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的阴性情境:语文、翻译和欲望

后殖民的阴性情境:语文、翻译和欲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un-Mei Chuang
图书标签:
  • 后殖民主义
  • 文学研究
  • 翻译研究
  • 文化研究
  • 性别研究
  • 欲望理论
  • 语用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认同
  • 权力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写是攸关生死存亡的科技,甚至可以说是在生理构成之外,人类演化的第二条路线。

  《后殖民的阴性情境:语文、翻译和欲望》是作者张君玫近年来思考的点滴汇聚。呈现作者身为翻译者、思考者、研究者和书写者的多重身份,并透过身体的感知,进行关于「后殖民」与「后人类」两大问题意识持续不断的斗争与书写。本书分成五个章节,皆有独立的主题与论述,但同时亦呈现特定的有机连结,进而构成更大的论述整体。

  第一章是探讨近代中国西化论述中的「世界主义」论述建构与修辞运作,并从中提出「分子化翻译」(molecular translation)的观点。第二章进一步探讨中国「语文现代性」的建构,尤其是相关翻译实践的越界「分子化」运动,亦即一种跨越既定中西文化疆界的创造与转化。第三章从一个特定视角重探汉字批判在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中的定位,从而探讨「书写」的后殖民问题意识。第四章把视野拉远到全球女人的问题,从晚近人文思潮中「地方─伦理的转向」出发,探讨当代女性主义学术的几个关键问题意识。第五章回到台湾的论述场域,重访邱贵芬、廖朝阳和廖咸浩等学者关于「后殖民」的辩论,深入追索其中的关键争议点,尤其是关于「主体位置」、「空白主体」与「主体化」等概念间的复杂动态,并试图以「阴性情境」和「空缺主体」之间的相互阐连来理解台湾的主体性空间,及如何在关于认同建构的文化研究中,重新置入土地与肉身的物质性思考。

  透过本书的轨迹,作者一直在省思的是:身为一个中文使用者,身在台湾这个地方上,我们所身处的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如果我们可以用「后殖民」、「全球化」、「世界化」或「现代」来形容这个历史特定的处境,那又代表了甚么意思?在当代后殖民「世界化」与「在地化」之间的拉扯中,如何寻找或打造出真正的自己?在后殖民的重复与差异中,如何不落入恆久的文化边陲或全球学术的加工区,将是我们无法假装蒙住眼睛就以为看不到的问题。欲望不仅表现在符象和语言的层次上,同时也流淌着逃脱符象化的欲求与渴望。要掌握文化内在欲望的韵律,除了更扎实的理论探讨和意识深耕之外,也必须愿意花功夫去检视中文论述场域以及台湾本土论述场域中的重要线索。而这正是张君玫在这段写作历程中所做的努力。

作者简介

张君玫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台北市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社会学理论、 女性主义思想、后殖民论述、 心理分析、科技科学研究、生态伦理省思,以及各种可能的跨科系视界与多重观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张君玫教授走出的一条路/孙中兴
序 迎接一个「阴性」阅读的邀请与教习/丘延亮
序 期待张君玫vs.小心张君玫!/郑志成

致谢
导论

第一章世界主义作为分子化翻译的效应
第二章分子化翻译和语文现代性──德希达、鲁迅、班雅明
第三章汉字改革的演化意识以及黑格尔式的拼音偏见
第四章女人的地方与伦理──全球女性主义和发言伦理
第五章「空缺主体」与「阴性情境」──重探台湾后殖民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期待张君玫vs.小心张君玫!──做为抵抗与出路的阴性书写  郑志成(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殖民地缺乏超越例行公事的精神力量,并且……它缺乏这种能量,因为它不够相信自己……它设定的完美之地不在自身的现在,也不在自身的过去或未来,而是在它边界之外的地方,超出它自身的可能……艺术的孕育产生,是由于艺术家及观众共同拥有一份热切又独特的兴趣,对存在于他们所处之国家的那种生活感兴趣。」──E. K. Brown, The Problem of a Canadian Literature, 1943

  我与张君玫是有距离的。这一段距离不只是东吴和东海的距离,也是德希达(Derrida)与康德(Kant)的距离,更是后殖民之女史碧华克(Spivak)与西方文明之子韦伯(Weber)的距离,是地方性思维与世界性心灵的距离。但是─距离正好观看,有距离才能遇见。

  张君玫是有型的,不单只是视觉印象,更是治学风格,也是知识态度,皆有模有样。勾勒张君玫的模样,成为这一篇序文的存在理由。

  译作酝酿书写

  张君玫的译名当称人尽皆知。我常言,认真计较起来,在台湾对于社会学知识的引介、推广与传播,张君玫当属第一,因为──谁人不读张君玫!只可惜台湾学界向来蔑视,甚至罔顾翻译着作对于在地学术发生与生成的影响与价值,总以为着述优于译作。在台湾学界,译作不列为研究向度,不计点为知识劳动。「有为者」多不低就翻译工作,翻译被视为不过就是一种工具性地「重现」、「再制」,其知识用心与费力远远不及着作书写的「创造」,借用张君玫在本书中的说法,就是台湾学界对于翻译工作的认知陷入一种「语文再现论」的谬误。

  在此无意为张君玫的苦心孤诣却未能获得相对应的肯定抱不平,反而要刻划张君玫借由孜孜不倦的翻译工作所累积的知识能量在本书中的尽情发挥。译作酝酿书写,从士莱马赫(F. Schleiermacher)经班雅明(W. Benjamin)到D. Frisby,乃至于邓晓芒、洪汉鼎,都立下了以翻译滋养书写的典范,张君玫是台湾学界的代表。译书,是成人之美;写书,则是扬己之才。本书的五篇论文展现了张君玫由翻译工作所汲取的养份,进而转化成为创造知识的才情,也走出了台湾社会学界自甘沦为或不自觉处于西方学术加工区的困境。

  书写「阐连」译作

  张君玫的书写,不论内容旨趣的享有,还是观点策略的继受,固然源自于译作的触动,但是张君玫有本事将译作转化成为「自己」的书写,也就是借由书写进行知识创造。有别于台湾学界一般经验研究论文的刻板模式,张君玫的书写并非以西方理论为本,检视在地经验为例,反而以一种夹叙夹议的「阐连」(articulated)方式,接合西方理论与在地经验。应用与套用的过程往往是理论归理论,经验归经验;结果是西方的还是西方的,在地的还是在地的,亦即西方理论与在地经验在研究中遭遇──遭遇并未接合。阐连不同于应用或者套用,是一种相当于生物产业的「嫁接」。适当的譬喻可以高接梨为例,由于细白多汁的梨种多生长于纬度较高地区,但台湾的梨种多生长于低海拔浅山地区,如俗称「粗梨仔」的横山梨。七○年代初期,东势果农将日本的温带梨梨穗嫁接在横山梨的枝干上头(故称「高接梨」),使得粗梨仔树长出幼梨仔。张君玫的书写堪称技巧纯熟的嫁接,书中论文的西方理论不以套装出场,在地经验的亦非待验案例,反而两者如同高接梨在嫁接时,必须借由经验丰富的老手,方能将梨穗下端削成楔形,以便插入砧木,亦即要求梨穗与枝干接合时的平整密合。如此西方理论与在地经验的平整密合,方才使得研究果肉可食味美,而非如一般研究论文聊备一格。最重要的是,阐连嫁接的过程获得了知识的创造与转化,并跳脱了体用二元论的争辩不休。

  以小分子搏大叙事

  本书的前三章聚焦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论述争议──翻译、文字──的耙梳。张君玫将经验对象安置于中国二十世纪初时空脉络下文化现代性的重大争辩,考察了「世界/世界主义」概念翻译史的演变、翻译理念与方法的争辩,到汉字改革的不同主张。这些关于中语文面对现代性,或者说如何步入现代性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争议。张君玫以「分子化」穿梭运动的分析策略勾勒这个论述场域,并借此消解、打破、逃逸、游移在整体观的二元对立架构:殖民vs.后殖民、本质vs.建构、东方vs.西方、国粹vs.西化、前现代vs.现代性、形象vs.语音、文明vs.自然、精神vs.物质、主体vs.客体……。如是的二元对立架构成为一般处理中国文化现代性既定的视角框架,而张君玫所谓的「分子化」运动的分析策略系考察文化细部要素的拆解与重组,并探究既定文化整体界线的渗透与超越。张君玫的「阴性」书写功力展现于对于文化细部细致的、幽微的娓娓道来,不若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巨擘铺天盖地,波澜壮阔的阳刚宣言。张君玫笔下没有英雄将相的独占舞台,亦无重大事件的关键时刻,反而多是细小枝节的攀爬依附。但是张君玫的论述策略并不坐落于宏观元叙事的彼岸,也就是不以巨视vs.微观的二元对立做为视角框架。张君玫所要强调的是以字词为单位,探照宛若分子般的渗透、扩散运动之进行,并观察在这一小波、一小撮的文化分子穿梭运动中,实际上发生改变的接合阐连作用。如是文化风貌的细致雕琢自然比不上大斧噼凿来得侧影鲜明,但却深入肌理,实实在在地形塑了文化的真实面貌与血肉躯壳。

  界线/限的重划

  既然以分子穿梭运动,所形成的阐连与转化,使得文化界线的松动、游移、介入、修补、逾越、相互穿透,乃至于内爆裂解、自我「突变」,重新划界,甚或领域消长,成为分子化运动难以事先判断,精准预测的状态与结果,也使得后殖民阴性情境经常保持在动态的阐连变化中。用较为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述,一切立场坚固、出发点鲜明的东西也许尚未烟消云散,但都暧昧不明、模煳不清了。现代性、殖民时代以来所建构型形塑的二元对立视角框架已不再壁垒分明,反而必须不断地对焦划框,持续地变换调整主体位置。

  界线/限的重划意味着秩序重整,以张君玫在理论上甚为倚重者德希达的说法,就是解构。在张君玫论文中所指涉的解构意涵,特别是指反二元对立论、反中心论,并在一定的社会脉络下,是反等级制度。界线/限的形成肇因于现代性在普遍理性挂帅的四处征战下,无役不与,并攻无不克,理性圣战的结局就是以「肯定性」的判准设置了各种范畴的界线/限,并将经验事实拘禁在这些界线/限之中。如今范围与限制的判准在分子穿梭运动中,在「地方─伦理」的转向中已然模煳。至于张君玫在松动模煳界线/限之后所面临尼采(Nietzsche)意义下的价值重估,虽然论文着墨不多,但可以想见,张君玫会主张以有血有肉的人,以及这个人在生活世界中的位置不断地重新设置界线/限,而非遵循宏大理念的指导与安排。

  从发言位置进行抵抗

  就我眼见耳闻的有限认识,几回接触,张君玫称不上是社会运动家,在她身上嗅不出「野」的气味。可是读她的论文,字里行间又充满了在知识论述之外的实践欲求,但张君玫的实践欲求并不若带着野味的运动人士所诉诸的强烈吁求。就外在抗争与诉求的实际行动上,张君玫并没有想要怎么样,却让读者觉得可以怎么样。此话怎讲?张君玫以具体的文字确立了一种知识立场,佔据了一个伦理位置,因而也展现了一种抵抗姿态,一种属于我想像中知识份子的态度及身段,也是我对于读书人如何实践的理想解答──不甘寂寞,也不甘沉默,却不干涉现实。张君玫的书写具备发挥唿唤、提醒、警示的实践性格,理由在于她的论述脉络标志了确切的历史意识与地理座标,以及将西方理论与在地经验并行阐连的接合。这使得张君玫的书写能够免除纯粹理论阐释的知识洁癖,也不落入诉求迫切,煽惑挑逗的政治宣言激情之中,而是字里行间流露着蠢蠢欲动的渴望欲求。

  换言之,张君玫的实践潜能在于她以论述阐连或开创的抵抗性概念,例如「分子化翻译」(翻译的分子化运动)与「阴性情境」。我不使用「攻击」而以「抵抗」这个字词描述张君玫的实践欲求,在于标记她所身处或所经历的战争或暴力处境。张君玫的论文透露一种反抗现代性的专横霸道、抵御殖民性格的唯我独尊─男人压迫女人、文明滥用自然、理性轻蔑感性、科学排挤常识、系统支配生活。然而抵抗性概念并未失却对现状的批判力道,也能提供对抗现实处境的另类选项。令我敬重的是,作为实践策略,张君玫所提出的抵抗性概念并没有陷入班雅明所谓的「左派忧郁症」(Linke Melancholie, 1931),一种对于过往精神财产所留下的痕迹而引以为傲的依恋,这往往是当今左派心有余力不足的身心处境。反而,张君玫不愠不火,细致引证地娓娓论述,文字之间流露着虽未言明,却可以体察的自信意志。翻译的分子化运动改变文化面貌自不待言,特别是在本书第四章中以「地方─伦理」为思维导向,重新定位女性主义的当前意义与抵抗的立足点,以及第五章综论台湾后殖民论述的论辩,提出「阴性情境」以安置台湾的主体性,都提供了知识上理解与实践上欲求的可能出路。

  尝试定位

  若问,我对张君玫的书写有无质疑与责难?批评自然有之,但也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就是说,既然张君玫以分子穿梭运动刻划文化面貌的皱折变化,批评与质疑当跟着张君玫追踪文化分子的运动行径,以及因行迹所改变并型塑的文化风貌。这必须逐篇逐章地个别对话,例如对于分子化运动譬喻的再斟酌,或者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黏着分野的再商榷。本文所述,仅着墨于张君玫为书成文「有模有样」的有型与个性──译作与书写的亲近性、分子运动的方法论、界线/限重划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再加上「地方─伦理」以及「阴性情境」的实践欲求──都能说服我继续阅读下去。就此而言,张君玫的书写是成功的。

  整体说来,我将张君玫的书写性格与终极企图归结也定位为一种「反思性」的努力。一种立足于后殖民、后人类处境,不只要求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自我警醒,也抵御了或者逃离了现代性与殖民主义的霸道行径,更提供了被现代性所巩固也禁锢的二元对立架构之困境的另类出路。这完全符合我对于知识份子的唯一冀望,亦即随时警醒地将自身以及自身处境安置于反思(反身)状态。以目前的态势看来,阴性书写以及分子化运动的活动,系依附于阳性大写以及二元对立架构的存在前提,因为「阴性」与「分子」概念本身的命名就是对照着「阳性」与「整体」,犹如马克思主义将永不式微,因为资本主义看来长存不息。所以只要支配、压迫、剥削、滥用、排挤等权力作用的不同变形存在于人类社会──事实上也如此这般霸道地存在着,兑现了尼采的断言:「生命本身本质上就是佔有、伤害、压迫、严酷、强制接受外来的形式、併吞,而且至少、至少也是剥削。」──阴性书写以及分子化运动就不会只是静态地、被动地处于一种「依附」关系,更会动态地、主动地展现一种「抵抗」姿态,以及提供一种「出路」选项。此时,张君玫所提出的概念也喻示了进行抵抗时的战斗位置。

  处于「依附」关系、展示「抵抗」姿态,以及做为「出路」选项,是我对于张君玫书写的定位。

***

  张君玫找我写书序,一开始,我感受莫大的善意与荣幸。可再三仔细阅读全书论文,然后提笔书写时,却隐隐意识到,这不难道也是一种分子化运动。阅读张君玫的文字,会感受到她的实践欲求。张君玫以周密细致,有条不紊的论述─大约只有「丝丝入扣」可以形容这样的分子运动─嫁接在我这个与康德为邻,与韦伯为友的准西欧心灵。此后,这一颗感染着阴性书写的心灵将怦然心动,却也不免怦然心惊。

  怦然心动因为期待──

  对我来说,一门领域、一位学者的旺盛衰竭不在于产量多寡,而取决于对其即将问世的书写与作品怀抱着多大的期待。向来,我对于台湾学界的期刊以及出版品少有期待。对于张君玫,我总有着高度的期待,不论是译作还是着作。

  怦然心惊因为警惕──

  阅读张君玫,期待张君玫,都给了我莫大的警惕。我的警惕来自于自身的处境,是肉身的,也是精神的,因为男性,因为西方心灵。脑海里,老浮现朱天文在〈世纪末的华丽〉的最后一段话:

  有一天男人用理论与制度建立起的世界会倒塌,她将以嗅觉和颜色的记忆存活,从这里并予之重建。

  因为,我知道张君玫有好手艺。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期待──下一次相遇;同时,也要──小心张君玫!

图书试读

导论

任何地方凡是有一个地方、一段时间和一份能量耗费之间的互动,也就有了韵律(rhythm)。
——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世界环绕着身体,展开连结。在倾听世界的声音时,我们首先听到的是自己的身体。就像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开启日常生活、空间和韵律研究的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指出的,我们从自己的身体中学会韵律,然后才知道如何去领会外在的韵律。身体就像是我们的节拍器(Lefebvre 2004: 19)。无论是生活、书写、阅读与思想,都必须通过我们的身体。

身体不仅是我们感知自己和世界的介质之一,还是其中最无可化约的介质。如此构成了我论述的核心。这不仅是我在本书第五章谈身体情境性和后殖民的阴性情境时的焦点,同时也串连了前四章的主题,无论是语言、翻译、地方、现代性、主体性,以及欲望,都无法跳脱身体这个根本的介质。人文学者必须停止假装自己没有身体。身体,是无法化约的基质。如此宣称,是否让我陷入了所谓的身体本质论?不尽然。本书的另一个核心在于解构建构和本质之间的对立,无论其以哪种形式在展现。因此,当我在讨论语言、地方和主体性时,总是会回到身体及其感受性和界线/限。

长久以来,作为翻译者、思考者、研究者和书写者,我一直体会并见证着书写的物质性(materiality of writing)。书写并不是抽离肉身的脑部活动,更不是单纯的思想纪录与整理。书写本身是一个肉身化的精神活动,以及思想的物质过程,牵涉到多重交叠的「物质性」,包括肉身的、心理的、技术的、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肉身的,也并非对立于「文化」的「身体」,而是活生生的、多重中介的、可以被科技提昇或操弄的。广义的书写政治,发生在许多制度性的书写中,包括科学社群当中的书写。

在当代思潮中,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后殖民」(the postcolonial)和「后人类」(the posthuman)这两大问题意识。基本上,这些问题意识体现了社会现实中不同向度的切面,交错开展在我们的思考图像中。其交会点正是在于对「人」(Man, the human)这个意符的解构与重构,而这无不牵涉到持续翻译与阐连的过程。重新去定义「人」的内涵,釐清其中涉及的知识╱权力版图与斗争,商榷人类肉身的体质构成与人我界线,乃至于人类个体在生活世界中的位置,这些可以说是「后人类」和「后殖民」做为问题意识的最核心交会点。书写是攸关生死存亡的科技,甚至可以说是在生理构成之外,人类演化的第二条路线。

任何一种观点都是特定视线的呈现,而所有的视线要成为可能,都必然要站在特定的观看位置,都必须透过特定的「科技」去「看见」。在所有科技当中,后殖民知识份子所能借以改变世界的,最主要的仍是书写,包括各种善用崭新科技与科学工具与质材的多媒介书写工作。科学和伦理是两个必须并置思考的问题。女性的、后殖民╱全球化情境、新科技-科学政权下的知识份子,在面对世界时所可能具有的能动力,行动与改变世界的空间,究竟在哪里?对我来说,这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我长久以来所进行的思考劳动,乃是关于「书写」世界的知识与伦理可能性,尤其当你站在一个近似人而非「全人」的位置。这些体会与思考构成我个人研究的核心轴线,让我得以扣合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理论研究。
更重要的是,位置并非立基于抽离的观点或抽象的时空定点,而包括了语文、肉身、土地、情境和载体。这本书「后殖民的阴性情境:语文、翻译和欲望」,强调思考最后仍必须回归到最难以掌握与言说的身体情境性(situationality),其生成构造的基质(constitutive matrix),及其难以理喻的深刻欲望 —— 以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来说,那就是对「现代」或(the modern)「现代性」(modernity)的欲望。而「现代」这个意符往往和「世界」、「西方」、「进步」、「理性」、「拼音」、「逻辑」、「主体性」、「全球化」等其他相关意符之间产生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扣连本书各章的关键线索。

各章皆出自我从2005到2010年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并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订和整合。每章皆有独立的主题与论述,但同时在彼此之间呈现出特定的有机连结,并构成更大的论述整体。此一有机连结的基础除了导论一开始所强调的身体基质和解构二元对立之外,也在于我身为一个思考者╱翻译者╱书写者的后殖民问题意识,关键字是界线╱限(boundary/limit),持续的流动、折冲与暂时定格。有机的界线,事实上任何的界线,原本就充满了未定、渗透与协商的性格,一个不曾停歇的动态。我一直体会并见证着实质与非实质的「分子化」界线重组,尤其是关于透过跨界的分子化阐连与扣合,来重新进行定位与定义,不管这些界线/限所关涉的是自我、她者、个体、群体、物种、或主体,或语言及文化的系统,乃至于族群、民族、国家、地方等单位。这几年在陆续出版各篇论文的持续修改与反刍中,思想的绵延和转向也见证了有机的生长。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