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论述2011:本土的性与别 / 想像新界(单书双主题双封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2/05/15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香港本土论述2011年版
本次专刊讨论两项主题:本土的性与别 / 想像新界,故以双封面表现。
【本土论述的风格】
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学刊物。每年举办论坛,邀请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争议性的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本土论述网罗了多种风格。除了香港本土化问题之外,亦有来自台湾的夏铸九教授为都市化把脉。同时,也有香港左派人士凌文海细谈殖民地的另一种生活。另外,本刊也未忽视本土学者的中国视野和情怀,反省了港资公司压迫中国工人的做法。
有老有嫩、有软有硬、有中有西、有左有右,就是本土论述的风格!
编者简介
马家辉
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助理主任。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着作于两岸三地出版。
梁文道
身兼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时事评论员、牛棚书院院长等多重角色。评时事、写文化、讲饮食、参与文化及社会运动。近年,于内地出版着作、主持节目;但他依旧家在香港,留守香港。
王慧麟
文字工作者,曾任职香港特区政府,传媒及学术机构,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法律系哲学博士。
著者信息
香港本土论述2011:本土的性与别 / 想像新界(单书双主题双封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序言 王慧麟 vii
第一部分︰本土× 性别
本土论述2011 研讨会︰本土的性与别
1 本土的「剩」与别无选择 / 金晔路
2 对「剩女」的回应 / 文洁华
专题文章:本土的性与别
3 围墙与衣柜-
香港女性惩教人员的同性爱文化与心理浅释 / 何仲诗 / 吴奕莹
4 寻找社区性别的殖民脉络 / 金佩玮
5 内地孕妇产子:
中港跨境下的阶级问题与身份认同政治 / 胡嘉明
6 开放空间 / 谭迪诗
7 色情查禁的儿童想像 / 曹文杰
8 基层.都巿.边缘连结-
西西、洛枫、游静本土诗作散析 / 邓小桦
第二部分︰本土× 新界土地
本土论述 2011 研讨会︰想像新界
9 绘述新界村落的生活世界:土地,发展与历变 / 张少强
10 推进介入新界问题的想像前沿 / 陈剑青
专题文章:想像新界
11 菜园新村导赏团记 / 朱凯迪
12 否想新界:唿唤香港的土地政策 / 邹崇铭
第三部分︰本土× 政治主体
专题文章
13 香港城邦与港人自治论 / 陈云
附录一︰香港城邦自治运动总纲
附录二︰香港城邦精神标志说明
14 主体的「缺失和被剥夺」 / 周思中
15 迷离特区乱源考 / 孔诰烽
第四部分︰本土× 危机社会
本土论述 2011 研讨会︰危机社会
16 危机社会的反思 / 陈智杰
17 危机社会的理论 / 马杰伟
专题文章:曾治七年初探
18 香港往何处去 / 张炳良
19 如何理解香港的政治危机? / 许宝强
20 曾荫权:成也公务员,败也公务员 / 叶健民
21 成也民望,败也民望︰曾荫权时代的民意政治 / 方志恆
书评
22 信,还是不信 / 梁文道
图书序言
本土的「剩」与别无选择
金晔路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课程助理教授
王慧麟提供了一个很大,也充满无限想像空间的题目,「本土的性与别」,我稍为发挥了一点创意,把题目改为「本土的『剩』与别无选择」。「剩」是「剩女」或「剩男」的「剩」。
这个题目已经讲了很久,这个现象存在了更久。从我小时候的上海( 还没有变成妖魔城市的时候)已经存在。我的几个非常能干的阿姨,我几岁大就知道她们是「大龄女青年」,大家都很焦急要帮她们找对象,其实她们那时才20 多岁。到有「剩女」这个名词出现,应该是在几年前,很可能是从媒体或者我的学生那里学到的,大陆和香港一下子都兴奋地讨论着这个「社会现象」。当然,「现象」是比较好的说法,悲观或比较刻薄的会说成是社会「问题」,或「女权主义」的祸害( 说这种话的人一般只懂写「女权主义」四字,对甚么是feminism 是绝对无知的)。每次上课,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一说到剩女,同学们都会突然醒过来,尤其是男同学,忽然找到了发洩的渠道,把平生遇到的「性别不公平」和被女生欺负的气都出到剩女的头上。加上最近,大家都爱的「黄金剩女」刘若英结婚了,报纸的标题大多是庆贺她「终于脱离」剩女行列了,她「终结孤单」了,「终于步入婚姻」,好像「剩女」是一个万般无奈的过渡时期,只有步入婚姻才可以脱离这个「唔汤唔水」的阶段。
所以,我觉得剩女很有问题,不是剩女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她们和剩女这个命题本身很有问题。所以,这个题目还是要讲下去。
剩女的前世今生
我小时候的中国,是前高铁时代完全没有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七十年代没有剩女,只有「大龄未婚青年」;而且当年的「大龄」在今天来说,也许还没有某些模年龄大。我印象中的大龄女青年,都是很能干,个性独立的女性。但因为没有对象,常常被侮蔑为心理有问题,性格孤僻,不合群,或统称「老姑娘」。后来,来到香港,我接触到「老姑婆」这个名称。有些老姑婆更被叫做「男人婆」,包括我中学时候的音乐老师,我们戏称她为Uncle XX,大家都很尊敬她,但同时也喜欢八卦她是不是穿男装内裤。小朋友在还没有知道结婚的美好和恐怖之前,已经很自然的用老姑婆骂人,被骂的也不知道为甚么自然的会感到很生气。反正,从小到大,从内地到香港,很明确的一个讯息─不结婚的女人有问题。
本土的厌女脉络
讲香港的剩女,一定要把讨论置放在香港根深蒂固的厌女脉络。厌女,就是讨厌女人,misogyny,是一种存在于某些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很多社会都有这种厌女传统,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从语言、宗教、艺术、文学到民间信仰、禁忌等,明显的、隐晦的,都存在贬抑女性的思想。粗口( 脏话)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或者日常语言所反映的性别价值观,也很明显的有男好女坏的现象。单在粤语中就有很多例子,「三姑六婆」、「婆妈」,「好女人」( 好字要拉长来唸),「好娘」( 娘字唸高音)等等,但「好man」似乎在任何语境都是一个称赞,甚至「好man」的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认同或默许,起码比「好女人」的男性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同。
香港社会的厌女,可以从以下的现象看到。香港的女人不时会在主流的论述被切割、标签为不同的亚族群,而且是污名化的。当女性在文化、经济、社会资本方面越来越优厚的时候,她们也同时被切割、污名的最厉害。整个社会充满了厌女的能量,比较近期的例子是电视娱乐节目《美女厨房》1、近年蓬勃生产的本土厌女名词:「模」、「港女」、「北姑」、「中女」,当然还有「剩女」。在日常生活,我们也不缺例子,上班族都避忌那些( 疑似)单身中年的女上司;有大学女生坦白告诉我,她觉得男老师比较「有料」;另一个年轻的女生认为阿妈说话没有阿爸有文化,男人的声音就是比较有权威;女博士在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第三性别」,也是成为剩女的高危族群;男人不要像女人,但女人像男人却还ok。可以看到,女人在香港会因应她的年龄、外貌、护照上的身份、口音、职业、婚姻状况而被标签为不同的取笑、攻击对象,当然不同族群的女性也互相攻击、竞争。「模」、「港女」、「北姑」、「中女」,每个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研究的题目,今天没有时间逐一讨论,这些名词的出现所反映的是香港社会的厌女现象。像不承认有种族歧视一样,没有多少香港人会承认自己对女性有偏见,但这些对女性污名化的标签正好证明了我们的社会对女性并不友善。
图书试读
None
香港本土论述2011:本土的性与别 / 想像新界(单书双主题双封面)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香港本土论述2011:本土的性与别 / 想像新界(单书双主题双封面)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香港本土论述2011:本土的性与别 / 想像新界(单书双主题双封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香港本土论述2011:本土的性与别 / 想像新界(单书双主题双封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