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峰观止:台湾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

玉峰观止:台湾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自然
  • 宗教
  • 教育
  • 文化
  • 玉峰
  • 观止
  • 游记
  • 随笔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陈玉峰2011年的思考文集,他分别从自然、宗教与教育去体现台湾文化。陈玉峰是享誉学界的保育草根斗士,经过多年的生态研究和环保工作并小有所成后,他将自然界教给他的进一步提升到宗教与教育,并以他的如椽笔写下台湾最初的良知,期许台湾重回基本,把一切回归「自然」。

  谈自然:他从考察玉山国家公园内「楠溪林道」的流变,台湾高山的山势、林相、林貌,台湾泽兰、五节芒、水麻…等植物的季节变化,记录台湾的山水草木,畅谈其生态环保理念。更且,他研究311日本大地震与大海啸,甚而抒发他对台湾人民族性的忧虑;说宗教:除揭示自然与宗教密不可分的本质外,他直指台湾本土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在外来政权引进的主流强势文化下,早已成为隐性文化的事实;论教育:他提出对重科学、重物质、重速率、重成就的西方「课堂教育」的大哉问,并指出台湾各大学的「宗教与生命教育」课程,其实是缩小「生命」扩大「宗教」的缩水课。而他理想的「课堂教育」与「生命教育」,在书中他亦有精辟说明。

  陈玉峰的思绪如茶,入口虽苦涩,愈品却愈回甘。跟着他的视野,可去除台湾文化的显性盲点,进而发掘台湾未知的迷人的韵味。

作者简介

陈玉峰

  1953年生,台湾云林北港人。现任玄奘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
  曾任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总统文化奖得主、保育运动草根先锋等等。

  陈玉峰教授历年着作(前卫出版):
  【台湾植被志】卷一《总论及植被带概论》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上)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下)
  【台湾植被志】卷四《桧木雾林带》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上)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下)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1)南横专册》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2)》(上)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3)》(下)
  【台湾植被志】卷八《大甲镇植被》
  【台湾植被志】卷九《物种生态志》
  《阿里山:永远的桧木雾林原乡》(与陈月霞合着)
  《自然学习者的教育观》
  《台湾生态与变态》
  《火龙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与迁村事件初探》(与陈月霞合着)
  《21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台湾山地灾变以及灾后人造孽》
  《告别世纪》
  《自然印象与教育哲思》
  《台湾山林与文化反思》
  《土地伦理与921大震》
  《人文与生态》
  《台湾生态悲歌》
  《台湾生态史话15讲》
  《前进雨林》
  《印土苦旅:印度.佛教史笔记》
  《山.海.千风之歌》
  《玉峰观止:台湾的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一份不含《玉峰观止:台湾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 --- 探寻历史的褶皱:一部关于大航海时代欧洲与东亚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 《海风与丝线:重塑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一部关于16至18世纪,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与东方文明的首次深度交锋的史诗级著作。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兴衰或军事征服,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欧洲的商业扩张、宗教热情与东亚,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海域,所产生的复杂、多维度且往往充满矛盾的互动过程。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致入微的叙事笔法,将宏大的全球史视角与鲜活的个体经验相结合,旨在揭示这场跨越半个地球的交流,如何深刻地重塑了双方的知识体系、社会结构乃至日常生活。 全书分为四大卷,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这场“相遇”的复杂性: 第一卷:海图上的新世界——认知与初探 本卷追溯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想象如何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古代文献的片段中逐渐具化。重点考察了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和澳门建立据点之初,其贸易、航海技术与早期传教士(如沙勿略)的传教策略。着重分析了欧洲视角下,早期中国官僚体制、儒家思想以及丝绸、瓷器等物质文化对欧洲上层社会的冲击与渴望。此处,我们将探究早期欧洲探险家如何试图用他们有限的地理知识去“定位”东方,以及早期传教士在面对截然不同的信仰体系时所经历的文化迷失与精神挑战。书中细致描绘了早期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与东南亚本土政权(如巴达维亚的建立)之间的权力博弈,及其对区域贸易格局的初步重塑。 第二卷:知识的桥梁与思想的陷阱——耶稣会士在宫廷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聚焦于耶稣会士,特别是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西方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几何学、火炮技术)作为进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敲门砖”。书中详尽分析了“文化适应”策略的得失,即如何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进行“会通”的尝试。通过大量的书信、日记和宫廷档案,我们得以一窥这些传教士在清初康熙皇帝面前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外交官,更是信仰的播种者。然而,本卷也深刻剖析了“礼仪之争”的根源,揭示了这种跨文化对话在本质上是如何因对人类知识结构与宇宙观的根本分歧而陷入僵局,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世界对东方文明的误读与固化。 第三卷:物质的流动与异域的风景——全球贸易中的东方元素 本卷将叙事转向全球商业网络。重点考察了白银如何从美洲流向亚洲,驱动了明清经济的腾飞,以及欧洲人如何将东方的奢侈品(茶叶、瓷器、漆器)转化为欧洲社会身份认同的象征。我们不仅描述了这些商品如何在阿姆斯特丹、伦敦的拍卖会上改变欧洲人的餐桌与服饰,更深入探讨了东方手工艺人在全球市场压力下的创新与坚持。同时,本卷也描绘了欧洲人在东方建立殖民据点(如科伦坡、福冈的荷兰贸易站)后,其生活形态如何被当地气候、疾病和文化所“异化”与重塑。作者特别关注了中西艺术风格的相互渗透,如中国风(Chinoiserie)在洛可可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中国版画对欧洲插画艺术的影响。 第四卷:回声与回响——长期效应与现代性的萌芽 在最后一卷,作者将目光投向长远的遗产。探讨了18世纪末期,欧洲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如何利用他们对“开明专制”的理想化想象,反过来批评欧洲自身的教条主义。同时,也分析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早期文化冲击的防御性反应。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论证这场东西方的大碰撞,虽然在当时并未直接导致结构性改变,却为后来的全球化进程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极其关键的历史参照点和知识储备。它是一部关于误解、魅力、适应与冲突的史诗,揭示了现代世界秩序是如何在无意和有意的交流中被缓慢编织而成。 【作者简介】 [此处将包含一位虚构的、专注于17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学者的简介,强调其跨学科研究背景和丰富的海外田野调查经验,以增强本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本书特色】 多维度视角: 不仅关注宫廷与精英阶层,更兼顾水手、商人、工匠的个体叙事。 拒绝二元对立: 挑战“西方进步/东方停滞”的简单叙事,展现文化交流中的互惠与张力。 史料驱动: 广泛参考了梵蒂冈档案馆、西班牙国家档案馆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未刊档案。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独行深谷窄径上∕李乔
序二  知性与感性的双重飨宴∕杨惠南
代序  陈玉峰

辑一:台湾的自然
01楠溪组曲
02夭折的眠月
03台湾红榨枫
04对高岳
05道德树
06三千烦恼丝
07末日建言--从日本地震、海啸角度环顾环保诸议题

辑二:台湾的宗教
08自然与宗教简介
09报马仔--谈台湾的隐性文化
10神主牌--台湾人与灵界的桥樑
11禅除所宗--台湾精神与人格
12报马仔或抱马仔?
13笨港报马仔--文化的演化
14台湾人的宗教观--断章取义引介李岳勋先生的《禅在台湾》
15台湾人的宗教观(北美篇)
16《整顿世局》?--如果济公、天公、妈祖众神佛也反核、做环保
17侧谈人间佛教与生态伦理

辑三:台湾的教育
18课堂教育
19宗教与生命教育
20《常识》
21联合政党、联合政府的展望

图书序言

序一

独行深谷窄径上

  2009年底拜读玉峰先生的「散文」:《山、海、千风之歌》。2011年11月又见《自然学者陈玉峰观止:谈台湾的自然、宗教与教育》--这本「散文」。

  每读玉峰先生的「散文」总会太阳穴发胀。以「文学类型」概念看,这些严肃细致的文字,实在不像一般的散文。今天台湾散文出现「散的文字」状态,反观玉峰先生所写是真正作者情心灵的直接呈现--不像小说设定「叙事观点」与存心的虚构,所以反而浮现散文的真髓。很有趣。

  关心台湾大方向大行程的人不难发现,玉峰先生离开固定教职后,有形的走遍天涯,观察热带雨林密码,点数释迦悟道机缘;无形的,比较东西哲思宗教的起落得失,自省半生献身保卫生态大地的种种,及至最近,慢慢形成庞大深沉的渡世救台湾的「鸿图」来……

  这本散文集,重点就在这里:「台湾隐性文化」概念与建构行动的蓝图。

  玉峰先生的「隐性文化」,型态上就是被殖民下的「地下文化」,主要的是隐藏在民间信仰机构与「思考方式」里。旨趣是摆脱被外力型塑的文化网罗,回到土地,回归自然;除祛民间信仰的外染污秽,呈现原庶的天机天真--这才能自救救台湾。

  这是「辟地」--由广大民间除草拓路,然后「开天」--推开乌云,天日重现的文化工程,更是文化战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然后形成以文化为工具革人民的命的作业。玉峰先生的「隐性文化论」,是革外来殖民者的命,也是真台湾人性灵上的革命性改造。

  必要吗?绝对必要。能吗?回答者可能会:五步一徘徊,日出月落沉吟至今--

  玉峰先生自己当然心知肚明,这是巨大工程。实际上,除非如此,也不会「舍身以赴」吧。文中对于「隐性文化」的特征说得很清楚,也指出有些「隐性文化」是会消失的。台湾的「隐性文化」内景似乎叙述不够详尽。不过,清楚提出它的优缺点,并指出这是连续几代人的耕耘战斗。

  这是一本深刻而不晦涩的「散文集」,祇要有情有心,应该可以领会作者深心的。

  跟《山、海、千风之歌》一样,这本书用心眼读之外,还得「用脚读」--亲历躬行于台湾山巅水湄,才能更深刻理解文字后面的心灵。

  这本「散文」最后有两篇谈人事的文字。玉峰先生毕竟接触自然大地草木多,而对「各类人等」可能知解不多。个人的感想是:论自然、植物群,天衣无缝;论人物、世事,难免天真无邪。

  人间不真,岂能天真;天下多邪,不宜无邪!

李乔
2011.11.5于苗栗玉泉居

序二

知性与感性的双重飨宴
--我读《自然学者陈玉峰观止:谈台湾的自然、宗教与教育》

  能够抢先拜读陈玉峰教授的大作--《自然学者陈玉峰观止:谈台湾的自然、宗教与教育》,是最大的荣幸和享受。陈教授这本散文辑,就像俄国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的钢琴协奏曲一样,乍听之下似乎没有明确主题,有些段落甚至很不协调,但整个乐章或整首协奏曲却极为和谱、完整。

  拉赫曼尼诺夫被归类为二十世纪前期印象派音乐家,与法国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人齐名。他们都被视为「现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作曲家。而现代音乐的特色则是:无调性(Atonal),或多重调性(Polytonal),音乐难以捉摸,毫无旋律感,甚至还大量使用不和谐的和声。由于这样的音乐,并不好懂,因此也就不容易被听众接受。这就像陈教授这部散文辑一样,内容庞杂,主题(自然、宗教与教育)与主题之间似乎没有明确的关连,以致整部散文辑看似毫无章法。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整部散文辑,而且每篇文章也都自成一个无调性(多重调性)、不和谐的「乐章」。明明谈论的是地面上的凡人凡事,不一会儿却又谈到蓝天上的云彩朵朵去了。因此读起来有点辛苦。然而,只要熟悉陈教授的写作方式,就会爱上这部散文辑。就像听久了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曲,就会爱上他的音乐一样。

  从书名就知道,这是一部讨论自然、宗教和教育的文集。陈教授多年来从事生态研究和环保工作,「自然」是他最熟悉的主题。在这方面,陈教授从楠溪林道(一条位于玉山国家公园内的林道)的考察,谈到了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和大海啸。中间还详细记录了台湾高山的山势、林相和林貌,以及生长在其间的各种植物,例如台湾泽兰、五节芒、水麻、台湾款冬、台湾悬钩子、野茼蒿、台湾红榨枫、笔筒树、道德树(榕树)等植物。在「自然」这个主题下的几篇文章-前七篇,陈教授不只是忠实纪录这些山山水水或花草树木,而且也指出一些不为人知的惊异现象,并挟带着许多精彩的评论,例如:

  2007年3月12日,我随电视台「台湾志」节目上玉山解说,意外地在塔塔加鞍部,发现警备车内垂死的山羌蠕动,警察盗猎案浮现冰山一角…。(〈楠溪组曲〉)

  …「天演论」的重点在于变异与天择,而从来没有说天择是导向完美!环境改变了,挑选出合宜的个体或族群,那天,环境又改变了,原来标准下的优良、适应者,可能变成率先被淘汱者。而3百多年来,人类最恐佈的行径是,摧毁了地球数十亿年演化的大部分变异,断绝未来的生机。(〈台湾红榨枫〉)

  我从1990年代一直唿吁国人追踪研究,设若从该年代开始探讨,很可能如今也不必为笔筒树属植物的大量死亡而惊慌。凡此系列问题的病根,在于台湾社会的主流文化从来反本土,从来欠缺认同意识,遑论属灵境界的文化贯通。(〈对高岳〉)

  值得一提的是,陈教授是一位相当认真,也相当细心的学者。认真、细心得令人惊愕。他在〈三千烦恼丝〉一文中,曾制作了一个表格,详细纪录他洗发后梳头时,所掉头发的根数和长度。(见页48)当读者读到这个表格,以及表格前、后的说明,不感到讶异的,相信很少。

  而在讨论「自然」的最后一篇文章-〈末日建言--从日本地震、海啸角度环顾环保诸议题〉的最后,陈教授除了畅谈他的生态环保理念之外,也花了不少篇幅来纾发他对台湾人民的民族性的忧虑;例如:

  2007年我辞职离群,自我再教育与沈殿,投入台湾宗教、台湾人精神、信仰、价值的认知与再学习。新近几个月,大致理解台湾普罗基层或人民的特征。估许大约半数或以上的台湾人,在价值底层或信仰上,仍然根植于大中华的皇权帝制思想体系,这也是为何4百年来,从无意识的无政府主义,历经5~6 个(外来)政权统治,始终无法建立主体性,或在属灵层次上,从来与台湾土地生界未曾连结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忧虑下,陈教授带领我们,从「自然」的领域,迈向本书的第二个主题--「宗教」。而〈自然与宗教简介〉则是第一篇,点明了自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一开头,陈教授就引了阿玛的话,来证成这个事实:

  没有宗教能够脱离自然而存在;宗教是绑系人类到自然的链环;宗教移除人类心中的自我,让人得以了知及经验他与自然的合一。

  而陈教授也从宗教的拉丁字源,提出他自己对于自然与宗教具有紧密关连性的说明:

  宗教的拉丁字源即含有「连接、连结」的意义,连结人与土地、人与神、人所来自、人与终归极宿的桥樑…。

  紧接着,陈教授进一步阐述,由于人类的不断演化,以致使分化成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宗教;他说:

  人从纯自然,走到神格化的自然观以降…便进入显着改造自然的时代,也就是各种农业文化、畜牧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之缔造各地区的文明时期,包括现今全球各大宗教的形成,我将之称为「文化的自然观」阶段,从而渐次建构、完成本文一开始所谓的东、西文化大相迳庭的唯心与唯物观之分道扬镳。

  其中,唯物观的西方文化,尽管以古希腊泰利斯所开展,但最后则发展出基督宗教。而基督宗教则是「破坏地球生界、消灭自然生态体系的罪魁祸首」:

  反正,唯物科技最后变成基督宗教缔造世界文明的特征,而个人…十几年间相信,破坏地球生界、消灭自然生态体系的罪魁祸首即基督宗教,近几年来才认知,至少某种程度以上,基督宗教也替唯物史观背负了黑锅…。

  读到这里,读者们也不必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所处的东方唯心主义,是个有利于环境生态的文化。事实上,陈教授一一解析了《诗经》、老子《道德经》,乃至隋朝高僧吉藏的「草木有(佛)性论」,然后毫不客气地批判中国的唯心主义,不管是儒家、道家或佛家,都无法胜任环保的任务。他说:

  就我数十年阅读、感受与台湾经验,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超级唯心论的信仰或隐藏的人本宗教。表面上崇尚自然,实际上否定自然本身的自然,因而只是爱园林思想远胜于唯物自然。人本主义的假山、造景,表达出无论再怎么美丽的自然景观,不过是「风景如画」,而不是「画如风景」,其以贫穷文化、唯用主义以及唯心我执为基调。…因此,笔者无法肯定中国「伦理人本的自然观」可以保护自然。

  陈教授认为,中国的唯心主义,乃是「由人本、唯心思惟去推论的叙述」,而他,则是「适合由唯物唯心无分别的角度,去探讨这面向」。

  在详细讨论了自然与宗教的关系之后,陈教授正式带领我们迈入宗教的领域。这正是〈报马仔--谈台湾的隐性文化〉乃至〈侧谈人间佛教与生态伦理〉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报马仔--谈台湾的隐性文化〉、〈报马仔或抱马仔?〉以及〈笨港报马仔--文化的演化〉是三篇很特别的文章。笔者认为,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这不但是因为作者访谈前总统李登辉先,以及北港的许多耆老仕伸,其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也因为这两篇文章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内容。因此,笔者愿意花费较多的篇幅,来介绍这两篇美文。

  首先,陈教授从包裹北港饴的塑胶袋上的报马仔图案谈起,说明台湾本土文化在外来政权所引进的主流、强势文化之下,成了隐性文化。报马仔原本是妈祖遶境队伍中,以铜锣声预告信徒妈祖神轿即将到来的一个趣味性角色,具有明辨是非、言而有信、劳心劳力,乃至辨忠奸、不妄语的特性;但现在,「报马仔」一词,显然已经变成贬抑人格,成为不忠于亲友,专打小报告的恶人了。

  如此重大的转变,正因为本土文化受到外来主流、强势文化的压抑,以致产生质变使然。这种质变,报马仔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这种现象到处都是,陈教授用「隐性(形)文化」来称唿像报马仔这样的本土文化。陈教授在文中特别强调查知、明辨、洞悉这种隐性文化的重要性;他说:

  借(报马仔)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台湾的隐性(形)文化,一个最普遍存在的现象,却似无人查知,或说绝大部的人以反常为习常、正常。然而,这部分若未能明辨、洞悉,则台湾历史、文化的诠释,恆滞留于文笔奴所建构的黑洞;主体自觉很难开发或创建;无论台湾制度、形式、表象如何自由,我们的心灵永远未曾真正的开放;人性始终部分被扭曲、被禁锢;完整的本质无法发挥;灵性永远被殖民;宗教的体悟、感悟,乃至菩萨道的彻底实践,也可能存有若干阴影,遑论最最曲折离奇、模煳、隐晦的台湾宗教信仰史,而台湾文化的精髓、本质也无法明楬于世。

  台湾的隐性(形)文化,起始于清朝、日治时期,却大成于国府统治时期。陈教授说:『将1987年7月15日解严,当成民主与专制的分水岭,则可以说,1987年之前至1622年期间,正是形塑这套台湾「隐性文化」的外力操作期,乃至成形暨蜕变。』而这种隐性(形)文化则有五个特征:

  首先,它起源于任何专制强权支配下,被支配者所生活出来的,有别于强权主流的地下文化。

  「隐性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在于主体性、灵性的本质或元素并未消失,只是转变为地下化、模煳化,甚或无意识化,但其至高的价值依归或主体,依然健在且代代传承,而且,必须寄託在特定的象征之上。

  「隐性文化」的第三个特征即特定象征的「应现」或存在,其通常存在于宗教或某种信仰之上。以台湾而言,大抵是「反异族的民族情结」所「应化」、「应现」出的「妈祖信仰」、「王爷信仰」或「禅宗信仰」。「妈祖信仰」原本是中国「反元复宋」所创造出来的神话,随着闽南人士来台而转移,且主要因清朝的操弄,「妈祖信仰」还分化成反政府与尊政府的两大派;部分「王爷信仰」则是「反清复明」的象征。无论「妈祖」或「王爷」,本质上皆是「禅宗信仰」。

  作为隐性文化的第四个特征在于自身历史、文化的解释权,从来操弄在外来政权手中;第五个特征即土地伦理、人地关系、自然情操等等主体性的根源,不断遭受否定、剷除或隔离。

  陈教授在〈报马仔或抱马仔?〉一文当中指出,隐性文化的提出,可以让长久被误解、被扭曲的台湾精神呈显出来;而这,正是他提出隐性文化这一说法的原因:

  我同意李前总统「建立台湾大史观」的超越性见解,事实上拙文正是朝向正面的开展,但重点内涵着重在,挑出台湾不同断代被扭曲的精神宿疾,不让这些历史的悲剧,继续以各种面具佯装健康的假相,腐蚀台湾的主体性,重覆过往宿命式的不幸,同时,积极面乃在楬橥传统卓越的内在或本质,回归泱泱终极根源,破除狭隘的统独二分过去式,从属灵到唯物的全方位,开创活体新文化。我要开展的,是最古、最普世的人性,也是最新的,永无止境的创造。

  〈《整顿世局》?--如果济公、天公、妈祖众神佛也反核、做环保〉也是一篇值得好好阅读的美文。这篇美文是针对一本由高雄仁武乡湾内村西慈宫印行,名叫做《整顿世局》的善书而写。这本善书是包括黑面济佛等六、七十尊仙佛下凡,透过扶鸾宣说而写成。陈教授在正式评介这本善书之前,先做了总评;他说:

  十多年来,台湾的「万教杂宗」,不约而同地,针对环境问题及属灵面向的沈沦,感受到无比的焦躁不安,也依据各自的立场或角度,发出整体灭亡前的急切唿吁与示警。他们反映出集体的忧患意识,也预告我所担忧的,新环境灾变或劫难躁郁症,或其症候群之提前到来。

  在这里,陈教授点出了这本善书,甚至所有流传在台湾民间、「万教杂宗」的善书,都是「针对环境问题及属灵面向的沈沦」而发。陈教授简要介绍了这六、七十对仙佛的告诫,每位仙佛之下,陈教授还有「小註」,阐述他自己的了解和评论。其中第6尊仙佛「西湖灵隐寺济公活佛」的鸾文,陈教授这样介绍:

  第三段直说88灾变是人心恶化的报应。因为为政者之中的「无情无义的官员都是高学历」,只求自己的名、利、权,只会耍嘴皮,而不管百姓死活,「孙中山」摆中间,道德、因果放两边,所以老天爷看不过去了,降下灾劫,让这些官员成为「众矢之的,坐立难安,不敢再高高在上了」。

  从宗教跨入教育,即可沐浴在本书最后一个单元。陈教授先从他学生时代的老师说起,然后说到他对西方重科学、重物质、重速率、重成就等教育理念的了解和评论,说「科学没有那么纯洁啦!有时候直是大邪魔!」说「比别人快一步者才能成功」、「打倒别人,便是成功。自由竞争,优胜劣败,现实得很」等等这些西方教育理念,都大有问题。他说:「依个人在台湾教育界的经验,对拿到美国教育研究所学位回台的人才,以及其在台湾所展现的教育理念、作为,我曾经大有意见。」而他自己所认为的理想教育则如下:

  而我从来一贯的教育理念,例如未来型的教育;启发原则;教育无公式、没理论、无预设成果;除了逻辑语言之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无对错;思辨或批判能力的培育;社会人格的养成;上课是一种生命活体面对面的沟通,包括身体语言(眼睛可以说的,有时比嘴巴多很多)、心智的良性互动,并随时激发新思路;上课必须是种心灵的震撼、喜悦、折磨与享受…这些,大抵是我在课堂教育的基本态度或通则…。(〈课堂教育〉)

  这是陈教授对于学校「课堂教育」的理想,至于目前正夯的「生命教育」,陈教授也有他的看法:

  我心目中开授「生命教育」课程的最佳导师大概是宇宙本身、上帝、神、佛,就人能着力的部分而言,则很大很大的比例,是天下任何为人父母者,因为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生命教育」,毋宁是间接教育、隔代教育。平均而论,依过往我在大学授课的经验,「生命教育」常常只是教育无用论的代名词。(〈宗教学生命教育〉)

  同时,陈教授也指出,目前流行在各大学通识教育当中的「宗教与生命教育」课程,其实只是缩小「生命」、扩大「宗教」的课程。他说:

  而当课程冠上「宗教与生命教育」之际,可以朝向状似矛盾的两端发展,一端是缩小生命教育的范畴,或朝宗教之与之相关的议题着墨;另一端则在生命教育的任何议题上,扩增宗教的部分或相关…。(〈宗教与生命教育〉)

  既然生命教育只是教育无用论的代名词,而宗教与生命教育,若不是缩小生命教育,就是扩大宗教教育的内容,那么,陈教授理想的生命教育(或生命与宗教教育)是什么呢?他列举了所应具备的十二个项目:

  一、生命科学论生命的起源
  二、宇宙间有知慧生命的探索
  三、达尔文演化论与基督宗教的拉锯战
  四、基督宗教暨科学观下的生命教育-以美国的市民社区教育为例
  五、人类心智的本体论问题(Ontologica problem)
  六、原初佛教的生命观与生命教育
  七、自卑、自信、自觉、自主的自我生命教育
  八、批判思考或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九、台湾生态观下的生命教育
  十、大劫难下的生命教育
  十一、如何从自然界学习快乐的方法
  十二、检讨当今台湾生命教育的专题分组报告

  这本散文辑的内容,当然不只前文所提到的这些。像是引介李岳勋先生《禅在台湾》一书,发人深省的〈台湾人的宗教观-断章取义引介李岳勋先生的《禅在台湾》〉、叙述北美洲亲友对宗教看法的〈台湾人的宗教观(北美篇)〉、介绍并赞叹证严法师、传道法师和昭慧法师所推广之「人间佛教」的〈侧谈人间佛教与生态伦理〉,乃至无法含盖书名所揭示的自然、宗教、教育,而与政治关系较深的〈《常识》〉和〈联合政党、联合政府的展望〉,这些美文,在这篇短短的序文里,笔者都无暇一一介绍。

  总之,这是一部内容令人赞叹的散文辑。前文我曾用俄国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来形容它的精彩,现在我还要用「佛跳墙」这道美食,来比喻它的丰盛;因为那的确是知性与感性的双重飨宴!

杨惠南
2011.12.18于台湾大学教职员宿舍

代序

  本书辑录2011年的若干思考。不同于过往的书写,这些散文没有社会运动或抗争下的压力,没有发表上的考量,不必为任何特定目的量身订做,也不需做什么文学化的修饰,单纯地随心思悠游,或说,只是我的生活散文。

  另一方面,自从2007年中,辞退教职、脱离绝大部分社会参与,丢弃了许多身外物,照相机、三角架或所谓专业摄影的器材也都束之仓库,而欧陆漫游、北美行、印度之旅、苏门答腊雨林勘调、日本观察……,等等,以及四年多来所有的影像纪录,只託附糖果状小型数位相机(Sony DSC-T2),散漫地拍照,填补往日纪录成性的习气,不料,引发了2010年底以迄2011年2月10日期间,疯狂地捕捉微观植物的叶片,直到警觉这份沾黏、攀缘也该放下(见〈侧谈人间佛教与生态伦理〉文末)。然而,拍照算是另类书写,也可拿来点缀本书不算好读的文字,聊充插画。

  2011年1月31日,昭慧法师与性广法师前来寒舍话家常,戏言一句:我去您们那里好了(指玄奘大学宗教系)!于是,2011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将成为宗教系的暂时客座教授,因而原本我的生活散文只有自然与宗教,现在就多出了教育。

  如同昭慧法师关怀我的生活,此之前,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文鲁彬律师于2010年11月1日前来家中慰问,于是,本书得以出版。

  2011年一些领会或思索已如书中杂文,不必再赘言。但愿这些文字糟粕,得与有心人结缘,是幸。

陈玉峰
2011.9.12于阿里山仲秋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玉峰观止:台湾自然、宗教与教育之我见》,内心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感动与深思。它并非一本描绘壮丽山河的旅游指南,也非解析教义的学术专著,更非探讨升学机制的教育论述。然而,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这三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台湾人文风景画。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台湾山区气候变幻莫测与宗教信仰之间微妙联系的描绘印象深刻。在那些人迹罕至的绝壁之上,矗立着古老的寺庙,香火缭绕,仿佛是与自然力量对话的独特语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居民在恶劣环境中,如何凭借信仰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力量。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神明的虔诚,以及在苦难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透过文字传递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那份朴实而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书中关于台湾传统教育的篇章,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没有空洞地谈论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几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那个年代教育的温度与力量。我曾以为,教育就是知识的灌输,是技能的培养。但作者描绘的那些小山村里的私塾,先生们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融入到每一个课堂的细节中。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一位老先生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不仅仅是指出文字的错误,更是细致地探讨文章背后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这种教育方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智慧与品德的种子。如今看来,这种教育理念,即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借鉴。

评分

《玉峰观止》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观止”的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未曾完全了解的台湾。我原以为我对台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都市的繁华和夜市的热闹,然而,这本书却带领我走进了它更为深邃的肌理。作者在描写台湾的自然风光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土地深沉的爱。那些关于高山峻岭、云海翻腾、溪流潺潺的描写,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充满了真实的触感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些自然景象,似乎与书中穿插的关于寺庙香火、宗教仪式以及乡村教育的片段,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仿佛台湾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其独特宗教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摇篮,而这种文化与精神,又反过来塑造了台湾人的性格与生活方式。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玉峰观止》的过程,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旅程。我原以为会读到一本硬邦邦的学术性读物,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用极其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复杂的议题讲述得引人入胜。例如,在讨论台湾的宗教信仰时,他并没有一味地去分析其教义或者历史渊源,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以及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经历,来展现宗教在他们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能够更贴近地理解那些抽象的信仰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同样,在谈论教育时,他也很少使用理论化的语言,而是通过一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勾勒出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片段,让人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灵魂的浸润。

评分

对于《玉峰观止》的感受,我想用“震撼”来形容,但又不仅仅是震撼。它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于台湾的刻板印象。在书中,我看到了台湾自然环境的壮丽与野性,那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让我惊叹于地球生命的顽强。同时,我也看到了隐藏在这片土地之下的深厚宗教底蕴,那些古老的庙宇,那些虔诚的信徒,构成了台湾独特的精神图腾。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将这些自然与宗教的元素,与他对台湾教育的观察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思考。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视角,去呈现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种融汇自然、宗教与教育的独特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丰满的台湾,一个充满生命力与精神力量的宝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