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直被视为帝王的图腾,具有掌握政权的力量,用之民间则行使祭仪以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船原代表上层社会的国家体制,象征帝王的化身,借龙船行使竞渡时则有驱疫禳灾之实质社效,扩大其意义则活络地域社会的经济。水是竞渡时的载体,因是自然法则的要素,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欠缺的源体。龙、船、水三体合一能达宇宙平衡的天理,含普世的宗教意识又发挥固有的经济效益,这便是龙舟与竞渡的象征原理与实质社效。
作者简介
黄丽云
东吴大学日本语学科学士、 日本大坂大学文学研究科日本学专门硕士、兵库教育大学连合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曾任东吴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讲师兼秘书、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教职与研究,学术与授课范围为日本语、日本社会文化、台湾历史与生活文化,现兼任世新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持续钻研龙神信仰的文化脉络与传承延续,特别是屈原与龙舟竞渡的议题。今后将涉猎孔学体系与王爷信仰的关系性研究。重要论文发表于东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五十、五十一期,博士论文《台湾龙舟竞渡史——与长崎、沖绳的比较》、学术专书《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博扬文化,2012),田野调查遍及中国、日本(长崎、沖绳)、台湾等。
序1 松田吉郎
序2 森田明
序3 余三定
第一章 绪言1
一、华夏龙迹
二、研究现况(以台湾为对象)
三、本书重点
四、「请水仙」与「划水仙」仪式
第二章 龙舟与竞渡的象征原理并实质社效
一、前言
二、何谓龙神信仰
三、龙舟与竞渡
四、宗教和竞技的「显性」与「隐性」
五、结语
第三章 龙舟文化等同政权符号-屈原崇拜的国际竞渡比较
一、龙舟文化的系统及考察
二、屈原与「祭龙」
三、祭龙日行龙舟竞渡(中国、台湾、日本的比较)
四、日本学者的研究
五、结语
第四章 清代台湾「端午竞渡」-风俗绘卷.方志等的探讨
一、龙神信仰的追溯
二、清风俗图卷等的竞渡
三、清方志与书籍记录等的竞渡
四、结语
第五章 日治时期的扒龙船-「地方」与「官方」、「主流」与「非主流」
一、地民营与官营
二、「地方扒龙船」的研究资料
三、「官方扒龙船」的记录和照片
四、结语
第六章 〈台湾日日新报〉扒龙船记事-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本岛人、内地人的分野
二、研究动机和栏表解说
三、扒龙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1.明治时期
2.大正时期
3.昭和时期
四、记事标题与内文、照片
五、结语
第七章 台北洲美里龙舟文化祭-屈原宫观光计画的期待
一、屈原宫观光发展计画
二、屈原宫的历史和机能
三、洲美里龙舟文化祭
四、洲美里扒龙船的台湾北地域比较
五、结语
第八章 嘉义端午龙舟斗-东石港王船祭的前端仪式
一、嘉义「端午龙舟斗」之源起
二、「王船祭」的前端仪式
三、东石港的信仰中心──先天宫
四、东石港「端午龙舟斗」的经纬
五、结语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台湾端午扒龙船
一、终战前之部
二、日本统治期的台湾扒龙船
三、终战后之部
四、结语
第十章 后言
一、祭祀仪式性格的现状一览表
二、竞漕用船及竞漕要项一览表
参考文献
序1
龙舟、扒龙船、pelon、dragonboat,名称虽各异却义归同源。传说是始自屈原慰灵祭。今日不仅中国、台湾、
日本、苏联等,世界他国均可见其片鳞鸿爪。然而透过宗教性、娱乐性、体育面相、国际文化个性的标竿,一贯地从事龙舟议题的研究者即是本书作者黄丽云。
黄丽云于2008 年因向兵库教育大学提出论文「台湾□□□□「端午扒龙船」研究-长崎□□□□及□沖绳□□□□□的比较□通□□□」,取得了博士(学术)学位。其论文的研究成果多有累积上记课题的文献资料,及在台湾、中国、日本实施田野调查得来的资料分析。
这次,黄丽云长年蓄积的研究成果付梓,诚可喜可贺。如《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一书的目次所见,除<龙舟文化等同政权符号--屈原崇拜的国际竞渡比较-->外,主要论述王权即水权--龙、船、水的象征原理与社会实效--的理论。并历史追溯台湾自清以来,历经日本殖民期、国民党政府至民进党政权更替,又回归国民党政权的龙舟竞渡变迁史。全书合计八篇论文,再加上绪言与后记而成。
像这般以屈原、龙、端午节的连环关系推论龙舟文化的龙神信仰,且大书特书王权即水权的政治重点等。实有必要详阅黄丽云的各篇论文,然后加以检讨。在建构龙舟研究上,黄丽云的研究成果已然成为纪念碑。今后的后学者实无法避开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刻的研究。期待黄丽云今后的研究更深度化的同时,祈愿世界性的龙舟研究能有长足的发展。
松田吉郎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
序2
首先为黄丽云女史的大作《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能成功刊行,表达满满的敬意和祝贺之意。
黄女士完成大坂大学大学院的硕士、博士课程后,又进学兵库教育大学大学院的博士课程钻研。取得同课程的学术博士后,一度服务于现在的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直至今日仍真挚且努力不懈地持续研究活动。其一贯从事的龙舟文化研究蓄积,除呈现在博士论文(取得学术博士学位)的成果外,本书堪称集大成之作。龙舟文化原是东亚农耕社会的象征,是围绕龙、船、水三元素的普世传统文化。因此,可说龙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传播至广泛地域而有多样变化的发展。故说,龙舟文化包含政治的、宗教的、民俗的、国际文化的多岐化性格。
正是如此,造就着者先以台湾为核心研究,再针对中国、日本等广大地域,实行田野调查的资料收集,并博搜文献资料。最后阐明龙舟文化本质的特征、普遍的现象。今日,台湾、中国、日本各地广见的祭祀或观光娱乐性的竞渡行事,黄女士以学术角度考察其意义、特色,在国际比较文化研究上,有不可抹灭的价值。
本书是目前龙舟文化研究的最高峰。确信对学界的学术贡献极高。对同侪、后学的研究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好书,借此大力推荐。
森田明
大坂市立大学名誉教授
序3
初读完黄丽云博士的《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一书的电子版清样,我深为黄丽云博士扎实的治学精神、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已经取得的突出学术成果而感佩,亦为她的这部着作即将出版而由衷高兴。
黄丽云博士扎实的治学精神,是从她的治学行动中感受到的。为收集龙舟竞渡的资料,黄丽云博士于2009 年
5月24日至29日专程来岳阳市做学术调研(同行的还有日本学者铃木洋平),主要是访问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屈原和龙舟文化的研究专家杨罗生教授。由于黄丽云博士是日本学界的朋友先向我介绍,再由我联系杨罗生教授的,且我主编的《云梦学刊》设有「屈原研究」特色栏目,所以她在岳阳的几天我们几乎天天见面,每次见面主要都是谈论她的研究课题。她在岳阳期间,时间安排极紧,除了和杨罗生教授作多次学术交流、和中文系老师作一次学术座谈外,还到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岳阳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处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后两天她又到汨罗观看龙舟赛(其间的5 月28 日是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汨罗举行了盛大的龙舟赛),并继续在汨罗收集资料。和别的旅游者带走土特产不同,黄丽云博士离开汨罗去长沙时是带走了两大袋有关龙舟竞渡的书籍资料。此后,我和黄丽云博士建立了一种很好的文友关系,一直保持着电子邮件往来与书信联系,因而大致了解她的龙舟竞渡研究情况和进展。她寄来她的博士论文和多篇文稿(其中一篇题为《龙舟文化等同政权符号》的论文发表于《云梦学刊》2010 年第4 期),我回赠《南湖藏书》、《云梦学刊》等书刊给她。2009 年11 月4 日至13 日,我应台湾孙文学会邀请赴台湾参加「第十届海崃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11 月13 日上午,黄丽云博士来圆山大酒店为我送行,虽然时间很短,但还谈到她的研究课题,从中可以见出她对学术研究的沉潜和执着。
我觉得,黄丽云博士的这部《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至少有如下突出特点:首先是资料详实,在充分实证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全书计九章,每一章都围绕该章主题收集了全面而系统的资料,让资料自身说话、论理。如第四章「清代台湾「端午竞渡」—风俗绘卷.方志等的探讨」,除其中的「龙神信仰的追溯」、「结论」两小节外,中间两小节的标题依次为「清风俗图卷等的竞渡」、「清方志与书籍记录等的竞渡」,这两小节所列举的详尽资料为「结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又如第六章「《台湾日日新报》扒龙船记事—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更是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台湾日日新报》的标题、正文、图片等。
其次是开阔的学术视野,在一种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上来研究具体问题。黄丽云博士的这部《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主要是研究台湾的龙舟竞渡,但着者不是就事论事地研究,不是堆砌资料,而是将其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展开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
从纵向(历时性)的角度看,着者是将台湾龙舟竞渡放置在整个中国龙舟竞渡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台湾龙舟竞渡只是整个中国龙舟竞渡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从横向(共时性)的角度看,着者是将台湾龙舟竞渡放置在整个中国乃至一种世界的社会格局中来分析。我们来看其第二章「龙舟文化等同政权符号—屈原崇拜的国际竞渡比较」,该章就是在一种国际性的视野下对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竞渡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台湾端午扒龙船」等也表现出广阔的国际性视野。
其三是提出了不少独到的看法和观点。着者认为,早期,「自然法则下的原始龙神信仰与帝王开端的龙舟文化连成一体,于是龙舟开始成为政权的符号。‘政权’二字于上古时代早被意识为王权与水权的获得。」「龙舟竞渡象征王权与水权的支配,其原理带来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安定和维持社会秩序。这便是龙.船.水的象征原理与实质社效。」;黄丽云博士这种关于龙舟竞渡的总体性观点和命题不但是新颖的,而且具有历史哲学意义上的深刻性。从局部看,可以说黄丽云博士这部着作每一章的「结论」(或称「结语」、「后言」等)部分都有着者独特的研究心得和看法。
余三定
湖南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0 年9 月5 日于岳阳市南湖畔
这本书的名字《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光听起来就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俗文化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与自然力量紧密相连的信仰体系。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其象征意义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需多言,而与龙相关的信仰,更是可能触及到古人对雨水、丰收、甚至是航海安全最原始的祈求。书中“龙”、“船”、“水”这几个关键词的组合,让我立刻联想到沿海地区或者江河湖泊沿岸的那些关于龙王、水神的传说,以及那些依水而生的社群,他们是如何将龙的形象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精神寄托中的。而“竞渡”更是点睛之笔,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水上竞技,它背后必然承载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或许是祭祀仪式,或许是祈福活动,又或者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现。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探究近代时期,人们如何看待和崇拜龙神,这种信仰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以及龙、船、水这三者之间,在信仰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共生共荣的。特别是竞渡这项活动,它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又有着怎样的演变和意义?这本书能否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动因?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感受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关于水与龙的神秘力量。
评分这本书名《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与自然力量相关的信仰感兴趣的人量身定做的。龙,作为民族的象征,其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直让我着迷。而“船”和“水”,则直接将这种信仰与水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让我立刻想到沿海渔民、内河漕运中的各种祭祀习俗,以及人们对海洋和河流的敬畏之情。书名里“竞渡”的出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水上运动,它背后承载的文化意涵,比如对龙王的祈福、对先祖的纪念,以及社区凝聚力等等,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近代时期,龙神信仰是如何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会不会从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历史学的角度,去分析龙神信仰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轨迹?它能否通过具体的田野调查或者文献梳理,呈现出龙神信仰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中的独特表现形式?我尤其好奇,在近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的龙神信仰是如何与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相结合,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调整?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龙神信仰如何成为维系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认同,以及人们应对自然挑战的一种重要精神支撑?
评分《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对那些在民间流传甚广,却又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信仰习俗感到着迷。龙,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图腾之一,它的信仰形态无疑是极其丰富和多元的。书名中的“龙.船.水”三个词的组合,直接点出了一个与水域环境紧密关联的信仰主题,这让我联想到古代对于水患的恐惧,对于丰收的期盼,以及对于水路安全的依赖,这些都可能与龙神的崇拜息息相关。而“竞渡”这个词,更是将这种抽象的信仰具象化为一种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实践。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展现近代时期,龙神信仰是如何在这种与水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它是否会深入探讨,龙船竞渡这项活动,在近代社会背景下,其仪式性的意义、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揭示出,不同地区在龙神信仰和竞渡习俗上存在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鲜活的案例和细致的分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普通民众的信仰世界,以及龙神信仰在他们生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读完《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的简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龙的民间故事和节庆活动。特别是在南方的一些地区,龙的形象与水紧密相连,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龙会被赋予如此强大的水神属性?是因为古人对洪水的敬畏,还是对航运便利的期盼?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出了这几个关键元素,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潜力去解答这些疑问。我尤其对“龙.船.水”这个组合充满了好奇,它似乎暗示着一种紧密的联系,龙不仅仅是天上的神灵,也可能化身于江河湖海之中,守护着水上的舟船和往来的人们。而“竞渡”这个词,更是立刻让人联想到热闹非凡的龙舟比赛,那些整齐划一的划桨声,震天的鼓点,以及岸边围观人群的欢呼,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体育竞技的激情,更是对龙神的敬意和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近代时期,这种龙神信仰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比如是否有地域性的差异?不同的社会群体(渔民、农民、商人等)对龙神的理解和祭祀方式又是否有所不同?它能否为我们展现一幅生动鲜活的近代中国民间信仰图景,让我们看到龙神信仰如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需求紧密结合,成为一种维系社群、寄托希望的重要精神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根植于土地、流淌在血脉中的地方性信仰体系特别感兴趣,而《近代龙神信仰:龙.船.水与竞渡》这个书名,恰恰触动了我对此类话题的关注点。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其信仰的演变和地域性的差异,一直是学术界和民间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书名中的“龙.船.水”,勾勒出了一种与水域密切相关的信仰场景,这让我联想到许多沿海、沿江地区的民俗活动,以及人们对水文现象的朴素认知和敬畏。而“竞渡”二字,更是将这种信仰具象化,变成了一种可感可知、充满活力的集体行为。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龙神形象和神话传说的梳理,而是会更深入地探讨,在近代这个社会转型时期,龙神信仰是如何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特别是与航运、渔业、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的活动相联系的。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发生在近代不同地区的龙神崇拜案例?它能否分析龙神信仰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以及龙神信仰在维系社区认同、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龙神信仰在近代社会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这种信仰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面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