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是攸关生死存亡的科技,甚至可以说是在生理构成之外,人类演化的第二条路线。
《后殖民的阴性情境:语文、翻译和欲望》是作者张君玫近年来思考的点滴汇聚。呈现作者身为翻译者、思考者、研究者和书写者的多重身份,并透过身体的感知,进行关于「后殖民」与「后人类」两大问题意识持续不断的斗争与书写。本书分成五个章节,皆有独立的主题与论述,但同时亦呈现特定的有机连结,进而构成更大的论述整体。
第一章是探讨近代中国西化论述中的「世界主义」论述建构与修辞运作,并从中提出「分子化翻译」(molecular translation)的观点。第二章进一步探讨中国「语文现代性」的建构,尤其是相关翻译实践的越界「分子化」运动,亦即一种跨越既定中西文化疆界的创造与转化。第三章从一个特定视角重探汉字批判在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中的定位,从而探讨「书写」的后殖民问题意识。第四章把视野拉远到全球女人的问题,从晚近人文思潮中「地方─伦理的转向」出发,探讨当代女性主义学术的几个关键问题意识。第五章回到台湾的论述场域,重访邱贵芬、廖朝阳和廖咸浩等学者关于「后殖民」的辩论,深入追索其中的关键争议点,尤其是关于「主体位置」、「空白主体」与「主体化」等概念间的复杂动态,并试图以「阴性情境」和「空缺主体」之间的相互阐连来理解台湾的主体性空间,及如何在关于认同建构的文化研究中,重新置入土地与肉身的物质性思考。
透过本书的轨迹,作者一直在省思的是:身为一个中文使用者,身在台湾这个地方上,我们所身处的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如果我们可以用「后殖民」、「全球化」、「世界化」或「现代」来形容这个历史特定的处境,那又代表了甚么意思?在当代后殖民「世界化」与「在地化」之间的拉扯中,如何寻找或打造出真正的自己?在后殖民的重复与差异中,如何不落入恆久的文化边陲或全球学术的加工区,将是我们无法假装蒙住眼睛就以为看不到的问题。欲望不仅表现在符象和语言的层次上,同时也流淌着逃脱符象化的欲求与渴望。要掌握文化内在欲望的韵律,除了更扎实的理论探讨和意识深耕之外,也必须愿意花功夫去检视中文论述场域以及台湾本土论述场域中的重要线索。而这正是张君玫在这段写作历程中所做的努力。
作者简介
张君玫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台北市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社会学理论、 女性主义思想、后殖民论述、 心理分析、科技科学研究、生态伦理省思,以及各种可能的跨科系视界与多重观点。
序 张君玫教授走出的一条路/孙中兴
序 迎接一个「阴性」阅读的邀请与教习/丘延亮
序 期待张君玫vs.小心张君玫!/郑志成
致谢
导论
第一章世界主义作为分子化翻译的效应
第二章分子化翻译和语文现代性──德希达、鲁迅、班雅明
第三章汉字改革的演化意识以及黑格尔式的拼音偏见
第四章女人的地方与伦理──全球女性主义和发言伦理
第五章「空缺主体」与「阴性情境」──重探台湾后殖民
参考书目
索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