挑战与机遇的细致描摹。或许,书中还收录了关于“全球南方”视角下的学术对话,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亚洲与美洲如何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寻找到自身的话语权,并挑战传统的西方中心论。我设想,一些关于跨国移民、文化认同重塑、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变迁的研究,或许会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世界。读罢此书,定能对亚洲与美洲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及其互动关系,获得更为宏观而深刻的认知。
评分《亚美学刊》四十年,这四十年,是一个学术思想激荡、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也是亚洲与美洲在学术领域对话日益深入的四十年。《亚美学刊》作为连接两大洲思想脉络的桥梁,所选录的这些文章,无疑是对这四十年间相关研究的一次深度梳理和集中呈现。仅从“上”这个字,就预示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仿佛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其中必定蕴藏着对亚洲与美洲文化、历史、社会、政治乃至哲学等诸多维度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够跨越文化隔阂,揭示不同文明间共通性与差异性的研究。比如,在后殖民研究领域,亚洲与美洲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殖民历史,对权力结构、身份认同、文化抵抗的探讨,在此交汇碰撞,定能激发出新的理论火花。又或者,在比较文学的范畴内,亚洲文学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反哺世界文坛,而美洲文学又如何吸收亚洲的叙事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论文的集合,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是跨越海洋与陆地的思想回响,是理解当代世界多元格局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评分“全球属性”这个书名,与《亚美学刊》四十年精选集(上)的组合,预示着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探讨亚洲与美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与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亚洲概念”和“美洲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解读下的演变进行梳理,揭示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建构、被传播,以及如何影响着研究者的视角。或许,会有一系列文章,深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亚洲与美洲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互动与竞争,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着全球知识生产的格局。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本书是否会涉及亚洲与美洲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与分歧,以及这些合作与分歧背后的学术逻辑。此外,一些关于文化输出与引进的案例研究,例如亚洲电影、音乐、时尚如何“走出去”,以及美洲的流行文化又如何深刻影响亚洲,这些都将为理解“全球属性”提供具体的例证。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亚洲与美洲之间复杂关系的绝佳指南。
评分阅读《亚美学刊》四十年精选集(上),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亚洲与美洲思想腹地的大门。我期待着,这里面能有那些敢于挑战固有认知,提出颠覆性见解的力作。也许,会有关于“亚洲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与争议的深入探讨,以及美洲社会对这些价值的接纳、质疑或改造。或许,一些关注文化产业全球化、数字时代下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虚拟空间中相互渗透、影响的研究,会让人耳目一新。我尤其好奇,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亚洲与美洲在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是否会被纳入讨论。书中是否会探讨,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贫富差距加剧等,在两大洲的学术界是如何被解读、被应对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回顾,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启迪,它所汇聚的智慧,将为我们理解并解决当下全球性难题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